问题

进化成适应内卷的生物会是什么样?

回答
想象一下,在某个星球上,生存环境异常严酷,资源极其匮乏,而竞争者数量又庞大得吓人。在这种极端“内卷”的条件下,生物进化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存策略。我们不妨称它们为“卷角兽”。

卷角兽的外形,首先就会让人大跌眼镜。它们的身体结构高度紧凑,几乎没有一丝多余的脂肪或肌肉。每一个部位的比例都经过了极致的优化,以便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内尽可能高效地活动和储存能量。

最醒目的特征,大概是它们头上那对极其发达的“角”。但这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角,而更像是一种螺旋状的、内部中空、但异常坚固的骨质结构,并且会随着年龄和生存经验的积累而不断生长,并且极其锋利。这对角不仅仅是武器,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工具。

它们会用这对角来测量和感知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通过角的表面布满了无数微小的感应器,能够探测到空气的流动、温度的细微波动,甚至能通过触碰感知地面下微弱的震动,从而提前预警潜在的危险或寻找食物的踪迹。

更奇特的是,这对角还承担着信息传递的功能。卷角兽之间可以通过摩擦这对角,产生特定的频率和纹理,这是一种极其高效且隐秘的交流方式。它们能通过这种“角语”传递复杂的信号,比如警告、食物位置、甚至是在繁殖季表达爱意。这些信号的传递速度和精度远超声音或视觉信号,因为它们在密集的竞争环境中更不容易被干扰。

在生理层面,卷角兽的消化系统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它们能够消化几乎一切可以获取的有机物,即使是那些对其他生物来说毫无营养的物质,也能通过其体内高度特化的微生物菌群来提取微量能量。这种“全能消化”的能力让它们在饥荒时期也能勉强生存。

它们的生殖方式也充满了“内卷”的痕迹。通常情况下,雌性卷角兽会选择那些拥有最繁复、最坚固、甚至能在特定环境中发出微光的角的雄性作为配偶。这种选择机制迫使雄性卷角兽不断地投入精力去“打磨”和“优化”自己的角,以在无数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而雌性,则会极度控制生育的数量,每一次孕育都是一次巨大的资源投入,所以它们只会选择最有可能让后代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去的雄性。

卷角兽的社会结构也是围绕着“内卷”展开的。它们没有绝对的群体划分,而是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基于个人能力的等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只卷角兽都在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失败者往往会沦为更低层级的存在,甚至成为其他卷角兽的食物来源。

它们的学习能力也极其惊人。每一只卷角兽都会从小就开始学习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如何规避风险,以及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它们会观察、模仿,并不断地试错,将每一次失败都转化为下一次成功的经验。这种持续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让它们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时,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策略。

当然,这种极致的“内卷”也并非没有代价。卷角兽的个体寿命普遍不长,因为它们总是处于高度紧张和消耗的状态。而且,一旦某个个体的能力出现衰退,它就会迅速被淘汰。然而,正是这种残酷的筛选机制,保证了卷角兽整体种群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

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它们某一个微小的行为上,比如获取一块微不足道的苔藓。一只卷角兽在发现苔藓后,不会立刻扑上去。它会先用它的角仔细扫描周围,感知是否有其他竞争者隐藏其中,同时还会尝试用角触碰苔藓,分析其新鲜度和潜在的营养成分。如果周围存在其他卷角兽,它们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用角相互试探,谁的攻击性更强、谁的防御更稳固,谁就能获得这块苔藓。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声嘶吼,没有一次冲撞,只有角与角之间无声的博弈。

卷角兽的进化,可以说是一曲关于极致生存、不懈竞争和残酷筛选的史诗。它们将生命中最宝贵的能量和时间,全部投入到如何在这个“内卷”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它们的存在,是对生命顽强意志最赤裸裸的展现,也是对“内卷”环境最极端、最淋漓尽致的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球上存在这样一种生物

年轻的时候脑子灵活,行动自如,向往自由。他们都有同一个梦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所。

这个过程是残酷的,没有住所的基本上就被淘汰了。

然后,好不容易拥有了固定住所的那部分个体,就会立马放弃任何奋斗的想法。死赖当地,得过且过。

随着混吃等死生活的持续,它会认为长脑子是件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自愿蜕变成一个无脑生物。

并且还会主动给自己伪装,安心变成低等生物的样子,自甘认命待在底层。

唯一剩下的追求就是繁育后代,然后再重复上一代的路子。

这种生物就叫做

.

.

.

.

海鞘


海鞘(学名:Pyrosomella verticilliata,英文名:sea squirt),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物种,全世界有3000多种。成年后通常生活在海床上珊瑚礁附近或附着在一些固体物体上,以过滤浮游生物和水中有机物维生。

海鞘的一生可以分成幼虫和逆行变态两个完全迥异的阶段:

第一阶段:幼虫时期

海鞘幼虫有一条简单脊索和由数百个神经元组成的脑部,具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当它们还在幼虫时,可以在浅水处到处游动,以便寻找合适的珊瑚礁附着。一般这个阶段只有12个小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附着地,就无法生存。

第二阶段:逆行变态

幼体海鞘找到了一初海流平缓、浮游生物丰盛而且天敌相对较少的风水宝地,附着其上之后。从此不再移动,靠让海水把浮游生物送入嘴巴为生。

过去为了觅食和避开天敌的捕食,需要大脑去调控身体运动。但现在只需张嘴便可以吃饱喝足,大脑就没必要了。于是海鞘便开始把自己的大脑消化掉,也包括具有高级但不必要功能的器官:眼睛、脊索等,随后会分泌出一种纤维质,把自己伪装成植物。

这个逆变态过程通常持续36个小时左右,在消化身体部位的同时,将自己变成只剩两个虹吸管,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简单动物。几周之内达到性成熟自由繁殖。

来自评论区的神回复:

你好,海鞘人

目测会火


喜欢各种生物奇妙知识的可以看博物君的这本海错图

喜欢我的回答,关注 @衍哥在印尼 吧!

