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驯化了狼产生了狗,却没有尝试驯化虎?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人类之所以能与狼建立起伙伴关系,并最终繁衍出我们现在所知的各式各样的狗狗,而老虎却始终是荒野的王者,很少进入人类的生活成为宠物或助手,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物学、行为学以及历史演化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白“驯化”这个词的含义。它不是简单地把一只野兽抓来养,而是通过世代的选择性繁殖,改变了动物的基因,使其在生理和行为上都适应与人类共存。这个过程是漫长且有选择性的。

1. 狼的“易驯化性”——基因与行为的契合

社会性与等级制度: 狼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有明确等级制度的狼群中。这种群体结构与人类早期社会组织有相似之处。狼群中的个体为了群体的生存,会遵循领导者,并懂得合作捕猎、共同抚养幼崽。这种天然的社会性使得它们更容易理解和适应人类的群体生活,也更容易接受人类作为“领袖”。想象一下,如果狼群的首领地位是模糊的,或者它们是独来独往的,那人类要与之建立联系的难度会大得多。

对人类的“好奇心”而非“恐惧”: 考古和基因研究表明,早期人类与狼的互动可能源于狼群对人类营地周边丢弃的食物残渣的兴趣。一些天生就对人类活动表现出较低恐惧感、甚至有一定好奇心的个体,更容易接近人类营地,从而获得食物来源。这些“不那么害怕人类”的狼,可能就是最初的“被选择者”。反观老虎,它们天生就更倾向于独居,且通常是顶级的捕食者,对任何潜在的威胁都极其警惕,回避和攻击是它们的本能。

繁殖周期与繁殖能力: 狼一年只发情一次,但它们繁殖的幼崽数量相对较多。这意味着在合适的条件下,狼的种群数量可以较快地增长,为选择性繁殖提供了足够的基础。虽然老虎也繁殖,但它们的繁殖周期和幼崽存活率与狼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所不同,并且老虎的繁殖速度可能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早期驯化尝试。

沟通与理解: 狼与狗之间在非语言沟通上的相似性,比如摇尾巴、耳朵和身体姿态的变化,都表明它们能理解人类的意图和情绪。这种“读懂”人类的潜能,是驯化的关键。它们能够识别人类的指令,并对奖励和惩罚做出反应。

2. 老虎的“难驯化性”——捕食者本能与个体差异

顶级的捕食者本能: 老虎是 the apex predator,是它们生态位上的最高掠食者。这意味着它们拥有极强的捕猎能力、领地意识和攻击性。即使是幼年老虎,也保留了野性的本能,它们会用爪子和牙齿进行玩耍,这些玩耍对人类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人类早期驯化的动物,大多是食草动物(如牛、羊)或杂食动物(如猪),它们本身就不是人类的直接竞争者,也没有老虎那样强大的捕食能力。

独居与领地: 与狼群的社会性不同,成年老虎是独居且拥有广阔领地的动物。它们不习惯与同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尤其是大型、能威胁到它们的物种)分享资源。这种独居性和强烈的领地意识,使得它们很难被纳入一个“群体”之中,更不用说去接受一个“主人”的概念。

对人类的威胁性: 即使是驯养,老虎的体型、力量和捕食本能仍然是巨大的威胁。想象一下,如果早期人类尝试驯化老虎,即使只是一只幼虎,它长大后也拥有足以杀死甚至吞噬一个成年人的力量。人类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他们会选择那些风险更低、回报更高的物种。狼虽然也能造成伤害,但相比之下,它们的能力和体型更易于人类控制和管理。

繁殖与训练的难度: 老虎的繁殖往往需要非常专业的环境和照顾。它们的幼崽需要母虎的精心照料,且早期训练的难度非常高。要让一只幼虎听从人类的指令,而不是将人类视为猎物或威胁,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并且即便如此,成功的概率也很低。

