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全面制裁封杀中兴?

回答
看待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全面制裁和封杀,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纠纷,更牵涉到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科技竞争以及全球化供应链等诸多复杂因素。

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导致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采取如此严厉措施的根本原因。这主要围绕着中兴通讯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涉嫌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律,向伊朗等受制裁国家出售美国禁运的通信设备和技术。

具体来说,美国商务部认为中兴通讯利用第三方公司作为掩护,向伊朗出售了使用美国技术和零件的电信设备,并试图规避美国的制裁。尽管中兴通讯后来承认了部分指控,并与美国政府达成了和解协议,缴纳了巨额罚款,但美国政府认为中兴通讯并未完全履行和解协议的要求,特别是其高管的更换和对违规行为的肃清方面存在不足。

基于这些理由,美国商务部在2018年4月发布了长达七年的禁令,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软件和技术,这实际上等于切断了中兴通讯赖以生存的供应链。

美国的出发点和考量: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其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多重考量:

维护国家安全: 这是美国政府最常提出的理由。美国担心使用中国通信设备可能会被用于间谍活动,或者在中美发生冲突时,中国政府能够控制或干扰美国的通信网络。尤其是在5G技术领域,美国认为其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中都占据着关键地位,因此对中国的科技企业尤为警惕。
执行出口管制和制裁政策: 美国拥有全球最广泛和最严格的出口管制体系,旨在阻止被视为敌对或潜在敌对国家的实体获取敏感技术。美国认为中兴通讯的行为直接触犯了其法律,必须予以严惩。
经济和科技竞争: 尽管美国不会公开承认,但经济和科技竞争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尤其是在5G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构成了挑战。通过制裁中兴,美国旨在延缓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进步,并为美国本土企业争取更多市场空间。
“以儆效尤”: 对中兴的严厉制裁,也是美国向其他国家和企业发出的一个信号,即美国不会容忍违反其出口管制法律的行为,也警告那些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中国科技公司(例如华为)不要触碰红线。

中兴通讯的应对与影响:

中兴通讯作为一家高度依赖美国零部件和技术的公司,面临着灭顶之灾。

生产几乎停滞: 禁令一下达,中兴通讯的生产线几乎完全停摆,因为其无法获得关键的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组件。
巨额亏损与股价暴跌: 公司遭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股价也随之大幅下跌。
业务重创: 国际市场的业务受到了严重影响,许多与中兴合作的海外客户开始担忧其供应稳定性,纷纷转向其他供应商。
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为了生存,中兴通讯不得不积极与美国政府进行沟通,寻求解除禁令。这包括更换管理层、接受更严格的监管,并支付额外的罚款。

事件的后续与更广泛的意义:

美国对中兴的全面制裁和封杀,不仅仅是针对一家中国企业,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和带来的思考是深远的:

“去中国化”与供应链重塑: 这次事件让全球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其供应链的依赖性。许多公司开始寻求“去中国化”或“去风险化”,以避免未来可能面临类似的供应中断风险。这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和分散化。
中国科技自主的紧迫性: 对于中国而言,这次事件极大地凸显了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紧迫性。中国政府和企业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核心技术研发中,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中美科技战的升级: 中兴事件可以被视为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后,美国将矛头转向华为,以及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中国实施更广泛的限制,都表明了这场科技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全球化逻辑的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这次事件也挑战了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贸易和技术流通的逻辑。国家安全考量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在科技领域越来越凸显。
对国际规则的讨论: 一些人认为,美国的单边制裁行为可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原则,并引发了关于国际贸易规则和多边主义的讨论。

如何看待?

从不同角度看,对美国全面制裁封杀中兴的看法也不同:

支持者: 认为这是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技术滥用、执行国际法律的必要举措。他们相信中国的科技发展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强硬措施。
批评者: 认为美国的做法是“长臂管辖”,过度利用其技术和金融霸权,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打压他国企业,扰乱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他们认为这会损害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创新。
中立观察者: 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战略博弈,涉及多方利益和风险。既要看到美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其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中国在其中需要调整的策略。

总结:

美国全面制裁封杀中兴,是一场围绕着国家安全、科技主导权和国际规则的复杂博弈。它不仅对中兴通讯自身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科技格局和供应链的走向。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案例,更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事件。它促使我们思考,在技术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国家安全与全球化、科技进步与国际合作之间,如何找到一个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一个

中兴通信冤吗?看看美国曾经对波音的惩罚有多狠!

