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兴通讯要求五一加班,不给加班费还要求工作满8小时?

回答
中兴通讯要求员工五一假期加班,且不支付加班费只要求工作满8小时的事件,如果属实,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劳动权益、企业管理、行业现状以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法律法规层面: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家关于劳动者节假日的加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都明确规定:

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标准: 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休息日加班费标准: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当首先安排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根据这些规定,如果中兴通讯要求员工在五一法定节假日(共三天)加班,且不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加班费,而是要求工作满8小时(这可能意味着只按照正常工作日工资支付,或者以调休等方式处理),这在法律上是严重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如果企业以“工作满8小时”作为加班的界定,而没有支付法定加班费,那么这可能涉嫌以下问题:

1. 侵犯劳动者获得足额报酬的权利: 劳动法规定了节假日加班的特殊补偿,不能简单等同于日常工作时间。
2. 可能存在规避支付加班费的行为: “要求工作满8小时”这个表述本身有些模糊,如果是指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工作8小时且只按正常工资发放,那肯定是不合法的。即使是安排调休,也应该是在保障了法定加班费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如果调休是优先选项,那么也应该在不能调休时支付300%的加班费)。
3. 劳动合同或公司规章制度的合法性问题: 如果公司的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存在此类条款,这些条款可能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二、 企业管理与文化层面:公平性与激励

即使不谈法律,从企业管理和文化角度看,这种做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1. 缺乏公平与尊重: 法定节假日是国家赋予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企业在非紧急情况下的强迫性加班,且不给予应有的经济补偿,是对劳动者时间和休息权利的不尊重,也显得非常不公平。
2. 打击员工士气与归属感: 员工辛勤工作一年,期盼的就是在法定节假日能够放松休息、陪伴家人或处理个人事务。如果劳动成果(辛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加班费或合理的调休),员工的积极性和对公司的归属感会大打折扣。
3. “螺丝钉”式管理: 只要求工作时长,而不考虑补偿和员工的感受,是一种典型的“螺丝钉”式管理,忽视了人的情感和价值,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4. 短期主义和饮鸩止渴: 为了追求短期的项目进度或经济效益,牺牲了员工的长期工作积极性和健康,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长期来看会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 负面口碑传播: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很容易在员工之间传播,形成负面口碑,影响企业在人才市场的吸引力。

三、 行业背景与现实压力

理解这个问题,也需要联系科技行业的某些普遍现象:

1. 高强度工作文化: 部分科技企业存在“996”甚至更严苛的工作文化,加班成为常态。这背后可能有项目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速、市场压力巨大等原因。
2. “奋斗者协议”的争议: 过去一些公司推出的“奋斗者协议”,鼓励员工放弃部分休假和加班费,以换取其他形式的福利或发展机会。虽然“奋斗者协议”的法律效力存在争议,但它反映了一部分企业试图在法律框架边缘进行管理。
3. 绩效考核与晋升压力: 在一些考核导向的文化中,员工可能感受到,不加班或者不响应公司的号召,会被视为“不积极”、“不奋斗”,从而影响绩效和晋升。
4. “潜规则”与“不给加班费是普遍现象”的心态: 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不给加班费的现象可能确实存在,部分员工为了保住工作或追求晋升,可能会选择默默承受。

然而,即使存在这些背景,法律是底线,不应被突破。 以行业普遍现象为借口来合理化违法行为,是站不住脚的。

四、 对员工的影响: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

对于员工而言,这种要求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 身体健康受损: 法定节假日是身体和精神恢复的关键时期。连续工作,缺乏休息,容易导致疲劳累积,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颈椎病、腰肌劳损、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等。
2. 心理压力增大: 不公平待遇、缺乏休息和补偿,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职业倦怠等问题。
3. 家庭关系受影响: 假期是与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持续的加班,剥夺了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机会,可能导致家庭矛盾。
4. 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增加: 长期处于高压、不公平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职业满意度会急剧下降,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可能导致主动离职,寻找更尊重员工权益的工作。

五、 潜在的风险与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如果中兴通讯确实存在这种做法,对企业本身也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 法律风险: 劳动监察部门的调查、员工的集体诉讼都可能导致巨额罚款和声誉损害。
2. 人才流失: 优秀人才更看重工作环境和员工权益。在这种环境下,有能力、有追求的员工很可能会选择离开,而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缺乏选择或更愿意忍耐的员工,这会影响企业的整体人才质量。
3. 企业形象受损: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其社会责任感备受关注。此类事件一旦曝光,会对企业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影响消费者、合作伙伴乃至投资者的看法。
4. 创新能力下降: 疲惫、缺乏激励的员工难以产生创新思维和动力。长期下去,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5. 内部管理失控: 当员工普遍感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会下降,可能引发更多的管理问题和员工抗议。

