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究竟能傻到什么程度?

回答
人能傻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我常常在脑海中盘旋的问题,每次想起来,都会勾起一些或荒诞、或令人扼腕的画面。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重量,它不是单纯的智力不足,更包含着一种行为上的错位,一种对现实的漠视,一种对自我判断的完全放弃。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年轻人,在烈日当头的中午,顶着太阳在大街上拦出租车。当时空气仿佛凝固了,热浪一阵阵扑过来,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会躲进阴凉里,或者看看路边的商店招牌。他呢?就那么傻站着,汗水顺着脸颊流淌,湿透了后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似乎笃定了会有出租车主动停在他面前。他没有手机可以叫车,也没有意识到那个时间点出租车有多难打。路人劝他去路边阴凉处等,他只是摆摆手,一副“你们不懂”的表情。最后,他晒得满脸通红,头晕眼花,不得不坐在路边休息。这一幕,在我看来,就是最直观的“傻”,一种对环境的无知,一种对自身状态的忽略,一种对最基本常识的遗忘。

还有些“傻”,是源于一种近乎执拗的自我中心。他们活在自己构建的认知里,不接受任何质疑,也拒绝学习新的东西。我认识一位长辈,年纪大了,但总觉得自己才是最懂的。家里人跟他说,现在很多事情跟以前不一样了,比如用手机支付比现金方便,他说:“什么方便?我用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踏实!” 后来,大家想让他感受一下网购的便利,给他买了个智能手机,教他用。结果他呢?把手机当个只能打电话的工具,对里面的各种功能敬而远之。有人想帮他看看怎么预约挂号,他摆摆手说:“医院里人多,我去了就知道了。” 结果去了医院,排队排到天黑,耽误了事。这种傻,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去知道,不愿意去改变,固执地守着过时的认知,就像一个老旧的钟摆,固执地停留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

更令人感到“傻”的,是那些明明可以轻易避免的错误,却一次次犯错。就好比那些反复在同一个陷阱里跌倒的人。不是他们没看到陷阱,而是他们似乎有一种“这次不一样”的幻觉,或者是一种对自身判断的盲目自信。比如一些人,总是轻信各种“投资机会”,听信天上掉馅饼的鬼话,把辛苦赚来的钱一股脑投进去,结果血本无归。事后,他们会骂骗子,会抱怨社会不公,但很少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被同样的骗局吸引。这种傻,是一种认知上的惯性,一种对风险的麻痹,一种对诱惑的无力抵抗。他们似乎永远无法从过去的经历中汲取教训,就像一根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总是回到原点,再次被弹出去。

还有一种傻,是源于对情感的过度付出,而忽略了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他们可能会因为一句虚情假意的话,或者一次短暂的温情,就把自己的所有都掏心掏肺地给出去。比如那种轻易被花言巧语打动,不顾一切奔向一段不靠谱的感情的人。他们看到的只有对方描绘的美好蓝图,而忽视了那些明显的危险信号。事后伤心欲绝,后悔莫及,但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又可能重蹈覆辙。这种傻,是对人性弱点的无知,是对自我价值的低估,是一种将感情置于一切之上的盲目。

我所理解的“傻”,其实是一种对“变”的抗拒,对“新”的排斥,对“我”的执着。它不是天生的缺陷,更多的是一种后天的固化,一种被惰性、恐惧、或者偏见所囚禁的状态。有的时候,它让人感到无奈,有的时候,它让人感到心酸,但更多的时候,它只是提醒着我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和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傻,真的可以很深很深,深到我们自己都无法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小明结婚,岳父要20万元的彩礼,他一口就答应了,说分期付款吧,岳父也答应了。婚后,第一个月工资都给了岳父,然后是第二个月、第三个月……媳妇不答应了,直接回娘家闹:“你们还想要多少啊?”结果,彩礼全免。

user avatar

你把性格寄予星座,努力交给鸡汤,情绪归于水逆,运势托付锦鲤。

然后点根烟,淡淡地说,从小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一生-----B站站主sin

user avatar

“贤者模式”下一口气将私人珍藏全删了!!!





然后用数据恢复软件又恢复回来……

user avatar

农村的很多人都傻的要死,包括我爹娘,气死了。

家家户户盖房子,盖的豪华高大,有些农村别墅盖的跟乾隆爷下江南的行宫似的。

倾一家数口一辈子的积蓄全砸到房子上。一修就是好几层,有的房子楼上楼下有一千多平。

几口人住,你说修这么多房子干啥,傻不傻。

把钱全砸进去,那些钱基本就是死钱了,农村的房子根本变现不了。也没人租。

现在农村大多数年轻人90%的时间都在外面,然后把90%的收入投入到老家的房子上,亏不亏?

