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海战中舰船沉没为什么少有人员生还?

回答
二战海战中,舰船沉没时人员生还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复杂而残酷,涉及当时的技术条件、作战环境、舰船设计以及救援能力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舰船自身的设计与毁灭性

1. 快速沉没与结构完整性破坏:
爆炸性伤害: 鱼雷和炮弹的爆炸威力巨大,能够瞬间撕裂船体结构,引发严重的舱室进水。鱼雷的穿甲能力和爆炸冲击波尤其致命,常常直接命中舰船的动力或指挥部位,导致船体断裂或结构失控。
火灾与高温: 舰船内部储存大量易燃物质,如燃油、弹药、润滑油等。一旦发生爆炸或弹片穿透引发火灾,这些火势会迅速蔓延,形成无法控制的火海。高温不仅直接烧伤人员,还会导致金属结构变形、融化,进一步加速船体瓦解和沉没。
结构弱点: 即使是坚固的舰船,也存在其结构弱点,如弹药库、锅炉房、发动机舱等。这些区域一旦被击中,造成的连锁反应是灾难性的。例如,锅炉爆炸或发动机舱失控,都会导致舰船迅速失去动力和平衡,加速沉没。

2. 船员的被困与无法逃生:
舱室设计与隔断: 军舰内部被设计成许多独立的舱室,以限制火灾和进水范围。然而,在舰船遭受重创时,这些隔断门可能会因为船体变形而卡死,使身处其中的船员无法逃出。
爆炸与冲击波: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瞬间摧毁内部隔断,并将人员震晕或抛飞,导致他们被碎片掩埋或困在损毁的舱室中。
损管难度: 虽然舰船配备了损管(damage control)人员和设备,但在大规模战斗和快速沉没的情况下,损管工作往往难以开展。人员伤亡、通信中断、设备损坏都使得扑灭大火、封堵破口、恢复浮力变得异常困难。
弹药殉爆: 一旦弹药库被击中,可能引发弹药殉爆,瞬间炸毁舰船的大部分结构,将所有在附近的人员瞬间蒸发或掩埋在废墟之下。

二、 作战环境的恶劣性

1. 海水温度与环境因素:
低海水温度: 许多海战发生在相对寒冷的海域(如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一旦落水,即使人员能够逃离舰船,暴露在低温海水中也会迅速导致体温过低(hypothermia),在短时间内丧失意识和生命。
恶劣天气: 海战往往伴随狂风巨浪。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健康的幸存者也难以在海中漂浮,更容易被海浪卷走,或因体力不支而溺亡。

2. 海上漂浮物的危险:
碎片与残骸: 沉没的舰船会产生大量漂浮的碎片和残骸。这些漂浮物可能会割伤、砸伤落水人员,甚至将他们困在水下,导致溺亡。
燃油与有毒物质: 舰船储存的燃油泄漏后会在海面形成油污,影响救援,并且吸入燃油蒸汽可能对人体有害。某些舰船的设备也可能含有有毒物质。

3. 战斗的持续与二次打击:
救援时机: 在激烈的海战中,敌方舰队的炮火和鱼雷攻击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幸存者试图逃离舰船或在海上等待救援时,可能会成为敌方继续攻击的目标,导致二次伤亡。
敌我识别困难: 在混乱的战场上,敌方可能不会区分正在逃离舰船的官兵和继续战斗的士兵,对任何漂浮在海面上的目标都可能进行射击。

三、 缺乏有效的个人救生设备和救援能力

1. 个人救生设备不足与低效:
救生衣的局限性: 虽然舰船上配备了救生衣,但其数量可能不足以覆盖所有船员,而且在舰船快速沉没时,船员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穿戴。
救生衣的脆弱性: 二战时期的救生衣相对简单,容易被碎片撕裂或在水中脱落。而且它们只能提供一定的浮力,在巨浪中作用有限。
缺乏其他个人漂浮设备: 与现代海军相比,二战时期普遍缺乏个人充气筏、救生信号装置等更有效的个人救生装备。

