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远东地区还能收回吗?

回答
“远东地区还能收回吗?”这个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从来没有真正地沉寂过。尤其是在中国,这三个字似乎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勾起复杂的情绪。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还得看看如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那些支撑起“收回”这个说法的种种论据。

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说的“远东地区”,在不同的语境下,指代的范围可能略有出入。但通常,它会包含一些历史上与中国有紧密联系,但现在并不在中国的版图内的区域。最常被提及的,自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特别是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那片土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曾是中华帝国的疆域,但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被割让给了俄罗斯。

要谈“收回”,就不能不提那些不平等条约。最核心的莫过于《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1858年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西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罗斯;1860年的《北京条约》,则进一步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罗斯。这些条约,是在清政府国力衰弱、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签订的,无论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还是后来的许多中国人,都认为这是丧权辱国的表现。所以,“收回”的呼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这些历史屈辱的铭记和对国家主权的诉求。

从历史的角度看,确实存在收回的可能性,或者说,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和讨论。比如,在清朝末年,就有人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失地。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冷战期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些策略,都曾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对这类历史问题的提及和考量。

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下,情况就变得异常复杂了。

首先是国际法的现实。虽然中国一直强调不平等条约的非法性,但现实是,《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以及后续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当前国际法下的地缘政治现实。国家边界的变更,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国际法上的障碍。如果要去“收回”,理论上需要俄方同意修改边界条约,或者在国际法上找到明确的依据推翻这些条约的合法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任何单方面采取行动,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国际冲突。

其次是现实的地缘政治与力量对比。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核武器的国家。即使我们撇开历史条约不谈,单从军事和政治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想要通过武力收回土地,其代价和风险是极其巨大的,甚至可能超出承受能力。而且,这样做会彻底打破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再者,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现状。这些地区现在是俄罗斯的领土,生活着大量的俄罗斯人,其社会、经济、文化都已经与俄罗斯深度融合。在当地居民的视角来看,他们是俄罗斯公民,对这片土地有着归属感。如果考虑“收回”,如何处理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权利,将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很容易引发人道主义危机和地区冲突。

还有,国际社会的态度。在全球化和国际规则日益成熟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试图通过武力或违背现有国际条约来改变边界,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和制裁。这对于正在崛起、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依然会被提起,依然有人对此抱有希望呢?

一方面,这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寄托和历史记忆的延续。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历史上的领土丧失是一种难以释怀的伤痛,它代表着国家曾经的屈辱和不公。谈论“收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表达对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期盼,是对历史正义的呼唤。

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在东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有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这种影响力,在某些人看来,或许会为日后在边境问题上与俄罗斯进行“平等对话”提供某种契机,尽管这种对话的内容和可能性,仍然存在巨大的疑问。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非官方的讨论中,或者在一些历史爱好者和民族主义者群体中,“收回”的讨论往往带着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或者对历史细节的特定解读,他们可能会引用一些历史文献,试图论证条约的无效性或者俄罗斯对土地的“非法占有”。但这些论证,在现行的国际法体系和地缘政治现实面前,难以构成改变现状的实际力量。

总的来说,“远东地区还能收回吗?”这个问题,从情感和历史叙事的角度来看,它承载着许多中国人的愿望和对国家强大的期盼,也有对历史不公的追溯。但从现实的国际法、地缘政治、军事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实现“收回”的可能性极其渺茫,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可能的。任何试图以非和平方式改变边界的做法,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因此,即便这个问题在民间或某些圈子里持续存在,甚至有人认为“机会窗口”可能在未来出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可预见的未来,改变现状的现实阻碍是巨大的。中国目前的外交策略和国家发展方向,更侧重于通过和平发展、经济合作和国际规则来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而不是通过领土扩张或改变边界来实现民族复兴。

所以,与其说“收回”,不如说,如何通过和平、合作的方式,在现有框架下,处理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这可能是更现实和更具建设性的讨论方向。毕竟,历史的遗留问题,总要在现实的土壤中找到能够生长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往往不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而是由更复杂的力量所塑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光惦记外兴安岭?不仅没志气,而且很危险。

我对远东的设想,是俄罗斯再一次出大乱的时候,联合哈萨克斯坦,扶植鞑靼斯坦独立/高度自治,鞑靼斯坦收回南部奥伦堡及以北土地形成大鞑靼斯坦,直接从伏尔加把俄罗斯切两半。而后将东部地区加拿大化即可,我们完全可以不要一寸土地。