原创 2018-04-21 21世纪军工评论 21世纪军工评论


2005年的波音公司,远没有现在风光,内外交困、焦头烂额。连续两任董事长兼CEO因丑闻下台,一把手的职位空缺超过八个多月,局面一度由首席财务官维持。全球航空航天业的老大,到底怎么了?



2005年7月1日,吉姆·麦克纳尼临危受命出任波音公司董事长兼CEO,尽管他是处理难题的高手,有一个堪称辉煌的职业经历:3M董事长、GE航空集团CEO、宝洁和麦肯锡副总裁,但初到波音的他,面临的却是一脑门子官司。



波音面临的各种法律诉讼:



1、触犯出口管理条例(EAR)。注意:这条和现在中兴犯的事一样。看看当时波音干了什么:经司法部查明,波音在2000-2003年间,在出口波音737民用飞机时,在飞行仪表箱中的QRS-11回转仪内,违规使用了军用级芯片!这种芯片可用来稳定和引导巡航导弹,是明令禁止的“限制出口”级军用产品。截止2005年美国国务院查明:波音公司有94项违反武器管制法令的纪录。



2、未经授权使用专利文件。早在1997年,麦道公司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挖走一名负责“德尔塔4”火箭项目的高管肯尼恩·布兰奇,他带来的2.5万页文件有很多技术和财务细节,属于机密文件。随后波音与麦道合并,冤有头债有主,三名波音防务与空间分部的高管遭刑事指控。五角大楼剥夺了波音公司7个火箭发射项目,司法部下令NASA等政府机构在未来20个月内暂停执行与波音的合同。波音董事长兼CEO菲尔·康迪特因监管不力辞职。



3、涉嫌收买五角大楼官员。波音在竞标空军的KC-767加油机项目时,涉嫌收买五角大楼负责合同监管的官员琳达·德鲁扬,并为其女儿和女婿提供在波音工作的机会。丑闻曝光后,波音首席财务官迈克·希尔斯和琳达·德鲁扬被判刑入狱,董事长兼CEO哈利·斯通塞弗下台。



波音面临的灾难:

2006年1月,上任仅五个月的董事长兼CEO吉姆·麦克纳尼在奥兰多举行“波音领导力论坛”,重塑波音的道德与公众形象。首席法务官道格·贝恩拿着一份“道德缺陷清单”质问台下的260名副总裁以上的高管:“我们是否有不顾一切代价取胜的文化?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代价了”:“天文数字”般的15名副总裁下台,3人面临刑事指控。



他指出,波音面临下一步的处罚可能高达50亿美元!更严重的是,波音公司可能被禁止与政府签订合同,或者得不到军用与商用产品的出口许可。



后果有多严重?假如这些处罚措施执行,足以把这个航空航天巨人直接干瘫痪!



波音的处理方式:



1、认错、认罚、和解

美国司法部用了三年时间查清了上述案件,向波音开出了6.15亿美元的巨额罚单。波音又创了纪录--波音创造的纪录太多了:这次是美国军事承包商史上最大的单笔罚款!波音立即认罚,因为和解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免来自洛·马公司的刑事指控。



2、认罚之后再缴税

缴纳6.15亿美元罚金后,按法律规定波音可以抵消2亿美元的税金,连波音的律师团都认为可以用这个办法“省钱”,但吉姆·麦克纳尼认为不能用罚金减税。认罚后再缴税,8.15亿美元的“诚意”可远离国会和媒体对波音的非难。



3、向国会和司法部门做出承诺

2006年8月,尼姆·麦克纳尼在国会作证。他说:“美国政府希望和它做生意的公司都能坚持最高的法律和道德标准,我承认:曾经的业界领袖波音公司辜负了这些期待。”在列举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后,他承诺:“国会和纳税人还可以继续信任波音公司。”



将道德规范列入明确价值观:



麦克纳尼曾说:初来就意识到弥漫在波音公司的非道德行为。“丑闻和不当行为发生在很多地方,几乎涉及到波音的所有分支部门”。他明确指出“道德规范也是竞争力”。成立“内部治理办公室”,明确每一名员工的道德行为准则。他说:“这是我们历史乌云中的一线希望”,“如果我们能够使价值观和公司业绩一起增长,波音仍然像以前一样:是一家无以伦比的公司。”



换个角度看,波音犯了多大点事儿?