2. 大规模搜救的困难:
通讯中断: 舰船沉没往往伴随着通信系统的破坏,导致舰船的精确位置和沉没信息难以及时传达给友方单位或后方的搜救力量。
救援船只的限制: 搜救工作主要依赖于附近的友方舰船,但这些船只可能本身也正遭受攻击,或者需要优先执行战斗任务。
搜救范围巨大: 海洋面积广阔,寻找在海中漂浮的幸存者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搜救船只到达沉船地点,也可能因为天气、海况或时间流逝而找不到幸存者。
敌方区域: 如果舰船在敌方控制的区域沉没,友方搜救行动将面临极高的风险,甚至不可能展开。

3. 船员的心理状态:
恐惧与绝望: 面对舰船被摧毁、战友牺牲、自己可能面临死亡的巨大恐惧和绝望,许多船员可能难以保持冷静,甚至丧失求生意志。

四、 舰船的设计理念与牺牲

以战力为优先: 当时舰船的设计更侧重于提高作战能力、火力和防护能力,而在人员生存性方面,虽然也有考虑,但并非最高优先级。船员的安全往往是为整体作战目标和舰船生存能力让路的。
“同沉”的荣誉感与牺牲精神: 在一些海军文化中,存在一种“同沉”的荣誉感和牺牲精神,即舰船沉没时,船员应该与舰船共存亡,而不是轻易放弃。尽管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也客观上降低了部分船员的逃生意愿或机会。

总结:

二战海战中舰船沉没时人员生还率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舰船在遭受现代武器攻击时的脆弱性、快速沉没导致的逃生困难、海上恶劣的生存环境、有限的个人救生设备以及救援能力的不足,共同构成了残酷的现实。船员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常常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能有机会生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吧。

北角海战,地点接近北极圈,沙恩霍斯特号下沉时多数官兵跳海逃生,但在当时的气候下落海者多数撑不过一刻钟就被冻死。最终近两千人只有36人被英军救起得以生还。此外还要考虑到受伤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长时间无法得到援救产生的绝望心理状态。

太平洋战场相对较高的生存率是因为较为温暖的环境+大规模舰队作战下本方或对方及时的援助。大西洋战场恶劣的气象条件而德国水面舰只偏向小规模破交战,盟军则是顾虑德军潜艇,往往不会花太多时间救助落水船员。沙恩霍斯特生还者甚少也是因为盟军舰队担心德国潜艇赶到而早早停止救援离开战场。

当然,此役德军指挥官Erich Bey在恶劣气候下为扩大搜索范围命令五艘驱逐舰远离自己,雷达被毁只能依靠观察哨,最终单舰被包围,落水者无法得到本方及时救援也是生还率极低的主要原因。

user avatar

我就举一堆例子吧...


(多图预警)


首先你得跑的出来才能讨论水温是不是合适,水里有没有鲨鱼的问题...



鸭滑上轮机兵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通道长这样:



要从最底层甲板,顺着这样的几个小通道爬过五层甲板,才能逃出船体:


出口:


我很怀疑这个东西就是安慰人用的,可能设计师根本没考虑过万一真有人要用这个...


而轮机舱室可能有几百号人。

如果轮机组遭到毁伤,高压高温的蒸汽泄露,那么这几百号人中有一大批可以省下钻逃生通道的麻烦了。



主炮为了保证防御,只有在炮塔底部有一个舱门:



另一个出口在炮座的最底部,也就是最底层甲板(没找到图,拿个接近的来顶):


炮塔内各层基本上没有楼梯,只有梯子,各个通道还会被大量设备挤占,空间狭小。


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在其中通行就很麻烦,所以还要考虑战损后舰艇倾斜、烟雾的影响。


即使逃出了炮塔,问题还没有结束,你现在在船底,要顺着梯子爬到主甲板...


当战舰中弹,弹药库面临火灾,有殉爆风险时,会向弹药库注水,所以这种情况下炮座里的人可以省下爬梯子的麻烦了...