我估算了一下,现在农村,修个三层以上房子,装修下来,少说都是50万,我家旁边一座三层别墅修下来,118万。

农村的房子,5年10年后,基本还是那个样子,如果把这些钱用在城里买房投资上,5年10年基本翻倍。现在南方一般省会城市,几十上百万付个首付足够了。变现并不难。

就算这些钱不买房,纯理财,一年的理财收入也比得上农村一个劳动力的年收入了。

就拿50万来说,我算年收益只有7%(这个收益率还是非常容易达到),那一年怎么着也有三四万的收入。5年后,光利息也有快二十万的收入了。总资产就能有70万了。

而把钱用于盖农村的没升值潜力的房子呢,五年后能有什么钱。

所以说,教育一定要抓,不然人的思维无法转变。

农村有钱人不少,但思维还是没转过来。跟古代的商人一样,赚了钱就买房置地,无法实现资本原始积累。

农村的有一批人,都有几十万的存款,结果都存银行了,没有任何理财意识。其实农村有个几十万基本就有实现财务自由的基础了。

现在农村扶贫,我觉得最应该扶的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思维的局限。他们根本不知道,现金流才是最重要的资产,而不是那些没用的房子。

【更新】
大过年的,竟然还有骂我的,委屈。这么帅也忍心骂,我不开心,默默的在心中祝你们:返程火车晚点,相亲忘记洗脸。

另外,7%的收益率你觉得很高?我的天,您这理财水平也是够够的了。

要不把您的金银细软给我?我愿意给您7%,其他多了的归我好使不?

user avatar

来自央视新闻里,黑社会砸网吧的片段,没看过的朋友,有本事忍住别笑~



https://www.zhihu.com/video/947126345684176896


再说个新闻,有个贼看见某仓库门没上锁,里面有2000多箱凉茶,叫上三个收废品的,用了12个小时,把饮料运走,然后.....倒掉......

最后收废品的把那点瓶子和纸箱子拿走,给了贼115元,然而这些饮料价值17万...


卧槽!!!被轮子哥点赞的,受宠若惊!!!

