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章鱼没有先于人类进化成智慧生物?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进化和智慧本质的理解。章鱼确实是海洋中最令人惊叹的生物之一,它们展现出了远超同类生物的复杂行为和认知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人类还要奇特。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像人类一样,沿着一条通往“高等智慧”的道路进化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远比“智力高低”这么简单的事情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明白,进化并不是一个预设的“目标导向”过程,它更像是在不同环境下,对各种“可行性方案”的不断尝试和优化。智慧,在我们看来是一种极高的成就,但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它只是众多可能选项中的一种,而且并非所有环境都偏好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解决方案。

章鱼的进化路径,可以说是一条独辟蹊径的“神经系统外包”之路,而人类则选择了“集成化、中心化”的高速发展模式。

章鱼的独特性在哪里?

章鱼的神经系统是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通常认为的大脑,是位于头部的一个集中的神经团。但章鱼不一样,它们的神经细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细胞”,绝大部分并不集中在大脑里,而是分散在它们的八条触腕里。

分散式智能: 想象一下,每条触腕都拥有一个小小的“迷你大脑”,能够独立思考、感知、行动。这使得章鱼能够同时处理来自八个方向的信息,并对每个触腕进行精细的控制。一条触腕可能在探索缝隙,另一条在操纵猎物,还有另一条在进行伪装。这种“分布式处理能力”是章鱼行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基础。
高度的触觉和运动控制: 触腕上的神经元数量极其庞大,它们对触感、形状、纹理的感知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章鱼能通过触腕“品尝”和“触摸”周围的一切,并能做出极其灵活和精准的动作。
拟态大师: 章鱼能改变皮肤的颜色、纹理甚至形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种能力不仅是伪装,也需要高度的感官输入和快速的神经反应来实时调整。

为什么这种“分散式智能”没有导向我们所理解的“高等智慧”?

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限制:

1. 信息整合的挑战: 尽管触腕有“小脑”,但要将八个独立处理的信息流高效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识”或者“思考”,其难度可能比我们集中式大脑要大得多。就像你同时指挥八支独立运作的军队,要让他们协调一致、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并非易事。中央大脑需要承担起一个巨大的“信息汇聚与决策”功能,而章鱼的“中央大脑”相较于其触腕神经元总量,显得相对“渺小”。
2. 寿命和繁殖策略: 章鱼的寿命普遍较短,大多数只有一到两年。而且它们是“一次性繁殖”的生物,雄性在交配后不久死亡,雌性则在孵化卵的过程中绝食而亡。这种短暂的生命周期,大大限制了学习、经验积累和知识传递的可能性。
缺乏世代传承的学习: 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出复杂的文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代代相传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有语言、文字记录,可以将积累的智慧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发展。章鱼则几乎完全依赖个体的即时学习和遗传本能,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来加速认知能力的进步。
生存压力: 短暂的生命意味着章鱼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最直接的生存和繁殖任务中,比如捕食、躲避捕食者和繁衍后代。发展出更长远的规划、抽象思维、社会协作或者技术创造,这些“奢侈品”在如此严峻的生存压力下,可能并不是最优的进化策略。
3. 缺乏社会性与语言: 人类智慧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其高度的社会性和复杂的语言沟通能力。我们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分享信息,共同创造。章鱼大多是独居生物,它们之间缺乏复杂的互动和沟通方式。即使有些章鱼会有短暂的交流,也远不能与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和信息量相比。
没有“社会性催化剂”: 社会性是智慧发展的强大催化剂。在群体中,个体需要理解他人的意图,预测行为,甚至进行欺骗和合作,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大脑的复杂化和认知能力的提升。章鱼在很大程度上是“单打独斗”的生物,缺乏这种社会性竞争和合作带来的“智力军备竞赛”。
4. 栖息环境与物理限制: 章鱼生活在海洋中,这与陆地生物面临的环境截然不同。
物理环境: 海洋环境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浮力,并且充满了可以利用的掩体和资源。这可能降低了对工具制造、复杂建筑或者大规模改造环境的需求。人类需要在陆地上面对各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为了生存,不得不发展出更高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软体”的局限: 章鱼是软体动物,它们没有骨骼,虽然这带来了惊人的灵活性,但同时也限制了它们制造和使用精细工具的能力。我们人类灵活的手指和强壮的骨骼结构,是发展出精巧工具和复杂手工技艺的基础。

