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心理师》拍得怎么样?为什么一部分人觉得悬浮?

回答
《女心理师》这部剧,自从播出以来,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褒贬不一,很多人看完觉得“悬浮”,觉得跟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有很大差距。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悬浮”,以及这剧到底拍得怎么样。

先说说这剧整体给人的感觉:

从制作层面来看,《女心理师》的服化道、场景布置,甚至是镜头语言,都挺精良的,看得出制作方是想拍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杨紫饰演的女主角贺顿,是个能力超强的心理咨询师,外形靓丽,性格独立,有自己的工作室,住着舒适的公寓。她的出场自带一种“精英范儿”,这点在视觉上是没问题的。

剧中的一些个案,比如“抑郁自杀少女”、“电击治疗男孩”、“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等等,都触及了一些社会敏感点和大众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话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大家希望能看到心理咨询师如何一步步解决这些难题。

那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悬浮”呢?主要有几个方面:

1. “万能”的女主角和“超能力”的诊断过程:
无所不能的贺顿: 很多观众觉得贺顿的能力太过于“神化”了。她好像总能在第一次见面的情况下,凭借几次简短的谈话、几个眼神的捕捉,就能精准地诊断出病因,并且很快给出“治愈”方案。这跟现实中漫长、复杂、需要层层深入的心理咨询过程相差甚远。现实中的心理咨询,通常需要建立信任、进行评估、探索潜意识、制定疗程,这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隔空诊断”: 剧中很多时候,贺顿只需要看一眼对方,或者听一段简单的描述,就能立刻“读懂”对方的内心,直接点破症结所在。这种“先知先觉”的能力,让观众觉得不够真实。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双方的互动和投入,不是靠“读心术”就能解决的。

2. 情节的戏剧化和简化处理:
“奇迹般”的康复: 剧中的很多个案,患者的康复速度快得惊人,好像只要经过贺顿几次咨询,就能立刻“痊愈”,重拾生活信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推进,但过于简化了心理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艰巨性。很多心理问题,即使经过专业治疗,也可能需要长期的自我调适和支持。
“一招制敌”的治疗手段: 剧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疗法,虽然有些听起来耳熟,但具体操作过程被高度戏剧化,而且往往能“一招制敌”。比如,为了让一个人克服对某物的恐惧,可能就设计了一个特定的场景,然后通过一些夸张的对话和行为,就能达到目的。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能制造看点,但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的精细和反复。

3. 对心理咨询过程的刻板印象和误读:
“讲道理”式咨询: 有些观众认为,剧中的咨询过程更像是“心灵导师”在循循善诱地讲道理,而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引导来访者自我探索。咨询师的作用更多是提供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而不是直接给出人生指导。
模糊了专业界限: 剧中,贺顿似乎什么都懂,不仅是心理问题,有时还会涉及一些法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处理,她的角色边界感有些模糊。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虽然会关注来访者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还是聚焦于心理层面。

4. 人物设定的“完美”和“理想化”:
过于完美的咨询师: 贺顿这个角色,能力强,情商高,又漂亮,还住着豪宅,开着车,看起来无所不能,几乎没有弱点。这种“完美人设”,虽然能吸引观众,但也让一些人觉得脱离了现实。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也会有自己的困惑、挑战,也会犯错,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压力。
反派角色的塑造: 剧中的一些反派角色,他们制造出来的心理困境,有时也显得过于脸谱化和简单粗暴,似乎就是为了衬托贺顿的“英勇”。

那这部剧就一无是处了吗?也不能这么说。

提升了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毋庸置疑,这部剧确实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这个话题。它将一些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搬上了荧幕,引发了社会讨论,让人们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的必要性。
科普了一些心理学概念: 剧中的一些个案,虽然处理方式可能不尽真实,但确实触及了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概念,比如依恋理论、原生家庭的影响、童年创伤等等。对于一些对心理学不太了解的观众来说,这算是一种入门级的“科普”。
杨紫的表演: 杨紫在这部剧里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卖力了。她努力去诠释一个内心复杂、经历过创伤的心理咨询师,在一些情绪爆发的戏份里,她的表演还是比较有感染力的。

