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心理师》中詹璐的产后抑郁问题真实吗?她老公和婆婆的做法是否合理?

回答
《女心理师》里的詹璐,她的产后抑郁,这事儿放到现实里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相当普遍。产后抑郁可不是什么矫情或者想不开,它是真实发生的一种情绪和生理上的疾病,很多新手妈妈都会经历。

詹璐的产后抑郁有多真实?

我们先来看看詹璐在剧中的表现,这些症状在现实中都对应着产后抑郁的典型表现:

情绪的剧烈波动和低落: 她一开始是看起来很“正常”,只是有点疲惫,但很快就发展到极度的烦躁、易怒、哭泣不止,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她会突然爆发,又会突然变得很平静,这种不稳定是产后抑郁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宝宝的疏离和抵触: 这是最让家人和旁观者难以理解,但却是产后抑郁中非常常见的症状。詹璐对自己的孩子感到恐惧,甚至抗拒去抱他、喂他。她会觉得宝宝是个“麻烦”,甚至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孩子。这种感觉让她自己也非常痛苦和自责,因为她觉得一个母亲应该爱自己的孩子。
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和自我照顾能力: 她开始不爱打扮自己,对家务也无力顾及,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失眠或嗜睡: 虽然剧中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但很多产后抑郁的女性都会有睡眠问题,要么失眠到精神衰弱,要么就是怎么睡都睡不醒,身体也跟着没精神。
“我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困惑和恐惧: 詹璐自己也明白自己的状态不对劲,但她控制不了。这种失控感和对自身变化的恐惧,更是加剧了她的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

产后抑郁的发生,绝不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它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1. 生理因素: 分娩是一个巨大的身体考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孕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分娩后会骤然降低),再加上身体的疲惫、伤口的疼痛、哺乳的辛苦,都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进而影响情绪。
2. 心理因素:
身份的转变: 从一个独立的女性变成一个母亲,这种身份的剧烈转变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过去的生活方式、社交圈子、个人目标都可能要做出巨大的调整,甚至牺牲。
育儿的压力和焦虑: 新生儿的到来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和未知。不会带孩子、担心孩子不健康、担心自己做不好母亲的角色,这些都会让新手父母感到焦虑和力不从心。
完美主义倾向: 很多女性本身就有追求完美的性格,在当了母亲后,她们会觉得“应该”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但现实中总是磕磕绊绊,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成为巨大的心理负担。詹璐似乎就有这种倾向。
对过去生活的留恋或失落: 一部分女性可能会因为成为母亲而感到失去了自由,或者对过去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到怀念,这种失落感也可能转化为抑郁。
3. 社会因素:
缺乏支持: 如果伴侣、家人(尤其是婆婆)不能提供足够的情感和实际支持,或者反而增加压力,都会加剧产后抑郁。
社会期望: 社会总是强调“母爱如山”,对母亲有着很高的期望,一旦母亲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都会被认为是“不称职”,这种无形的压力也会压垮一些女性。

詹璐老公和婆婆的做法合理吗?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剧里詹璐的老公“贺顿”和她的婆婆的做法,看看是否合理:

婆婆的做法: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火上浇油”

婆婆的做法可以说非常不理解和不支持,而且带着很深的传统观念。

不理解和指责: 婆婆认为詹璐“矫情”、“不懂事”、“没见过世面”,认为她就是想偷懒,不愿意带孩子。她完全不理解或者不愿意去了解产后抑郁是什么,只看到了詹璐“不干活”和“不抱孩子”的行为。
施加压力和命令: 婆婆会用命令的口吻让詹璐去喂奶、去照顾孩子,甚至用“谁家女人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种话来压她,让她感到更加内疚和无助。
强化内疚感: 当詹璐表现出不舒服或者拒绝时,婆婆会用“你看你这样,孩子怎么办?”来指责她,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进一步加剧她的抑郁。
缺乏关怀和沟通: 婆婆更关注的是“孙子有没有人带”,而不是儿媳妇的心理状态。她没有去尝试理解詹璐的痛苦,更没有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潜在的)不安全感: 婆婆可能还会因为詹璐“不抱孩子”而对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担心孩子喂养不好,这又会进一步增加家庭矛盾。