对比人类的进化路径:

人类之所以走向“智慧”这条路,是因为我们拥有了一系列与章鱼截然不同的优势组合:

集中式大脑: 高密度、高度集成的神经系统,能够高效地处理信息,进行复杂的推理和规划。
长寿命与代际传承: 漫长的童年和青春期,允许大量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文化、语言和知识的代代相传,加速了文明的发展。
高度社会性与语言: 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强大的沟通能力,使得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成为可能,推动了认知能力的爆炸式发展。
灵巧的双手与工具制造: 精细的运动控制和创造力,使我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逐步改造环境。

结论:

所以,章鱼并没有“输给”人类进化成智慧生物,而是它们在各自的进化路径上,找到了最适合其环境和生物学特征的生存策略。章鱼以其独特的分散式智能、惊人的拟态能力和灵活的触腕,在海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是另一种形式的“智慧”,只不过这种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对即时环境的感知、身体的精细控制以及生存的本能智慧上,而非我们人类所理解的那种抽象思维、长远规划和社会性协作的智慧。

进化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是否“适合”当前环境的“可行性”。章鱼的进化方向,恰恰证明了生命能够以多么多样化的方式去适应和繁荣,而“智慧”本身,也并非是衡量生命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它们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同样精彩的进化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头足类很难演化成高智慧生物。它们特殊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特征让他们在与脊椎动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演化出不利于高智慧产生的特征,例如短寿命,缺乏代际交流和个体偏小等。

头足类使用喷水推进来游泳。喷水虽然很,但效率比起鱼类来说过低。鱼类通过让水向后加速来获得前进的动力,在水中波动的鱼可以以较低的速度时将大量水向后推,而喷水推进只能让外套腔中被吸入的水加速。为了获得相等的动量,头足类必须把水加速到更高的速度。在这种加速过程中,投入的大部分能量并没有以动量的形式恢复。



喷水运动是不连续的。尽管鱿鱼喷出水流的速度是鱼类推水速度的10倍以上,同时具有良好的流线型和大量增加弹性的胶原蛋白,它们的持续游泳速度也只有鱼类的一半,效率也只有鱼类的的三分之一(Alexander 1977)。因此,有些半底栖的乌贼经常用鳍游泳,而所有的乌贼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鳍来悬停和机动;然而,鱿鱼在任何速度下都依赖于喷水系统,没有它甚至不能悬停(O’dor和Balch 1985)。


然而,在个体较小的情况下,喷气推进比波动游泳更有效。即使是最小的鱿鱼幼仔(150 pg,总长度2毫米)在逃生过程中也可以达到15厘米每秒的速度(O' dor等人,1985年),这是鱼类不可想象的;

喷水推进对“小个体”的选择压力可能是推动头足类速生速死演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局限了头足类的大型化,只有30%的开眼亚目鱿鱼外套膜长度大于15厘米,而且几乎所有的大型鱿鱼都属于开眼亚目。

同时,小个体更具有竞争力意味着成年头足类应该在后代身上投入大量资源,因为后代有较高的生长率,而且比成年乌贼在与鱼类的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因此,鱿鱼进行长途的生殖洄游,将卵产在最适合幼仔生长的地方,然后投入大量资源产卵后死去,导致了短寿命和缺乏代际交流;这对于底栖生活的章鱼同样适用,因为章鱼的幼体也营浮游生活,使用喷水推进。


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头足类缺乏血红素,而血蓝色素效率比血红素低很多,大概是因为两个血蓝蛋白单体才能绑定一个氧分子。头足类动物血液的携氧能力不到脊椎动物的一半,这导致它们需要8倍的血流量才能达到鱼速度的一半。