行为的可预测性: 尽管我们看到一些经过长期专业训练的老虎在马戏团等场合表现得“温顺”,但这种“温顺”往往是在极端的训练和环境压力下维持的。老虎的野性本能从未真正消失,它们的行为模式仍然具有很高的不可预测性。人类在早期驯化时,需要的是能够稳定、可预测地与人类互动的动物,以便进行劳动、获取资源或者作为伴侣。

3. 历史与机遇

人类定居点的自然选择: 随着人类从游牧转向定居,他们的营地和村庄为那些不怕人的小型动物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如老鼠、昆虫等),也吸引了一些如狼这样 oportunistic scavenger(机会主义的拾荒者)。与人类生活在近距离,并能从人类活动中获益的狼,被动地开始了与人类的相互适应。而老虎,它们通常生活在更深的山林或草原,与人类定居点的距离较远,接触机会自然就少。

合作的动力: 早期人类驯化动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互利共赢。狼在协助狩猎、警戒方面能提供帮助,它们可以帮助人类驱赶野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协助捕猎。这种合作关系是双方都能从中受益的。而老虎,它们强大的捕食能力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劳动力,反而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时间与幸运”的匹配: 驯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生物学上合适的物种、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恰当的历史时机。狼恰好在很多方面符合了这些条件。人类可能也曾尝试过接触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但可能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这些尝试并未成功,或者没有像与狼的互动那样,在漫长的历史中被持续下来,并最终导向了驯化。

总而言之,人类之所以选择了狼而非老虎进行驯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狼的天生社会性、较低的攻击性、对人类的潜在好奇心以及合作的可能,与老虎作为顶级捕食者固有的独居、高攻击性、对人类的威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类在选择驯化对象时,是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首要考量的,他们自然会选择那些风险更小、回报更高、更易于管理和互动的物种。狼,正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候选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枪炮、细菌和钢铁》

4500年以前,能接触到的哺乳动物,人类其实都尝试过驯化,其中仅仅只有14种哺乳动物驯化成功,其他的所有动物都没有驯化。而4500年以后,则没有出现新的驯化动物。

没有驯化的大约有以下几点:

成本问题。

学过中学生物的都应该知道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关系。

一般来说,食草动物的能量转化效率是10%左右。如果你要养出100斤的猪,至少需要为食1000斤的猪食。在原始社会,并没有饲料。猪食的来源主要是野草、蔬菜和粮食。蔬菜、粮食,直接竞争人类自身的口粮,即便是为食野草,也得投出专门的劳动。但总的来说,对于生产力有着一定提高的原始人类,还是能够承受驯化食草动物的成本。

但如果是驯化食肉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人类就必须投喂肉食。投喂的肉食,依靠人类打猎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可行性,就是把食草动物的肉投喂给肉食动物。但能量转化的原因,喂二三十头猪的肉才能养大一只老虎。

对于原始社会来说,这样的饲养成本,是完全不能承受的。

总的来说,原始人类从来没有把食肉动物拿来驯化,以食肉为目的。

或许有人存在疑问,原始人类同样把狗当做食物。但实际,狗的驯化,根本不是以食肉为目的。最终的驯化原因,纯粹是为了看家护院和打猎。看家护院维护主人的利益,打猎给主人获得新的利益。总的来说,犬类能够给主人创造比其自身更高的利益。这也是,犬类一步步被驯化的原始动力。同时,因为犬类进化成了杂食动物,甚至饮食人类的垃圾和秽物,喂食成本也大大降低,甚至在农耕社会,饲养成本有可能低于猪。

至于古典社会吃狗,的生产力低下,蛋白质来源不足的社会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长速度问题。

驯化动物都是以获得利益为目的,那些直接驯化作为肉食的动物,需要的第一条件就是生长速度够快。这样的话,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成年的大象、猿类自然就直接排除了。

至于想要拿大象作为交通工具?直接野外抓来调教就可以了,还不需要任何的养殖成本。

繁殖问题。

繁殖从来都是畜牧业的大事。

对于向往更快更强的人类来说,一直对驯化猎豹拥有极其强烈我欲望。如果猎豹被驯化,在看家护院以及部落方面,会大大优于犬类。如果喂食成本低于其创造的猎物价值,那么则值得驯化。

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对驯化猎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曾经印度莫卧儿帝国的一位皇帝养了 1000只猎豹,令王公贵族花了极高的代价进行驯化,但最终都彻底失败了。即便是现代,也是到了1960 年第一头猎豹才在动物园出生了。

为什么这么困难?

