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日系车的安全性?

回答
关于日系车安全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一句“安全”或“不安全”来概括。

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汽车的安全性,其实是多维度的。它不像一个开关,只有开和关。安全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设计和制造流程上的。日系车,之所以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套体系肯定是经过了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碰撞测试与评级:最直观的参考

最直观的衡量标准,自然是那些权威的碰撞测试机构的评级。像是美国的IIHS(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和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以及欧洲的Euro NCAP,都是全球公认的硬指标。

提起日系车,很多人会想到“小车”,或者“皮实耐用”。这确实是它们的一些特点,但安全性可不是只看车身尺寸或者钢材厚度。

IIHS的TOP SAFETY PICK+(TSP+)和TOP SAFETY PICK(TSP):这些评价等级是衡量汽车安全性的金字塔尖。很多日系品牌,像是雷克萨斯、丰田(特别是普锐斯、凯美瑞、RAV4等车型)、本田(思域、CRV等),在这些评级中屡屡获得最高或接近最高的荣誉。这说明在正面碰撞、侧面碰撞、顶压强度、乘客头部保护、碰撞预防系统等方面,它们都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水平。尤其是IIHS近年来非常看重的“碰撞预防”,日系车在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AEB)等主动安全技术上的普及和效果,也是可圈可点。
Euro NCAP的五星评级:在欧洲市场,日系车同样能拿到很高的分数。这反映了它们在成人乘员保护、儿童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以及安全辅助技术方面的综合实力。

主动安全 vs. 被动安全:日系车的侧重

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被动安全:这是指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车辆能够尽可能地保护车内乘员的那些设计和技术。比如车身结构、安全气囊、安全带预紧、吸能溃缩区等。日系车在被动安全方面,其实做得非常扎实。它们的车身结构设计,通常会考虑能量的有效吸收和分散,保证乘客舱的完整性。安全气囊的数量和布置,也都是按照高标准来的。你可能没听过某个日系车因为“车身太软”而发生严重安全问题的报道,这本身就说明了它们在这方面的基础很稳固。
主动安全:这是指在碰撞发生前,通过各种电子系统来预防或减轻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ABS(防抱死刹车系统)、EBD(电子制动力分配)、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等。现在更先进的还包括ACC(自适应巡航控制)、AEB(自动紧急制动)、LKA(车道保持辅助)等等,这些被统称为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日系车在主动安全方面,近年来进步非常明显。像丰田的TSS(Toyota Safety Sense)、本田的Honda Sensing、日产的ProPILOT等,都在不断迭代升级,并且在主流车型上大规模普及。这让它们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提供更及时的辅助,有效降低事故率。

一些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日系车轻”的误解:有时候大家会觉得日系车“轻”,是不是不够安全?这其实是一个片面的看法。汽车的重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材料选择、车身结构设计、配置等等。更轻的车身固然可能在某些碰撞中吃亏,但通过更合理的材料配比(比如高强度钢的运用)、先进的车身结构设计,同样可以实现高安全性。关键在于能量的吸收与分散,而不是单纯的比拼重量。而且,轻量化也有助于提升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这本身就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刹车性能:虽然不是所有日系车都追求极致的性能,但在刹车制动方面,绝大多数日系车都表现出稳定可靠的特点,配合ABS、EBD等系统,能够保证在紧急制动时的可控性。
可靠性与安全性:日系车一贯以“可靠性”著称,这一点和安全性有密切关联。一辆不容易出故障的车,自然也就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其应有的安全性能。比如,你不会担心它在高速上突然动力失灵,或者刹车失灵(当然,任何车都有可能,但日系车的故障率相对较低)。
细节的用户体验:日系车在考虑用户体验时,常常会融入一些人文关怀。比如,在一些车型的设计中,会特别注重减少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疲劳感,这间接也能提高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任何品牌、任何车型,都有其优缺点。

