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心理咨询师是如何看待《女心理师》这部剧的?

回答
坦白讲,我们做这一行的,对这类影视作品多少会有点“挑剔”。毕竟屏幕上呈现的,是经过艺术加工,有时候甚至是夸大其词的心理咨询场景。《女心理师》这部剧,在我的同行们那里,引起的反响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它确实给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我们这个职业的窗户,即使这扇窗户可能有点模糊,甚至有些失焦。

首先,它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功不可没。 在我们这个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公众的认知和接纳度。很多人对心理咨询还停留在“疯子才去看”或者“只是聊天解闷”的误解中。剧里通过一个个案例,展现了抑郁、焦虑、强迫症、创伤后遗症等等各种心理问题,让观众意识到这些问题并非罕见,并且是可以通过专业帮助来改善的。这种普及作用,是我们几个小时的讲座或者科普文章难以达到的。很多来访者在看过剧后,会主动提起剧里的情节,说“我好像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为我们打开沟通的入口提供了便利。

然而,专业性的失真,是我们最关注也最觉得可惜的地方。

咨询过程的戏剧化和速成化: 很多心理咨询的片段,被处理得过于戏剧化,好像咨询师只需要几次谈话,就能药到病还。真正的心理咨询,尤其是一些深层的情感创伤,往往需要漫长而反复的探索和加工。剧里那种“点醒”式的瞬间顿悟,虽然好看,但不太符合实际。而且,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内通常会保持一种相对中立、支持性的姿态,不会像剧中那样,有那么多的情绪起伏和激烈的辩论。有些咨询师的表现,更像是“人生导师”或者“情感教练”,而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读心术”式的洞察: 有些时候,贺顿的洞察力显得过于超前和精准,好像一眼就能看穿来访者的所有心思和过去的经历。这会让观众觉得心理咨询师有某种“特异功能”,而不是依靠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力和结构化的提问来逐步深入。真正的咨询,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需要来访者自己去挖掘和表达,咨询师更多的是引导和支持。
咨询边界的模糊: 剧中,贺顿的生活和工作界限有时会显得模糊。心理咨询师需要有非常清晰的个人和职业边界,避免将个人情感带入咨询,或者过度介入来访者的生活。虽然剧本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但这种处理容易让观众对咨询师的专业性和职业操守产生误解。
咨询技术的简化和误读: 比如一些所谓的“心理游戏”或者“催眠”场景,往往被简化成非常表面的操作,甚至被用来达到一些速效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和实际操作的严谨性相去甚远。催眠本身也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训练和严谨流程的技术。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价值。

对咨询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理想化”的展示: 尽管存在不足,剧中的贺顿也确实展现了一些优秀咨询师应有的品质:同理心、耐心、不评判的态度、对来访者的尊重和关怀。这些特质是吸引人们走进咨询室的重要因素。
引发了关于心理健康的社会讨论: 这部剧的播出,毫无疑问地将心理健康话题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始思考寻求帮助的可能性,甚至愿意去了解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
展现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复杂性: 尽管技术层面有失真,但剧里也试图展现这个职业的“不容易”。咨询师也需要面对自己的情绪,处理职业倦怠,并且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这些侧面描写,让观众了解到我们并非无所不能的“神”,而也是有血有肉、需要付出努力的个体。

总的来说,我们看待《女心理师》这部剧的态度是,它是一个有优点但也有明显缺陷的科普作品。它成功地吸引了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让“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不再那么神秘和遥远,但同时,它在专业技术的呈现上存在着不少的“美化”和“简化”,可能会给一些观众留下不够准确的印象。

我们希望观众能记住的是,这部剧是一个艺术化的呈现,而真实的心理咨询,是需要严谨的专业训练、持续的学习以及高度的伦理素养。如果因为看了这部剧,有人因此愿意迈出寻求帮助的第一步,那它的存在就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如果因此对心理咨询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者对咨询师产生了误解,那才是我们作为同行会觉得可惜的地方。我们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贴近现实、更严谨的影视作品,能够真正地帮助大家理解和接纳心理咨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个热闹”的层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两年前,曾经有编剧特别请教我,如果写一名女性心理咨询师的故事,哪些剧情是符合心理咨询的设置的?