主要原因就在于猎豹的求爱方式,野外的雄性猎豹需要追寻雌性猎豹好几天,等待雌性“心花怒放”。但很明显,笼子里的猎豹们是拒绝的。

除了猎豹之外,还有大量的动物,会因为人工的干扰拒绝进行繁殖。对于现代社会的条件来说,一些动物的繁殖尚且不能成功,更不用说原始社会了。

过于凶猛刚烈。

猪牛马、骆驼,狂躁起来虽然都能杀人,但它们的本性,根本算不上凶猛。题主提到的老虎,还有狮子,灰熊,则都是很凶猛的动物。

如果说老虎、狮子的饲养成本高,食用价值低,那么驯养灰熊,则不仅饲养成本低(素食),食用价值也极高(生长快)。如果能够驯化成功,人类则又多了一种完美的牲畜。

然而,由于生性凶猛,所有的驯化都彻底失败,即便像日本的阿伊努人,也只是在灰熊幼崽一岁的时候杀掉。由于没有成年,无法形成人工选择,自然不能驯化成功。其实,对于凶猛的动物,如果加大成本投入,也是能够驯化的。但这样的成本投入,并不亚于食肉动物的饲养成本。除了灰熊,还有像非洲野牛这样的群居动物。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等级、秉性特点,其为非洲最为危险致命的动物之一。驯化非洲野牛,必须得和灰熊一样,要么未成年杀掉,要么投出性命成本。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危险的动物——河马。

凡是看过相关纪录片的朋友,对河马的臭脾气应该都是颇为了解。在非洲,河马杀掉的人类,比起其它哺乳动物还要多。人类驯化了马科的一些动物,但其实至少有好几种野马无比的危险,数千年一直为从驯化。

而斑马的驯化则更加的困难,和其它的动物一样,19世纪,欧洲人在南非就意图驯化过斑马。虽然有诸如沃尔特·罗特希尔德勋爵这样的人自认为驯化了斑马,并让斑马拉着经过伦敦大街。但实际动物园内,斑马咬人的情况比狮子老虎还多,而且斑马咬人不松口。至于其它的,诸如麋鹿、大角斑羚在现代也没有驯化成功,主要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容易受惊。

作为被捕食者,面对捕食者的进攻,一部分采取积极的策略,往往神经敏感,动作十分的敏捷。还有一部分是消极的策略,站在原地不动或者躲在种群中间。

绝大多数的的鹿、羚羊(不过驯鹿例外)便是第一种,而绵羊、山羊是第二种。

对于神经敏感的这类,驯养过程不仅容易被吓死,在人造建筑物上撞死。

几千年来,在位于两河流域附近的新月沃地,瞪羚是这个地方一些人类的主要捕猎对象。

这些神经敏感、敏捷的动物,从来没有被驯化成功过。

社会结构。

凡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祖先,都有三个类似的群居特征:

群居。

重叠的生活范围,包容而不排斥。

完善的优势等级。

无论马、牛、绵羊、山羊,还是狼都有类似的等级体系。

这样的动物,适合结群放牧,而且大小群体还可以任意组合。同时由于等级体系,他们也乐于(本能地)被领袖支配。无论牧羊人还是牧羊犬对于牧群的驱赶,都是因为等级体系。极极端的反例,尤其是老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猫奴们都极其的清楚,猫和狗看待人类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上面三个条件几乎缺一不可,鹿和羚羊,便是因为不同群体的生活范围排斥、不能重叠,而没能驯化。这些动物在交配季节,斗争十分的惨烈,根本不适合集中畜牧。