或者弹药库殉爆,那大家也省事了...


好消息是战列舰主炮并不固定在炮座上,而是纯靠重力安置在座圈上,所以舰体倾覆之后,主炮塔会脱离逃逸(误)


比如俾斯麦,在下沉过程中全部四座炮塔都成功逃逸了...(大误)


这是炮座:




这是炮塔:


当然也有当场发射升空的(...),比如陆奥的三号炮塔:





另外在鸭滑级炮塔左右的甲板上还有两个补弹舱门,但显然并不是给人钻的...


副炮就很显然要容易一点了:


如果战舰进水严重,水压也可能会使舱门无法打开。


运气好的话,所在舱室被直击,凉凉。

运气差点,所在舱室进水,凉凉。

运气差到底,所在舱室没事,但出不去...只能听着钢铁承受压力扭曲的声音,沉到海底,凉凉。


大型舰艇内,有时候要看舱壁上的标识才能明白自己大致在什么位置,舰艇遭到打击后,舰内电气设施可能故障(黑的就是某南大屁股),一片漆黑:




基本上殉爆沉没的舰艇,大部分下甲板的舰员都没有机会能跑出来。


比如著名的胡德号...














(日常黑胡德1/1)


1418名舰员中仅有的3名幸存者:

Ted Briggs(后来著名的胡德纪念协会主席)是舰桥上的信号兵。

Robert E. Tilburn则分配到了甲板上的102高炮炮位,之前他的战位在前主炮弹药库...

William J. Dundas则离Ted不远,也在罗经舰桥上。


没一个是在甲板下待着的...


值得一提的是,舰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拼命逃生。


在爆炸发生后,胡德号严重倾斜,舰艏扬起,所有人都立刻意识到船要沉了并开始逃离(此时还未下令弃舰)。

Ted回忆边上的一名上尉没有制止他逃离,而是移步让他离开舱室,接着又站回去杵着...而舱室指挥官则在自己的战位上纹丝不动的站着...


As Briggs and the remaining crew on compass platform struggled to escape, Briggs remembered "The flag Lieutenant who was just in front of me stood to one side to let me go through... I'll never forget that." He also could remember how the compass master had stood on the platform "tall and fearless" as the water pulled him down.

以及英军指挥官霍兰中将:

Briggs also confirms that the squadron commanding officer, Vice-Admiral Lancelot Holland, was last seen still sitting in his admiral's chair and making no attempt to escape the ship as she sank.




另外与舰同沉的还有两只喵星人,生姜和鱼饼:



别说人了,连猫都跑不掉...


至于击沉她的俾斯麦号,2000多人最终幸存80人,因为英国人总担心附近有潜艇,捞上几个人之后撒丫子就跑了...


英军老兵回忆有一个被炸断双手的德国水兵,用牙咬着英军抛去的绳索,结果此时英军正好开始加速撤离,这个德国兵就一直咬着绳索挂在后面直到再也坚持不住....



而像亚利桑那、皇家橡树、陆奥这种停在港里突然殉爆的,根本不存在什么救援问题,只要你跑的出来就活命,照样还是大半人员与舰同沉。


比如亚利桑那,至今那些舰员的遗骸还在珍珠港战列舰大道浅浅的海面下:













下面这是陆奥的舰尾,也发现了被困在里面的舰员遗骸(陆奥清理出来几百具遗骨,就在自家港里):

像无敌号、不倦号干脆连个活口都没留下来...




最为糟糕的无疑是潜艇乘员们。


潜艇沉没后,几乎没有艇员能有机会逃离。


即使在浅海沉没,艇员也只能通过鱼雷发射管逃生,并且,必须有一个人牺牲自己,在鱼雷发射管后平衡水压,帮助战友逃离,而他自己是永远无法离开潜艇的。


从鱼雷发射管里爬了出去了,也要面临漫长的减压上浮,浮的太快,凉凉...即使做好了减压,人体也可能会受到影响留下后遗症。


而最早的实战潜艇之一亨利号(南北战争时属南方邦联海军)


在试航时沉了两次,打捞了起来后,第三批舰员把前人肿胀不堪的尸体一点点搬出来,又驾驶她出战。


结果在击沉目标后被目标进水波及,一同沉没...


