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食物在100℃(沸水)下大多能煮熟?

回答
人类食物在100℃(沸水)下大多能煮熟,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科学原理,主要围绕着蛋白质变性、微生物杀灭和热能传递。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

1. 蛋白质变性 (Protein Denaturation)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食物中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水。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它们具有复杂的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它们的生物活性(例如酶的催化作用、肌肉的收缩能力等)。

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的结构分为四级:
一级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指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指多肽链局部区域的折叠方式,如α螺旋和β折叠。
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 指多肽链整体的三维空间结构,由各种化学键(如氢键、离子键、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维持。
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ure): 指多个多肽链亚基组装成的蛋白质整体结构(并非所有蛋白质都有)。

热能的作用: 当食物接触到100℃的水时,水分子以极高的动能撞击食物中的蛋白质分子。这种动能转化为热能,使得蛋白质分子内的化学键(尤其是维持三级和四级结构的较弱化学键,如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开始振动加剧。
结构破坏: 当振动能量超过这些化学键的结合能时,键就会断裂。这导致蛋白质原本有序的卷曲和折叠结构被破坏,展开成更无规的链状。这个过程就叫做蛋白质变性。
变性的结果:
失去生物活性: 变性后的蛋白质失去了原有的三维结构,因此也失去了其特定的生物功能。例如,酶失活,肌肉纤维失去了收缩能力。
改变物理性质: 变性会改变蛋白质的溶解性、粘度等。最直观的是,变性后的蛋白质(特别是可溶性蛋白质)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不溶性的凝胶状物质。这就是为什么肉会变硬、蛋会变白变硬的原因。
更易消化: 变性虽然破坏了蛋白质的活性结构,但也使得蛋白质链变得更容易被胃肠道中的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切割和吸收。

2. 微生物杀灭 (Microbial Inactivation)

除了改变食物的口感和易消化性,高温烹饪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杀灭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从而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

微生物的脆弱性: 微生物是生命体,它们的生命活动也依赖于复杂的蛋白质(如酶)和核酸(DNA/RNA)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高温的影响: 100℃的高温对微生物来说是致命的。
蛋白质变性: 如前所述,微生物细胞内的关键蛋白质(如参与代谢、DNA复制、细胞壁合成的酶)会发生变性,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甚至崩溃。
核酸损伤: 高温也会导致DNA和RNA链发生断裂或变性,破坏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细胞膜破坏: 高温可以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
为何100℃足够: 对于大多数常见的致病菌和腐败菌来说,100℃(沸水)的温度和一定的加热时间(例如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足以使其失活或死亡。一些对热特别不敏感的微生物,如某些细菌的芽孢(spores),可能需要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加热时间才能完全杀灭。然而,对于日常烹饪的大部分食物而言,100℃已足够有效。

3. 热能传递 (Heat Transfer)

食物之所以能在100℃的水中被煮熟,是因为热量能够有效地从沸水中传递到食物内部。

传导和对流: 水通过对流(水的循环流动)将热量从热源传递到锅中的整个水体。然后,热水与食物接触时,热量通过传导的方式从水传递到食物表面,再从食物表面向内部传递。
水的比热容和导热性: 水具有相对较高的比热容,意味着它需要吸收相当多的热量才能升高温度,这使得水能够稳定地保持在10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导热性虽然不如金属,但对于将热量传递到食物内部是足够的,尤其是通过长时间的烹饪。
食物的导热性: 食物本身的导热性也影响烹饪速度。例如,含有较多水分的食物通常比干燥的食物导热性更好,也更容易煮熟。食物的大小和密度也会影响热量传递的效率。

为什么是“大多”能煮熟?

我们说“大多”能煮熟,是因为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某些微生物的极端耐热性: 如前所述,某些细菌可能形成高度耐热的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的某些芽孢),它们能够在100℃下存活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在家庭烹饪的正常条件下,这些风险相对较低,并且长时间烹饪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
食物本身的特性: 一些食物的质地非常致密或含有大量脂肪,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更高的温度才能完全熟透。例如,大块的坚硬肉类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让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
烹饪时间不足: 即使温度达到了100℃,如果烹饪时间太短,热量可能还没有充分传递到食物的内部,导致食物“夹生”。

总结:

人类食物在100℃(沸水)下大多能煮熟,是因为:

1. 蛋白质变性: 100℃的高温足以破坏蛋白质复杂的立体结构,使其失去活性,改变物理性质(凝固、变硬),并变得更易消化。
2. 微生物杀灭: 100℃的高温能有效杀灭食物中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确保食品安全。
3. 有效热能传递: 水作为优良的传热介质,能够将热量持续稳定地传递到食物内部,达到足以引发上述变化的温度。

正是这三者的协同作用,使得100℃的沸水成为一种普遍有效且安全的烹饪方式,能够将生食转化为熟食,兼顾了营养吸收、口感改善和健康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炸弹都会落在弹坑里”的问题。

