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沉睡花园》被指是男版《女心理师》?

回答
《沉睡花园》和《女心理师》这两部剧,都被观众拿来做比较,尤其是《沉睡花园》,更是被不少人直言是“男版《女心理师》”。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仔细扒一扒两部剧的内核和人物设定,确实能找到不少有趣的相似之处。

核心设定相似:以心理咨询为载体,探讨成长与治愈

两部剧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选择了心理咨询这样一个相对新颖且具有探讨性的行业作为故事的切入点。

《女心理师》 围绕着贺顿这位女心理师展开,通过她接待形形色色的来访者,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家庭暴力、抑郁症、原生家庭创伤等等。剧集的核心在于贺顿如何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真诚的关怀,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救赎。
《沉睡花园》 同样以心理咨询师林默为核心,但他的设定更加“内敛”和“被动”。林默拥有惊人的通感能力,能够通过触摸来感知他人的情绪,这种能力让他既是天赋异禀,也备受困扰。他与媒体记者肖研合作,共同解决一个个与心理困境相关的“案件”,剧情也围绕着林默和肖研的成长以及他们各自的过往展开。

可以说,两部剧都想通过“心理咨询”这个载体,去触碰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压力、情感困惑以及内心深处的创伤。它们都试图展现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以及心理咨询对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

人物设定上的“镜像”关系

如果说核心设定是相似的起点,那么人物设定上的对应关系,则让“男版《女心理师》”的说法更加站得住脚。

核心主角的“不完美”与“治愈者”身份:
贺顿(《女心理师》):她本身也带着心理创伤,经历过“被抛弃”的痛苦,这让她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师的同时,也时刻在与内心的阴影作斗争。她的专业性让她成为他人的“治愈者”,但她自己也需要被理解和治愈。
林默(《沉睡花园》):他的“通感”能力是一把双刃剑,让他能深入理解他人,但也让他常常被负面情绪所淹没,导致他孤僻、疏离。他的“治愈”能力体现在他能够“听见”别人看不见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开心结。但与此同时,他也在寻找自己过去的真相,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
相似之处: 两人都不是完美的“圣人”形象,都有自己的“伤疤”和需要克服的障碍。他们都以专业技能(或特殊能力)去帮助他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都在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这种“治愈者同时也是被治愈者”的设定,是两部剧人物塑造上的一个重要共性。

“搭档”的设置:
贺顿(《女心理师》):虽然有同事和朋友,但更多时候,她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或者说,她更多地扮演那个主导者。
林默(《沉睡花园》):他有一个重要的搭档——记者肖研。肖研性格泼辣、记者直觉敏锐,经常主动出击,挖掘事件真相,并将其与林默的心理分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合作关系。肖研在某种程度上,也像是在“拉动”林默,让他从内向的世界中走出来,更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相似之处: 虽然形式不同,但两人都存在一个“外部助力”或“合作者”,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工作,或者说,在工作之外,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可以说,林默和肖研的组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女心理师》中贺顿虽然更独立,但也有一定支持体系的角色。

剧情推进模式:单元剧+主线剧情
《女心理师》:采取的是典型的单元剧模式,每一集或几集讲述一个具体的来访者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来展现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同时,也有贯穿全剧的关于贺顿个人经历的主线。
《沉睡花园》:也是以解决一个个“心理案件”为主,每个案件对应一个或几个有心理困扰的人物。这些案件就像是小型的单元剧,而林默和肖研之间逐渐加深的羁绊、林默过去的秘密以及两人关系的进展,则构成了剧集的主线。
相似之处: 这种“解决一个个小问题,串联起一个大故事”的模式,非常有利于观众理解心理咨询的实际应用,也能够不断地抛出悬念,吸引观众继续观看。

探讨的主题深度与广度

两部剧都试图触及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并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

《女心理师》 关注的议题包括:家庭教育、职场压力、亲密关系、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暴力等等,可以说覆盖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大部分痛点。
《沉睡花园》 同样关注了:情感背叛、网络欺凌、职场PUA、原生家庭影响、名人隐私等等,这些也都是当下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且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

为何会被称为“男版”?

这里的“男版”更多的是一种“性别置换”的说法,而非说《沉睡花园》在抄袭《女心理师》。《女心理师》作为一部早于《沉睡花园》的、以女性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心理题材剧,已经成功地为这类题材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打开了局面,并建立了一定的观众认知。

当《沉睡花园》出现时,它在核心设定、人物模式以及剧情推进上与《女心理师》存在诸多相似点。而《沉睡花园》的主角林默是一位男性心理咨询师,因此,观众自然会用“男版《女心理师》”来类比,意在说明这部剧在题材和操作模式上,与《女心理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将主角的性别进行了转换。

需要注意的差异

当然,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两部剧也并非完全一样。

主角能力的差异: 林默的“通感”能力是《沉睡花园》独有的超现实设定,这为剧情增加了奇幻色彩和戏剧性,也为他的心理诊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贺顿则完全依赖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叙事风格的侧重点: 《女心理师》可能更侧重于展现心理咨询过程的专业性、细腻的情感互动以及来访者的内心独白。《沉睡花园》则因为有“心理案件”的推动,节奏可能更偏向于“悬疑”和“解谜”,也加入了更多商业化的元素,比如肖研的记者身份带来的社会互动和信息获取能力。
情感线索的差异: 两部剧的主角情感线索的展开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总结来说,“男版《女心理师》”的说法,是基于《沉睡花园》在核心题材选择、主角设定模式(有创伤、有治愈能力、需要自我成长)、剧情推进方式(单元剧+主线)以及探讨社会议题等方面的相似性。这并不是说《沉睡花园》的质量不好,或者是在简单模仿,更多的是一种观众基于对前作的认知,对后者相似之处的快速概括和定位。两部剧都试图在国产剧中探索心理题材的深度,各有侧重,也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观看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冷静、客观、敏锐、救赎,这是心理咨询师的使命,敢爱敢恨,有仇必报,这就是我,贺顿。

——《女心理师》

查案请找警察,我只是心理咨询师。

——《沉睡花园》

从立意角度,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不要碰瓷,你不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