前几年打捞上来后调查:



发现7名舰员的骸骨都集中在各自的战位上,而舱门是被打开一部分的。


有人推测他们可能试图开舱平衡水压,逃离潜艇,或者是无法忍受被困在艇内的恐怖,选择了放水自尽。


而二战中的U艇部队,也与神风特攻和盟军战略轰炸机部队一起,成为了伤亡率最高的军事单位之一。



对于水面舰艇而言,假使逃出了舱室,故事也依然没有结束,因为你还得想办法活着离开战舰...


即使没有殉爆,像巴勒姆、大和以及其他许多战舰,在下令弃舰后都迅速倾覆,上面提到的这俩还在侧倾后殉爆了....


巴勒姆号,遭潜艇鱼雷击中:











大和号,在美军空袭下沉没:

在弃舰令下达后不久,大和号倾覆殉爆,2700名舰员只有200多人得以脱离。


或者像圣·伊斯特万号战列舰遭鱼雷艇攻击倾覆沉没:










舰体倾覆/沉没时,大量海水涌入舱门,很多逃出来的舰员也还是会被吸回去...


这就是所谓沉船漩涡,海水补足舰内空间,向下流动,吸入幸存者。



中小型舰艇在遭到鱼雷打击后更是沉的飞快,比如朱诺号,在中了一颗鱼雷后返航,半路又吃了一波雷,20秒就彻底沉没了...


当然,运气好,船造的坚固,舱室布置合理可以极大的缓解舰艇下沉和侧倾的速度,比如英美那一大票航母,尤其是有护航舰艇来救援。


列克星敦号:


大黄蜂号:

黄蜂号:


皇家方舟号:

左边是前来救援的军团号驱逐舰,她顺便救下了一只叫奥斯卡的猫,之前这只猫在俾斯麦号上,后来军团号也沉了,不过猫还是没事,被送到了英国本土,后来皇家海军就不行了...


不过皇家方舟号除了一名舰员在鱼雷命中时当场死亡外,全员平安,上演地中海奇迹...


航空母舰们更简单的上层舰体结构也更方便舰员逃生,不过也很容易纵容爆炸和火势在机库甲板蔓延。


当然,如果驱逐舰靠上来救援,也不要高兴的太早,比如约克城号,在1942年6月4号严重受损侧倾后弃舰...

结果直到6月6日还没沉...于是美军又跑回去救援...


左边是前去运送损管队员和供电的哈曼号驱逐舰:


之前哈曼号已经在珊瑚海海战拯救了来自列克星敦号上的500多名舰员。



但随后她就遭到了伊168号潜艇的补刀...命中了2.5颗鱼雷...



而靠帮提供电力和支援的哈曼号则带着一批舰员当场沉没...


幸运的是因为处于停船靠帮的状态,大部分哈曼号上的水兵都在甲板上提供帮助或者围观,所以大部分人还是逃离了这艘驱逐舰。


这是在约克城号上的船员无奈的看着哈曼号的后半身沉没...


但是落水者没有高兴多久,随着哈曼号的下沉,舰上的深水炸弹在水压作用下爆炸了:


哈曼号的阵亡人数最终为80人。



至于约克城号,在受到了2.5颗鱼雷直接命中和哈曼的弹药库、深水炸弹、鱼雷近距离殉爆的冲击之后,美军不得不再度弃舰,然而她还是挺到了6月7号才沉没。


也就是说约克城号在遭受致命打击后还挺了足足三天...




假如舰艇落单,那么及时成功离开舰艇,漂在水里也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你可能坐的是沙恩霍斯特号,沉在了北极圈...