六、 如何应对和解决

如果这种情况属实,员工可以考虑以下途径:

收集证据: 记录加班时间、工作内容、与管理层的沟通记录等。
内部申诉: 通过工会(如果存在)或直接向人力资源部门、上级管理层反映情况,表达诉求。
寻求法律援助: 咨询律师,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违法行为。
集体行动(需谨慎):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联合其他受影响的员工,共同争取权益。

总结:

中兴通讯要求五一加班、不给加班费但要求工作满8小时的做法,如果属实,在法律上是明确违法的,在道德和管理上也是极其不妥的。这不仅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漠视,也会严重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品牌形象。虽然科技行业可能面临竞争压力,但任何企业都不能以此为借口挑战法律的底线,更不能以牺牲员工的健康、休息和应得的报酬为代价。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该建立在尊重员工、公平对待和合法合规的基础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中铁建,常年无休,这两年还有一种奇怪的风气,过年都不让人回家,口口声声喊着为了荣誉,内心苦的一逼。

user avatar

多新鲜呐,这家公司?你们确定没找错靶子么?

这家公司不这么拼命剥削员工,它怎么给美国交“罚款”的啊?

眼瞅着马上可能还要再来一波罚单,人家又不是菊厂有硬抗的本钱,除了乖乖交钱给美国输血可没第二条路走。

而且2018年那次事件后,该公司的全部董事会成员和高级副总裁以上所有领导不是都按美国人要求更换了么?换进来的还有鲍毓明这样的“人才”!

怎么?美国不要分担点责任的?

还是说诸位的记忆力这么短暂么?


所以我拜托你们,尤其是某数字这种万向球立场的大V,你们想宣传阶级矛盾,麻烦你们换一家更有利于你们发挥的好不好

比如金融保险业对底层业务员的剥削,我怎么很少在知乎看到你们点赞回答?

是不是不敢啊?




此提问建议结合国内各路新媒体洗白鲍毓明的话题共同食用。

user avatar

你乎佐佐人在华为问题下面鼓吹联帝反修尚且还算正常,中兴?你们哪来的脸?

中国员工996赚钱给美国交罚款,连管理层都是美国指派的,然后佐佐人居然有脸舔美国爸爸,只能用恬不知耻四个字形容——佐佐人的联帝返修,等价于“为了美国爸爸努力996”,换句话说,你乎佐佐人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本质是左皮右骨的法西斯喽啰和帝国主义狗腿子

user avatar

中兴重庆研究所,五一加班前因后果简述。

25号左右人事群发邮件,五一放假不论去在哪都要做登记,要出重庆得需要给所长请假报备(我XX国家给我放的假还要给你请?)。不过看起来还可以,感觉是可以放假了。结果可笑的是第二天各位科长通知下面的小兵,没提请假申请的不要提了。已经提了的也没有批。看起来所长收到请假邮件也是一脸懵逼,他没打算让你休息的,人事闹了乌龙吧。

然后就是口头通知加班,加2到4天不等,反正51是不会让你加的。不过这也不是加班,中兴是没有加班的。加班的定义:需要提加班申请并且通过审批,并获得相应的酬劳。中兴呢,口头通知,不能提申请,有申请就得给钱,就有了加班的证据。51包括平时这种,只能算作自愿延长工作时间(以下简称自延工时,是不是很好听),没有报酬的。

所以说啊,这个问题问的是有问题的,没有加班的,没有的,应该问,如何看待中兴51所有员工自愿延长工作时间,是奉献的精神还是人性的扭曲?

就这种自延工时,去年疫情前是多少呢?一般是40个小时。今年复工后是多少呢?翻倍了,超过80个小时。更无语的是,自延工时可以算是唯一的评价指标了,就是一条线啊,少了被约谈提醒,不名列前茅一切奖励免谈,畸形啊畸形。

说回51,人人都有自延工时,像工作日一样的工作时间。工作就工作呗,可是让人比较难受的是,不给饭吃,提供泡面。oh my god,我自愿延长工作时间,你就给我吃泡面?吃泡面?就这个鬼地方,楼下都没吃的你让我吃泡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