她问我,女咨询师能不能和来访者相恋。我说绝对不可以,你这样做,这个咨询师的人设就崩了,因为利用来访者的移情的恋爱,本质就是一种操控,不可能有真爱。而且只要有这种剧情,所有咨询师一定会骂死你的。

不知道现在的《女心理师》是不是来自当初编剧酝酿的剧本,从前六集的表现来看,我觉得编剧在心理学方面还是下了功夫的。

1:心理咨询师如何让一个心死的人找到活的希望?

故事一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刺激的场景:一个女孩想要跳楼自杀,在跳楼之前,她打开了自杀危机干预热线。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想死?

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失去了掌控感:比如这个小女孩,她天天目睹父母冷暴力热暴力,看到妈妈的哭泣,爸爸的绝情,她没有任何办法拯救这个家,让父母脸上露出笑容,可是她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成年人的婚姻问题,于是她就绝望了,这种在无穷的轮回的痛苦中,她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去死,死是她唯一可以让这个世界“平静下来”的方式。

第二个原因是失去了意义感:人终有一死,那么怎么过这一辈子,我们才觉得值?这就涉及到意义感的问题。青春期女孩正是在形成三观的时候,此时他们的意义感最脆弱,一方面她告别了儿童期的蒙昧状态,把父母老师的教诲当成真理的时代过去了,看到父母撕逼,她没法认同父母,但是另一方面没有人会告诉她,人活着是为什么。

在尤娜第二次自杀的原因就是她对贺顿很失望,在心中,她已经默认贺顿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但是她很快就失望了,看到贺顿在面对别人攻击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出捍卫自己,她就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她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恃强凌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上苟活,不值得。

第三个原因就是失去了联结感:“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为什么没有妈了,孩子就想一根草一样脆弱?因为失去了联结感。连接感包括三个元素。

第一,投入性:有人在乎你,愿意为你付出。

第二,可及性:你遇到危险,脆弱的时候,他(她)能挺身而出,保护你,治愈你,指导你。

第三,回应性:你能被理解,被支持,被回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世界不孤独。

为什么尤娜想死呢?因为父母忙于冲突,孩子就成了一个“无人区”,她的需要,她的脆弱,父母根本无暇关心,任由孩子自生自灭,这样的日子,活着有什么意思?

所以,如果我们能“缺什么补什么”,给来访者想要的“掌控感”、“意义感”和“联结感”,那来访者就有可能有“活的动力”了。

在当初编剧咨询我的时候,我给她推荐了一部日剧《Dr.伦太郎》,由堺雅人饰演的一名精神科医生的故事,虽然是精神科医生,但他还是做了很多心理咨询的工作。

我估计编剧看了这部描写心理工作者的日剧,否则怎么开头那么像呢?——都是一开始拯救了一个自杀者。

我在这里试着比较一下日剧里堺雅人和杨紫,分别是怎么救人的,也许你就能理解很多关于人性的真相。

第一、为什么自杀者想死,却又要打求助热线?

在影片开始尤娜坐在楼上,打了求助热线,一方面说自己想死,一方面又告诉热线人员,不要找自己了。

她想要什么?

想要别人来救命吗?

不是,别忘了我刚才说的,让人想死的三大因素。

她在死之前想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掌控感、“意义感”或者“联结感”这3样东西,如果真的没有,她就跳下去了。

她要体验这三种感觉之一,或者更多,所以这个时候,你跟她说道理是最没用的。

此时,杨紫说的第一句是:

“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请相信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能够帮到您。”

这句话为什么管用?

因为在一个少女眼里,心理咨询师是可以答疑解惑的人,孩子心中会一闪念:也许心理咨询师可以告诉我,怎么挽回我父母的婚姻?也许心理咨询师可以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怎么才能找到真善美?也许心理咨询师可以让我体验到被关心和理解?

只要有这样的一闪念,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就搭上了“桥”。

所以,坚定有力的声音,以及中国心理学会这样看上去很唬人的机构的背书对一个青少年是多少可以起到作用的。

在《Dr.伦太郎》中堺雅人只是路过,看到有人想自杀,出于职业本能,他就冲上去了。

他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呢?

