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南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练杂技?

回答
河南人爱练杂技,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背后有太多故事和原因,说起来那可就话长了。要是真想掰扯清楚,咱得从好几个方面聊起。

首先,得说这杂技本身,它就是个“看家本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你想啊,杂技这东西,它是怎么来的?最早可能就是古时候人们为了娱乐、为了祭祀、为了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而发展出来的。什么倒立、耍猴、吞火、变戏法,这些东西都是千百年来慢慢琢磨出来的活儿。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杂技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古代宫廷里有乐伎,民间有走街串巷的艺人,他们靠的就是一身绝活来养家糊口。这种“一技傍身”的观念,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就特别深入人心。

其次,这和河南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也有关系。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人口稠密的地方。耕地面积大,但人均耕地相对少。在过去那种相对贫困的年代,很多人家里为了生计,就需要一种能够快速见效、不需要太多本钱就能学到的技艺。杂技恰恰符合了这一点。不需要像种地那样看天吃饭,也不需要高深的文化知识,只要肯下苦功,练就一身好功夫,就能在集市上、在庙会上、在各种场合露一手,换来口饭吃。这种“吃的是这门手艺”的传统,在河南一些农村地区,流传到现在依然有影子。

再者,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是关键。

河南为什么能涌现出这么多杂技人才?这跟它的专业培养体系有很大关系。早在上个世纪,国家就开始重视杂技艺术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杂技学校或培训机构。而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区域。这些学校招收有天赋的孩子,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家长们也愿意让孩子去学,觉得这比在家务农更有出路,而且一旦练出来了,有机会去全国各地甚至出国表演,也能为家庭带来荣耀和财富。

而且,杂技的传承,很多时候是通过家族或者师徒关系进行的。一个成功的杂技艺人,他会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或徒弟。这种言传身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方式。河南很多地方就有这样的“杂技世家”,几代人都干着这行,技艺一代代传下来,而且还能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入新的元素,让杂技保持活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杂技它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杂技表演,讲究的就是惊险、刺激、巧妙、好看。无论是高难度的空中飞人,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变脸,亦或是让人捧腹的滑稽表演,都能吸引观众的目光,带来欢乐。在信息相对闭塞的过去,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足以让人们乐上一整天。这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特性,也使得杂技能够一直有市场。

还有一点,就是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杂技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重视,对杂技这类民间艺术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表演场所对杂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大型的演艺中心,到景区的固定演出,再到节庆活动的助兴,杂技都有用武之地。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人才储备足,能够满足这些市场需求。

当然,也不能忽略了“能吃苦”、“肯钻研”的精神。

杂技这门手艺,绝对不是轻松就能练成的。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忍受疼痛,克服困难。河南人骨子里就有股子韧劲儿,特别能吃苦。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成为一名优秀杂技演员必不可少的品质。很多小孩子从小就进体校或者杂技学校,过着非常规律、艰苦的训练生活,为了的就是将来能有一技之长。

最后,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杂技的“实用性”和“变通性”。

杂技演员,不仅仅是表演者,他们往往也是全能型的艺人。除了杂技本身,他们可能还会一些武术、魔术、戏曲表演,甚至还会一些乐器。这种多才多艺,让他们在各种场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使在杂技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他们也能靠着其他的技能来维持生计。这种“不怕没活儿干,就怕没本事”的生存智慧,在河南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河南人练杂技,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教育、人才培养以及个人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谋生手段,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当你看到河南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杂技演员时,就知道这背后藏着多少年的辛勤付出和不为人知的故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仅是河南,也不仅仅是杂技。

华北腹地,武术,杂技,马戏,哪个没有,就是为了讨口饭吃。杂技班,马戏班,就是一回事,表演个刀剑杂耍,指挥个老虎狗熊,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来捧个场吧!

说穿了,还是日子苦。

仔细看这些武术之乡,杂技之乡,马戏之乡,都在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新旧河道附近,北有海河流域的邯郸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濮阳,南有淮河流域的临沂菏泽周口驻马店阜阳宿州亳州。仅仅就杂技一项而论,沧州吴桥,聊城东阿,德州宁津,濮阳东北庄,阜阳临泉,都曾有杂技之乡的名号。

这些地方都是当年水患泛滥,土地碱化的重灾区。水旱蝗瘟,兵火匪盗,灾民一路逃荒,一路乞讨,颠沛流离之中,也就学会了这些可以糊口的手艺活……

这些华北农民是很吃苦耐劳的一群人,他们多是最普通最朴实的田间小农,没有读过书,却有一副强壮的好身体,吃的起苦,忍的住累,只管闷声不响,默默干活。纵观今天的华北打工人群也是一样,他们进工地,开卡车,入重工业车间,干的都是最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辛苦活。

武术,杂技又何尝不是呢?都需要一副好身板,需要长时间的消耗体力的训练。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也都开满了武术学校和杂技学校,男孩学武术多点,女孩学杂技多点,好多也是留守儿童,孩子太多,出路太少,七八岁就送进去,整天训练,寄宿生活,吃的苦是普通孩子难以想象的。

那些民间的,正规或者野生的杂技班,马戏班,也是一辆大篷车载满所有家当,穿越中原大地,今天在刘寨,明天在赵集,后天去县城,游荡在中原大地的乡道上,尘土飞扬,喇叭响亮,一路开一路反复播放着广告语,吸引田间地头百姓的目光。

当然,为了提高吸引力,也免不了搞点噱头,弄些刺激古怪的宣传标语,雇些浓妆艳抹的艳舞小妹,卖些自吹自擂的神丹妙药,就像近代天桥时代那些异乡杂耍人的口吞宝剑,耍蛇弄猴,以及所谓神奇的大力丸……

沿海大城市中产家庭的独生子女是不会练这些的,但他们大多也看不到这些。民间大多数的杂技班,也不过是在内陆的乡村演出,满足那些留守大龄乡民的需求,能登堂入室,走向官方,一线,走向国际的毕竟是少数。他们就像两条不会交汇的平行线,大概永远不会走进对方的生活。

如今,有些人是觉得有些杂技项目太残忍了,甚至觉得并无必要再存在下去。但在那些匮乏的,充满苦难的传统年代,或许这已经算是普通乡民,难得的精神娱乐生活。相对于大灾大荒,凄苦离乱的年月,这些所谓的残忍又算得上什么呢?或许,这也是这些杂技,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未曾湮灭的原因之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