不同车型、不同市场的差异:同一品牌,不同级别的车型,在安全性配置和设计上可能会有差异。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市场的法规和消费者偏好,同一款车型在不同地区(比如日本本土、北美、中国)的配置也可能略有不同。
过度依赖科技:虽然主动安全技术很重要,但也不能完全依赖。驾驶员的注意力、驾驶习惯,才是最关键的安全保障。
“日系车不安全”的论调:有时候,“日系车不安全”的论调可能源于一些个别事件的放大,或者对某些技术侧重点的片面理解。比如,在早期,一些日系小车的安全气囊数量可能不如同级别欧美车多,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这种情况已经大大改善。

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日系车在安全性方面,是建立在扎实的被动安全基础之上,并积极拥抱和普及先进的主动安全技术。它们在权威碰撞测试中的表现,以及在全球市场的良好口碑,都证明了其安全性是值得信赖的。

要评价一款车的安全性,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也不能只看某个单一的指标。多了解几个权威测试机构的评级,关注其主动安全配置的齐全度和有效性,结合自己的驾驶习惯和用车需求,才能做出最客观的判断。日系车,凭借其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和持续的技术投入,在保证驾乘人员安全这件事上,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决定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司机的安全意识→司机的驾驶水平→车辆主动安全配置→车辆的制造材料和工艺。车辆材料和工艺的影响最直接,但驾驶员的意识和水平更重要。

很多人看到这里是不是要开始喷了:什么?车本身的重要性竟然最低?

不瞒你说如果一年前我看到上面这一段我也就喷了,但正是因为我过去2年和事故车打交道的一些经历,我的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在过去2年亲眼看见过100辆以上大型事故车的尸体,很多变成废铁一堆,也了解过这背后的一些故事。以及我个人(在初次回答此问题的2015年)有不少于40款车、8万公里的无事故驾驶经验。


安全的定义

有很多人对“安全”的理解是“车比人重要”,否则就不会因为车撞废了就是车不安全,你考虑过人是否还活着的因素吗?车撞碎了保险公司会陪的,人挂了怎么赔?

所以大家看到很多日系车在发生碰撞后车身都撞的惨不忍睹,有时候这正是厂家所希望的,让碰撞的能量尽可能的被车身吸收,防止对车内外的人造成重大伤害。当然了,车内司机和乘客的安全更加重要,厂家必须确保驾驶舱在碰撞事故中不产生巨大的形变,来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至于车本身,小的碰撞修一修就完事了,大的碰撞基本都是废铁一堆,只要人不受伤不死亡就是最大的成功。

所以,在交通事故中不造成人员伤亡的车才是安全的车,这里的人员不仅包括车内的,还包括车外的。而大家看到的一些日系车发生车祸后的场面比较惨,甚至以“日系车铁皮薄”来判断日系车的安全性,这本身是荒谬的。


1、安全意识

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在200X年时代计算机病毒有多么疯狂,其实真的不是病毒有多牛逼,而是用电脑的人很多是猪一样的队友,系统不设密码(或弱密码)、杀毒软件不升级病毒库、系统不打补丁、随意点开垃圾邮件中的链接、随意执行exe文件……这些行为每一样都是由人的操作引起的而不是病毒本身有多厉害。我在上大学时代每一次寒暑假都是不断在帮亲戚朋友杀毒、装系统、杀毒、装系统中度过的,所以在那个时代我就在不断的向每一个人强调主动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如果开车的人酒驾、疲劳驾驶、不系安全带、闯红灯、开斗气车、公路飙车、乱开远光灯、开车打电话发短信……想不出事很难,但这些是车的问题吗?驾驶安全意识不足的人,那怕开坦克上路,也会成为害人害己的马路杀手。