因此,头足类拥有三颗具有复杂的弹性动脉结构和高度有氧的心脏肌纤维设计的心脏,依靠泵出大量血液为高速运动提供氧气。在章鱼中,血氧饱和度高达76%,而在应激中,动脉血饱和度通常超过98%,即使在氧气分压低于2.5 kPa的水域,饱和度也从不低于70% (Houlihan et al. 1982)。同时,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喷射系统会自动增加流过鳃的水流。即使没有血红蛋白,头足类在所有水生变温动物中也能以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最高速率消耗氧气和能量。


这意味着头足类在运动中几乎没有增加供氧量的余地;在高速运动时,头足类的耗能只比静止时增加三分之一,而鱼类至少三倍;同时,在喷射推进中,外套腔内高达50千帕的压力将会对血液提供强大的推力,使其流向身体未受压的区域。因此,鱿鱼频繁使用低效率的无氧呼吸。

由于血液携氧能力的天生不足,甚至不能满足与鱼类竞争的运动功能需要,头足类更难以供养起高智慧需要的高耗氧的巨型大脑,即使它们现在的大脑比大多数生物都好。


另外,头足类缺乏脂肪代谢能力,这导致其耐饥性差,容易遭受灭绝,而脊椎动物积累大量脂肪能量作为储备,保持其长时间生存与演化,更易于智慧的逐渐积累。

头足类动物倾向于大量消耗高蛋白食物,消化迅速,转换效率高,并且生长而不是储存能量。它们的新陈代谢适应于直接使用碳水化合物,而利用蛋白质储备能量而不是脂肪,这是软体动物代谢系统的传统特征。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在乌贼的食物中所占的比例要大于它们在鱼类食谱中的比例,当食用鱼的油脂含量高时,因为它们难以消化油脂,会产生浮在水面的粪便。这是由于软体动物体内没有乳化剂和合适的酶决定的。



头足类约有80%的肌肉,而只含有5%的脂肪。浅海头足类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只能生存3周,在2000公里的生殖洄游时必须不断捕食以维持生存;而鱼类在静息的情况下能存活600天以上,即使以临界速度游动,它的脂肪储备也能维持近80天。

当鱼类以最适宜的速度游动时,代谢率会增加到静止时的近六倍,但同样2000公里的行程只消耗40%的脂肪储备。剩余的脂肪仍可供其完成整个洄游来回和生殖需要,而不需进食任何食物。如果头足类和鱼类一样能够有效使用脂肪,它们也不一定非要在生殖后因储备耗尽而死。



至于经常说的髓鞘问题,其实影响并不大。毕竟,你不会期待一只有髓鞘,但天天被鸟吃的速生速死,个体微小的一只虫子演化成高智慧吧?

然而,头足类仍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先进的存在,它们比其他无脊椎动物对脂类的利用能力都要高,喷水游泳也比任何节肢动物的附肢划水更有效率,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更是鹤立鸡群。然而,这样的种族也在与鱼类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说,脊椎动物可能天生就注定是世界的主宰。

比起期待头足类搞出髓鞘和伪脊椎之类想想就很难办的事,不如期待章鱼能快点弄出脂肪酶,乳化剂(已经有苗头了,章鱼脂肪利用率和含量都是无脊椎前列)、群居(有苗头)、底栖大幼体,多次产卵不死(有不少),加上不用喷水的底栖生活,最好搞出血红素(八字没一撇),高智慧的可能还是有的……

user avatar

本文包括扯淡和相对严肃的探讨,扯淡部分请各位莫要较真:


此处扯淡: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

国家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个人就是一个缩小了的国家,所以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一个国家就有着怎样的特性。
柏拉图把人分为三个部分,即头部、胸部和腹部。人的灵魂也对应着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意志属于胸部,而欲望属于腹部。这三部分由腹部到头部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递进关系。而且这三部分能力又各有理想,这个理想指的是一种趋向的特性,称之为美德。腹部的欲望的美德是节制,胸部的意志的美德是勇敢,而头部的理性的美德是智慧。

无独有偶,在《黄帝内经》里,表面上谈的是医术,其实处处都用人的身体来类比国家。

那么我们来看章鱼和人体构造的不同:

根据章鱼的种类和你询问的对象不同,其脑细胞据估计在1亿至5亿个。但所有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其中过半脑细胞都分布在章鱼的8个触手上。相比而言,人类拥有850亿个神经元,多数都位于颅骨内。