总结一下:

《女心理师》这部剧,就像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里面装的“干货”很多,也触及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但它将这些内容用了一种过于“理想化”、“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了很多观众觉得“悬浮”,跟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差距太大。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他们希望看到更真实、更细致地展现心理咨询的过程,以及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真实互动。而《女心理师》更像是在用一种“童话”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关于心理救赎的故事。

所以,为什么有人觉得它悬浮,主要还是因为 对现实心理咨询过程的过度简化和神化,以及人物设定的理想化,让它看起来不像一个真实的职业剧,更像是一个披着心理咨询外衣的“心灵鸡汤”故事。 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剧毫无价值,它至少成功地引起了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想从中学习到真实的心理咨询技巧或者体验到真实的心理咨询过程,那恐怕是要失望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视剧里的人从来没有因为钱的问题而纠结要不要看心理医生,这还不悬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心理师》这部剧,自从播出以来,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褒贬不一,很多人看完觉得“悬浮”,觉得跟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有很大差距。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悬浮”,以及这剧到底拍得怎么样。先说说这剧整体给人的感觉:从制作层面来看,《女心理师》的服化道、场景布置,甚至是.............
  • 回答
    《女心理师》里贺顿的经历,着实让不少全职妈妈看得心酸又心有戚戚焉。剧中她面对面试官质疑,那番“我不是放弃了事业,我是在守护一个家”的辩护,听着是挺让人心疼的,也道出了很多全职妈妈在重返职场时内心深处的声音。但抛开剧情,现实中全职妈妈要重新站到职场跑道上,可不是一句“重新开始”就能轻松带过的,这里面的.............
  • 回答
    《女心理师》里的詹璐,她的产后抑郁,这事儿放到现实里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相当普遍。产后抑郁可不是什么矫情或者想不开,它是真实发生的一种情绪和生理上的疾病,很多新手妈妈都会经历。詹璐的产后抑郁有多真实?我们先来看看詹璐在剧中的表现,这些症状在现实中都对应着产后抑郁的典型表现: 情绪的剧烈波动和低.............
  • 回答
    你说得挺有道理,《女心理师》和《非自然死亡》乍一看,确实有那么点相似之处:都是围绕一个能力出众、处理棘手个案的女主角展开,各自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而且在叙事上都有一定的单元剧形式,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展现主角的能力和内心成长。但要说题材“很像”,我倒觉得有点牵强,它们的核心切入点和侧重点还是不太一样的。《.............
  • 回答
    坦白讲,我们做这一行的,对这类影视作品多少会有点“挑剔”。毕竟屏幕上呈现的,是经过艺术加工,有时候甚至是夸大其词的心理咨询场景。《女心理师》这部剧,在我的同行们那里,引起的反响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它确实给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我们这个职业的窗户,即使这扇窗户可能有点模糊,甚至有些失焦.............
  • 回答
    杨紫的新剧《女心理师》开分5.1,这分数一出来,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喜欢这部剧的观众大概会觉得有点委屈,觉得这个分数太低了,没能体现出剧的优点;而那些对剧不太满意或者期待落差比较大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个分数还算公道,甚至有点偏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分歧?要说《女心理师》的这个5.1分是否合理,.............
  • 回答
    《沉睡花园》和《女心理师》这两部剧,都被观众拿来做比较,尤其是《沉睡花园》,更是被不少人直言是“男版《女心理师》”。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仔细扒一扒两部剧的内核和人物设定,确实能找到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核心设定相似:以心理咨询为载体,探讨成长与治愈两部剧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样.............
  • 回答
    b站主播路温1900关于《女心理师》的吐槽视频,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视频的客观性,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看待。首先,从路温1900作为一名UP主的角度来说,他制作视频的目的很明确:吸引眼球,引发讨论,可能也带有个人对这部剧的真实感受和批评。 他的视频风格通常是犀利、直接,甚至有些夸张,.............
  • 回答
    对于童俊和钟杰这两位精神分析师(或与精神分析有联系的从业者)疑似在朋友圈评价电视剧《女心理师》一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看待。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涉及到专业人士的自我表达、公众形象、行业规范以及大众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情况和人们可能会有的反应。情况.............