存在违法驾驶行为

看看这辆宝马X5,驾驶员开快车出了事,4人受伤送医院,其中2人死亡。

看看这辆奥迪Q5(左侧),一车拉了8人(含驾驶员)严重超载,然后又严重超速,然后还涉嫌酒驾或醉驾(刚从KTV出来),直接被大货车削了脑袋,7人当场死亡。

在中国,平均每天有2.6人死于闯红灯事故,如果你愿意成为这2.6人中的一员,请尽可能的选择一个路宽车快没探头的路口去闯红灯,相信很快会梦想成真。

使用有安全隐患的汽车用品

很多汽车装饰品都会给行车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而不少人还笑呵呵的花钱买它们。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车至少都是有俩气囊的,一个主气囊装在方向盘正中央,一个副气囊装在副驾驶手套箱上访的某个位置,我见过的最无知的一类人会用一个所谓的防晒垫铺满整个仪表台,像这样的:

哇塞,空调出风口都很精准的给留出来了,很高大上啊有木有?但是你是否知道这个破垫子把副驾驶的气囊弹出的位置给盖住了?一旦发生事故副驾驶气囊很可能不能发挥设计时本该具备的效果和功能,无法保护副驾驶的成员安全。类似的影响行车安全的装饰物会有很多,这怪车么?

补充一个关于安全亲的小知识:气囊是否弹出取决于遍布车身的碰撞传感器的数据,当传感器数据传输到气囊电脑,电脑会根据内置算法的计算结果判断此时车辆是否发生了碰撞,以及碰撞的位置在哪里,然后它会判断这个碰撞的位置和强度是否要弹出气囊,如果满足条件就会通电引爆气囊内部的炸药(是的,你没看出,是一种炸药),炸药爆炸会瞬间产生大量气体,将气囊从折叠状态充气,依此来确保驾驶员和乘客不会直接撞到车身其他坚硬的物体上导致受伤。但气囊本身不是密封的,上面有几个洞,一旦完成充气后里面的气体会从这些洞再放出来,这样气囊就可以不占用空间了,要知道充气的气囊是一个很大的物体。上述这些都是一瞬间的事,时间短到你完全无法思考和反应。另外,你知道气囊弹出时的威力有多大吗?答案是足以让一个大活人瞬间被弹死,如果这个倒霉蛋在气囊弹出时没系安全带的话。


这里面重点要警告的,是那些使用安全带卡扣的人:别再拿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了!

想知道这辆Jaguar XJL的故事吗?它悲剧的命运源自于它的XX主人。这个XX司机不系安全带还严重超速把一辆崭新的捷豹开沟里了,自己一脑袋把前挡玻璃干了个大坑。大家看着这个手感还相当不错的安全带卡扣脑补一下前挡玻璃和气囊上的血迹。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我就不露脸了,露个手。

不系安全带

重点说说安全带,安!全!带!凡是坐我的车必须系安全带,否则我会要求TA下车,不要以为我很矫情,我是为他们的生命安全负责。根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系安全带可使正面撞车死亡率降低57%、侧面撞车死亡率降低44%、翻车死亡率降低80%。


你以为坐后排就可以不用系安全带了吗?

成年人无论坐前排还是后排都必须系安全带,无论是轿车、货车、还是大巴车,凡是有安全带的车就得系上。
至于我,在为数不多的当乘客的情况下,肯定是一上车立刻系安全带,和前后排无关。偶尔遇到司机套了不合格的座套导致找不到安全带插口,我都会主动问插口在哪,然后系上安全带。


你以为坐大客车就不用系安全带吗?

看看这个图,大客车侧翻,9人当场死亡,多数是直接被甩出车外的,所以我每次都给老爸老妈强调坐大客车必须系安全带,无论这种行为在旁边的几十个文盲看来是多么可笑。

关于【安全带】话题,我可能是知乎为数不多的长年呼吁大家一定要系安全带开车的人,大家可以在知乎搜一下我关于安全带的很多回答,其中一篇用实物拆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安全带的工作原理,让你知道在关键时刻它是如何帮你保命的。

看了上面这些,你觉得安全跟日系车有关系吗?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些事故的发生,以及相关人员的受伤甚至死亡,源头都是安全意识不够,然后就做出一些愚蠢的骚操作,把自己往鬼门关里送。