按照神经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美国像不像一只有50个触手的章鱼?每条触手都能独立“思考”,“触手”上有超过一半的行政管理机构。而中国的国家想不想是一个人,“大脑”拥有绝大多数的神经元细胞?而美国是一个标准的海权国家,中国则是一个标准的路权国家。

看起来,进化的号角似乎又要再次吹响,我仿佛看到了盘中的八爪烧……


好了老老实实谈问题吧

为何章鱼没有先于人类进化成智慧生物?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海洋里低浓度的氧气限制了章鱼神经元的数量。所以海洋里最聪明的动物,海豚,鲸鱼,都不是从海洋里获取氧气的,它们都是从空气中获取氧气。人类的大脑耗氧量占到所有耗氧量的25%,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成年人每人每天需吸入的空气量12立方米,也就是说成年人每天约需要500升氧气,大致估算需要896克氧气。

具体推导过程见


表层海洋氧含量为4.59~8.72毫克/升。就算是8.72毫克/升,那么需要100吨海水才能差不多供给872克氧气。

差不多每个小时需要4吨海水流过章鱼的鳃,也就是每分钟流过67升海水。一个成年人泵血的效率大概是5升每分钟。而心脏算是生物中泵液体最有效率的器官。也就是说,必须要给章鱼安装13~14个人类心脏,才能供给给它足够的氧气来支持类似人类的神经元。以上还只是用于呼吸的泵水器官。


此外章鱼的血液是用血蓝素(所以章鱼的血是蓝色的)来载氧的,其载氧的化学式如下:

而人类则是用血红素来栽氧的,其载氧后的化学式如下:

同样承载两个氧原子(一个氧分子),血红素所需分子重量为569,而血蓝素则需要588,也就是说即便在同等条件下,章鱼自身的心脏还需要比人类心脏强出3.3%才行。当然这个设定相比起13颗心脏的泵水器来倒是显得合理许多。

大家看看章鱼的小心脏,想象一下外挂14个这种东西的奇特状态,我看它的大脑袋是根本装不下的!

总之,海洋低浓度的氧气含量限制了章鱼神经元的数目,也就限制了海洋生物的智能!章鱼的这种看似奇特的神经结构,应该是在低氧含量下最极限的一种操作。因为氧含量的限制,无法供应发达的大脑,所以才不得不让触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使之更加灵活。然而即便是看似更加灵活的章鱼的触须,相比于人类的手指,也是不值一提。人类的手上没有任何"自主意识",它只是听命于大脑。


回到扯淡部分,假如我们把氧气浓度类比于生产力,那么章鱼的神经结构类似于西周,在落后生产力条件下的分封制。而人类的神经结构则类似于秦汉,以郡县制制为基础,大脑可以调度郡县。

脑手不分的大脑是难以进化的,也没有办法“为之计深远”。因为脑没有办法高度发达,最终突破脑力瓶颈。而联系到章鱼一旦抑郁就会吃掉自己的触手的事实,再看看最近美国一系列的乱象。我觉得,这盘八爪烧搞不好真的会被端到餐桌上。

以上胡扯的部分请各位本着娱乐的精神,莫要较真,权且一笑。

user avatar

这一切,早在5亿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动物界现存的所有门,几乎都是在寒武纪形成的。

人类也好,还是章鱼也罢,都是在5亿年前神经系统的基础上,犹如搭积木一般,演化到了今天。

在寒武纪早期,无论脊索动物的初祖也好,还是头足纲的初祖也吧,神经系统都是简单的神经索(神经系统的发育对比,在后文给出),身体结构也十分简单,基本上都是类似环节动物般的虫状。