user avatar

照一照镜子就知道了。

生物进化就是内卷过程,人类就是适应内卷的极致。

【长文预警】

针对评论区一些知友的疑问,这里先详细解释一下:

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物种A“进化”到物种B,实际是物种A在竞争中被淘汰了。
例如:
一个稳定生态系统中,同样生态位的物种,可竞争碳含量为较稳定数值C,当物种A种群数量饱和之后,没有更多的碳含量保证物种数量,就会发生内卷,然后出现更多个体死亡。当竞争加剧,在不断地淘汰过程中,优势种B凸显出来。优势种B从劣势种A口中竞争走了更多的碳含量,A物种越来越多的个体死亡,并最终导致A的集体淘汰(卷没了)。
也就是说,内卷≠演化,而是:
A出现内卷,且内卷出了B,然后A内卷失败,从而表现出了物种的“进化”。
要知道,整个生命演化史上,虽然灭绝事件总是在发生。但是大多数时候,生态系统都是足够稳定的。即便发生大灭绝事件,除了灭绝事件本身直接灭绝的物种外,后续物种的灭绝,也可以说是卷灭绝的。例如,大灭绝事件直接灭绝了50%的物种,那么剩下50%物种生存所需碳含量,会断下式下跌。物种内出现残酷的竞争,然后大量个体,甚至物种被淘汰(其实,人类社会的饥荒、经济危机是类似的)。
真正不卷的时候,也唯有生态系统(或某一生态位)初建的时候。
其实比较残酷的一点是,我后文提到的所有人类祖先,它们本身其实都失败了,在生命演化史上,被卷灭绝了。成功的仅仅只是它们的后代而已,甚至可能就是被后代卷灭的。
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能够追溯到的人类最早祖先的后口动物,是5.4亿年前的这玩意儿——冠状皱囊动物:

冠状皱囊动物,其实已经是高度内卷后的动物了。

食物的碳含量有限,物种爆发,过度竞争,就会出现内卷。

不断内卷淘汰物种,新物种就会表现出“进化””。

例如神经系统的演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不断内卷过程中产生的:

最初的单细胞动物,依靠应激性应对外界刺激,尚未有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有单层(如水螅)或者两到三层神经系统,它们的信号传导是无定向的,刺激身上的任何一处地方,都能引起全身性的反应。

神经系统不停演化,原始腔肠动物的一支演化成了水母类,一支演化成了原始的两侧对称动物,分化成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两个大门类。

冠状皱囊动物便是后口动物。

关于二者的区别,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生物进化成多细胞动物之后,就渐渐有了口,但却只有唯一的口吃喝拉撒,叫做原口。
后来再开了一个口,单独作为捕食或者排泄。
原来的口还是作为嘴部,后开的口作为肛门的,就是原口动物。而反过来,原来的口作为肛门,后来开的口作为嘴部的就是后口动物。
无论头足纲的软体动物,还是昆虫、龙虾等节肢动物都是原口动物,而所有鱼类、两栖爬行、哺乳、鸟类等脊椎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除了极少部分门类,后口动物基本都是脊索动物。

在内卷大杀器的驱动下,原口动物演化成无脊索动物,后口动物演化成脊索动物。

蠕形动物是早期两侧对称动物,原始的三胚层。这类动物的神经开始往头部汇聚,形成了原始的“脑”,然后在“脑”后形成纵横的神经索,但比起高级神经系统来说,它们的神经细胞是分散在神经索中的。当纵神经索减少,则形成梯式神经系统,出现最早的神经中枢。

例如扁形动物:

冠状皱囊动物的神经系统,应该稍强于扁形动物。

但和冠状皱囊动物同时代的动物是三叶虫

此时已经是寒武纪,三叶虫遍及海洋,占所有物种的60%。三叶虫的成功,除了身上的盔甲外,还有一个原因——作为进化完备的节肢动物,它们都有成熟的口器

三叶虫在原始海洋捕食行动迟缓的原始腔肠动物,无往不利。

三叶虫是由原口动物中的一支演化而来,是原口动物内卷的产物。

它们拥有发达的链状神经系统,这是演化史上的一大飞跃,由此缔造了繁荣的寒武纪时代。

链状神经系统,分成中枢和外围两个部分。

脑和腹神经索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各节神经从脑延伸到身体各个部分形成外围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中,神经细胞汇聚成神经节,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和原始的蠕形动物相比,链状神经系统中,“大脑”已经处于优势地位,腹神经索受到“脑”的控制。为了足够快速的神经传导,节肢动物往往形成巨大的神经(巨神经纤维)。而且有研究证明,节肢动物的大脑已经能形成记忆。

正是因为链状神经系统前所未有的优越性,在寒武纪时代,发现出了诸如海蝎子之类的庞然大物。它们不断壮大自己的神经纤维,以支撑庞大的体魄。

节肢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是冠状皱囊动物根本不能比的。

冠状皱囊动物当然内卷不过三叶虫怎么办?

当然是加强自身技能,增强内卷。

冠状皱囊动物的后裔,在内卷下,演化成了这种动物——皮卡虫:

这种动物一看就没有什么攻击力,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这一支动物,虽然同样是把神经汇聚在了头部,但形成的并不是索状,而是管状。这些管状神经系统,形成了原始的脊索,于是脊索动物出现了。

和节肢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节肢动物的腹神经系统在腹部,脊索动物的管状神经系统在背部。前者是实心的,后者是空心的。

空心的神经系统,令神经组织具有更大的空间和面积。

虽然在一开始,管状神经系统,相比起链状神经系统,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而且此时的海洋处于寒武纪中期,已经有了最初的顶级掠食者——海洋的第一代霸主“奇虾”。

和后世的霸主相比,奇虾并不算大,但口器却长达25cm,在原始的海洋里可谓是所向披靡。

简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后口动物已经内卷出了脊索,发现竟然还是竞争不过节肢动物。