关于狗的驯化。

7000到3万年前,一部分狼的基因出现了变异。它们的基因里,携带了能够额外去拷贝淀粉酶的基因。这类基因,令它们比狼来说出,生成的相关蛋白多28倍,生成的麦芽糖酶-葡糖淀粉酶多12倍。可知,相关的酶基因发生了不止一个突变。

还有就是和狗大脑相关的基因也出现了一定的突变,影响了狗的神经系统。

生物进化不是一触而就,狗的相关突变也不是突然完成的。

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一个淘汰的过程。

应该是大约3万年前,一部分狼出现了个别淀粉酶相关基因的突变,令它们能够接受人类的食物。因为生存在容易,这一类狼会主动的接近人类。

但由于刚开始的突变并不多,一部分狼可能因为人类食物出现消化不良、过敏等各种原因而死亡。只有那些进行了更多突变的突变才能活下去,一代代的“半人工选择”,造就犬类今天的基因情况。

除了人类驯化狗,还有狗主动接触人类的因素。

其它回答:

猫科动物战斗力那么强,为什么没有将犬科动物淘汰掉?

世界上所有的动物联手攻击人类,人类能否抵抗住?

为什么人类不能像毒蛇那样进化出毒性?

为什么人类明明体格不大,力量也不强,却长着掠食者的眼睛?