我就是一个路过的,看到你要自杀,不知道为什么想请你喝杯茶。

这个说法正好是“反其道行之”:对青少年来说,他们多少还是对权威有敬意的,但是对很多中年大妈来说,心理咨询师往往代表着“官方立场”,而此时她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尤其所谓的“高大上”的各种组织,所以此时你越是展现“专业”,就越是招致对方的“逆反心”,与其如此,不如把自己变成一个“怪咖”,这样反而让自杀大妈更容易接受。

心理咨询师本质上就是一个“煽风点火”的人,他会因势利导,找到你“求生”的欲望,无论是你渴望答疑解惑,还是渴望陪伴,我都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这样,我们就有了“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的建立其实就是建立在“意义感”、“掌控感”、“联结感”,这三个元素上的。

堺雅人说我是路人,正好让自杀大妈有了“掌控感”,你是路人,比我还怪,我就不用提防你试图说服我。

堺雅人说我只是想和你喝杯茶,也让自杀大妈有了“联结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为什么善,因为人死的时候最孤独,有人在你死之前愿意陪着你喝杯茶,这是一种难以拒绝的诱惑。

其实心理咨询师掌握着打开人心扉的三把钥匙,一旦你也学会了这样的谈话,你就可以成为影响人心的大师。

二、心理咨询师是如何操控人心的?

在这里“操控”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其实既是合作者又是对手。

合作好理解,来访者求助,咨询师帮助,没问题。

但是“对手”是什么意思?

其实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在进行一场战斗,就是要看谁能把谁拖到自己的世界里来。

如果咨询师被来访者拖到她的世界里去,那么咨询师就“被KO”了,你在来访者的故事里,是永远无法“出头”的。

但是来访者被咨询师拖到自己的世界里,她的故事才有续集,否则就只能是无休止的轮回。

所以这里的“操控”是必要的。

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的战斗是在来访者内心深处,她内心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心魔”一个是人性,如果“心魔”战胜了人性,那咨询师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正好相反,能帮助来访者“降妖伏魔”,那就能“修成正果”了。

具体来说,杨紫和堺雅人是怎么做的呢?

杨紫的第二句话是:为什么选择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剧中的解释是说,让来访者开始思考,她就能摆脱情绪的旋涡,这样她就可以摆脱自杀的执念。

其实这样的说法有些想当然,因为这是建立在来访者对咨询师有信任感的前提下,如果一个来访者的情绪化特别严重,你这么问她,她会更心烦意乱。

所以,来访者对这句话的反应是因人而异的。

对相对来说,一个乖乖的少女,是可以配合你的,但如果是个叛逆的青少年,他可能就会反过来怼你:今天的日子不特殊,我就是今天想死了,怎么了?

尤其对那些情绪更激动的人来说,效果更不一定会好,比如因为丈夫出轨,而抱着孩子要一起死的妈妈,她正在激动的叫嚷,你问她这么一句话,看她会不会理你。

那么堺雅人是怎么做的呢?

在警察在说无用的废话:你一定要努力啊。

堺雅人大喊:请你不要努力!

他过去,发现已经有个警察在那里给要自杀的中年妇女灌鸡汤,可是中年妇女根本不吃这一套。

这些好心的废话再说几句,说不定这个大妈就受不了他的聒噪,真跳下去了。

我们堺雅人大叔一出场就语出惊人:请不要努力!

看看大妈的反应吧。

她回头了。

一个一心想死的人,应该根本对周围的世界没有任何兴趣了吧。

为什么她会回头呢?

因为堺雅人给她进补的是“联结感”这个关键性的“心理营养”——那就是共情。

你知道不知道,多少老人苦苦哀求自己的儿女,如果自己再次弥留不要抢救自己了,因为这种生生死死没完没了的痛苦,他已经受够了,但是儿女却说,我不能让你死,我要你活着!

儿女不知道他们这么说,对一个天天承受剧痛,必须要靠麻醉剂维系生命的老人来说,是怎样的残忍。

一个人想死,不是因为他想偷懒,能活谁想死?

是因为她太努力了,努力过了头,耗尽了所有力气,只有关机,才能得到一丝内心的宁静。

如果你不去体会想死之人的心境,你又如何能治愈他们呢?

