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国人不倾向相信“投票”这一机制?

回答
中国大陆的许多民众对“投票”这一机制持保留甚至不信任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经验的塑造:缺乏成功的、真正代表民意的投票实践

漫长的皇权历史: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皇权统治历史,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即使在某些王朝末期出现过一些带有“选举”性质的选官制度(如科举制),其核心也是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而非让民众决定谁来统治。这种权力自上而下的传承模式深深根植于文化基因。
近代中国政治的动荡与混乱: 辛亥革命后,虽然引入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包括投票选举,但随之而来的是军阀混战、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不同政治派别争夺权力,民众的投票权往往被操纵、漠视甚至剥夺。例如,国民党时期虽有国大代表选举,但其公正性和代表性受到广泛质疑。
政治宣传与特定历史叙事的强调: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宣传更侧重于强调“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通过“政治协商”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体现人民的意愿。而“西方式”的、多党竞争下的公开投票选举,往往被描述为低效、混乱、被金钱和利益操纵的“资产阶级民主”。这种叙事塑造了一部分民众对西方投票机制的负面认知。

二、 现实政治体制的特点:缺乏多党竞争和权力制衡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虽然存在其他民主党派,但它们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作用,而不是与之竞争。这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并没有形成公开、自由、多党角逐的选举环境。
基层选举的实践与认知差异: 在中国,确实存在基层(如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并且在法律上有规定。然而,这些选举的实际操作、公正性以及对基层政治生态的影响,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民众可能认为基层选举受到干扰,或者选举结果对实际生活影响有限,导致对投票机制的整体信心不足。
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问题: 重要的政治决策过程通常不向公众完全公开,信息获取渠道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民众难以了解候选人、政策以及选举过程的真实情况,自然难以对投票机制产生充分的信任。

三、 社会文化因素:集体主义、权威崇拜与个体责任感

集体主义倾向: 传统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很多情况下,民众可能更倾向于相信一个强大、稳定的领导集体能够带领国家前进,而不是通过个体的投票行为去选择领导者。他们可能认为,频繁的投票和政治辩论会破坏社会稳定。
权威崇拜与路径依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众习惯于服从权威、信任上级的领导。对于“谁来领导”这个问题,可能更倾向于相信已经建立起来的体系和领导层,而对通过投票来“挑选”领导者感到陌生甚至不安。
个体责任感与政治参与的认知: 一部分民众可能认为政治是“上面”的事情,是精英阶层的事情,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的责任和能力有限。他们更关注自身的生计和家庭生活,对政治参与抱持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因此对投票的重视程度不高。
“听话出孝”的文化心理: 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听话”是一种美德,尤其对子女而言是孝顺的表现。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延伸到对政治权力结构的认知上,更倾向于接受和顺从现有的权力体系。

四、 现实社会问题与对“投票”的负面联想

腐败现象的担忧: 如果民众认为投票过程会被腐败、金钱或关系所操纵,那么他们就不会相信投票能够选出真正优秀或公正的领导者,反而可能加剧对政治的不信任。
“民意”的复杂性与操纵的可能: 一些人会认为,通过投票来表达“民意”并非易事。在信息不对称、宣传导向和群体性心理的影响下,所谓的“民意”也可能被引导或操纵,并非真实的个体意愿的集合。
低效与结果的疑问: 如果看到其他国家民主选举过程中的混乱、低效以及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一些中国民众可能会将其与中国强调的稳定、高效的治理模式进行对比,从而对投票机制产生怀疑。
对投票权使用的不熟悉和缺乏实践: 由于长期缺乏普遍的、有意义的投票实践,大部分中国民众并不真正了解如何进行投票、如何评估候选人、以及投票对政治决策的具体影响。这种“不熟悉”本身就会造成一种距离感和不信任。

总结来说,很多国人不倾向相信“投票”这一机制,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历史记忆中的不成功和负面经验: 过去的政治动荡和对西方民主的负面宣传,留下了历史的阴影。
现实政治体制的特点: 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下,公开竞争性的投票并非主要产生领导者的方式。
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因素: 集体主义、权威崇拜以及对个体政治参与的认知偏差。
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对腐败、信息不透明以及投票过程被操纵的担忧,导致对机制本身的质疑。

因此,这种不信任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政治、文化和现实社会状况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这使得许多中国民众在看待“投票”时,更多的是一种审慎、怀疑,甚至是一种不参与或不寄予厚望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人经历过,能够起到决定作用的,没有水军的,大体上公正性不会受到暗箱操作影响的投票。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投票就一个,无法起到实际作用且根本不具有代表性的过场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情况下,参与投票人的确定机制确实出问题了。。。

你既不可能要求选民对自己漠不关心,无直接利益关联的事情去投票。对自己知识水平之外的事物去搞一人一票,本身就是挺滑稽的事情。

你也不可能要求选民对自己利益攸关的重大事情,如果投票结果不符合其期望,就真能直接认赌服输。

user avatar

国人不是不相信投票,是不相信自己投的票有反映到结果里或者不相信结果里每个人票是等值的。

投票机制的关键在于结果必须是可信的。

我举个例子:新加坡。

新加坡一直号称有民主无自由。从建国至今,每5年一次大选,次次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都是大胜。李光耀早期也玩很多猫腻:比如重划选区,搞赢家通杀的集选区,告反对派的诽谤言论不让某些人参选这些。所以很多新加坡人也觉得投不投票都一样,反正是pap赢。