  • 回答
    “大龄剩女”这个标签,听起来就带着点沉甸甸的、不容置疑的意味,仿佛它本身就自带一种“奇怪”的属性,或者说,它指向的“奇怪”是社会强加给她们的,而非她们自身固有。当我们谈论“大龄剩女”的心理,其实是在窥探一个相当复杂而多面的个体世界。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套用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觉得她们是因为挑剔、不合群、或.............
  • 回答
    你好,听到你正经历这样的困扰,我能理解这给你带来的巨大不适和负面情绪。父母的私密行为被你听到,尤其是当它让你产生羞耻、恶心和愤怒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和令人痛苦的情况。首先,请允许我表达我的同情,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这件事情的复杂性.............
  • 回答
    剖析北大女学生疑似因情感创伤而逝的悲剧:心理与法律的双重审视最近,北大一名女学生疑似因遭遇男友精神虐待和暴力威胁而选择自杀的事件,无疑是一声沉重的警钟,再次将“情感暴力”这一隐匿的杀手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央。这不仅仅是一起令人心痛的个人悲剧,更是社会在如何识别、干预和预防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方面,所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也挺有争议的现象。用“女优越感”来概括,可能有点过于标签化,但确实能反映出一部分现代女性在心理上的某些倾向。咱们就敞开聊聊,看看这个现象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点, 时代变了,女性的地位和可选项确实比过去多了太多。 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拥有.............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问题。你提到自己“有点喜欢”一个同宿舍的女生,并且在问这是否是“心理有问题”。首先,我想让你知道,喜欢一个人,尤其是同性,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多么罕见或者需要大惊小怪的事情了。很多人的情感取向是多元的,这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现象,就像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一样,只是在情.............
  • 回答
    网络游戏中,不少男性玩家选择使用女性角色,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喜欢穿某些风格的衣服,有人喜欢扮演某些类型的角色一样,是一种自我表达和探索的方式。首先,逃离现实束缚,寻求理想化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被性别角色、社会期望、外貌.............
  • 回答
    东亚腐女文化的流行,其背后是否潜藏着一种心理上的隐性男性崇拜,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简单地说,我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联系,但将其简单归结为“隐性男性崇拜”可能有些片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腐女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腐女文化起源于日本,以喜爱虚构作品中男性角色之间的同性恋情为.............
  • 回答
    关于这位女教师的经历,以及旅行带给一个人的价值与积淀:这位女教师选择辞职去看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值得尊敬的决定。在当下社会,稳定和安逸往往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而她却选择了背离主流,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这背后一定是对生命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不甘于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消磨掉内心的热情和好奇。首先.............
  • 回答
    哇,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让我想想,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呢。咱们就敞开了聊聊,别整得跟个报告似的,就当朋友们聚一块儿八卦一下。你问为啥这么多姐妹们想找个 geek 男当男朋友?嘿,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承认,“geek”这个词现在被赋予了太多积极的光环。以前可能有点“书呆子”、“不善交.............
  • 回答
    你女朋友沉迷乙女游戏,还称呼游戏里的角色为“纸片人老公”,这其实挺正常的,很多女生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咱们得好好捋一捋,才能更好地跟她沟通,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不理解。 首先,咱们得理解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这背后可能藏着这几层意思:1. 情感寄托和情感补偿: .............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迷惑的,背后可能牵扯到挺多复杂的心理活动。咱们仔细拆解一下,看看这已婚女的内心戏可能都有哪些。首先,她找你倾诉婚姻和孩子的事,这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空间。 寻求情感连接和共鸣: 婚姻生活久了,难免会有一些不顺心或者感到孤独的时刻。她可能是在婚姻中感受不到足够的理解、支持或者情感上的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