所以堺雅人是从“联结感”入手,说出看上去很疯狂的话,目的只有两个,第一是“反其道行之”,引发自杀者的关注,这样就可以把来访者从沉溺在“自伤自怜”的自我世界中捞出来,当她开始和外界有接触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突破自杀者的“防御”,对她有影响。

和杨紫面对的自杀的小姑娘尤娜不同,尤娜拨通了“自杀干预热线”,她是有相对比较强的求生欲的,但是这个已经经历了太多人世沧桑的大妈并没有向任何人求助。

也许尤娜只是一时冲动,而是这个大妈可能已经死意已决,甚至可能已经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了。

所以此时她一定会对别人的劝阻有有一种天然的防御心理,此时你再像杨紫那样口称“我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咨询师,我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帮助到你。”这个大妈说不定听了这句话,就跳下去了。

第二是,堺雅人说出了大妈的心里话——她的问题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了太多了,但是太挫败了,挫败到怀疑人生。此时你让她努力,就等于在逼她死。

当你能说中别人心事的时候,对方就会和你有了“联接感”,她的“活力”就多了一份,“死意”就会减少一分。

但是这种话,也只有资深的咨询师敢这么说,一般的心理咨询师的新手是绝对说不出来了,而只能像贺顿那样“一板一眼”地来。

就像是我之前举过例子。在当年汶川地震后,有一个死了妈妈的女孩,有自杀倾向,有很多心理咨询师都自告奋勇地劝说她人生多宝贵,但是真正治愈她,让她想活下去的,是她的一个5岁的小侄女,在母亲的葬礼上,她不能下车,一个人在车里哭,小侄女过来说:如果我是你,我早就死了。那一刻她觉得终于有人理解她了,她不再孤独了,她才明白,她一直都在等着一个人认同她的所有悲伤。所有的成人不敢说的话,其实是她最想要听的,最能让她活下来的话。

后来杨紫也是通过“联结感”这个突破口让尤娜有了想活的愿望,她问尤娜:如果打分的话,你想死的念头有多少分。尤娜说:95分。杨紫说:那剩下的5分是什么?尤娜说:说是我的父母。

我做心理咨询师以后,经常有人会问我:你天天面对来访者的负能量,自己出了问题该怎么办?这么问问题的人是不了解心理咨询的本质,心理咨询师不是“掏粪工”,而是“淘金者”,来访者会给你呈现很多人生黑暗面,但心理咨询师是发现来访者内在的发光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然后要做的就是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来访者能成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一枝独秀”。

简而言之,人生就是一场战斗,这个战斗从我们出生开始,主题就是用“生本能”战胜“死本能”,来访者来到咨询室,会带着一身的“死本能”,他们会千方百计说服你,他的人生已经无可救药,而你需要让他相信,他的人生还有“杀出重围”的希望。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咨询师的最大福利,就是学会了“资源取向”,永远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感,发现的永远是”正能量“,正所谓:

心若向阳,何惧悲伤。

心若向阳,便是晴天。

心若向阳,清风自来。

心若向阳,必生温暖。

三、用什么才能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心理咨询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不希望大家误以为杨紫饰演的心理咨询师只是“治病救人”的层面。

其实作为心理咨询师最终极的追求,其实就是四个字“灵魂共振”。

你到底是工匠,还是真正的行家的区别是什么?

先说一个古代的传说。

据说上古有两大名剑,“干将”、“莫邪”,它为什么这么有名?因为它的修炼过程太惨烈。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让当时的两名铸剑师干将和莫邪铸造一把宝剑,可是两人用陨铁铸剑,但铁不能融化,就是不能打造出一把宝剑,这时候,干将和妻子莫邪跳入熔炉中,用自己的身体铸剑,最终练成了宝剑。

“工匠型”的心理咨询师和“真正的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就在于你是站在炉子边“铸剑”,而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是要把自己的灵魂和来访者的融为一体。

在这里我们看看杨紫是怎么做的?

在第二集,贺顿在接到尤娜要自杀的电话,连忙感到泳池边。尤娜问贺顿:贺老师,视频里人那样说你你不难过吗?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你了,你还救过我,明明不是那样,他们凭什么那么对你啊?

贺顿的回答很官方:尤娜,你现在还关心我,可是老师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

尤娜马上反驳:“才不是呢?”,然后停顿了几秒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不管你做得多好,不相信你就是不相信你”,然后决绝地跳下去了。

为什么第一次贺顿还可以勉强救尤娜的命,为什么这次一句话就让尤娜那么激动?一句刺激得她马上跳下去?