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为了生存,种群内部自然只能继续卷起来。

随着头部神经的进一步集中,5.3亿年前,内卷出了昆明鱼,早起鱼类开始出现了。

在演化过程中,管状神经系统头部,渐渐形成了复杂的脑部。

昆明鱼是最早的脊椎动物,而且发现的其他最早脊椎动物,无一例外,都来自云南玉溪市澄江县,这里极有可能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籍之地。

别看这建模图好像真的鱼一样,但依旧只是“过滤嘴”,不过为了在奇虾的统治中生存,进化出了眼睛,以及发达的肌肉。生存永远是演化的最大动力。

虽然神经系统看起来更优良了,但昆明鱼这样的配置,要在原始海洋中卷出头,是不可能的。

此时,各种节肢动物依靠口器、外壳的优势,各种称霸。

时间很快来到了奥陶纪。

脊索动物在海洋节肢动物眼里,简直就是渣渣,只能在最底层内卷。

海洋节肢动物自身在食物链的上层内卷,内卷出了强大的板足鲎(海蝎子一类动物)。

板足鲎(海蝎子一类动物)繁荣,奇虾难逃前浪的命运,灭绝了:

原口动物的一支,头足纲动物也产于类内卷,并内卷出了庞然大物——长发9米的房角石:

房角石是最初海洋霸主中,第一位拥有柔软“手(触手)”的掠食者。

这个时期的海洋可谓是血腥无比。

而人类的远祖,配置依旧十分的简单,只能猥琐发育。

那么内卷成什么样了?

这个样子:

内卷不过,为了生存,只能给自己披上了铠甲。

这就是犹如棒槌的星甲鱼(甲胄鱼的一种,4.8亿年前)。

然而最关的还不是外形,而是神经系统。

随后甲胄鱼演化出了骨甲鱼。

它的神经细胞轴突外面也形成了一层髓鞘,髓鞘具有绝缘性,保证了神经传导的高效性。髓鞘的神经传递速度高达100米每秒,髓鞘是发达神经系统的地基,而节肢动物的神经传导速度只有2米每秒。(骨甲鱼身上,第一次出现了髓鞘)

有了发动的神经系统,鱼类变得越来越灵活,为了保证运动的平衡,配套演化出了偶鳍,这便是高等脊椎动物四肢的原型。

而那些没有进化出髓鞘的脊索动物,便只能如同尾索动物一样,在海洋里猥琐生存。明明是动物,却犹如植物一样,营固着生活。哪怕在后来的数亿年中,种类繁多,进化得五花八门,但却永远在死胡同里打转而已。

不过我们的祖先,终究属于硬刚的那一派。

不直面惨淡的人生,不经历大浪淘沙般的磨砺,就没有后来的辉煌。

正因为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足以支撑更庞大的躯体,原始脊椎动物才有了内卷中胜出的基础。

骨甲鱼还在内卷中进化出了偶鳍

这最初仅仅只是为了辅助平衡的玩意儿,却是生物进化史上仅次于髓鞘的“金手指”。

因为——偶鳍最后进化成了高等陆生动物的四肢。

但在原始的海洋,芯片(大脑)配置不高的情况下,髓鞘和偶鳍,也尚不能让骨甲鱼崛起。

配置不行,那就继续内卷。

于是,鱼类内卷出了下颌。

这就是初始全颌鱼(4.3亿年前):

颌的重要性不亚于四肢,初始全颌鱼完全告别了“过滤嘴”的生活。

但作为脊椎动物,骨骼内置,在咬合方面,大大优于原始节肢动物。

于是,史无前例的咬合功能再加上身披铠甲,令它们迅速崛起,逐渐夺走了翼肢鲎的霸主地位。

鱼类很快进化,全身的甲也越来越厚,最终称霸了原始海洋。

鱼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自身内部又开始卷了起来。

卷着卷着,盾皮鱼出现了。

盾皮鱼中的邓氏鱼体长可达10米,俨如外星生物,在原始海洋谁与争锋?

当然,这一支并不是人类的祖先,人类祖先走向了硬骨鱼的方向进化。

人类祖先卷的方向,总是在保证生存之下,猥琐发育。

梦幻鬼鱼(4亿年前)是最早的硬骨鱼。

这种鱼没有什么雄霸的能力,自然是卷不过邓氏鱼的。

但好歹身板够硬,能够在邓氏鱼的统治下艰难活下去。

海洋生存终究越发艰难。

越来越卷不过了,怎么办?

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同胞都变得越来越凶残,老子上岸总行了吧?

于是硬骨鱼中的一支进化成了肉鳍鱼(3.8亿年前),开始有了在浅滩溜达的能力,提塔立克鱼更是开始尝试进军陆地。最后化身鱼石螈,成为最早的陆地脊椎动物。

最初的四足动物内部,很快也还是了内卷,演化成了最早的羊膜动物。(3.2亿年前)

根据颞颥孔的数目,羊膜动物分成合弓纲和蜥形纲。合弓纲动物又被称为单孔类,具有一个颞颥孔,而蜥形纲具有两个颞颥孔(双孔类),或者无孔。

双孔类能够把下颌张得更大,并且附着发达的肌肉,具有很强竞争力。

虽然合弓纲动物在二叠纪是优势物种,但在二叠纪大灭绝之后,合弓纲中的大型盘龙类(哺乳动物祖先)悉数灭绝。小型盘龙类动物,则被压迫在食物链的低端。

进入三叠纪后,主龙类动物迅速称霸,并最终演化出了恐龙,合弓纲内卷不过,进入了蜥形纲称霸的时代。

恐龙体型大型化之后,继续内卷化,特化出了中空的骨骼,又为其一支后裔飞向天空留下一条后路。

虽然这个时期前后,合弓纲动物,有诸如2吨的水龙兽这样的大型动物,但在内卷过程中,被挤压在食物链的边缘,草食为生。

我们此时的祖先,几乎在内卷的边缘生存。

为了繁衍生息,提高后代的生存率,它们渐渐演化出了胎生能力。

确切的说,没有演化出哺乳能力的哺乳动物祖先,都在内卷中失败了,灭绝了。

其实一直到恐龙灭绝之后,人类远祖都过着苟的日子。

2.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史前最大的大灭绝之后,所有的大型类哺乳动物都灭绝了。这也注定了,哺乳动物诞生的那一刻,仅仅只是类似鼩鼱那样的小动物,例如:吴氏巨颅兽。