但是,新加坡的选举一直有一个共识:哪怕是新加坡的反对党也重来也没有质疑过李光耀做票。新加坡的选举结果本身一直被所有参与者认为是可信的,哪怕有些反对党大佬被告的背井离乡,也没有否认这一点。事实上新加坡有法律鼓励公民投票(包括在海外投票),投票日定为公共假日(有些公司会上班,但是如果阻止员工投票是重罪)。新加坡大选的投票参与率高于几乎所有西方国家。

只要投票结果还是可信的,虽然仍然不能避免多数人意志造成的暴政,但弱者就还有一定被收买的价值(毕竟还有一张票,想想台湾的贿选和买票),对红利/弱势群体某种限度的保护就不是来自上位者仁慈而是政治长期自我调控的平衡。

至于说大家不相信豆瓣微博的投票,其实是国人不相信它结果的真实性,而不是它的作用。如果投票机制都没有用,还养水军灌票做什么?

user avatar

题主知道有个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吗?

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人类社会不可能从个人偏好顺序推导出群体偏好顺序。

大白话说就是,每个人的投票对自己来讲虽然都是最优的,但汇总起来的投票结果却未必最优。

具体内容和证明过程,这里就不写了,感兴趣自行百度即可。咱们这里把定理直接拿来使用。

按照这个定理你说投票有没有用?我认为对于找最优解是没有用的。但它并非没用,它的用处在于有助于达成妥协。

换言之,投票不是为了找到对集体最优的解决方案,而是为了安慰个体,实现集体的稳定。

所以这不是一个科学工具,这是一个社会管理工具。

比如,大家投票要不要建城铁,结果有的嫌噪音说不要,有的想交通便利所以要。那好大家投票吧。

投啥算啥,投完大家赶紧忙正事,别再在这儿叽叽歪歪。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是社会动物。

自打远古时代,人就已经开始抱团生存了。到了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脱离社会的人,更是无法生存。

所以,为了社会的稳定运行,大家要学会妥协。

因此,投票是会有负面作用的,比如隔离传染病人、戴口罩,等等,要不要戴口罩?

你投票说不要,那就等着倒霉吧。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会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不过总的来说,投票的利大于弊。

user avatar

知乎上关于国人的99%的问题,提问者压根儿没出过国……


所以,到底是什么让你有信心觉得,外国人倾向相信“投票”这一机制的?

更进一步的,你所谓的相信到底指的是什么?


相信投票可以得到一个能够代表最多数人利益的决策?

阿罗不可能了解一下。


相信代表最多数人利益的决策就是最好的决策?

多数人暴政了解下。


还是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进行投票?

行为经济学了解下。






事实是,只要是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都不会相信投票可以解决问题,譬如说丘吉尔就已经指出了:

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除了不时尝试的其他制度以外。


没有人相信投票,只是很多时候找不到更好的方式……





事实上,大部分时候,扔骰子是比投票更公平的决策方式。譬如说三五个好友出去聚餐,那么最公平的方式是,各自将自己想去的饭店写在纸条上,再扔骰子决定采取谁的方案……



美国总统都不相信投票,你却问为什么国人不倾向于相信,那,大概美国总统真的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吧

user avatar

因为国人也是人呗

你说中国人不相信投票机制,美国人就相信咯?那为什么1月6日有人冲击国会呢?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忘了?

有投票就有贿选,就有操控民意。你那套机制被人玩烂了,我为什么要信任你?凭你的理论吗?

user avatar

你如果见过现在农村的选举你也不信。

前几天回村,刚好村委会选举,只要去投票就能拿到50块钱。50不算多,听家里长辈说有的村给好几百。

因为不给钱根本没人去投票,还不如躺床上看电视舒服。


外公投完票闲聊的时候问我:“你说美国是怎么选举的?”

我说:“跟咱们差不多。”

外公:“怎么就差不多了?人家好歹也是个大国。”

我:“您刚投票的时候能选我吗?”

外公:“怎么选你?候选人就那几个,每年都是他们。”

我:“美国的候选人也是那几个,美国人也选不了他们想选的。”

外公掏出他投票后领到的50块钱,“美国人选举也要花钱?”

我:“那肯定啊,不花钱谁选你。”

外公:“那他们当官的得贪多少钱?”

我:“那谁知道,您知道咱们村干部贪了多少吗?”

外公:“不知道,反正我觉得里面油水不少。”

我:“你们以前生产队选队长也这样吗?”

外公:“那当然不是,那时候人们投票不用给钱,一个比一个积极,每次选举都跟庙会一样。”

我:“那时候为啥这么积极?”

外公:“那时候官选的好不好真不一样,比如分活的、记工分的,选的好就公平,选的不好老百姓要吃亏。”

我:“那现在呢?”

外公:“现在选谁都一样。”

外公抽了口卷烟又补充了一句:“一样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