那是因为贺顿第一失去了方寸,第一次在自杀干预中心接到求助电话的时候,贺顿和尤娜毫无瓜葛,那时候,她可以保持平常心,但一旦和来访者建立了关系以后,你的身心就和来访者融合在一起了,所谓“关心则乱”,“无欲则刚”。贺顿的情感卷入过深,就失去了咨询师的位置。

她关注的,只是尤娜的脚,有没有向后退,而忘记了,如果你想影响一个人,首先你要和她建立关系,你关心的只是她的命,但却不关心她这个人。

她的回应变得刻板而无力,听上去没有什么错。但其实“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为尤娜说“他们为什么那么对你啊?”真的是在为贺顿打抱不平吗?

当然不是,尤娜是为自己感到难过,她一直觉得自己很被同学、父母孤立,生活在被冤枉被伤害的世界里,她无论怎么解释,怎么抗争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贺顿是她绝望中的最后的“灯塔”,可她看到贺顿在面对不公的时候,也和她一样无力抗争与无力改变,她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希望就被扼杀了。她愤怒的是自己看走了眼,以为贺顿有足够的勇气也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不公平的环境,在绝望和失落中,再次选择结束生命。

第二,贺顿没有进化到“咨询师”的第二个阶段——像干将、莫邪一样,跳入来访者的世界里。

跳入他们的世界,不意味着突破设置和边界,比如在剧中,贺顿完全被来访者的世界吞并了,成了来访者的朋友,而不再是咨询师。

干将、莫邪跳入熔炉的目的不是自杀,而是要成就绝世名剑。

心理咨询师跳入来访者的世界,是为帮助来访者修通自己的问题。

我们看看堺雅人是怎么做的。

他一开始也犯了贺顿的错误,就是太着急地试图靠近来访者,结果来访者大叫,不要靠近。

此时心理咨询师进入到一个两难的境地。

如果你不靠近自杀者,那么你就没法实施保护措施;但如果你太着急,又会让来访者防御心大起。

堺雅人的做法,是“非动机化”沟通——我就是一个路人,见到你想自杀,我想和你喝杯茶,然后你再自杀好吗?

这段话一下就让自杀者破防。

自杀者此时就会把这个世界上所有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伤害她的人,一种是想要救她命的人。

她不想让任何人靠近她,她是想死的,而那些不想让她死的人,就是她的敌人。

除非你能从她给你的“角色”中跳出来。

堺雅人第一隐秘了专业身份,就是防止她把自己当成营救人员。

我就是一个怪大叔,想和你聊天,喝杯茶,看看风景,反正你要死了,和我聊天以后再死也不迟啊。

就在大妈的一愣神之间,堺雅人就来到了自杀大妈身边。

而喝茶也是一个“服从性测试”,如果自杀大妈结果茶喝了,说明她是可以接受别人影响的,更何况,一杯热水,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堺雅人这一系列操作,都是背后有心理学的设计的。

接着堺雅人说“好高啊,按起来好吓人啊,如果摔下去会很痛吧……”他说这些话,其实都是在唤起自杀大妈内心对于死的恐惧,以及求生的意志。而且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共情,让自杀大妈感觉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和自己在一起。

然后他悄悄靠近自杀大妈,到了可以掌控的范围。

但是他还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因为他这一番“龙卷风”式的操作,虽然让自杀大妈猝不及防就被影响到了,节奏太快,也会引发自杀大妈的防御,所以接下来她想躲开堺雅人堺雅人趁机抱住了她,在男人的怀抱了,自杀大妈感觉到一丝温暖。

堺雅人说,我们不跳好吗?

但是自杀大妈说:你刚才说,如果死,就一起死,不如我们一起死。

这个自杀大妈的抑郁症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

结果呢?堺雅人竟然……被自杀大妈抱着跳下去了……剧终……

开玩笑了。

因为镜头一转,我们看到他们是跳到充气安全垫上。

在这里,不得不说,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心理咨询师只要进入剧中,多少都会变得有些夸张和不正常,因为电视剧需要激烈的矛盾冲突。