你的问题中,每一个字都是结果,你却当做了原因。


1,人类食物。

人类花了400万年时间,对自然界中可以作为食物的物品进行筛选。100°的水都煮不“熟”的东西,不会被人类当做食物。比如木头,龟壳,兽骨。

2,100℃。

人类对烧水的指令其实是水温加热到最高,而不是加热到100°。而且不是水的沸点恰好是100℃,而是特定条件下水沸腾的温度被定义为100℃。

在不同地区,水的沸点不全是100℃,但烹饪指令都是把水烧开。

3,在100℃能煮熟

只要加热食物都会使食物发生“熟”的变性。温度越高,速度越快。恰好水是最常见的无毒介质,他的沸点可以保障快速加热,且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焦化甚至碳化。

低于100摄氏度也能熟,比如“低温慢煮”的烹饪方法常用温度是50-60℃。

高于100摄氏度可以加快变熟,比如高压锅,油炸,烧烤。

4,水

严格来说是清洁淡水。因为清洁淡水是自然界里无害烹饪介质中最常见的。比清洁淡水更常见的海水和污水就在试错中被剔除了,很少用于烹饪。

其他无害介质也可以用于烹饪,比如酒(糟鱼)、油(炸)、糖(炒栗子)、盐(炒瓜子)甚至洁净的沙土(土炒面)。但因为其获取成本过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5,熟

“孰”是肉丸,“灬”用火加热。不是加热能让食物变“熟”,是加热后可以食用的食物称为“熟”。


======

最后补一句。

无关其他答案,我只是很厌烦评论里自以为是的科普半瓢水。

定义不明确,讨论无意义。

烹饪的熟,在肉类是蛋白质变性,在蔬菜却是除味或软化或高温表面消毒,在豆角是分解其毒素,大米是淀粉的糊化,薯条的熟是美拉德反应……有些本来就是“熟”的食物,二次烹饪时依然用“熟”来描述,比如火锅中豆腐的熟其实是入味,而热干面“烫几下就熟”是纯粹的物理加热过程……

烹饪中的“熟”,并不是一个科学上的定义。

“加热到能/好吃的地步”就是熟最准确的定义。

群演别瞎给自己加戏。

user avatar

——那它要是不熟可怎么办啊?

——要是不熟,你就别吃它了,满意了吧?

user avatar

我是认真回答的:


正是因为沸水下都能煮熟,水也比较容易获得,所以我们才会广泛采用(常压)水煮的方式。


反过来,如果大部分食物常压煮不熟(达不到我们的需求),那么我们就会更广泛地使用油炸/高压锅等方式作为常用手段了。比如医用器械消毒,肉罐头等。


另外,“熟”这个定义其实也很可疑,蛋白质变性为熟?还是蔬菜细胞壁破裂变软为熟?还是杀菌/病毒?还是食物软化利于吸收消化?还是发生美拉德反应/voc挥发闻到香气?还是肉汤要变得乳白浓稠?

前者,蛋白质变性,六七十度就够了,其实不用沸水,比如低温慢煮一般只要50-70度。

如果是蔬菜细胞壁破裂,那么减压沸腾,冷冻膨胀也可以达到“熟”的目的。

如果是消毒目的,那么七八十度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杀菌,但100度不能达到绝对的消毒效果,所以医疗器械有些消毒要高压锅,同时乙肝病毒也可以在沸水中保持活性。而且也不一定要用温度消毒,辐照处理也是食品工业常用的手段。

如果是软化利于吸收消化:那么发酵,机械破碎,冷冻破坏微观结构,用蛋白酶处理筋膜,用水常温或四五十度泡发等,也都是常用软化手段。

如果是闻到香气(很少人以此为主要基准判断熟没熟,但的确烧烤过程中不烤到焦香会被人鄙视吧),那么也有很多香味剂(比如焦香味乙基麦芽酚,牛肉香精等)也可以达到类似效果。

如果是汤汁变得乳白浓稠,也不用100度,有有蛋白质/氨基酸做乳化剂,通过搅拌(沸腾也相当于搅拌)将脂肪乳化到水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水包油乳液,也可以,这个过程不一定要沸水煮开,温度只是提高蛋白质乳化能力,搅拌破碎才是关键。类似的稳定乳化过程在现代牛奶加工业中也有用到,天然牛奶中乳脂液滴比较大,不稳定,容易破乳聚集(漂油花/表面一层膜),所以乳品厂会经过机械方式(超声波/高速搅拌/喷雾)等方式将乳脂处理成更微小的液滴,形成更加稳定的乳液,不易结膜或漂油花(破乳)。其中也并不需要加热到沸腾。



综上:

---水煮只是一种常用简单的食物加工方式之一

---100度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值(烹饪温度在冰冻,冷藏,常温,体温,发酵,低温慢煮,水煮/蒸,高压锅,油炸,烘烤,焦化之间徘徊)

---“熟”的定义也是相当多元化。

我们还是要从更加本质的角度去看待“加工方式”和“食物加工目标”之间的关系。

user avatar

因为人们把沸水煮过能吃的东西定义为熟。

user avatar

这题我会答:

水煮不熟的,老祖宗们就放弃了。

把水烧到沸腾,在古代可不容易,哪怕是49年之后,好长一段时间也都不容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