这个时候的脊索动物和头足纲动物,基本上处在相似的起跑线上,比起早期的扁形动物,神经系统都已经高度集中了。

但其实,对于原始海洋来说,脊索动物和头足纲动物神经系统都还只有地基,和拥有“铠甲”的节肢动物来说,竞争力实在是太过于弱小。

脊索动物应该是采取的类似于当今文昌鱼一样,作为细小的海底动物,并以繁殖数量取胜,熬过了奇虾、海蝎子称霸的原始海洋时代。

而头足纲,则依靠演化出来的硬壳,反而在奥陶纪有了和海蝎子争雄的实力,出现了史前巨无霸——房角石。

头足纲在这一时期,也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演化。

只可惜奥陶纪末期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房角石灭绝之后,头足纲一蹶不振。

这个时期的头足纲小型化,又身披硬壳,处于海洋食物链的边缘,生存竞争压不大。

从演化来说,竞争压不大,就代表着没有足够的选择压。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头足纲各个方面的演化,是相当的缓慢。

而脊椎动物自从挺过奥陶纪大灭绝之后, 就很快处在残酷的食物链中心,并再也没有离席。

这是从脊索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后,形成了内骨骼,有了初级大脑,初级脊髓,硬件已经有了足够高的配置。

当经历大灭绝之后,生态位空缺,早期鱼类很快占据新的生态位,并发展出了庞大的种群。

鱼类先先后演化出了髓鞘、偶鳍、下颌,然后是以盾皮鱼的姿态称霸海洋,再肉鳍鱼登陆,四足动物演化,再到蜥形纲、合弓纲,一直到了哺乳动物诞生的前夜。

这里提一下节肢动物,对于有了真正下颌和牙齿的鱼类来说,海洋节肢动物自然是不堪一击的。节肢动物登陆之后,也只能占据各类小型生物的生态位。

当然,石炭纪的巨虫时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再细说。

或许菊石挺过了数次大灭绝,再加上实在是没有天敌,终于繁荣一时。

一繁荣就会占据更多的生态位,某一些分支就会出现更大的生存竞争,选择压有了,自然就会加速诞生新的物种。

于是,从石炭纪开始,把壳进化在了体内的箭石出现了。

虽然箭石在白垩纪达到了鼎盛,只是没有想到的是,第五次大灭绝出现了。(经 @古明地恋 提醒,箭石在侏罗纪兴盛,白垩纪衰退)

除了恐龙灭绝之外,菊石、箭石都灭绝了,其它头足纲也备受打击。

然而,这一次大洗牌,也令那些完全脱掉外壳的头足纲动物,逐渐占据了那些灭绝头足纲的生态位,它们就是蛸亚纲,包括箭石下纲和新蛸下纲(章鱼、鱿鱼、乌贼等)。

从箭石开始,头足纲便再次踏足食物链的中心,走上了速度与激情的演化之路。

到6500万年前的时候(晚白垩纪,0.65~1.45亿年),蛸亚纲则开始完全放飞自我,进入了演化上的小爆发时期。

6500万年前的脊椎动物再不济,也已经演化出了灵长类。

而在过去的三亿多年的时间里,脊椎动物的大脑先后演化出爬行动物脑、边缘系统,新皮层。

此时的大脑新皮层已经足够的发达。

如此发达的大脑,不说对其它头足纲来说,哪怕对蛸亚纲来说,都已经是完全两个世界。

而人类在灵长类大脑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现在的大脑,继续吊打蛸亚纲的神经系统,根本没有什么荣誉可言。

要知道,章鱼发达的大脑,也就是这6500万年演化出来的。

如果再给章鱼两倍的演化时间,达到哺乳动物的演化时间跨度,它们可能会如何?

首先,新蛸下纲需要演化出更加庞大、以及更富有生存竞争力的种群。

当占据了足够多的生态位,出现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各个种群内部形成丰富多样的生存压,那么总有一些分支会在演化过程中出现髓鞘、真正的内骨骼、脂肪代谢能力、偶鳍(或足的鳍化)等等,都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个前提是新蛸下纲能至少发展到鱼类这样繁荣的地步(然而,脊椎动物早就占据了主要的生态位,而且立体无死角,摊手)。

哪怕章鱼能占据主要的生态位,距离章鱼文明依旧还差很远。

在知乎上,以前有问题探讨过,海洋下几乎很难创建文明。

那么,章鱼要出现智慧文明,就需要再走一次鱼类登陆的过程。

在没有生态位的情况下,唯一给他们机会的可能会是真正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如果其他动物都灭绝了,它们没有灭绝,只有能占据脊椎动物的生态位,就有可能演化出真正的内骨骼。