早在,我们的祖先还是鱼类的时候,大脑形成了五个相对独立脑泡:即,前脑、间脑、中脑、延脑,以及小脑。

发达的大脑,配套着先进的血液体统,呼吸系统,令我们有了登陆的基础。

演化至两栖动物时,前脑形成了两个半球。

  • 这是青蛙的大脑:
  • 这是人类的脑干和小脑:

在生物演化路上,往往只能做加法(犹如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走一遍生物演化之路)。

再演化成原始爬行动物时,大脑皮层出现了,神经系统演化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可以说,爬行动物的大脑,才是真正的有机一体的最高指挥者和调控者,它形成与3.5亿年前。

吴氏巨颅兽的神经系统相比起恐龙也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但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它们的大脑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沟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皮层渐渐演化成了高级指挥中心。

正是因为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哺乳动物必须斗智斗勇,才点出了大脑皮层沟回。

虽然6500万年前的天降陨石,给小型哺乳动物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即便恐龙没有灭绝,哺乳动物也会迎来辉煌,只不过这个时间,可能会更加的漫长。但既然恐龙能进化出鸟类,如果大型恐龙没有灭绝,他们的后裔又会是怎么样的,是否比人类更加的适应环境,也是未知的。

随着哺乳动物崛起,首先称霸陆地的是始祖象和蒙古安氏中兽,而人类的祖先,中华曙猿重量只有只有15克-50克,可谓是卑微到了极点。简直就是在动物食物链内卷圈子的最底层。

不过由于生活在树上,远离天敌,在长达千万年的演化中,早期灵长类体型也逐渐大型化。

随后,哺乳动物内卷出了胎生。

无论社群的发展,后代的存活,知识迭代,胎生都令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攀援始祖兽(1.3亿年前)出现了(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始祖)。此时正是恐龙巅峰时代,哺乳动物的远祖和恐龙的远祖实际在同一时期活动。

面对空前的生存压力,哺乳动物不停内卷。

一直到2000万年前,哺乳动物进入全球海陆繁荣的时代,灵长类的体型,才有了当今灵长类的大小。不过,它们的智慧和其他哺乳动物,也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然而这个时期,青藏高原开始隆起,改变大气环流,造成非洲环境遽变,人类祖先的生存环境,直接进入了地狱模式。

此时在猿猴内部,内卷化到了极致。

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他们开始频繁下地。

到了这里,由原来鱼类偶鳍进化而来的四肢,已经渐渐有了抓握的能力。

但在这之后,根据抓握的不同,攀援始祖兽的后代进化走向了五个方向:

一、老鼠那样的,一定的原始抓握能力。
二、灵长类那样,强化抓握能力。
三、食肉目(猫狗祖先)那样的,把爪子转化为利器,相对丧失抓握或者全部丧失抓握能力。
四、蹄类动物那样,彻底丧失抓握能力。
五、重返海洋,再度化四肢为“鳍”。

不难发现,作为哺乳动物,各种类别的动物智商都很高,互相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并没有天堑之别。

真正天堑出现的时候,是高等灵长类抓握能力的逐渐变化——对生拇指

早在1900万年前的时候,长臂猿远祖为首的古猿,因为抓握能力的强化,智商比起其他灵长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600万年前,作为人类和红毛猩猩的共同祖先,已经能开始用简单的现成工具(木棍什么的)。

无论之后的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其实都是在强化“抓握”这个金手指而已。

不过早期(7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乍得沙赫人,拇指还很短。

因为拇指短,无论双手怎么发育,抓握能力终究是有天堑的。

所以他的后代中,一支保留了原来的大拇指,演化成为了今天的黑猩猩。

一支把大拇指进化得更长了,他们就是南方古猿。

大拇指更长,更加灵活,更加富有抓握能力,所以南方古猿下地干活了(通常说法是,森林古猿走出丛林,进化为南方古猿)。

为了能够驱动灵活双手,芯片必须再度升级(脑容量的提升)

想想看,占据如此多处理资源的双手,不提升芯片怎么得行?

芯片提升,然后和语言方面(族群的发展,社交发展,有了语言的需求)又互相促进,芯片再度提升。

进化成直立人的时候,嘴和双手已经占据了最多的芯片位置,已经是人类了。

他们和现代人的系统都差不多了,只不过尚未优化配置,芯片也还有升级的空间。

然而进化成人类还没有完,早期人类的之间的内卷,却是更加的残酷:

沙赫人属的出现,标志着人族的诞生。

随后通过不断的内卷,演化出了千禧人属、地猿属。其中地猿属的一支演化出了黑猩猩属。

300万年前,早期人属演化成了南方古猿(南猿属)。

在随后的100万年中,南方古猿脑容量飞速提升,并逐渐分布于开阔的非洲草原。

内卷过程中,南方古猿演化出了不同的种属:

例如阿法南方古猿、羚羊河南方古猿、 非洲南方古猿、惊奇南方古猿……

内卷过程中,南方古猿的一支脑容量继续扩大,演化成了真人属,这也是我们的直接祖先。实际真人属,就是侠义上的人类概念,广义上的人类(人科)包括猩猩属等。

  • 现代人脑容量1500ml左右,早起人种脑容量700-1000ml不等,而南方古猿只有量450-530ml,猴子的脑容量低到200ml。

由于适应性更强,真人属的活动区域更广。

不过200万年前,东非的环境曾发生了一系列的聚变:

