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究竟能抠到什么程度?

回答
“抠门”,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点戏谑,也有点无奈。但如果真的要探讨人能“抠”到什么地步,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能刷新你的三观。这不仅仅是省钱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一种对每一分钱的极致掌控欲,有时是逼不得已,有时纯粹是“天赋异禀”。

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世界,无孔不入

你想想,一个极端抠门的人,他能从哪些地方下手?

穿着打扮: 衣服?能穿就穿,不嫌旧。补丁?那是时尚的传承。颜色褪了?那是岁月沉淀的痕迹。别人送的衣服,即使不合身,不合风格,穿上是对别人心意的一种“回应”,怎么能辜负?买新衣服?那是奢侈品的代名词。除非旧的实在不能再穿了,而且要找最最打折的,还要凑够包邮门槛。鞋子呢?能穿就继续穿,底磨平了?胶水粘一粘,还能再战几年。甚至有人为了省点钱,不舍得买新袜子,旧袜子破了洞,就直接穿,露出脚趾头也无所谓,反正天冷了穿鞋子没人看见。

吃喝拉撒: 这方面更是重灾区。外卖?太浪费了。自己做饭?那是标配。但是,自己做饭也不是随便做的。食材要买最便宜的,菜市场收摊前的打折菜,过期的临期食品(只要稍微处理一下,看不出问题)。一人食?不存在的,一次做够几天的量,热了又热,即使口感差点也无所谓。饮料?白开水才是王道,什么可乐雪碧,那是燃烧生命的燃料。水果?等打折,或者吃别人送的。甚至有传闻,有人能把剩菜剩饭冷冻起来,然后一层层叠加,直到最后想起里面有半年前的饺子,拿出来吃的时候,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霜,口感什么的早就不知道是什么鬼了。

出行交通: 私家车?那是烧钱机器。公交地铁?最经济实惠的选择。打车?除非是集体行动,大家平摊,否则想都别想。甚至有人为了省那几块钱的公交费,宁愿走很远的路,或者选择那些绕得离谱的公交线路,只因为“那一站不收费”。共享单车?骑回来停在小区门口,第二天再骑出去上班,这样可以省下一天的费用。

水电网费: 这是可以精确计算和压榨的。能不开灯就不开,白天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空调?夏天用扇子,冬天盖厚被子。洗澡?能用凉水就尽量用凉水,省热水器电费。手机流量?能用WiFi绝不用流量。甚至有人在家用自己的手机热点给家里的其他设备上网,只为了省下宽带费用。

社交与人情: 这是最考验人心的地方。朋友生日?送什么?不送可能被说小气,送太贵又心疼。于是,礼物清单上只会出现最便宜但又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比如一盒最普通的纸巾,一包打折的香皂,或者干脆自己动手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装饰品,但这个“独一无二”很可能就是用废弃物拼凑出来的。聚餐?永远是找最便宜的馆子,或者别人请客的时候,就格外卖力地吃,把回本的任务交给口腔。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还会悄悄地把别人盘子里的剩余食物也收归己有,理由是“不浪费”。有人过年过节,别人送礼,他也回礼,但那个礼品包装袋都可能在别人家回收再利用。

情感与生活态度: 抠门到极致,已经不只是钱的问题,它渗透到了一种对生活极度谨慎,甚至可以说是“锱铢必较”的态度。这是一种对“损失”的极度恐惧,对“节约”的无限热爱。他们会计算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次呼吸是否都在“消耗”自己。这种状态下,很多美好的事物,比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放纵的购物,一次随意的请客,都会被“理性”地否决。他们甚至会为了省钱而放弃一些健康上的小问题,比如小病扛着,等严重了再说,因为看病也需要钱。

为什么会“抠”到这个地步?