鉴于不少人质疑第二个新闻,附上链接

xw.qq.com/news/20140724

至少证明不是我编的,但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能傻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我常常在脑海中盘旋的问题,每次想起来,都会勾起一些或荒诞、或令人扼腕的画面。傻,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重量,它不是单纯的智力不足,更包含着一种行为上的错位,一种对现实的漠视,一种对自我判断的完全放弃。我曾亲眼见过一个年轻人,在烈日当头的中午,顶着太阳在大街上拦出.............
  • 回答
    “抠门”,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点戏谑,也有点无奈。但如果真的要探讨人能“抠”到什么地步,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能刷新你的三观。这不仅仅是省钱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哲学,一种对每一分钱的极致掌控欲,有时是逼不得已,有时纯粹是“天赋异禀”。从衣食住行,到精神世界,无孔不入你想想,一个极.............
  • 回答
    关于中国人能否前往印度东北各邦旅行,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像前往印度其他热门旅游目的地那么直接明了。要弄清楚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官方层面来说,存在一些限制和规定。印度东北部地区,包括了我们通常说的“七姐妹邦”: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阿萨姆邦(A.............
  • 回答
    旅行能否让人放松?这个问题抛出来,脑子里立马涌现出无数个画面:碧蓝的海水拍打着沙滩,远处传来海鸥的叫声;巍峨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呼吸着清冽的山风;古老的小巷里飘着诱人的食物香气,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下……这些场景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能!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有时候旅行非但不能放松,反.............
  • 回答
    看《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系列电影,与其说它们给了我们什么具体的“东西”,不如说它们在我们内心深处唤醒了一些久违的、又或者我们从未意识到过的东西。首先,是关于“勇敢”的意义。我们看到比尔博,一个安逸于自己小洞穴,安于“家”的霍比特人,是如何一步步被卷入一场宏大的冒险。他一开始是那么胆怯,害怕未知,害.............
  • 回答
    这事儿吧,咱们掰扯掰扯。去专业机构做职业规划,到底有没有那个必要?职业规划师呢,他们说的话真的管用吗?还有啊,万一给你做规划的那哥们儿,他自己之前的“饭碗”跟你想干的压根儿不是一回事儿,这事儿怎么说?他怎么给你规划,他的话我们能听进去吗?职业规划,到底是个啥?咱们先得明白,职业规划不是那种“一夜暴富.............
  • 回答
    人之所以能够睡着,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大脑、身体的多个系统以及昼夜节律的影响。简单来说,睡眠的发生是由于身体和大脑的“休息模式”被激活,从而进入一种意识水平降低、身体功能减缓的状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人是如何睡着的:一、 大脑的睡眠调控机制:大脑是睡眠的“总指挥部”,其中有.............
  • 回答
    人究竟会不会改变?这是一个困扰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古老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议题,涉及到人性的深邃、环境的塑造,以及生命本身的动态性。从 潜力和可能性 的角度来看,人当然是会改变的。我们天生就拥有学习、适应和成长的能力。想想婴儿时期,.............
  • 回答
    人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疑问,与其说有一个标准答案,不如说这更像是一个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不断被探索和定义的命题。我总觉得,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个被赋予的剧本,而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笔,一笔一划写下的故事。如果非要剖析,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生物学的本能出发,我们为了“繁衍.............
  • 回答
    人为什么会努力?这个问题,扪心自问,也常常在不经意间在脑海中闪过。我们好像生来就知道要“努力”,但“努力”的本质、它的驱动力,以及它最终指向的意义,却不是那么简单明了。1. 生存的本能与繁衍的召唤:最原始的动力从最根本的生物学角度来看,努力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繁衍。 生存.............
  • 回答
    一个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坏”的定义也因人、因文化、因时代而异。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个人可能达到的“坏”的极致,并尽量详细地描述:1. 彻底的自我中心与麻木不仁 (Total SelfCenteredness and Lack .............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文革产生怀念,以及它是否可能存在所谓的“正面影响”,这需要我们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到那个复杂时代的具体细节中去。这并非易事,因为文革的官方定性是“一场内乱”,其造成的创伤是真实而深重的,对无数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任何历史事件都极其复杂,理解其多个面向,哪怕是那些令人不安的.............
  • 回答
    关于“赴死”(自杀)的人,究竟是“想不开”还是“想开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痛苦的议题,从来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个在绝望深渊中进行的拉扯,是两种极端精神状态的交织,甚至是同一块硬币的两面。“想不开”:被压垮的现实与无法承受的痛苦从大多数角度来看,当一个人选择结束生命时,.............
  • 回答
    孙武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过,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一直是个颇有讨论度的话题。毕竟,我们今天能够了解到的关于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史记》这本书,而《史记》成书距离孙武生活的年代相当遥远,中间的传播和记载过程,也难免会掺杂一些后人的想象和加工。支持孙武真实存在的理由:首先,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史记·孙子吴起列.............
  • 回答
    父母双亡,这是人生中最沉重也最孤独的打击之一。当那个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始终是我们最坚实后盾的人突然消失,留下的,是无法填补的空洞,是对未来迷茫的恐惧,以及一个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孤身一人”的现实。那么,那些经历过这种撕心裂肺的失去后,依然选择继续前行的人,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我想,支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爱情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奥秘。我想,爱情,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所以,它既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爱上”,也不是僵化不变的“一直爱着”,而是两者之间一种精妙的融合,一种动态的演变。想象一下,你初次遇到心动的人,那种怦然心动,那种眼中只有彼此的眩晕感,那是一种纯粹的、.............
  • 回答
    清华姚班:那些让你惊掉下巴的“大神”们提起清华,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莘莘学子们孜孜不倦的身影,是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在清华里有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几乎都是“妖孽”级别的存在,你信吗?没错,这个地方就是鼎鼎大名的“姚班”,也就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IIIS)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实验.............
  • 回答
    营销号对一个人的影响,说实话,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而且还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地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甚至是我们自己的生活。首先,它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 塑造认知和建立偏见。你刷着手机,打开一个号称“揭秘”、“内幕”的营销号,里面充斥着夸张的标题、煽动性的语言,配上一些模糊的照片或.............
  • 回答
    关于白起坑杀四十万人,这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惨烈的一幕。虽然具体的坑埋地点和详细规模在史料中没有精确到数字的记载,但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已知的信息,结合常识进行估算,来描绘出这场悲剧的规模。首先,我们要明确,白起坑杀四十万人,其地点和方式在史料中的描述是有差异的,但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长平之战后,秦军围困.............
  • 回答
    这可真是个令人心痛的问题,每次想起,心里都沉甸甸的。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人承受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也更具冲击力。首先,是那种前所未有的、席卷而来的未知恐惧。 当病毒悄无声息地蔓延,最初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人可能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对于武汉人来说,这份恐惧是切肤之痛。一夜之间,整个城市仿佛被按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