在20万年的时间内,出现了五六次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过程。

早期人种的生存,开启了地狱模式。[1]

内卷再次加剧。

在随后几十万年时间内,早期人类演化出了丰富的亚种。

例如能人、树居人、卢道夫人、匠人、直立人等等。

早先时候,古人类研究,往往粗暴地把人类演化分成三个阶梯式阶段:

猿人(直立人)→古人(早期智人)→新人(晚期智人)。

但实际,人类演化,远远比这个关系复杂得多。

直立人从180万年前走出非洲,而现代人是20万年前走出非洲,直立人和现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支人类。两支人类都演化出了丰富的亚种。

至少从180万年前,我们的古人类兄弟,便开始分布于全球各地。

匠人的一支,则先后演化出了先驱人、海德堡人、罗德西亚人、长者智人,一直到现代人,即所谓的晚期智人。现代人中,又有奥莫人、科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等之分。

其中海德堡人的一支演化出了尼安德特人。

至此人类几乎分布在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然而随着智人的出现,人类史上,最为残酷的内卷也就开始了。

智人的演化,实际从120万年就已经开始,在40万年前,才和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分道扬镳。7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短暂的基因交流。所以除了非洲之外的现代人基因中,存在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演化出来的现代人,生存能力无异于是最强大的。

又时值更新时冰河时期。

人类的生存环境再次开启了地狱模式。[2]

随着不停地内卷。

一些人种自己灭绝了,一些人种则被现代人消灭了。

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在现代人统治地球的20万年时间中,一直都在发生。

不仅仅尼安德特人,包括现代人种下的奥莫人、科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柳江人也悉数灭绝。

虽然如同尼安德特人一样,这些族群总有少部分的基因,增添了现代人的基因多样性,但比率极低。

甚至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后,在不停地在内卷过程中,发生无数次战争,死亡了无数人类。尤其是近现代的殖民战争、种族屠杀、异界大战,都是人类内卷矛盾的集中体现。

现代人基因大类,主要是现代已知的几个大种族分类,主要起源于六七万年前。[3]

Y染色体谱系下的人类种族:

古人类种族对比:

试想一下,人类从冠状皱囊动物进行到现在,多少生物,在内卷中灭绝?

人类啊,就是进化成适应内卷生物的极致。


其实,就连生命的出现,都是卷出来的。

甚至,地球、太阳、银河系都是内卷出来的。

138亿年前。经历大爆炸之后的年轻宇宙,是一片星云:

随后星云,依靠自身重力开始内卷,形成较大较重的星云团。

星云之间互相竞争,争夺更多的物质。

由此内卷出了恒星,以及星系。所有内卷失败的星云,都只能成为别人的一部分。

136亿年,宇宙内卷出了银河系。

45.9亿年前,一团氢分子云,内卷出了太阳。

45.5亿年前,围绕太阳的无数宇宙尘埃、陨石、小行星,内卷成了几大行星,地球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时候,一颗叫做忒伊亚的行星内卷失败了,被地球俘获,融为一体,甩出的物质又内卷成了更小的月球。

40亿年前,太阳系的内卷,造成地球遭遇数亿年的超级流星大轰炸,月球上的大型陨石坑就是在此时形成。这一次内卷,给地表带来丰富的物质,包括水和黄金等。

地表内卷,液体海洋逐渐形成。

天空电闪雷鸣,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氢气等等,在争夺化学键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叫做化学反应的内卷现象,形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氰化氢、尿素,以及甲醛等。

  • 早期生命诞生的基石也可能是星际陨石或者彗星内卷而来的,例如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上存在原始有机物。[4]

这些小分子很快又发生了内卷。

经过团聚作用互相结合,形成“团聚小滴”的凝胶结构,这又被称为团聚体。一些获得原始催化作用的多肽,催化其中的葡萄糖或者氨基酸内卷,就可以形成原始的代谢。如果团聚体卷入外界物质,它便可以生长。[5]

富含赖氨酸残基的碱性蛋白,能有选择性地和多聚C(胞嘧啶),以及多聚U(尿嘧啶)结合。而富含精氨酸的类蛋白能选择性地与多聚A(腺嘌呤),以及多聚G(鸟嘌呤)结合……

诸如此类的联系,原始蛋白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原始核酸,在一系列内卷过程中,原始的遗传密码出现了。

有依据证明,RNA的复制,不依靠酶也能完成。例如,1967年,美国植物病毒学家Diener发现,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种没有外壳蛋白的RNA裸体分子。

早期的原始生命起源,可能先内卷出蛋白质,也而可能先内卷出核酸。

无论怎么样,蛋白质和核酸的内卷,诞生了最初一批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物质。

所有内卷失败的小分子最终都只能分解,或者被这些原始类生命物质“吃掉”。

当然,原始类生命物质继续内卷。

乃至于内卷出了一些有类磷膜磷脂双分子层的群体。[6]

这些群体有了空前的生存竞争力,于是之前的其它原始类生命物质全部被内卷掉了。

由此,内卷出了真正的生命!

内卷出来的原始细胞膜,令原始生命在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还是自我新城代谢、生长复制,都更加的具有优势。

原始海洋中没有氧气。

LUCA传下的早期后代,全部都朝着无氧内卷。

一些原始的细菌,例如紫菌和绿菌的祖先,在内卷过程中,偶然间捕获的硫化物(例如硫化氢),在光照下与二氧化碳发生了无氧光合作用。

就像一个工人学会了某一项高超的技术,内卷出的紫菌和绿菌的祖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于是地球很快成了它们的天下。

一些古菌的原始光合生命的还原剂发生了改变,从硫化物变成了水(氧化氢),它们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7]

由于内卷出的这部分细菌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它们渐渐成为了早期生物界的主流。

于是,在35以年前,内卷出了蓝细菌(蓝藻)。

作为地球生命内卷史上的第一个怪胎,蓝细菌凭借空前的竞争力,很快成了地球上的主流生物。

他们大量的制造氧气,令早期大气中的氧气比率,开始飞速增加。

但早期的原始地球,几乎全部都是厌氧生命。随着蓝藻的繁荣,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开始了。