只要它们能登录,并占领陆地的生态位,那么最终诞生出文明,几乎就是必然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初肉鳍鱼登陆的刹那,几乎就决定了未来某一支后裔,诞生智慧文明的必然性,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哪怕是一只群猫,只要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形成选择压,也能进化成猫人。

  • 例如,这样的演化过程:独居猫→群居猫→攀援猫→直立猫→猫人

人类恰好在300万年前开始演化出来,的确有气候、环境等各方面的巧合,但它必须建立在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到出现发达新皮层的基础上。

从演化史的角度来说,人类和猫的差距,比起其它的动物纲,小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所谓偶然中的必然,不过如此。


那么,人类会给章鱼这样的机会吗?



关于脊索动物和软体动物神经系统发育的补充:

前寒武纪时代(6亿年前),原始海洋内其实就出现了一次物种繁荣,被称为埃迪卡拉动物群。

虽然相比起寒武纪大爆发,这一次物种爆发的规模小很多,但却是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铺垫。

在前寒武纪时代,浮浪幼虫样(某种原始腔肠动物)的两胚层动物,演化出了中胚层,成为了三胚层动物。

从两胚层到三胚层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两胚层的腔肠动物是没有真正的体腔的,我们看到的腔,叫做腔肠,腔肠仅仅相当于人类的消化道。

有了中胚层之后,才能形成体腔,并促进各个胚层的演化。

三胚层出现之后,代谢能力提升,像腔肠动物那样,吃喝拉撒都一个口的生存方式,明显就已经过于落后了。

所以,从三胚层动物开始,在后端重新开了一个口。新开口作为肛门的是原口动物,新开口作为嘴的是后口动物(老生常谈)。

中胚层的形成方式,有裂体腔法和肠体腔法。

绝大部分的原口动物都是裂体腔,绝大部分的后口动物都是肠体腔。

这足以说明,三胚层的出现方式,在某些层度上决定了原口和口后的选择。(但有例外,例如原口动物,腕足动物门的有绞纲就是肠体腔法)