近2000名舰员,活下来36个。



在二战时,救生艇尚不完善,沉船时,木质小艇基本上没法入水,而后来挂在侧舷的自充气救生艇还没上舰普及,所以舰员跳海后经常只能泡着,甚至连救生衣都没有只能扒着碎片浮在海面上。



运气好的比如在太平洋,美军搜救体系比较完善就好多了,很多坠海的飞行员甚至都能救回来。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上面提到的朱诺号,她沉的虽然快,但是舰体小,还是跑出来不少人。

然而为了避免潜艇再度攻击,其余舰艇迅速撤离,没有救援,最后只活了10个人,而舰上有沙利文一家五兄弟全部阵亡。



还有一个案例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在运完原子弹后返航时被潜艇阴了...坚挺了12分钟沉没,大部分舰员也跑出来了。

但是美军根本没想到都打到这份上了自己还会丢船...发出SOS信号也没人理,直到四天后才被执行反潜任务的战机发现。


期间伤员的血引来了大批鲨鱼,最后逃出战舰的900多人只有312人幸存。



其实很多伤亡并不是被鲨鱼吃了,因为鲨鱼并不见得喜欢吃人这种低脂食品,但是它们闻到血了以后会很兴奋,于是过来尝了一口...


呸...不好吃...


但是咬这一口也没人吃得消啊...


于是更多的血,更多的鲨...(不皮了,这个话题再皮下去不合适)




顺便,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是在执行运送原子弹部件的机密任务,要是在去程的时候被击沉,那就真是改变历史了。


I-58的这轮鱼雷齐射,就可能成为历史上救(杀)人最多的一轮鱼雷攻击了...



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乘员被救上船送回到岸上后没几天,二战就结束了。



一首凉...啊不...一首Eternal father,strong to save送给印第安纳波利斯,我个人推荐美国海军军乐队版,或者卡梅隆《深渊幽灵》ost版...



总而言之,不管你能不能逃得出船舱,或者水温适不适合游泳,都请记得两条铁的法则:


1.不要掉进水里

2.不要让水进来



还有一点值得探讨的小问题,前段时间普吉岛沉船,多人遇难,在相关问题下很多人表示只要上了小船,就要穿好救生衣。


问题是...


船只倾覆后...



你穿着救生衣怎么离开船舱呢?



所以该不该穿救生衣或者什么时候穿,就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




附相关问题:





(妈呀,48小时内被轮子哥赞了两次?知乎主线任务算是完成了....)