绝大部分的厌氧生命被毒死,成了一场内卷革命的牺牲品。

但在大清洗中,一些古细菌内卷出了有氧呼吸的能力。

不过,因为蓝藻的繁荣,在接下来的长达十亿年的过程中,地球环境和大气比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高温高盐环境中的一类原核生命,遗传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内卷,演化出了古核生命。[8]

由于大气中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消耗,23亿年前发生了休伦大冰期。全球温度下降到-50℃,整个地球出现长达1.6千米厚冰层,化身大雪球。绝大部分的原始生物灭绝,仅仅只有热泉附近的生命才得以生存。

然而在极端低温下,大量的古核生命也逐渐灭绝。不过一些后代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发生了改变,内卷出了核膜,演化成真核生命,在低温低盐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数亿年的休伦大冰期灭绝了绝大部分的原始生命,随着火山活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冰川融化,更具有环境优势的真核生命终于内卷出了自己的优势。

因为生命演化的迭代内卷的本质,此时的真核生命已经比原核生命更加的复杂。且对于当时的环境适应性来说,已经表现出“高等”。

环境在淘汰不适应的生命体的过程中,存活下来的生命体只要比以前的生命更加具有竞争优势(更加内卷),它就能成为优势物种。这便给人一种,生命由此「进化」的表象。

18亿年前,终于内卷出了真正的真核生命。

但由于地球环境的恶劣变化,一些掌握休眠能力[9]的原始生命能够躲过一些大灭绝事件,它们更多的传承下了后代,成为早期生命的优势物种。

可能因为共生、细胞分裂误记,或DNA纠错等原因,环境对劣势物种的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最终内卷出了有性繁殖。

随后不久,真核生命吞噬革兰氏细菌共生,同化为线粒体;吞噬蓝藻共生,同化出叶绿体。这两大分支,都因为新陈代谢的效率空前提升,内卷成为了优势物种。

12亿年前,罗迪尼亚大陆形成,早期的真核生命聚集在一起,内卷出现了海绵、变形虫等原始多细胞生命。随着细胞个体之间联系的加强,由简单的连接,变成神经连接,生命体的形式变得更加的完整和复杂。

但在8亿年前,地球再次出现一次大冰期,被称为雪球地球。在这样恶劣环境变化之下,只有再次经历一系列变化的生命,才能生存下来。

在不断的迭代之下,出现了原始腔肠动物,蠕形动物,成在6.3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繁荣。

埃迪卡拉纪繁荣之后,最终内卷出了海洋节肢动物,以及冠状皱囊动物。

冠状皱囊动物最终内卷成了人类,人类还在继续内卷。

人工智能文明,极有可能会在人类的内卷中出现。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点。

然而,整个宇宙却是熵增的。

生命能食的负熵终究越来越少。

我们终究逃过不过宇宙终极内卷的宿命。

参考

  1. ^ 孝文. 200万年前东非环境短时间剧变或迫使人类进化[N]. 科技日报,2012-12-28(007).
  2. ^ 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多样性低的原因[J]. 生物进化, 2009, 000(001):14-15.
  3. ^ 李辉. 遗传学对人科谱系的重构[J]. 科学, 2013, 65(002):7-12.
  4. ^ http://www.cas.cn/kj/201712/t20171205_4625778.shtml
  5. ^ 何自珍.蛋白质和核酸起源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04):316-320.
  6. ^ 滨. 基于十二烷基硫酸囊泡、蛋黄卵磷脂质体的原始细胞膜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8.
  7. ^ 梅冥相,高金汉.光合作用的起源:一个引人入胜的重大科学命题[J].古地理学报,2015,17(05):577-592.
  8. ^ 黄艳萍,肖义军.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古核生物概述[J].生物学教学,2019,44(01):2-3.
  9. ^ 谢平.从生态学透视生命系统的设计、运作与演化——生态、遗传和进化通过生殖的融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user avatar

“内卷”这个概念最早指的就是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地形、农作物种类,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技术改进对作物产量影响不大,于是不断有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总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导致更多人力继续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但由于土地肥力等限制,投入更多人口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小,总产量随人口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直至完全赶不上人口增加导致人均产量的下降的幅度,虽然如此,社会惯性却仍然导致更多人力继续投入农业生产。这种现象最早在爪哇的山地水稻产区被发现并系统描述,后来扩大到对很多农业生产现象的描述中。

现在内卷这个概念随着知乎大V以一种内卷式竞争的方式来用梗,已经扩大到了很多完全不相关的概念上。例如996是一种“加班竞争内卷”、入关学发明的“国际分工内卷”概念等。

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宏观的”内卷”说的天花乱坠,实际上与其用“内卷”还不如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同时剥削导致消费相对不足引发经济危机的理论。

按照这种随便扩大“内卷”概念的思路,整个生物界全都是超级“内卷”的产物,尤其是宏观多细胞生物。

独立利用碳源、氮源的生物没有多少种类,大部分是海洋里的蓝细菌、硫细菌,其它生物不是直接吞食别的生物、分解别的生物残骸来获取碳源、氮源,就是利用别的生物间接产生的碳源、氮源,没有几个从头原创碳源、氮源的。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批生物利用的都是天然形成的氨基酸蛋白质等碳氮源,一个细胞一分裂就变成两个,两个变四个,四个变八个,指数增长,随着地球上生物总量的快速增多,这点可怜的碳源、氮源很快不够用,大量生物死亡,大量生物开始靠别的生物尸体来获得碳源、氮源。

