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辟谣比造谣难?

回答
“辟谣比造谣难”这句俗语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在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人类心理的偏见以及网络环境的特性等方面,事实的传播往往面临着比虚假信息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信息发布的门槛与成本

造谣成本极低,传播速度极快:
技术门槛几乎为零: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注册社交媒体账号、创建博客或论坛帖子,甚至利用AI工具生成逼真的虚假内容(如图片、视频)。
创意驱动而非事实驱动: 造谣者不需要遵循严谨的调查、核实和引用来源的规范。他们可以天马行空,迎合读者的情绪、恐惧或好奇心,创造出引人入胜但毫无根据的故事。
快速迭代和扩散: 一条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复制、转发和引用,迅速形成病毒式传播。

辟谣成本高昂,过程缓慢:
需要严谨的调查和证据: 辟谣者必须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去调查事件的真相,寻找确凿的证据,如官方声明、专业报告、数据分析、多方佐证等。
需要清晰的逻辑和专业的解释: 辟谣需要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谣言是错误的,并提供有力的反驳证据。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
证明“不存在”的困难: 科学和事实的论证往往是证明“是什么”,而辟谣有时需要证明“不是什么”或“不存在”。证明一个不存在的事实,理论上是无限的,需要穷尽所有可能性,这在实践中几乎不可能做到。比如,如果有人散布“某公司产品含有某种虚构的有毒成分”,辟谣者需要对产品进行详细的成分分析,并证明其中不存在该虚构成分,这可能需要复杂的实验室检测和昂贵的费用。
官方辟谣的滞后性: 对于一些重大的谣言,政府或权威机构的辟谣往往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核实和发布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比谣言的传播慢得多,给谣言留下了充分的传播空间。

2. 人类心理的偏见与认知习惯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证实自己已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如果一条谣言恰好符合一个人的既有观点或偏见,他们就更容易相信并传播它,而对与之矛盾的辟谣信息则会视而不见或加以质疑。
例子: 如果一个人对某个政府或公司怀有敌意,那么任何关于该实体负面(即使是虚假)的消息,他都会更容易相信,而官方的正面辟谣则会被视为掩饰。

可得性启发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倾向于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来判断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那些被反复提及、情感强烈或生动形象的信息更容易被记住和调用,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谣言往往利用这一点,通过情绪化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来提高自身的“可得性”。
例子: 一则关于某个地方发生恐怖袭击的虚假新闻,如果描述得绘声绘色,并被广泛转发,即使是假的,也会让人们对该地产生恐慌感,并倾向于认为这样的事件是真实发生的。

情感驱动与冲动传播: 负面、煽动性或引发强烈情感(如愤怒、恐惧、好奇)的谣言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共鸣,从而促使他们不加思考地转发。辟谣信息通常是理性的、数据化的,缺乏情感的煽动性,难以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
例子: 一则关于“某知名品牌食品致癌”的耸人听闻的消息,会立刻引发消费者的恐惧和愤怒,促使他们立即转发提醒亲友。而辟谣可能需要专业的医学分析和科学数据,这些内容不容易引起即时共鸣。

回声室效应与过滤气泡: 在社交媒体算法的作用下,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从而形成“回声室”或“过滤气泡”。当一条谣言在某个群体中传播时,这个群体内部的人会不断看到和强化这条谣言,使得辟谣信息难以进入这个群体,即使进入也很难被接受。
例子: 一个政治观点极端的社群,如果其中流传着针对对手的虚假负面信息,社群成员会互相转发和确认,形成一个封闭的谣言传播链,而外部的理性辟谣很难穿透这个屏障。

对权威的质疑与不信任: 在信息爆炸和去中心化的时代,人们对传统权威(媒体、专家、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当权威发布辟谣信息时,一些人可能反而会认为这是“官方掩盖真相”的进一步证明,从而更加坚信谣言。

3. 传播媒介与机制的差异

网络传播的“先声夺人”效应: 谣言通常是第一个到达大众的“声音”,并且往往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当辟谣信息姗姗来迟时,谣言可能已经深入人心,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基础。
“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的变体: 虽然这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但在传播实践中,反复传播的虚假信息确实能够让一部分人信以为真,即使后来有辟谣,也难以完全扭转其印象。

算法助推与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的算法通常会根据用户的互动(点赞、评论、分享)来推送内容,这使得那些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引发情绪反应的内容(通常是谣言)更容易获得曝光,从而被算法放大传播。辟谣信息往往相对平淡,难以获得算法的青睐。

匿名性与责任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造谣者可以逃避责任,随意散布不实信息。而辟谣者通常需要暴露身份,并承担潜在的压力和风险。

辟谣的“无趣”与造谣的“有趣”: 谣言常常包含戏剧性、冲突性或耸人听闻的元素,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吸引读者。而辟谣则通常是枯燥、数据化和逻辑性的,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和传播动力。