user avatar

别的就不说了,大家讲的都很全了。

我就补充一点,像驱逐舰这样的小船,如果为了反潜带了深水炸弹,翻沉时来不及逃会比较惨……

抄一段岛群那边淡青-战史编译翻译的光人社NF文库 「艦長たちの太平洋戦争」,若竹型驱逐舰刈萱号舰长,旧日本海军少佐,岛田喜与三回忆片段中的内容吧。

我一边心中暗暗叫苦,一边扭头向后方张望,等我回过头来一看,好家伙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舰桥已经从正中间折成了两半,海水已经灌了进来。如果当时一不留神跨出一步出去,我就已经掉到海里面游泳去了。而从中雷到沉没这段时间,具体是多久,是长还是短,事到如今我已经是完全记不清楚了。我估计“刈萱”可能是被直接炸成两截然后迅速沉没的吧。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更加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舰上装载的深水炸弹,在落入水中之后开始接连不断的被水压引爆,导致在其上方游泳的落水者的内脏都被震裂了。这个责任完全在我。
九五式深水炸弹配有三道保险装置。正常的程序是当下达“深弹战!”命令时,解除第一道保险,下达“准备投放”命令时,解除第二道保险,等到最后下达“开始投放—!”命令的时候,再解除第三道保险。可是,在分秒必争的反潜战中,搞得这样繁琐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我的舰上深水炸弹的前两道保险,平时都是处于解除的状态。结果这些深水炸弹在落入海中后在水压的挤压之下,开始接连不断的发生爆炸。
我本人也遭受到了三次左右比较严重的水压冲击,把肠子都给震裂了。负了可以称得上是九死一生的重伤。在“刈萱”总数约一百五十人左右的舰员之中,有五十人在鱼雷爆炸的瞬间当场战死,剩下的一百人中,无伤的约有三十余人,被深弹震伤的约有七十余人,而在这七十余人,约有一半左右后来重伤不治身亡。也就是说,在这次战斗中,“刈萱”有一半以上的舰员都战死了。
正当我在海中游泳的时候,十分万幸的被一艘己方的扫雷艇所搭救。那时候我还是一溜小跑的登上了舰桥去给艇长行礼,然后就去了军官室。在军官室里有一个一升的瓶子,里面盛着冰水。我因为之前在海水里游了很长时间的泳,所以感觉非常口渴。于是就倒了一杯冰水喝,结果水一下肚,就突然感到腹部发生剧烈的疼痛。症状就跟拉肚子的感觉差不多。
于是,我就一边琢磨着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了,一边在便意的催促之下往厕所跑。感觉好像只要努把劲就会喷薄而出似的。然而,却什么都拉不出来。反而感到肚子越来越疼。结果粪便全都从肠子的破口处流到腹腔里来了。
在让军医连续打了好几针止痛剂之后,当天晚上我便被紧急送往位于马尼拉的海军医院住院接受治疗去了。到了医院,就被判断为了重伤。虽然由于伤势实在太过严重,周围人都认为我这回大概是死定了,但军医还是决定先为我做手术再说。
由于是半身麻醉,手术的全程都是在我的注视之下完成的。只见我的肠子上开了三个拇指那么大的口子,除此之外似乎还有数不清的小窟窿。手术的主要内容就是把肠子上那些有口子和窟窿的部分,用剪子剪掉,再缝合到一起。手术刚一做完,感觉心情立马就舒畅起来了。因为那些污物从窟窿里出来流的肚子里到处都是,这让我感觉很不爽。用泵把这些脏东西都清除干净以后,人顿时就感觉轻松多了。在手术过后,有十天我都无法下地走动。但恢复过程还是很顺利的。此后我返回了本土,又接着养了六个月的病。

这一部分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另外如果真的船沉了掉到大海里,在搜救不及时的情况下生还率会大大降低。

夜战、单舰行动、作战舰艇数量少或分散,或者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展开搜救都有造成搜救不及时的可能。