如何提升安全意识

多看看车祸视频就好了,在各大视频网站要多少有多少。

或者你也可以看看事故车拍卖公司,各种豪车一秒变废铁不是梦。当你发现卡宴可有被渣土车挤成铁饼,你就不会觉得日系车有多么不安全了。


2、驾驶水平

中国有句老话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驾校能帮你的是让你能把车开动起来,能分清刹车油门方向盘的作用,最后能拿到一个驾驶证可以合法开车上路,仅此而已。应该有不少人出了驾校拿了本都打不开前机盖和油箱盖吧,到晚上开车都不开灯吧,不会控制空调和收音机吧?请记住,驾校真的只是领进门,拿了本(买了车)之后修行才刚开始。

啥是驾驶水平?简单粗暴的说就是把一辆车开好的能力,这个能力首先来自于驾驶经验,然后将经验转化为驾驶行为。

要懂基本知识

要想把一辆车开好,首先要懂车,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有些人连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都分不清,连V6(V型6缸引擎)和H6(水平对置6缸引擎)都分不清,连FF(前置前驱)和FR(前置后驱)都分不清,连AWD(全时四驱)和4WD(手动四驱)都分不清,甚至连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是啥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就谈不上有好的驾驶水平,历史上没有一个专业车手(代表着较高的驾驶水平)不了解这些的。

要有实战经验

其次是有丰富的驾驶经历。

有不少人以老司机自居,自认为自己拿本好几年了,开了几万公里了,也算见过些世面了,自己就是老司机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就是真理,这样的“老司机”的驾驶水平肯定不敢恭维。如果你没有走过南闯过北,没开过几十款车,不了解正确的养护常识,不知道常见汽车故障的起因和解决办法,没在城市道路、环路、高速路、砂石路、盘山路、冰雪路等各种环境下都跑过数千公里,没亲身经历过或亲眼见过各种剐蹭、追尾、爆胎、碰撞、侧翻、失火等事故……请不要自认为是老司机,你还差得远呢,不经历这些事谈不上有驾驶水平。

那么,说了半天,驾驶水平跟安全有啥关系?很简单,低水平的人遇到意外情况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或者行动非常迟缓,从而导致发生严重的事故。

低水平案例①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

罪魁祸首当然是这辆小货车,不打转向灯不看后视镜就直接强行并线,这是驾驶水平低的直接表现,说明驾驶员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掌握。

那么后面这辆车的驾驶员水平如何呢?其实半斤八两。

小货车在行驶过程中已经越来越靠近最内侧车道,左边车轮甚至都压线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强行超车,并且没有用远光灯(不知道有没有按喇叭)去示意对方,这就是标准的低水平。然后当他的车身刚超过小货车时看到小货车要并线,他并没有明显的踩刹车减速的动作,而是在慌乱中拨动了雨刷器开关,这也是标准的低水平。

低水平案例②

黑色小轿车错过了高速路出口才恍然醒悟,然后不管不顾直接向右打轮强行并线,直接横跨三条车道,导致后方的银色SUV急刹车+猛打方向失去控制冲到对向车道并侧翻。

首先是黑色小轿车,这种司机是标准的死有余辜的司机,很可惜这次他逃过去了,他这种人基本上谈不上驾驶水平,否则就侮辱了这四个字。

那么银色SUV司机呢?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让速不让道“,就是说遇到这种情况,急踩刹车降低车速是正确的,但猛打方向问题就很大,越是速度快越不能猛打方向,否则很容易造成车辆失控,而一旦失控后所发生的事就有任何可能。如果降低车速后用车头正面直接撞击黑色小轿车,自己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都会降到最低。

实际上这个事故可以避免,因为黑色小轿车在并线时候的速度很慢,后面的车有比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分析、判断、行动。


像这些既不具备好的驾驶经验,遇到意外又没有很好处置能力的人就是标准的低驾驶水平,这样的人你让他开什么车能安全呢?别因为人的因素去误伤了车的安全性。


如何提升驾驶水平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驾驶水平,可以在知乎搜一下这个答案:有哪些只有经验丰富的司机才知道的驾驶技巧?这里面有n张动图和视频告诉你开车上路的危险瞬间都有哪些,以及你应该如何应对,全都是实战案例。