若有一天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资本论》是否还有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人类之所以能与狼建立起伙伴关系,并最终繁衍出我们现在所知的各式各样的狗狗,而老虎却始终是荒野的王者,很少进入人类的生活成为宠物或助手,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物学、行为学以及历史演化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驯化”这个词的含义。它不是简单地把一只野兽抓来养.............
  • 回答
    猫,这个如今我们熟知的、时而慵懒时而敏捷的小生灵,在人类出现之前,它们的世界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有着诸多相似,却也隐藏着许多如今已经消逝的野性。想象一下,没有琳琅满目的猫粮,没有舒适温暖的猫窝,没有定期的疫苗和兽医的抚摸。在人类文明的黎明之前,猫的祖先,那些被称为“野猫”的生灵,过着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
  • 回答
    人类与猫的相遇,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段漫长而微妙的合作关系演变而来的。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当人类开始定居,发展农业,尤其是在中东地区,情况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农作物,特别是谷物,吸引了大量的啮齿动物——老鼠、仓鼠之类的小型哺乳动物。这些小家伙们不仅偷吃粮食,破坏储存的食物,还会传播疾病,给刚刚稳定的农业.............
  • 回答
    狐狸,这种以狡黠和美丽著称的动物,总让人忍不住想:为什么我们没像对待狗一样驯化它们呢?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学问,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要说驯化,咱们得先明白这东西是怎么回事。驯化不是“养宠物”,而是人类有选择地、一代一代地繁衍那些我们觉得好用的、好相处的动物,让它们在基因上发生改变,变得更适合和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涉及到生物本身的特性、人类的需求以及长久以来的实践选择。要说为什么我们骑马而不是骑鹰或者鹤,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最直观的也最根本的原因是:马的体型和力量。你想想,要让人骑在上面,这个动物得是个头不小、身体结实、能承受住一个人体重并且还能稳定行动的家伙。马,尤其是经过驯化.............
  • 回答
    人类之所以能将一些野生动物“收服”,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有趣的共同点。想想看,从狗的忠诚到猫的独立,再到牛羊的温顺,这些动物虽然性格各异,但在被驯化这个过程中,它们身上似乎都显露出一些相似的特质,就像是它们为适应人类世界而悄然发生的“进化”。首先,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性情温顺.............
  • 回答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鸡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它们在田野间咕咕叫,在餐桌上成为重要的食材。然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家鸡,追溯其祖先,会发现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驯化过程,其源头指向一种在亚洲的丛林中悠然生活的野生鸟类——原鸡。要详细讲述鸡在被人类驯化之前的样子,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它的野.............
  • 回答
    关于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答案是狗。这并不是一个近期的发现,而是经过了漫长的考古研究和遗传学分析得出的结论。要详细聊聊这件事,咱们得回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的人类,还不是咱们现在坐在屋子里吹空调的模样,而是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生活环境充满了未知和危险。想象一下.............
  • 回答
    人类驯化猫咪,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了抓老鼠”就能概括的故事,而是跨越了漫长的岁月,充满着互利共生的智慧与温情。想象一下,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刚刚从狩猎采集转向定居农业。农作物被种下,谷仓里堆满了粮食,这可真是个诱人的宝库,也因此吸引来了一批不速之客——那些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老鼠和各种啮齿.............
  • 回答
    猎豹在人类驯养环境下出现繁殖困难,甚至不发情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发情”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生理、心理、环境以及它们作为野生动物的本性等多个层面,非常复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猎豹这种动物的独特之处说起。猎豹的“野性”与“压力”:繁殖的关键首先,要.............
  • 回答
    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在我们餐桌上,牛羊猪鸡鸭鱼虾应有尽有,唯独不见曾经与人类“形影不离”的老鼠呢?它们数量庞大,繁殖力惊人,为何就没有走上被驯化的道路,成为我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又环环相扣的原因。从根源上说,驯化的目标与老鼠的生存策略并不匹配。驯化,说白了就是人.............
  • 回答
    人类驯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9500年前,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的与狗的驯养历史要晚一些。这个驯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充满有趣的相互作用的历史。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黎明与农业的兴起 时间点: 大约公元前7500年(距今约95.............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比甘蔗或甜菜更甜的水果来提炼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经济和历史因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果蔬糖分含量与糖的种类 甘蔗和甜菜的糖分含量 甘蔗的糖分含量约为10%12%,甜菜(如糖用甜菜)的糖分可达10%15%。这些糖主要为蔗糖(C12H22O11),.............
  • 回答
    人类对盐的“上瘾”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生理、进化、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虽然严格意义上说,“盐上瘾”与人们常说的毒品上瘾在机制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表现出强烈的渴求、难以戒断以及负面后果。我们之所以对盐如此着迷,可以从以下几个详细的角度来解释: 一、 生理层面:维持生命必需盐,也就是氯化钠.............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确实,相比过去,我们今天似乎不再像古代那样广泛地创造以神祇为中心的神话故事,也较少出现被全民奉为圭臬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这并非说人类完全停止了叙事创作,而是其形式、功能和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剖析: 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过程。简单来说,人类在学习时确实会分泌多巴胺,而且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提问可能源于一种误解,认为目前的学习机制不够“优化”,或者以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是独立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头来梳理一.............
  • 回答
    人类之所以难以想象四维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我们生存的现实是三维空间: 感官的限制: 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我们的感官。我们拥有三对直角坐标的感知能力: 视觉: 让我们感知长度和宽度(二维平面),然后通过移动和视差感知深度(第三个维度)。.............
  • 回答
    人类食物在100℃(沸水)下大多能煮熟,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科学原理,主要围绕着蛋白质变性、微生物杀灭和热能传递。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 蛋白质变性 (Protein Denaturation)这是最核心的原因。食物中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水。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它们具.............
  • 回答
    人类的幼崽,也就是婴儿,之所以表现出惊人的哭泣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进化的角度、生理的机制、心理的需求以及社会性的互动,我们都可以找到解释。以下将详细展开论述:一、 从进化的角度:婴儿的“生存武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婴儿的哭泣是一种极具进化优势的生存策略。在远古时.............
  • 回答
    人类宁愿互相残杀也不愿合众为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历史性以及经济性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层面: 生存与竞争的本能: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生存和繁衍是生物最根本的驱动力。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个体和群体为了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