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和认知习惯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波音到底犯了什么事?

1、涉嫌收买政府官员,为其女儿和女婿提供工作机会。啧啧···多大点儿事!说出来都脸烫!

2、侵犯同行的专利文件。那是麦道干的好不好!再说洛马公司也不是外人,都是美国公司,两家都竞争快100年了:全球航空航天界的老大和老二、全球军工界的老二和老大,多么清白的关系!有啥事不能通过有关部门协调一下呢?犯得上打官司吗!嗯?

3、违反出口管制条例?不就是在回转仪上换了几个芯片而已嘛,再说咱还赚钱了呢!



也是,你要这么想,波音好像也没啥大事!但它面临的处罚是不是更狠?这样一对比,你觉得中兴通信还冤吗?



问题来了:美国为何对波音下狠手?



波音在世界航空航天界的地位,是中兴在电信界的地位所能类比的?作为美国最大的单一出口企业,因违反出口管制条例,几乎被吊销军用、民用飞机出口许可证!不是说军火商就为赚钱吗?



本国的企业,因涉嫌侵犯另一家本国企业的专利文件,暂停20个月的火箭发射项目。你能想象这种违法的巨额代价和空前的执法力度吗?



由此可见,法律和规则的意义,它的演进逻辑是:1、犯不上为了庇护一条鱼而污染一条河;2、法律应该捍卫的本该是河流,而不是其中任何一种鱼或一条鱼;3、鱼类是否繁荣不是法律该考虑的内容;4、河流干净了,鱼类自然就繁荣了;5、纵容某条鱼犯错,它就会演变成最大的污染源。



美国一直就是这么干的:并非针对具体的企业下狠手或庇护,而是一直捍卫法律和经济环境这条河流。历史上的案例太多了:同样是波音牵头成立的“联合飞机与运输”公司,1934年就被干翻了;洛克菲勒和AT&T,因涉嫌垄断被拆分过多少次?



事实确实如此:只有保证河流的干净,才有鱼类的多样和繁荣,难道不是吗。



重罚波音能换来什么?



捍卫了法律尊严和经济环境,震慑了那些心存侥幸的企业,谁还敢认为美国的法律是儿戏?它再次证明:法律和企业的“大小”没关系,你以为你“大”就能怎么着,那是你的问题,难道是“法”的问题?



退一万步讲,假如当年的波音真被干挺,它旗下的民机、军机等资产和人员都可以被洛马、诺格、通用动力或者霍尼韦尔、德事隆等公司分别接手再重组,一个新的公司还会以新的形象重返业界,那么:谁还再敢枉法?因此,美国在惩罚违规企业时,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所谓顾忌。



看到没有,在执法这个层面,连波音这种“自己的”大企业都差点被砍死,捏死你个“外部”小跟班有什么好犹豫的?



卓越的企业如何炼成?



从2005年7月起,麦克纳尼肃整了波音的管理,提振了波音的士气。老大的底子还是在的:在如此困境下,12年来全球老大的地位从未旁落!



战略对了,战术上的回报马上就来:波音在商用、军用和航天业务中重新夺回了领先优势,民用的737MAX、787、777-9、747-8、777X等项目进展顺利,军用的C-17、EA-18G和“超级大黄蜂”等项目连获国内和国外大额订单。



2010年6月,麦克纳尼与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和南卡来罗纳州州长马克·桑福德在范堡罗航展。注意:这可不是政府官员为企业站台,也不是“公款旅游”哦!而是监督波音对国会和司法部做出的承诺--你以为承诺是可以糊弄的么?



