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时桃肉还新鲜而桃核已发霉?

回答
桃核发霉而桃肉新鲜的现象,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但它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并且背后有着一些科学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1. 桃核的结构与特性:

坚硬的外壳 (硬壳):桃核外面包裹着一层非常坚硬的木质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壳”。这层外壳的目的是保护内部的桃仁(种子)。
内部的桃仁:桃仁是桃子的真正种子,里面含有胚胎和胚乳,这些是未来新桃树的生长物质。
透气性差异:相比于桃肉,坚硬的桃核外壳的透气性较低。这意味着它阻碍了空气和水分的自由进出。
营养物质的集中:桃仁本身富含油脂、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些对于真菌(霉菌)来说是极好的食物来源。

2. 霉菌的生长条件:

霉菌的生长需要几个基本条件:

食物来源:就像我们说的,桃仁提供了营养。
水分:霉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最快。
适宜的温度:大多数霉菌在温暖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氧气:大多数霉菌是好氧的。
孢子:霉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和繁殖。

3. 为什么桃核会先发霉?

结合桃核的特性和霉菌的生长条件,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几个可能导致桃核先发霉的原因:

水分积聚在桃核周围或内部:
采摘后的处理不当:如果桃子在采摘、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桃肉受到挤压或损伤,即使表面看不出来,也可能导致部分水分渗透到桃核周围或通过桃核的微小缝隙进入硬壳内部。
储存环境的潮湿:如果储存环境湿度过高,桃子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但桃核由于其结构的封闭性,一旦水分能够进入,它会比桃肉更容易保持在一个相对潮湿的状态,因为水分不容易蒸发。
桃子内部的微观损伤:在成熟过程中,或者因为一些病害,桃子内部可能存在微观的损伤,这些损伤可能影响水分在果肉和核之间的分布。
空气流通的差异:
桃肉暴露在空气中,更容易进行气体交换,水分也更容易蒸发。
桃核被坚硬的硬壳包裹,空气流通非常有限。如果一旦有少量水分进入硬壳内部,或者桃仁本身含有一定的水分,那么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水分蒸发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为霉菌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潮湿环境。
营养物质的集中与保护:
桃仁是种子的核心,其营养物质非常集中。而这些营养物质恰恰是霉菌非常喜欢的“食物”。
虽然硬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如果水分和氧气能进入硬壳的微小孔隙,霉菌的孢子一旦落在这些区域,就能开始在营养丰富的桃仁上生长。
孢子的着陆点:
霉菌孢子非常微小,可以附着在任何表面。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桃子周围有霉菌孢子,它们可能会落在桃子表面,并通过桃子表面的微小孔隙或果柄处渗透。
一旦孢子进入硬壳与桃仁之间的缝隙,它们就可以在那里开始繁殖。
时间的累积:
发霉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可能在桃子看起来新鲜的时候,桃核内部的微观环境已经开始悄悄地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桃核内部的霉菌可能会比桃肉表面或内部的霉菌发展得更显着,尤其是当桃肉本身抵抗力较强,或者水分蒸发较快时。
想象一下,桃肉是外部的“屏障”,它首先暴露于空气和环境变化。如果它依然保持新鲜,说明它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水分也没有大量流失。但内部的核,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微小裂缝导致水分进入),它就可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潮湿的、有营养的“小环境”,在那里霉菌可以悄悄滋生。

总结一下过程:

1. 环境因素:桃子在储存过程中接触到空气中的霉菌孢子。
2. 渗透:由于储存环境的潮湿,或者桃子表面的微小损伤,水分可能通过桃子的表面或果柄渗透到桃核的周围,或者通过硬壳的微小孔隙进入。
3. 内部环境形成:一旦水分进入硬壳与桃仁之间的区域,并且由于硬壳的封闭性,水分蒸发受阻,形成了一个相对潮湿的环境。
4. 霉菌生长:附着在这一区域的霉菌孢子开始在富含营养的桃仁上快速繁殖。
5. 桃肉状态:与此同时,桃肉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结构、水分蒸发较快、或者果肉细胞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菌能力,暂时没有表现出明显发霉的迹象,或者霉菌的生长速度远慢于桃核内部。

因此,即使桃肉看起来依旧饱满、色泽鲜亮,但桃核内部可能已经开始了霉变的进程。这提醒我们在储存桃子时,要注意保持储存环境的干燥和通风,尽量避免桃子受到挤压损伤,以减少水分渗透和霉菌滋生的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在新书里有写的呢:)

上个月刚在小伙伴的家里吃过这样的桃子。一家人种了几棵桃树,自豪地表示从不打农药。直接从树上摘下来,果肉新鲜甜美,果核一样有发霉溃烂的。而且发生概率还很高。

某答案截图里的「知情人」号称是因为打了防腐剂。真想当面问他一下:是这桃树生来就自带防腐剂基因呢,还是他家里的土拌了高剂量的防腐剂?