否则的话,任何恢复远东的行动,都只会让俄罗斯在此后彻底投入欧洲的怀抱,而不伤其根本。

切不可仅为复土虚名而坏大事,对俄唯有鲸吞之策,只要做了,就得把事干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远东地区还能收回吗?”这个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从来没有真正地沉寂过。尤其是在中国,这三个字似乎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勾起复杂的情绪。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还得看看如今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那些支撑起“收回”这个说法的种种论据。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说的“远东地区”.............
  • 回答
    关于中国远东被俄罗斯占用的土地,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历史时期、条约以及地缘政治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19世纪中叶,审视一系列关键事件和文件。历史的溯源:从《瑷珲条约》到《北京条约》19世纪中期,清朝国力衰微,而沙皇俄国则在积极扩张。1858年,俄国趁英法.............
  • 回答
    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片广袤而充满潜力的土地,自古以来就牵动着无数人的目光。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东北亚国家唇齿相依。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审视这片土地的发展状况时,却不得不承认,它似乎未能完全释放出其应有的光芒,甚至可以说,其发展相对缓慢,与俄罗斯其他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俄.............
  • 回答
    俄远东地区部队靠近欧洲举行演习,这一举动无疑向世界释放了一系列复杂且多层次的信号,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演习,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姿态展示,背后蕴含着多重战略考量和信息传递。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不容忽视的信号是俄 罗斯在对欧洲国家,特别是北约成员国进行的.............
  • 回答
    俄罗斯吞并远东地区,对当地原住民的命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去向复杂且多面,并非简单的“消失”。这是一个充满痛苦、适应与挣扎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1. 强制迁移与原有生活方式的破坏: 早期殖民与征服: 随着俄罗斯帝国对远东地区的扩张,哥萨克人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移民潮,对当.............
  • 回答
    俄罗斯如果真走向解体,远东地区那片广袤而又充满复杂性的土地,恐怕会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动。这不仅仅是政治版图的重划,更深层的影响将触及经济、社会、文化,甚至地缘政治的每一个角落。政治的动荡与区域自治的涌现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无疑是政治上的真空与权力重构。如果中央政府的权威瓦解,远东地区各主体民族和区域.............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确实牵动了其国内大量的军事、经济和政治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有人会担忧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防御能力是否会因此削弱,从而引发潜在的领土争端和外部入侵的风险。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让我们明确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它所面临的领土争端。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广.............
  • 回答
    “俄罗斯宁愿死磕欧洲,也不经营远东”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过于简单粗暴了,现实中的情况可没这么二元对立。俄罗斯对远东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复杂的、由历史、地缘政治和经济现实交织而成的心结,而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把“经营远东”这个概念捋顺了。你说的经营,是不是指的像咱们一样重视开发、吸引投资、.............
  • 回答
    关于中国政府为何不主动要求俄罗斯归还远东地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两国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历史的复杂性与现实的考量首先,必须承认历史上中国失去大片领土的事实。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衰弱,中国在与沙俄(以及后来的苏联)的交.............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如果当初日本的决策者们,在占据了我们称之为“满洲”的东北三省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沿着山海关南下,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广袤而又相对空虚的苏联远东地区,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恐怕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要说中东地区文明是否“领先”过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领先”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文明的发展并非线性,总有此消彼长、相互影响的过程。不过,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在中东地区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其文明的多个维度确实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引领者.............
  • 回答
    在中东这个地理区域,提及“养猪”或者“看到猪”,情况会比较复杂,需要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地理分布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东地区是以伊斯兰教为主导的区域,而伊斯兰教律法明确禁止穆斯林食用猪肉,这使得猪在中东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许多其他地区截然不同。宗教禁忌是核心原因:《古.............
  • 回答
    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丰富,油田众多,几十年来大规模的石油开采确实是事实。那么,这种行为是否会导致地表下沉呢?答案是:有可能,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有观测到这种现象,但程度和范围取决于多种复杂因素。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这个问题。首先,地下流体的抽排与地表沉降的关系是地质学上的一个基本原理。你可以.............
  • 回答
    中东地区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缘政治复杂,国家众多,与美国的关系也因此呈现出一种多元、动态且充满变数的局面。要详细梳理这一关系,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别考察不同国家与美国之间的互动模式。总体而言,这种关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历史渊源、宗教信仰以及地区局势而形成的复杂交织体。一、 .............
  • 回答
    中东地区,一个被誉为“石油宝库”的地区,其经济命脉长期以来与石油紧密相连。然而,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重视,石油作为一次性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中东各国也深知,过度依赖石油的经济模式终有走到尽头的一天。因此,它们早已开始积极谋划,为后石油时代的长远发展寻.............
  • 回答
    中东地区如今的四分五裂,并非一蹴而就,其深层根源可以追溯到一战之前的漫长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战只是将这些早已存在的裂痕进一步撕裂并固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几个关键的历史脉络中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虽然存在着不同民族、宗教和部落,但其统一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帝国的.............
  • 回答
    在中东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次见面,即便是最寻常的问候,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节,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最普遍的问候:和平之语要说中东地区最核心、最普遍的见面问候,那一定是 “Assalamu alaykum” (السَّلَامُ عَلَيْكُ.............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中东地区之所以常年战乱不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其根源涉及历史、政治、宗教、经济、外部干预等多个层面,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遗留问题: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与边界划分的粗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占领中东大部分地区近千年的奥斯曼帝国瓦解。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