该罚的罚,该奖的奖:2012年波音787项目获得美国航空界最著名的“科利尔”奖。



2013年,波音在迪拜航展上收获大单。麦克纳尼与他的接班人、民机集团CEO丹尼斯?米伦伯格(现任波音董事长兼CEO)和客户合影。



波音787一度因电池安全隐患导致全球机队停飞,波音快速查明故障并及时排除,2013年5月20日,787复飞首航,麦克纳尼和同事在经济舱以普通旅客身份购票登机,以消除旅客的担忧。



麦克纳尼任期内波音的财务状况稳步改善,营业额从2004年的525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960亿美元,每股收益增加了三倍,创历史新高。2015年7月,这位“波音新世纪的领航者”卸任CEO职务,2016年3月卸任董事长职务退休。



该对比的到底是什么?



你都看到了,波音在1997-2005这八年间,犯过很多错误。犯错不可怕,只要能直面;犯法也不可怕,只要你认罚。但你不可撒谎、不可一再颠覆你自己的承诺!在撒谎不受处罚的环境下,确实无法理解编瞎话的后果:请参考尼克松和克林顿。自己不想想:一个连总统都能干翻的法律环境,你胆敢糊弄!?



有类企业编瞎话不是偶患小疾,而是血型和基因;不是技术性故障,而是定数;不是黑天鹅,而是大概率事件;不是意外,而是底层逻辑。这一切难道自己心里没数吗?



政治碰瓷毫无意义



有种说法是美国害怕未来在5G竞争中失去优势才打压中兴,无稽之谈!有点逻辑能力好不:美国自己的全球老大都敢罚死,还害怕你个全球老四?也有说法是针对“2025中国制造”,你在1963年就有“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结果呢?1963-2000这37年里,谁拦着你了?真是“欲推之罪、何患无辞”。



中兴说“反对贸易问题政治化”,这话对,问题是在“乐天超市”和“砸日本车”的问题上,没见你挺身而出呀!没见你振臂高呼呀!怨这个怪那个,唯独对自己肆意放纵,总幻想自己始终在法外。