就拿原口动物这一支来说,腔肠动物本是网状神经系统,到扁形动物时,神经系统进行了新的排列布局,成了梯状神经系统。

随着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从线虫动物开始,合并出了神经节。

到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时,进一步合并出了神经索。

节肢动物,则是集中形成愈合节点,形成“脑”和腹神经索,便成了链状神经系统,这里不再细谈。

重点是软体动物这一支,集中的神经索分成了脑、足、侧、脏等四个神经节,虽然在人类眼里,贝壳这样的软体动物相当的LOW,但在早寒武纪时代,实际已经相当的先进。

这也是为什么,从寒武纪到奥陶纪,软体动物会出现5~10米房角石那般的海洋原始霸主。

对于后口动物的神经系统来说,一开始应该也经历了类似于梯状神经系统的过程,然后大约和原口动物在同一时期合并出了神经索。

大约在5.3亿年前,神经索内卷,出现了最早的脊索动物。

再之后,整个神经中枢便足以在一条中轴线上,有条不紊地不断迭代。

把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考虑进来。

神经系统的初始优越性: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原始脊索动物

神经系统的再发育潜力: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原始脊索动物


所以,脊索动物的后裔(人类)比章鱼先出现了智慧文明,早在5亿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进化和智慧本质的理解。章鱼确实是海洋中最令人惊叹的生物之一,它们展现出了远超同类生物的复杂行为和认知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我们人类还要奇特。那么,为什么它们没有像人类一样,沿着一条通往“高等智慧”的道路进化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远比“智力高低”这么简单的事情要复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章鱼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和它们在人类饮食文化中的地位。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章鱼的惊人生物学特性: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您提到的章鱼令人惊叹的生物学特点,这足以让任何生物学爱好者为之侧目: 两个记忆系统: 这指的是章鱼的中心神经系统和分布式神经系统。 中心.............
  • 回答
    “刘华强买瓜”这个经典片段之所以能诞生出“章鱼哥”和“萨日朗”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空耳,主要归功于两位扮演者(尤其是摊主朋友)原句的口音、语气以及一些特定音节的模糊性,再加上网友们脑洞大开的联想和传播。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原句,然后再看看它是怎么被“魔改成”的:原句与空耳的分析:这段的经典之处在于,刘华强.............
  • 回答
    陶弘景作为一位重要的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南北朝时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人,他所著的《真诰》等著作中确实记载了不少关于神仙传说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关于您提到的“陶弘景写章武元年刘备赐剑给关羽”的说法,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也可能涉及到对历史记载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三体》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著中,章北海这个人物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也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的选择,他的挣扎,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的犹豫,至今仍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章北海的犹豫,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思想转变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章北海,一个出身于军人家庭.............
  • 回答
    英国政府正考虑将龙虾、章鱼和螃蟹等甲壳类动物和头足类动物列为受保护的“感知动物”,这意味着它们在被杀死时必须减少痛苦。这项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对动物福利的重视,更因为它背后蕴含的深刻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背后的原因:对动物感知能力的科学认知提升这项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近年来科学.............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章武元年诸葛亮当了丞相,为啥建兴元年才把府邸置办妥当,开张迎客这事儿。这中间的门道儿可不少,不是一句“时间差”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丞相”这官儿是个什么份量。在蜀汉,诸葛亮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亲手立的托孤大臣,那地位自然是无可比拟。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
  • 回答
    章金莱,或者大家更熟悉的称呼——六小龄童,在网络上的口碑经历了一次堪称“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曾经,他是无数人心中的“美猴王”,是86版《西游记》的文化符号,是童年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存在。然而,近些年,围绕他的网络评价,尤其是他本人的言行,却激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从神坛跌落,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质.............
  • 回答
    将一个距今约 3.3 亿年的古老生物化石命名为“拜登”,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名字,它背后承载着一些值得深挖的意义。这事儿刚曝出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用当代政治人物的名字来命名古生物,本身就够有话题性的了。首先,从科学命名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致敬和纪念的方式。科学家们在研究和命名新物种时,常.............
  • 回答
    关于“马前卒等左派从未直接反对过刘仲敬、刘军宁、阎京生、黄章晋等右派”的说法,我需要先指出,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对“直接反对”的定义理解存在差异。政治光谱上的互动是复杂的,并不总是以教科书式的正面辩论形式呈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试图理解为何公开、直接、大规模的“反对”似乎并.............
  • 回答
    那个夏天,阳光总是被绿叶筛成斑驳的光影,落在我们初见的小公园里。她叫小雅,是个很特别的女孩。还记得第一次见面,她特意早到,手里拿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我从未见过的、刻着我名字缩写的小印章。那一刻,我的心跳漏了一拍,觉得她真是用心又可爱。她还为我唱了一首歌,就在那个安静的午后,清亮的.............
  • 回答
    哈工大机器人章丘改造为房地产售楼处的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我第一次听说这事儿,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拆!拆!拆!”和“卖!卖!卖!”的矛盾感。哈尔滨工业大学,那可是响当当的理工科名校,出了多少为国家添砖加瓦的栋梁之材。而机器人,更是代表着科技前沿、未来希望的方向。章丘这地方,作为哈工大的一个重.............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让人心烦意乱,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章节,就这么没了动静,谁碰上不生气?而且很多时候,屏蔽的原因也说不清,搞得作者一头雾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下次该怎么避免。你遇到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小说内容触碰了起点平台的某些规定。别小看这些规定,它们是为了保证平台内容健康,也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
  • 回答
    “章子欣父亲发文”的“百度认证”实属虚假,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信息时代下,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以及平台责任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事件的表象: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标签——“百度认证”。这通常意味着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尤其是在社会事件中,能够获得官方认证的账号,其发布的内容.............
  • 回答
    章邯,这位在秦末乱世中名噪一时的秦朝名将,其命运轨迹颇为跌宕起伏,也因此引出了他为何在兵败身死后,还能被项羽分封为王这一令人费解的疑问。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头说起,细致地梳理章邯与项羽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关于“杀叔之仇”的说法,这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指向章邯本人。秦末起义.............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