别赖防腐剂。别的坏事有没有它且不提,这种类型的水果烂心真不是它干的。

截图里「董事长」也只是说需要借助防腐手段(这也是有允许范围的),哪一句说了这和水果烂心现象的发生有必然联系?

学果树或学植物保护的几乎都知道,无论桃子烂心还是苹果黑心,都是水果成熟环节中必然会发生的病虫害现象。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是一直保持全封闭的系统。如有霉菌、幼虫进入内部侵害,是非常正常的。

(图示的是桃子的结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苹果神马的,为昆虫霉菌们准备的破绽更多啊。)


先说虫子。

大家知道一种(业内很有名的)虫子叫做梨小食心虫吗?参见度娘百科:

幼虫为害果多从萼、梗洼处蛀入,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虫粪排出,晚期被害多无虫粪。幼虫蛀入直达果心,高湿情况下蛀孔周围常变黑腐烂渐扩大,俗称黑膏药。苹果蛀孔周围不变黑。李幼果被害易脱落,李果稍大受害不脱落,蛀食桃李杏多为害果核附近果肉。

类似的虫子并不止这一种。这些幼虫体型小,且多从果柄附近进入果实内部,所以肉眼未必能看出明显虫孔。

这也很好解释,为什么不打农药的果实,内核被虫蛀的概率反而更高。


再说下霉菌。

也有一种(业内很有名的)霉菌病害叫做苹果霉心病

(苹果霉心病)又名心腐病。病果果心变褐,充满灰绿色或粉红色霉状物,从心室逐渐向外霉烂,果肉味极苦。
以菌丝体潜存于坏死组织或病僵果内或以孢子潜藏在芽的鳞片问越冬,次年以孢子传播浸染,从萼筒侵入果心,苹果暴芽(或更早)至花期是病菌侵入的重要时期。病害的发生与品种关系最密切,凡果实萼口开放,萼筒长与果心相连的均感病。

苹果烂心,一般都是这个原因。坏掉的部分很容易闻到霉味或者看到霉状物的。

碰上潮湿多雨环境,霉菌更加容易滋长,这时候有的防腐剂说不定还能起到正面作用呢。


P.S. 类似的误解与非议,在植物身上也还有很多。很多无良媒体黑我植物学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请大家明鉴。。

应粉丝要求扔一个新书链接:

《草木集:植物的印象笔记》

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桃核发霉而桃肉新鲜的现象,虽然听起来有些令人费解,但它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并且背后有着一些科学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1. 桃核的结构与特性: 坚硬的外壳 (硬壳):桃核外面包裹着一层非常坚硬的木质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硬壳”。这层外壳的目的是保护内部的桃仁(种子)。 内.............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军事技术和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地用“技术碾压”来解释。我们来细致地掰扯一下为什么美军先进的装备在面对张桃芳时,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狙杀如麻”的效果。首先,我们要明确,张桃芳是用他的“老伙伴”——莫辛纳甘步枪(在一些资料中,志愿军使用的步枪,包.............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有时候我们观察到的“很多人追”的女生,实际情况可能完全相反,她们不仅单身,甚至乏人问津。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心理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表面现象的误导与个人主观的解读: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我们容易犯的“滤镜效应”。1. 社交媒体的“精.............
  • 回答
    “辟谣比造谣难”这句俗语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在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人类心理的偏见以及网络环境的特性等方面,事实的传播往往面临着比虚假信息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信息发布的门槛与成本 造谣成本极低,传播速度极快: 技术门槛几乎为零: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
  • 回答
    将美国称为“大明”,这实在是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我想你可能是从某个地方听来的,但要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称呼,还得从几个不太直接但能联系上的角度去解读。这并非一个广泛流传的称谓,更像是一种比较隐晦的、带有特定语境的说法,所以我们需要一点点“考古”和“联想”。1. 源于“大明”的字面意思和引申义:首先,咱们.............
  • 回答
    签字笔(水笔、中性笔)虽然墨水剩余很多,但有时会出现出水不畅的情况,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即使笔杆和笔尖看起来完好无损,细微的内部问题也会影响墨水的流动。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墨水自身的问题1. 墨水粘稠度变化: 蒸发: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即使笔帽密封性很好,长时间使用或.............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英语语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时态和语态的区分。简单来说,你所说的“用have/has+done”指的是现在完成时(Present Perfect Tense),而“直接加ed而没有谓语”的情况可能是在指过去分词作形容词或者被动语态。下面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 一、 用 h.............
  • 回答
    文科生为何有时被理科生瞧不起?这种“瞧不起”并非绝对,也不是所有理科生都会如此,但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有时是隐性的群体认知差异。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追求客观与主观: 理科的核心在于探索自然规律、寻求客观事实、用逻辑和数学来解释世界。他们的训练模式.............
  • 回答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周围一片寂静,甚至你都没主动去想音乐,脑子里却突然开始播放起某首曲子?有时候是最近听过的,有时候是很久以前的歌,甚至是一些完全没有印象的旋律。这种现象,我们常常戏称为脑内“自带播放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脑子里的小秘密。首先,得知道我们的大脑是个极.............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汽车设计和分类的某些细节,以及我们日常使用中对“门”的理解。简单来说,后备箱门(或称尾门、掀背门)算不算“车门”,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所参考的标准是什么。从设计和功能上看:为什么它常常被视为一个“门” 进出货物的通道: 后备箱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通道,让我们能够.............
  • 回答
    你说的“晶莹透亮”的鼻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清水样鼻涕”,它是感冒初期或者过敏反应时,鼻黏膜受到刺激,分泌物增加,但里面并没有大量的细菌或炎性细胞,所以呈现出一种清澈、透明的状态。为什么它看起来“好看”?这里的“好看”更多是一种比喻,一种对事物状态的描述,而不是真的像美丽的宝石那样具有观赏性。之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医学实践中一个非常令人不安也十分复杂的情况:为什么手术明明“成功”,患者的生命体征却依然恶化,直至生命终结。这其中涉及到太多变量,绝非一个简单的“手术成功”就能涵盖所有。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就像抽丝剥茧一样,希望能说得更明白些。首先,我们得明确“手术成功”这几个字的含义。.............
  • 回答
    有时候,即使明知道有“便宜货”,大家也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追逐那些市盈率(PE)更高的股票,这确实是股市里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不是说低市盈率就一定不好,而是说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或者对于某些类型的投资者来说,高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更有吸引力,原因其实挺多,而且都挺实在的。1. 预期的增长潜力:这可以说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感到疑惑,明明自家狗狗体型甩那只小猫几条街,怎么每次交锋都好像被压制似的。其实,这背后原因可不单单是“体型决定一切”那么简单,猫狗的战斗方式、身体构造、心理状态,甚至它们的“格斗技巧”都有着天壤之别。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猫和狗的“格斗哲学”。狗狗,尤其是大型犬,它们打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不少人看到雪的时候都会好奇,为啥有时是孤零零一片漂亮的六角形,有时又是一簇簇粘在一起的雪团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不少物理学和气象学的门道,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明白雪花是怎么形成的。它最开始是在高空中,当水蒸气遇到非常冷的温度(通常零下十几二十度甚至更低)和微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惑”。其实,在早上看到东边的月亮,这跟我们平时习惯的“晚上月亮从西边落下”的印象似乎有点违背,但它其实是天文现象中再正常不过的一部分。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这件事,这样会讲得更明白。第一,月亮到底是怎么跑到东边天空的?这说到底.............
  • 回答
    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被锁住的盒子,怎么也打不开。那种封闭感,不是那种刻意的“我不想理你”,而是一种更深层的、不由自主的收缩,好像内在有什么东西被牢牢地按住了,不让它向外舒展。感觉像是筑起了一堵无形的墙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跟人交流的时候,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说出去的话好像都被过滤了,没有办法真正触碰到对方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不少人在面对特别吸引人、甚至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的女性时,会不自觉地回避目光。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细微的心理活动,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有没有说中你的感受。首先,心理上的“高匹配度”期待。你看上去很漂亮的女性,往往会让你在脑海里不自觉地给她套上一些“完美”的标签。.............
  • 回答
    人和人打交道,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折腾人的。有时候,跟某些人一聊,或者跟他们待一块儿,就觉得耗得不行,仿佛自己一天的能量都被抽干了似的。这感觉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沟通本身就是个技术活,而且不总是顺畅的。 你想表达的意思,对方能不能准确get到,这得看你们的沟通方式、背景知识,甚至.............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抓狂的问题!明明东西就在那儿,怎么转眼工夫就人间蒸发了似的?其实,这背后藏着好几个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在作祟,而是各种“不给力”的条件叠加在了一起。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那些不听话的小玩意儿,一旦脱离了我们的掌控,就开启了它们的“隐身模式”。1. 视觉盲区和空间错觉的联手“作案”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