蓝细菌、硫细菌发展出来自行获得碳源、氮源的方式,他们占了地球生物总量的一半,但是种类较单一,从细胞的外形到细胞内部的生化反应类型,几亿年不变。

但是大部分种类生物,从单细胞的捕食性细菌、草履虫等捕食性原虫,到大多数早期多细胞生物,都发展出直接吞食别的生物获取碳源、氮源。多细胞动物更都是捕食者,并且发展出很多层捕食者组成的复杂层次的食物链,一层一层的捕食者。在一些海洋区域甚至统计学得出的最寻常的一个食物链,从蜉蝣动物,到小鱼小虾,到一般鱼类,到大型鲨鱼、齿鲸,中间就有十几层的捕食者。

即使是维管植物,大部分也无法独立获得氮源,需要靠别的生物尸体分解来的获取氮源,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猪笼草、捕蝇草这些捕食性植物获取氮源的方式。

这么多生物发生了这么丰富的复杂的进化,竟然都没有自行从无生命环境获得碳源、氮源的能力,不能扩大生物圈碳源、氮源的总量,反而都靠搞死别的生物来获得碳源、氮源,可以说是极端的“内卷”了。

整个生物圈太卷了,你看“生物圈”,生物“卷”还不够,还要再套上一个框,太卷了。

或许人类文明在未来获取大量获得能源的能力以后,可以大量制造碳源、氮源,制成不同生物可以吸收利用的东西,其中动物要获得可口食物形式的碳源、氮源,平均分配给所有生物,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让所有生物之间不再继续“内卷”,为此相互残杀。不过现在来说,除了化学氮肥,人类在解决整个生物圈“内卷”这方面还没什么成就,并且化学氮肥很大一部分产量还是靠生物粪便硝矿,人类目前连人类内部的“内卷”都一点解决不了,不要说工业内卷,连经典定义下农业的内卷靠工业技术+补贴也基本上没能解决,距离解决整个生物圈的内卷差的太远了。

user avatar






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卷个锤子卷

“资源总和封顶的情况下群体内部的斗争烈度不断加剧”这么解释内卷没问题吧?

那还不啥都能卷?要我说,除了产氧光合、捕食、登陆、飞行等拓宽生物圈可利用资源的进化创新以及灭绝事件后的演替阶段,哪种生物不是在卷?

按照高斯定律,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生态位上只能有一个物种,那很明显稳定下来前的所有演替都是抢椅子;红皇后假说也说物种间总是会自发地协同进化,所以,何处不卷?

怎么每次看到类似问题都在那三叶虫三叶虫三叶虫的?鸡形目偶蹄目那么多花枝招展不知所谓的主儿,也没见有几个人感慨它们气数将尽的。性选择可以让一些要与其他性状配合才能生效的性状撑到它的另一半突变出来,反而是突破急功近利内卷的开创性方案,三叶虫只是没撑到被卷没了而已

别的不说,产氧光合,RuBP酶那么低的催化速率,也没见哪个物种要从根子上改进的,所以说什么高冠齿什么反刍什么吃肉能量密度高,那都是卷。那么想打破内卷,太阳光全波段满功率转化,请;引力波能量全转化,请;零点能生物提取,请

没有人受伤的世界完成了.jpg




20.11.27更新:

看起来这次是蹭到热点了,那就多发几句牢骚

@劉亞閤 的回答里说得很明白,“内卷”本来是一个描述农业生产现象的术语,现在已经扩大到小到上班挤铁大到玛雅灭亡什么事都能一卷以蔽之,这好吗?这不好

现在一些问题到处在找话题卷,这次跑到生物话题来了,所以我写了这个回答,想卷那就帮你一气卷到底,帮你把解释范围扩大到全宇宙都没问题

一个理论解释范围的扩大将伴随着解释能力的下降,物理的基本理论在面对现实中的工程、生化问题时往往要让位给更具体的理论模型甚至经验总结。而现在内卷成风的后果就是它什么都能解释但又什么都帮不了,把自然演化和人类社会两个大相径庭的运行模式套一起,你指望这种缝合怪能帮你什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别忘了先哲的教导

user avatar

内卷菊石们生活在最富裕,最易受冲击的浅海;浅海食物丰富,机会众多,但竞争压力和被以大吃小的捕食压力也很大,因此内卷菊石减小单个个体大小,依靠多生形成了庞大的数量,就像现代的沙丁鱼群,个体在群体面前微不足道。

真正的“内卷”(involution)


内卷前缚菊石Prosphingites involutus


因(金融)风暴集群死亡的原微菊石

他们因为浅海温度高而代谢迅速,因为代谢迅速必须捕食更多食物,导致体型缩小,每日劳累,寿命缩短(2-3年,远海菊石5-7年,寒带菊石数十年);食物不足时便互相倾轧,种内互食。

菊石是现代鱿鱼的近亲,在鱿鱼种群中,互食是普遍现象,繁殖季节的鱿鱼60%的食物来自同种和其他头足类

内卷菊石在环境良好时福报众多,繁荣一时,也自然在环境恶化时首当其冲,集群灭绝。

“内卷菊石”们一般只生活于社会稳定,资源饱和的年代,因为它们不可能活过灭绝事件,活到百废待兴,机会众多的时代。那样的世界是属于生活在深海中,稳定,平淡,保守的“古老贵族”,叶菊石和弛菊石的。


内卷的棱菊石目,在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中全部灭绝

甘愿劳苦,自动异化的菊石更是应对内卷的好方法:在食物不足,环境压力巨大时,菊石会做出“异形化”的回应:将自己的盘旋外壳改为奇形怪状的形态,与螺类(腹足纲)相似。

这些菊石放弃了大house牛排(指吃肉),为求生存,改为吃腐烂尸体和微小的碎屑为食;