总的来说,婆婆的做法是典型的“不懂装懂”和“传统压迫”,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詹璐的处境更加艰难。她的做法是绝对不合理的,而且是很多产后抑郁女性的噩梦。

老公(贺顿)的做法:初期不理解,后期努力但方法有待改进

贺顿在处理詹璐的问题上,可以说是经历了从不理解到努力尝试的过程,但初期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后期虽然用心,但方法也并非总是最有效的。

初期(不理解和逃避):

抱怨和责备: 贺顿也曾抱怨詹璐“什么都不做”、“越来越懒”,甚至觉得她“不够爱孩子”。他可能觉得詹璐是“情绪化”,而不是真的生病了。
缺乏沟通和支持: 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主动去了解詹璐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给予她足够的情感支持。他可能觉得只要把孩子喂饱,把家里收拾好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了詹璐的心理需求。
可能觉得委屈: 作为丈夫,他也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看到妻子“不干活”,他可能也会觉得压力大,甚至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后期(努力尝试,但方法有待改进):

开始尝试理解: 当詹璐的表现越来越严重时,贺顿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可能也开始察觉到詹璐的不对劲,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可能仍然将其归结于“想不开”。
寻求外援(但方式有待商榷): 他去请来了唐佳瑜(女心理师),这本身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说明他开始尝试通过专业途径解决问题。
依然存在误解: 尽管请来了心理师,但贺顿可能仍然无法完全理解詹璐的痛苦,他的沟通方式可能还不够耐心和体贴。例如,他可能会催促詹璐“快点好起来”,或者用“你这样做对不起孩子”来刺激她,这些都可能让詹璐更加内疚。
可能过于依赖外部帮助: 他可能过于寄希望于唐佳瑜,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丈夫应该承担的角色,即最直接的、最持续的情感支持者。

总的来说,贺顿的做法是“有进步但不够完善”。他从一个完全不理解的状态,发展到开始寻求帮助,这本身是积极的。但他在理解、沟通、耐心和提供情感支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丈夫在面对妻子产后抑郁时,都会面临类似的挑战,他们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去支持和理解。

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婆婆: 最合理的做法是放下“过来人”的架子,学习产后护理知识,特别是关于产后抑郁的知识。她应该多倾听詹璐的心声,表达理解和关心,而不是指责和命令。如果她自己无法理解,至少应该支持丈夫去寻求专业帮助。
老公(贺顿):
学习和认知: 首先,他需要主动去了解什么是产后抑郁,认识到这不是詹璐的错,也不是她“想不开”。
耐心和倾听: 花更多的时间陪伴詹璐,耐心倾听她的诉说,即使她说的内容听起来很“荒谬”,也要给予尊重和理解。
分担责任: 主动承担更多的育儿和家务责任,减轻詹璐的负担,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恢复。
积极沟通: 温和地表达自己的关心,询问她需要什么,而不是直接给出指令或者抱怨。
寻求专业帮助: 及时且不带评判地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陪伴詹璐一起面对。
肯定和鼓励: 经常肯定詹璐为家庭和孩子付出的努力,即使她现在做得不够好,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詹璐的遭遇,在现实中是很多家庭的缩影。产后抑郁是一个需要全家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尤其是丈夫和家人,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剧中的处理方式,虽然有其戏剧性,但反映出了现实中很多家庭在面对这类问题时的困境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没看《女心理师》,如果詹璐老公和婆婆是冷处理的方式,肯定是不妥的。

想要快速恢复,其实不是产妇一个人的事儿,而是整个家庭的事儿。

产后抑郁常见的诱发因素:

1.婆媳关系不和,有研究表明这可以是产后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也就是其他方面都良好的情况下,单就婆媳关系不和就可以导致产后抑郁,所以家里面丈夫的角色就很重要,他应当肩负起沟通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孩子半岁前,最好请产妇自己的父母来帮忙照看,或者请月嫂,先不着急让婆婆公公来带。

2.避免当产妇面去讨论与孩子或哺乳有关的话题,因为产妇本身就很敏感,如果听到“你怎么还没奶”或者“孩子怎么长得不胖”之类的话,会加重她们的焦虑和抑郁程度。

3.丈夫要主动承担带孩子的义务,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比如晚上起来喂奶时,孩子爸爸最好也能够陪伴一下。

4.如果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就需要及时去精神科就诊,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不过吃药时可能需要停止哺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