4. “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困境

辟谣是“否定”: 辟谣者是在否定一个虚假信息。
造谣是“肯定”: 造谣者是在“肯定”一个虚构的事实。

人类的认知系统更容易接受一个“肯定”的说法,并将其内化为一种“事实”。而要将一个已经内化为“事实”的错误信息推翻,需要更强的证据和更复杂的认知重构过程。

总结

总而言之,“辟谣比造谣难”并非绝对的规律,但它深刻地揭示了信息传播中的诸多挑战。造谣者可以利用低成本、高情感、迎合偏见的策略,迅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形成初步的传播。而辟谣者则需要在成本、时间、证据、心理和传播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抗衡,不仅要揭露真相,还要克服人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和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这使得有效的辟谣成为一项艰巨而持续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昨天我看到zwp在“哪些考古发现推翻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下,对孙卫东关于中国殷商时期青铜器放射性研究论文的介绍,就顺便看了看zwp回答下的回复。看到回复中有人依据孙卫东的研究,推论中国人是埃及人,我觉得无力吐槽。于是我决定转述孙卫东的观点。因为我读过孙卫东的系列文章,知道孙卫东的立论是“中国人是苏美尔人”,而不是古埃及人。显然我一开始介绍孙卫东观点动因是想辟谣。(下图是zwp回答下的回复截图)

可今天早上包括 @梅华龙 在内的许多人质疑我。我很困惑,我只是介绍孙卫东本人的思想,驳斥读者对他研究的推理,孙卫东的错误如何算得到我头上?类似于知乎上很多人没读过资本论,却坚持马克思主义原教旨思想,别人用马克思原话打脸,难道马克思的错误也要算到打脸者的身上?


@梅华龙 质疑我过度解读孙卫东那篇论文。我真是哭笑不得,我可以肯定的回答“没有“”。很多人,包括@梅华龙 ,显然只是读了孙卫东关于青铜器这篇论文,因此认为我过度解读孙卫东的观点。实际上孙卫东在微信酷鸟专栏里有34篇文章,阐述其关于中国古文明起源的假说,青铜器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第4篇)。为什么各位看官不先查查孙卫东之前的文章,再看看我是不是过度解读?


我下面一一指出我原文中引用孙卫东论点的出处:

1、禹和蝎子王的关系是第3篇文章:《世界四大文明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立的?》

2、文字的假说是第5篇:《甲骨文与商超的起源》

3、复合弓是第6篇:《到底是谁最先发明了复合弓》

4、苏美尔人和中国人的关系第8篇(其实还有很多):《苏美尔人与中国人之间有何“千丝万缕”的关系》

5、中国商代建筑风格转变和苏美尔的关系第11篇:《苏美尔与中国——建筑篇》


由于孙卫东的系列文章是34篇,我不可能把它们全部介绍给读者,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篇摘要,其具体的论证我自然会有各种侧重。我介绍的文章都是围绕孙卫东关于中国人起源苏美尔的观点,都是为了让zwp回复中的读者没明白,孙卫东不是觉得中国人是埃及人,而是苏美尔人。


我本人为了防止读者误会,让某些读者认为我认同孙卫东的学说。自己在原文的最后还指出除了青铜器,孙卫东所有的理论逻辑链都有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每段开头,我都指出“孙卫东认为”。我还在文字起源部分的段落,在括号里分别指出孙卫东各种推论靠谱和不靠谱的地方。如果我认同孙卫东的学说,或者过度解读,有必要这样么?


我之所以转述孙卫东的研究,从一开始就不是因为我认同他的理论,也不是自己不了解中国古文明的各种争论,而是因为我觉得某些人根本不了解孙卫东的猜想,断章取义的可笑。


是不是我被打脸,所以改口说自己不认同孙卫东的假说?下面有我朋友圈去年9月的截图为证。虽然我对历史学的了解没有@梅华龙那么多,对文字史和青铜不怎么了解,只是看过复旦大学诸位教授关于中国人种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以及许宏、郭静云等人关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争论)。不过我基于复旦李辉等人的研究,基本可以肯定中国主体民族是6000年前左右迁徙到今天的陕甘地区,所以我当时还在朋友圈发状态,指出孙卫东论点的不靠谱。



最后,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梅华龙认为我过度解读孙卫东的那篇文章获赞已经200多了,超过我对孙卫东假说介绍的获赞的量。很多好事者认为我是张口胡诌,而根本不关心我的本意只是介绍孙卫东的观点,让zwp回复中的人明白他们误解了孙卫东愿意。更有甚者认为我转述孙卫东的观点,哪怕我指出他理论不靠谱,也不认同孙卫东的观点,但只要转述就是助纣为虐,应该承担后果,哈哈。


一开始我怀着辟谣的动机写文章,结果落下自己过度解读的名声,貌似造谣的形象,真是太讽刺了,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