而心理咨询则没有那么戏剧化。

电视剧不可能展示堺雅人在天台上和自杀大妈促膝谈心,最后自杀大妈感觉到被深度共情,乖乖跟着堺雅人回到安全区域这样的场景。

因为它太平常了,根本没有这惊天一跳给人的刺激更猛烈。

记得我20年前初学心理咨询,现场观摩一个咨询师名家做咨询,她在现场和参加展示的来访者絮絮叨叨地聊,来访者听着听着泪流雨下,我们旁听的,昏昏欲睡,我本来是想看到这位大师有什么惊人之语,但其实她只是非常深地共情了来访者,等到我们事后再复盘的时候,有老师带着分析的时候,才能明白她的“谋篇布局”是如何精彩。

真正的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在外行人看来,是很“无趣”的,它没有那么多金句,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但它就像是妈妈的催眠曲一样,可以让孩子瞬间找到安全感。

另外我要强调的是,心理咨询师是个安全的职业,你很少会遇到和来访者一起商量一起跳楼这样的场景。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堺雅人所饰演的伦太郎医生,真正地做到了“拿心换心”这样的境地,最终才有可能让自杀大妈找到人生一丝温暖。

回到《女心理师》,贺顿面对尤娜的质疑,应该怎么说,才能真正影响她呢?

第一,我要要针对尤娜的“无望感”:你说的对,当那些人在攻击我的时候,我的确很不舒服,很难过,很委屈,以前我也像你这样绝望过,但是后来我发现,有些人攻击我,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有些人则是恶意的,对前者我会耐心和他们沟通,比如你,以为我会被这样的伤害打倒,或者不敢应战,其实不是。

对后者,我不会让他们继续作恶。有句话说得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我太激动,那就中了那些人的圈套,我越痛苦,他们就越开心,我要冷静下来,然后在想办法慢慢收拾他们。

第二,我要针对尤娜的“无力感”:我知道你很绝望,面对很不公平的时候,你怎么反抗都没用,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所以我学了心理学,然后我发现,我之所以没办法,是因为我没有强大,当我强大起来,就没有人能欺负我。

这样就让尤娜明白,她的无力是暂时的,只要肯学习,有了实力,就没有人能伤害自己。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暴露”,贺顿可以用她的真诚,打动尤娜。

同时给尤娜提供力量感,和方向,让尤娜澄清了误解,恢复了对贺顿的信任,增加了认同感,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需要有一个正向的榜样去认同,贺顿如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那就真正让这个孩子,不必天天纠缠在“生与死”的纠结中了!

更多困惑点 @心理咨询师卢悦 沟通

@心理咨询师卢悦 知乎十年新知答主。70后,婚恋作者,央视、北京卫视、凤凰卫视多档栏目特约心理专家,心之助女性情感心理平台联合创始人。著有《爱情有毒》、《爱到绝处便逢生》、《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亲密关系的重建》