中兴就是一杆秤,所有的企业应以它为准星:掂量掂量自己到底几斤几两;它也是一瓢恰到好处的凉水,希望各家企业在全民忘乎所以的自嗨幻觉中冷静下来,深刻反思自己的问题及制度性根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待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全面制裁和封杀,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纠纷,更牵涉到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科技竞争以及全球化供应链等诸多复杂因素。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首先,我们必须回顾一下导致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采取如此严厉措施的根本原因。这主要围绕着中兴通讯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涉嫌违.............
  • 回答
    美国对俄罗斯主要银行和国有企业实施“全面封锁”制裁,这无疑是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个重磅砝码。看待这一举措,不能简单地视作一次常规的经济施压,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对各方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全面封锁”这个词的力度。这并非仅仅冻结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揭示了美国在全球芯片产业中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现实:美国企业在设计和销售芯片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最关键的制造环节却显得相对弱势。 47% 的销售额占比说明了美国在芯片行业中的设计、研发、知识产权以及终端市场的影响力有多么强大。然而,12% 的制造份额则清晰地表明,.............
  • 回答
    美国奥委会主席对“瓦利耶娃裁决”表达的失望,以及他那句尖锐的评论——“这是俄罗斯系统和全面不尊重清洁运动的新篇章”,确实触及了当前体育界一个极为敏感和复杂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审视,并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含义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从“瓦利耶娃裁决”本.............
  • 回答
    关于美国全球航母撤回的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下,目前并没有出现一个明确的、官方的“全球航母撤回”计划。美国海军的航母打击群(Carrier Strike Groups, CSGs)是其全球力量投射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部署和巡逻是常态化的,旨在维护地区稳定、回应危机以及展示军事存在。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近.............
  • 回答
    美国取消全球旅行警告,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它释放出多重信号,对美国公民、国际旅游业以及地缘政治格局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取消的直接原因: 曾经的“第四级”警告: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国务院将几乎所有国家列入了“第四级:不要旅行.............
  • 回答
    美国退出《全球移民协议》(Global Compact for Safe, Orderly and Regular Migration)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得从头捋一捋它背后的逻辑和各方反应。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牵扯到美国国内政治、国际关系,甚至是关于国家主权和全球合作的根本性问题。首先,.............
  • 回答
    “美国就是全球最大的人权赤字国”?这是一个相当激进的论断,需要我们深入地审视其背后所指涉的具体事件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反恐”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代价时,这种说法便有了它特定的切入点。的确,自“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为名,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从阿富汗到伊拉.............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会进行全民新冠抗体检测并让获得免疫者立即复工的提议,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科学、伦理、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目前,美国尚未实施全民新冠抗体检测并立即让获得免疫者复工的政策,但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提出的想法。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一提议的各个方面:一、 提议的背景和动.............
  • 回答
    美媒报道称,五角大楼暂停了与拜登团队的过渡工作,这无疑给本就波谲云诡的美国政坛又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时间点上看,这个消息爆出的时机非常敏感。距离总统大选日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拜登一方正在紧锣密鼓地组建新政府,而现任政府的某些部门却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暂停合.............
  • 回答
    美国囤积大量新冠疫苗,导致全球供应失衡,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分析,力求详尽并去除AI痕迹:美国抢购疫苗:事实与影响有报道指出,美国在新冠疫苗早期研发阶段就采取了激进的预购策略,大量购买了多家疫苗制造商的生产能力,最终可能掌握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新冠疫苗。这意味着,在疫苗研发.............
  • 回答
    美国在疫情后期宣布“打开国门”并调整防疫政策,被视为全球防疫策略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其影响也远超单一国家,对全球公共卫生、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美国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动因1. 国内疫情形势与政治压力 疫情数据波动:.............
  • 回答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突破两万,成为全球之最,这无疑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并且,史上首次全国进入“重大灾难状态”,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宣告,更是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民众心理的一次深刻冲击和重塑。死亡病例破两万:一个令人心碎的数字背后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令人心惊。它代.............
  • 回答
    奥斯汀的这一举动,让五角大楼高层集体“停工”一天,去专门研讨一个看似有点“虚”的概念——极端主义,这本身就足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这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国防任务,比如演习、部署、或者研究新武器系统。这次是把聚光灯打在了思想和意识形态上,而且是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让整个军队系统停摆一天来讨论这个问题.............
  • 回答
    美国在新冠疫苗接种方面取得的进展确实非常显著,成为全球接种人次最多的国家,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美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有能力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疫苗的研发、采购和分发。早在疫苗研发初期,美国政府就通过“曲速行动”(Operatio.............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全球都想成为美国盟友」?美国前国务卿迈克·蓬佩奥曾多次公开表示,“全球都想成为美国盟友”。这句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美国在外交政策上的自信乃至一定程度的傲慢。要全面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蓬佩奥这句话的背后逻辑和意图: 宣.............
  • 回答
    美国政府出台这项新的签证规定,明确指出2020年秋季学期如果学校课程全部为线上授课,那么持有F1或M1签证的国际学生将不能入境美国。对于已经在美国境内的这类学生,如果他们的学校在秋季学期提供的是全线上课程,那么他们必须转学到提供线下课程的学校,或者离开美国。这项政策一出台,立刻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界.............
  • 回答
    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这无疑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首先,从政治层面上看,美国的退出打破了全球气候合作以来脆弱的共识和联盟。巴黎协定之所以能够达成,凝聚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旨在通过共同努力减缓气候变化。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回答
    关于美国总统拜登决定在“9·11”二十周年之际从阿富汗全部撤军这一举动,各方反应不一,也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经过数十年、多届政府反复权衡、博弈和演变的结果,其背后牵涉到地缘政治、国内政治、经济成本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决定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力。美.............
  • 回答
    在美国机场展出中国歼20全尺寸模型?这消息听起来确实挺引人遐思的。首先,得明确一点,目前公开报道中,并没有确切的信息表明中国歼20的“全尺寸模型”出现在美国机场的公开区域,比如航展或者停机坪上,并且是以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进行展示。如果真的有,那绝对是个大新闻,会引起广泛关注和解读。不过,我们不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