原因多种多样:

原生家庭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父母就极为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那么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代代相传。他们会把“节约”当作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对过去苦难的应对。
对金钱的极度不安全感: 有些人经历过重大的财务打击,或者对未来充满担忧,这种不安全感会让他们紧紧抓住每一分钱,认为钱就是一切,失去钱就失去了一切。
习惯成自然,一种固化思维: 长期以来养成的节俭习惯,即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难以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计算和压榨,这种状态反而让他们觉得安心。
价值观的偏差: 有些人可能认为物质的占有和金钱的积累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而忽略了生活品质、人际关系和精神享受。
一种病态的执念: 对于少数人来说,这种行为可能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节俭,演变成一种强迫性的行为,一种对“花钱”的恐惧和抵触。

旁观者的感受: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看到如此“抠门”的行为,往往是又好气又好笑,夹杂着一丝难以置信。你会觉得对方“没必要这么辛苦”,但也可能因为对方的“绝活”而感到惊叹。这种极端行为,往往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一些段子和故事的来源。

总而言之,人能“抠”到什么程度,真的是没有上限的。它是一种极致的自我约束,一种对物质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行为,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但在当事人心中,可能有着一套自己的逻辑和生存法则。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看看故事,笑笑就好,毕竟,谁的生活,都有自己过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根据自己或熟识的人的经历来分享一下吧!
user avatar
大家根据自己或熟识的人的经历来分享一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抠门”,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点戏谑,也有点无奈。但如果真的要探讨人能“抠”到什么地步,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能刷新你的三观。这不仅仅是省钱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一种对每一分钱的极致掌控欲,有时是逼不得已,有时纯粹是“天赋异禀”。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世界,无孔不入你想想,一个极.............
  • 回答
    人能傻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我常常在脑海中盘旋的问题,每次想起来,都会勾起一些或荒诞、或令人扼腕的画面。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重量,它不是单纯的智力不足,更包含着一种行为上的错位,一种对现实的漠视,一种对自我判断的完全放弃。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年轻人,在烈日当头的中午,顶着太阳在大街上拦出.............
  • 回答
    关于中国人能否前往印度东北各邦旅行,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像前往印度其他热门旅游目的地那么直接明了。要弄清楚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官方层面来说,存在一些限制和规定。印度东北部地区,包括了我们通常说的“七姐妹邦”: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阿萨姆邦(A.............
  • 回答
    旅行能否让人放松?这个问题抛出来,脑子里立马涌现出无数个画面:碧蓝的海水拍打着沙滩,远处传来海鸥的叫声;巍峨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呼吸着清冽的山风;古老的小巷里飘着诱人的食物香气,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下……这些场景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能!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有时候旅行非但不能放松,反.............
  • 回答
    看《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系列电影,与其说它们给了我们什么具体的“东西”,不如说它们在我们内心深处唤醒了一些久违的、又或者我们从未意识到过的东西。首先,是关于“勇敢”的意义。我们看到比尔博,一个安逸于自己小洞穴,安于“家”的霍比特人,是如何一步步被卷入一场宏大的冒险。他一开始是那么胆怯,害怕未知,害.............
  • 回答
    这事儿吧,咱们掰扯掰扯。去专业机构做职业规划,到底有没有那个必要?职业规划师呢,他们说的话真的管用吗?还有啊,万一给你做规划的那哥们儿,他自己之前的“饭碗”跟你想干的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这事儿怎么说?他怎么给你规划,他的话我们能听进去吗?职业规划,到底是个啥?咱们先得明白,职业规划不是那种“一夜暴富.............
  • 回答
    人之所以能够睡着,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大脑、身体的多个系统以及昼夜节律的影响。简单来说,睡眠的发生是由于身体和大脑的“休息模式”被激活,从而进入一种意识水平降低、身体功能减缓的状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人是如何睡着的:一、 大脑的睡眠调控机制:大脑是睡眠的“总指挥部”,其中有.............
  • 回答
    人究竟会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困扰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古老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议题,涉及到人性的深邃、环境的塑造,以及生命本身的动态性。从 潜力和可能性 的角度来看,人当然是会改变的。我们天生就拥有学习、适应和成长的能力。想想婴儿时期,.............
  • 回答