user avatar

就是个适合那些只有初中文化,好吃懒做又想穿得人模狗样的人,还什么师,自己做了韭菜还想别人也是韭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坦白讲,我们做这一行的,对这类影视作品多少会有点“挑剔”。毕竟屏幕上呈现的,是经过艺术加工,有时候甚至是夸大其词的心理咨询场景。《女心理师》这部剧,在我的同行们那里,引起的反响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它确实给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我们这个职业的窗户,即使这扇窗户可能有点模糊,甚至有些失焦.............
  • 回答
    在中国和国外,心理咨询的收费标准确实存在不少差异,其制定过程也各有侧重。理解这些差异,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来看看收费制定的基本依据,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通用:1. 咨询师的专业资质与经验: 这是最核心的决定因素。 国内: 通常会参考咨询师的学历(硕士、博士),是否持有国家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待在感觉里”——这句话在心理咨询的语境下,可不是让你就这么傻傻地杵在那里不動,也不是让你沉溺在无休止的情绪漩涡里。它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觉察、有目的地与当下内在体验连接的状态。咱们可以把它拆开来理解:1. “待着”——意味着不逃避,不压抑,不评判。想象一下,你心里突然冒出来一股莫名的烦躁。很多人第一反.............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让抑郁症患者反复叙述痛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地让患者“倾诉”那么表面。这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治疗策略,旨在帮助患者理解、接纳并最终转化他们的痛苦体验。首先,我们要明白抑郁症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低落,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认知偏差、行为模式和生理反应的复杂交.............
  • 回答
    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核心竞争力不是某一项单一技能的登峰造极,而是一系列相互支撑、动态整合的能力集合,它们共同构成了咨询师能够有效帮助来访者解决困扰、实现成长的根基。要我说啊,这东西就像盖房子,你得有地基,有框架,还得有装修和各种配套设施,一样都不能少,而且还得协调一致。咱们一点一点地掰扯掰扯:首先,.............
  • 回答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回望 2017 年,我最大的职业进步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里程碑事件,而是源于一系列相互促进的经历,它们共同提升了我的临床能力和对行业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个“最大”的进步,那大概是我在深化对创伤知情照护(TraumaInformed Care)的理解和实践,并将其有效融入.............
  • 回答
    你感觉自己可能被心理咨询师欺骗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让人不安和困惑的感受。首先,请允许我告诉你,有这样的疑虑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当你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者咨询的方向让你觉得不对劲的时候。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怎么做。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怀疑?要.............
  • 回答
    在心理咨询的专业领域之外,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 尊重、界限清晰、但又饱含人性关怀的“非典型”关系。 这种关系,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家人,更不是同事,但它又常常承载着比许多普通关系更深刻的情感连接和信任。首先,最核心的是“专业关系”的延伸,而非断裂。即便是在咨询时间之外,我们也不能完全.............
  • 回答
    .......
  • 回答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可能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时,面对“是找心理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好好梳理一下。这两种选择都有其专业性和适用性,但侧重点和能提供的帮助会有所不同。理解其中的区别,能让你更清晰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定义和区别。 心.............
  • 回答
    “心想事成”,这个词听起来充满了神秘色彩,好像只要你足够渴望,就能拥有一切。很多人,包括你的心理咨询师,可能会引用这个词来鼓励你,或者作为某种治疗方法的支撑。但是,你觉得它“可能不是太有道理”,这种直觉是很宝贵的。这说明你并没有盲目接受,而是希望理解其背后的机制,甚至质疑其局限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 回答
    听你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你心里挺纳闷,甚至可能有点小担心。谈了两个月的女朋友,发现她每周都跟心理咨询师视频聊天,这确实是挺让人好奇的一件事。首先,咱得明确一点,寻求心理咨询,这本身绝对是一件很正常,甚至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会在某个阶段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心理上的困扰,.............
  • 回答
    《沉睡花园》和《女心理师》这两部剧,都被观众拿来做比较,尤其是《沉睡花园》,更是被不少人直言是“男版《女心理师》”。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仔细扒一扒两部剧的内核和人物设定,确实能找到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核心设定相似:以心理咨询为载体,探讨成长与治愈两部剧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样.............
  • 回答
    很多人一提到“心理咨询”,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心理有问题的人”的标签。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就好像去医院看病就一定是因为得了绝症一样,并不准确。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心理有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你今天睡不好觉,明天跟朋友闹了点小别扭,后天对工作感到迷茫,这些都算不.............
  • 回答
    你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核心讨论。我会尽量详细地为你解答。精神/心理疾病是否只能吃药根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根治”。在医学领域,“根治”通常意味着将疾病完全清除,使其不再复发。然而,对于许多慢性疾病,包括一些精神和心理疾病,完全“根治”的概念本身就可能不完全适用.............
  • 回答
    在心理咨询这个特别的关系里,“来访者的诉求重要,还是咨询师的方向重要?”这个问题,就像问在一段旅程中,是乘客的目的地更重要,还是司机开往目的地的路线更重要一样,答案是:两者都至关重要,但重心和角度有所不同。打个比方,来访者就像一个要去某个地方的人,他知道自己想去那里,也大致知道为什么要出发,但可能迷.............
  • 回答
    把心理医生在咨询室里那套“说话术”挪到生活里来,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儿,体验也相当复杂,好坏参半,有时候甚至会让人有点哭笑不得。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慢下来”了。以前吧,脑子像个加特林一样,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说话也是噼里啪啦,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儿说哪儿。但自从学了咨询里的那些技术,你会不自觉地被.............
  • 回答
    作为咨询师,我遇到过不少棘手的时刻,但要说最困难的“关卡”,可能还是在面对那些长期被深层负面情绪困扰,并且极度抗拒改变的来访者时。这种困难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多的是情感和人性的较量。我记得有位来访者,我们暂且叫她“莉莉”。莉莉来找我的原因是因为持续的抑郁和焦虑,她形容自己就像被一个沉重的、看不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