看似平静的海面短时间内也有可能迅速冒出汹涌的大浪把人拍在水里。赤道附近烈日直射下会大量失水,又会面临淡水匮乏的危机。

USN那边PBY倒是救了不少落单的落水者,当然也不一定是舰船沉没导致的落水者了,也有可能是落水的飞行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海战中,舰船沉没时人员生还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复杂而残酷,涉及当时的技术条件、作战环境、舰船设计以及救援能力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舰船自身的设计与毁灭性1. 快速沉没与结构完整性破坏: 爆炸性伤害: 鱼雷和炮弹的爆炸威力巨大,能够瞬间撕裂船体结构,引发严重的舱室进.............
  • 回答
    把二战时期的日本舰队换上现代中国的1130炮,这可不是一笔简单的账,它会彻底颠覆二战海战的格局,但日本舰队最终能否打赢二战海战,情况会变得极其复杂,很难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130炮的厉害之处。它是一种近程防空武器系统,火力极其密集,号称“密集阵”,每分钟能发射数千发炮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海战中关于决策效率、战场态势感知和防护策略的深层考量。虽然从纯粹的概率上看,一发炮弹击中战列舰司令塔的几率确实不高,但战舰设计者们之所以依然不惜工本为舰桥提供最严密的防护,背后有着非常实际且关键的理由。这并非简单地“以防万一”,而是对海战“以终为始”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需.............
  •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二战的海战,那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牺牲惨烈的全球性较量,其中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三者扮演的角色及其战果,可以说是扑朔迷离,充满了战略博弈的智慧和残酷的现实。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战果比例,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统计口径、伤亡计算、战术效果的衡量等等,都存在很多变数。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贡献以及.............
  • 回答
    在二战的波澜壮阔的海战史中,除了舰炮的轰鸣、鱼雷的咆哮和将领们运筹帷幄的身影,偶尔也会闪过一些不那么宏大、甚至带着点黑色幽默的瞬间。这些被尘封在档案或口述历史中的小故事,像海面上偶然掠过的海鸥,给那沉重而残酷的战争岁月带来一丝别样的色彩。1. “海王星”的意外访客在诺曼底登陆那天,盟军的作战代号是“.............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海战中,要论战略意义,航母无疑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虽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高速战列舰,因为很多所谓的战列巡洋舰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向战列舰靠拢,并且很多在二战中承担了类似战列舰的角色,而纯粹的战列巡洋舰如胡德号在实战中其定位也有些模糊)在早期确实是海上力量的核心,但随着战争的.............
  • 回答
    锡兰海战:一场惨胜,日本海军最不该有的“胜利”1942年4月,在印度洋的广袤海面上,日本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较量——锡兰海战。这场战役最终以日军的“胜利”告终,重创了英国舰队,令其在印度洋的活动能力大打折扣。然而,这场胜利却成了日本海军战略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也正是这场“胜利”,让日本.............
  • 回答
    二战,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在硝烟与炮火中,不仅仅是陆地上的刀光剑影,海洋同样是无数英雄儿女谱写传奇的舞台。各国海军在其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扼腕、又无比振奋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如同深邃海洋中的礁石,经历了风浪的洗礼,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大西洋上,孤胆英雄的怒吼——俾斯麦号的覆灭与英勇的围猎俾斯麦号,德.............
  • 回答
    说到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用“悲剧”二字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历史的残酷写照。从辉煌的开端到凄凉的落幕,德国海军的历程充满了雄心壮志、战略失误,最终导向了毁灭。要讲清楚这份悲剧,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脉络。一战:日德兰海战——胜利的黄昏一战爆发前,德国海军风头正劲。.............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苏联海军,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不是波澜壮阔的海战,而是更为人熟知的陆地战场上的红军身影。确实,与英美海军那种以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为核心、遍布全球的强大力量相比,苏联海军在二战中的表现,从规模和影响上来说,显得有些“低调”,甚至可以说是“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海军什么都没做,他们在特定.............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常被人们简单地认为是神出鬼没的“特攻”利器,或者只能想起少数几次比较著名的战绩。但事实上,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表现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辉煌的战绩,也有策略上的失误和技术上的局限。早期辉煌与策略定位的模糊在战争初期,日本潜艇部队的表现可.............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海军航空兵(US Navy Aviation)编制中,“Disposition”这个词语的含义,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并非指某个具体的固定编制单位,而是描述了航空部队在战争不同阶段、不同作战区域的部署和分配状态。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战略层面的部署与调配:.............
  • 回答
    关于二战意大利海军对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作战运用,我可以说这就像是一曲充满雄心壮志却又因种种限制而留下遗憾的序章。意大利人对这级代表其海军最高荣耀的战列舰寄予厚望,然而最终的运用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承认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 设计理念是相当超前和激进的.............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二战期间,海军航空兵飞机的部署,绝非简单地把飞机往海里一丢了事。这是一个集海陆空要素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后勤保障,以及无数官兵的智慧和汗水。总的来说,其部署方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并且每一种都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挑战和创造力。一、航空母舰:海上移动的空军基地这是二战海.............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海军的较量,最终以日本的惨败告终。究其原因,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最决定性的因素。日本虽然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凭借精锐的海军和娴熟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工业基础与美国.............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大海深处的记忆却从未被遗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席卷全球的冲突,留下了无数悲壮的海军故事,它们如同沉默的礁石,诉说着牺牲、勇气与不屈。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兰海战的黄昏与勇气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海军决战。在这场吞噬了数千生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