日本菊石,以腐烂尸体与碎屑为食,相当于腹足类

更奇怪的是,这些不择手段,不顾尊严的菊石反倒在环境恶化,竞争压力大的条件下竞争过了正常菊石,成为危机环境下的主流。

在竞争最激烈的白垩纪末期,坚持正常旋卷的菊石已极度衰退,仅剩远洋种类,并且在个别海域(西欧)已经完全消失,而吃尸啃泥的异形菊石达到了70%以上的占比。

而他们,也在越来越多的竞争者面前活到了最后。

然而,即使再放弃尊严,再“自愿”劳苦,凶狠的捕食者也不会放过他们。这些菊石在不久后,也与普通菊石一同灭亡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在某个星球上,生存环境异常严酷,资源极其匮乏,而竞争者数量又庞大得吓人。在这种极端“内卷”的条件下,生物进化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生存策略。我们不妨称它们为“卷角兽”。卷角兽的外形,首先就会让人大跌眼镜。它们的身体结构高度紧凑,几乎没有一丝多余的脂肪或肌肉。每一个部位的比例都经过了极致的优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也很能激发我们对生命演化过程的深入思考。在“条件适宜,并且时间充足”这个前提下,从一个极端(比如动物)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植物)进化,或者反之,理论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至少在我们理解的生命演化框架下是如此。让我试着从更深入、更“接地气”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首先,我们得明白,动物.............
  • 回答
    经济学中的许多基础模型和理论确实是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提出的,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这些经济学理论是否像自然科学(如进化论)一样普遍适用?答案是:不完全是,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比较经济学.............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身体,尤其是消化系统和代谢方式,是经过漫长岁月、在相对“原始”的食物环境下塑造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大量摄入如今随处可见的精制碳水化合物时,它们与我们身体的“设计蓝图”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我们对这类食物的适应性并不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溯一下人.............
  • 回答
    包菜,作为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它的进化历程充满了趣味和智慧。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包菜,如卷心菜、花椰菜、西兰花、羽衣甘蓝、抱子甘蓝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野生芥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oleracea)。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揭开包菜的进化“面纱”,了解它是如何从一棵不起眼的.............
  • 回答
    西方人将传统医学发展成为现代医学,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剧变,而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挣扎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文化、社会、经济、思想和技术因素共同驱动的,而“西方人”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无数个体和群体。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性二态性。我们常常觉得,如果男女体格差异不大,在过去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对生存可能更有利。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人类之所以演化出男女在身材和体能上的差异,背后有着一套更为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概念:自然选择(Natu.............
  • 回答
    阴茎的形态和功能,如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特征一样,是漫长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它之所以演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是为了最有效地完成其在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任务——将精子成功地传递给雌性,并最大程度地确保受精的成功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进化过程。首先,插入和传递精子的功能是阴茎最核.............
  • 回答
    关于狼如何变成狗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变身”,不如说是一段漫长而迷人的驯化历程。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并非在某个时刻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是经过了数万年,一代又一代,在人类与特定狼群的互动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故事的起点,我们要回到遥远的史前时代。那时,人类还是狩猎采集者,生活在荒野之中,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深入去想,确实有种“设计”的意味在里面,但实际上,我们牙齿的演化过程并没有一个预设的“要被矫正”的目标。更准确地说,是我们的牙齿,以及我们整张脸的结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某些特质恰好使得它们具备了被“调整”的可能性。我们先要明白,牙齿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口腔系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物进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共同祖先。简单来说,猫不是进化成了虎,虎也不是进化成了猫。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家猫和老虎,它们都从一个更古老的、已经灭绝的生物那里演变而来。 就像我们和我们的表兄弟都源自同一个祖父母一样。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进化”这个概念.............
  • 回答
    问这个问题,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大概是那些潜行于夜幕之下的神秘生物,亦或是那些昼间慵懒,日落后才开始活跃的动物。那人类呢?我们真的有可能“进化”成昼伏夜出的生物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进化”这回事儿。进化不是一下子跳跃式改变,也不是某个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突然变异。它是个漫长、缓慢,且充.............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蚊子。它们吸血这事儿本身就够让人恼火了,怎么还要进化出让我们浑身抓挠的“痒”呢?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相当精妙的生存策略,只不过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这策略是极其令人不快的。咱们得从蚊子的角度去理解。蚊子,尤其是雌蚊,它们需要血液来发育卵子,这是它们繁殖的根.............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蟑螂,这个在我们家中经常不请自来的客体,有一天突然决定要拥抱水生生活,进化成一种两栖生物。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会彻底颠覆我们对它们,乃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认知。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变化会发生在它们的身体构造上。它们需要一套全新的装备来适应水陆两种环境。皮肤的蜕变: 现在的蟑螂,皮肤是坚硬的.............
  • 回答
    从猴子到人类的演化,如果仅仅看我们如今所知的灵长类动物,再跳跃到现代人,确实会让人觉得这段历程似乎过于 abrupt,仿佛是自然界突然点亮了一个开关。然而,这是一种对演化过程的误读。演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跳跃,而是一个漫长、渐进、充满无数微小变化的连续过程。想象一下,如果你只看到一株小树苗和一棵参天大树.............
  • 回答
    人类文明消失后,黑猩猩是否有潜力进化成高等智慧生物并创造全新文明,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生物学、进化论、社会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1. 黑猩猩的现状与潜力: 智力基础: 黑猩猩是现存与人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拥有相当发达的大脑,表现出卓越的认知能力。 .............
  • 回答
    欧洲的“蛮夷”国家之所以能进化成文明国家,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长期互动。要详细阐述,需要跳出简单的“进化”论,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偶然、冲突、学习与适应的渐进过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上我们所说的“蛮夷”国家,指的是哪些群体?通常,这是罗马帝国及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进化和智慧本质的理解。章鱼确实是海洋中最令人惊叹的生物之一,它们展现出了远超同类生物的复杂行为和认知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人类还要奇特。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像人类一样,沿着一条通往“高等智慧”的道路进化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远比“智力高低”这么简单的事情要复杂.............
  • 回答
    章鱼,这些被誉为“海洋中的变色龙”和“无脊椎动物中的爱因斯坦”的奇妙生物,它们的寿命常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短暂,通常只有短短几年,甚至更短。然而,在如此短暂的生命周期里,它们却进化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不仅能够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体色和纹理以融入环境,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