    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疑问,与其说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如说这更像是一个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不断被探索和定义的命题。我总觉得,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个被赋予的剧本,而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笔,一笔一划写下的故事。如果非要剖析,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生物学的本能出发,我们为了“繁衍.............
  • 回答
    人为什么会努力?这个问题,扪心自问,也常常在不经意间在脑海中闪过。我们好像生来就知道要“努力”,但“努力”的本质、它的驱动力,以及它最终指向的意义,却不是那么简单明了。1. 生存的本能与繁衍的召唤:最原始的动力从最根本的生物学角度来看,努力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繁衍。 生存.............
  • 回答
    一个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坏”的定义也因人、因文化、因时代而异。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个人可能达到的“坏”的极致,并尽量详细地描述:1. 彻底的自我中心与麻木不仁 (Total SelfCenteredness and Lack .............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文革产生怀念,以及它是否可能存在所谓的“正面影响”,这需要我们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到那个复杂时代的具体细节中去。这并非易事,因为文革的官方定性是“一场内乱”,其造成的创伤是真实而深重的,对无数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任何历史事件都极其复杂,理解其多个面向,哪怕是那些令人不安的.............
  • 回答
    关于“赴死”(自杀)的人,究竟是“想不开”还是“想开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痛苦的议题,从来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在绝望深渊中进行的拉扯,是两种极端精神状态的交织,甚至是同一块硬币的两面。“想不开”:被压垮的现实与无法承受的痛苦从大多数角度来看,当一个人选择结束生命时,.............
  • 回答
    孙武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过,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个颇有讨论度的话题。毕竟,我们今天能够了解到的关于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史记》这本书,而《史记》成书距离孙武生活的年代相当遥远,中间的传播和记载过程,也难免会掺杂一些后人的想象和加工。支持孙武真实存在的理由:首先,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史记·孙子吴起列.............
  • 回答
    父母双亡,这是人生中最沉重也最孤独的打击之一。当那个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始终是我们最坚实后盾的人突然消失,留下的,是无法填补的空洞,是对未来迷茫的恐惧,以及一个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孤身一人”的现实。那么,那些经历过这种撕心裂肺的失去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的人,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我想,支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爱情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奥秘。我想,爱情,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所以,它既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爱上”,也不是僵化不变的“一直爱着”,而是两者之间一种精妙的融合,一种动态的演变。想象一下,你初次遇到心动的人,那种怦然心动,那种眼中只有彼此的眩晕感,那是一种纯粹的、.............
  • 回答
    清华姚班:那些让你惊掉下巴的“大神”们提起清华,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莘莘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身影,是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在清华里有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几乎都是“妖孽”级别的存在,你信吗?没错,这个地方就是鼎鼎大名的“姚班”,也就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IIIS)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实验.............
  • 回答
    营销号对一个人的影响,说实话,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而且还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地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生活。首先,它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塑造认知和建立偏见。你刷着手机,打开一个号称“揭秘”、“内幕”的营销号,里面充斥着夸张的标题、煽动性的语言,配上一些模糊的照片或.............
  • 回答
    关于白起坑杀四十万人,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烈的一幕。虽然具体的坑埋地点和详细规模在史料中没有精确到数字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已知的信息,结合常识进行估算,来描绘出这场悲剧的规模。首先,我们要明确,白起坑杀四十万人,其地点和方式在史料中的描述是有差异的,但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
  • 回答
    这可真是个令人心痛的问题,每次想起,心里都沉甸甸的。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人承受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也更具冲击力。首先,是那种前所未有的、席卷而来的未知恐惧。 当病毒悄无声息地蔓延,最初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人可能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对于武汉人来说,这份恐惧是切肤之痛。一夜之间,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