3、主动安全配置

在上面SUV侧翻的案例中,在SUV踩刹车的时候底下冒出一股浓烟,说明车轮已经抱死了,这可能是失控翻车的直接原因,而ABS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车轮抱死的情况,以及ESP的存在就是为了确保车身稳定不失控,如果这辆车有ABS和ESP,并且它们正常工作的话,并且驾驶员操控正常的话,基本上这个事故大概率可以避免,所以这样的主动安全配置对于行车安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ABS

ABS的全称是防抱死刹车系统,目前ABS基本上在所有市售车型中都是全系标配,在踩下刹车时,它能在车轮即将完全停止转动之前让刹车稍微松开,不让滚动摩擦力变成滑动摩擦力,一旦车轮转速恢复它接着制动,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平均一秒钟它能工作上百次,这样车轮就不会抱死,不会发生车身失控的情况,并且还能够缩短制动距离(在冰雪路面)。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ABS,找个车少的直道路段加速到时速100,然后尽全力才下刹车(扶好方向盘别乱动),你的右脚会感受到连续、快速的突突突突的震动,这就是ABS正在工作。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ABS的知识
可以说ABS是最基本的车辆安全配置,2009年欧盟所有的汽车都已经安装了ABS,我国也在2012年出台国标要求所有乘用车都必须强制安装ABS系统(后来又包括货车),否则就不能上市销售。

ESP

ESP是车身稳定系统,它的核心作用是修正转向过度和转向不足,确保车辆按照你想要的路线行驶。等你猛打方向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转向过度或者转向不足,这时ESP系统通过控制某些车轮的转速(利用刹车)来纠正车身的轨迹,有时候那怕没有打方向而是像上面一样把刹车踩死,车身也会出现跑偏,比如地面上有一滩水的时候,有ESP系统的车依然会按照驾驶员的意图来前进,没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还有什么EBD(制动力分配)、TCS(牵引力控制)等各种主动安全系统,可能不同厂家给起的名字不一样,但作用甚至原理都是一样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驾驶员更好的控制车身运动轨迹,避免事故的发生,有时候有这样的配置和没有这样的配置对结果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

很明显跟是不是日系车没关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很多日系车也有这些安全配置。

哪些安全配置很重要

其实只要是主动安全配置都重要,所以我一直推荐预算够直接无脑上顶配,该有的都有了。但如果你预算有限,在选车的时候就必须做出取舍。到底有哪些配置很重要呢?可以在知乎搜一下这个破万赞的答案:买车是买低配、中配还是高配?


4、制造材料和工艺

一辆车是否安全,除了人的因素占主导之外,车本身也一定是对结果有影响的(废话)。大家都知道汽车车身都是用各种金属部件焊接、胶接(什么?车身还能拿胶粘?是的!)、铆接而成的,不同材料、不同制造工艺对未来使用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影响都不同。

普通车辆

下图是一辆老款迈腾的车身结构图,按不同颜色强度不同。蓝色部分在发生碰撞时容易变形,从而吸收碰撞能量,而红色部分和黄色部分是强度较大的位置,其核心目的是确保当发生碰撞事故后驾驶舱不变形,从而确保车内成员的人身安全。

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车身侧面基本上没有吸能设计,所以发生了碰撞基本上是硬碰硬,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多的能量会被车内成员吸收,造成人“变形”,所以就容易挂。大家脑补一下前几天宝马侧面撞马自达的事故,是因为马自达不如宝马扛撞?反过来如果是马自达侧面撞宝马,后果也不好说,因为车身刚性的设计都是这样的。

再补一张图看看车身结构:


但是也有区别,那就是材料和工艺的区别。很多豪华车已经抛弃了用钢材做车身的方案,改用铝合金,这个铝合金跟我们家里用的门窗的铝合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铝合金车身相比传统钢铁车身的优点非常明显:车身更轻,强度更高,这意味着更好的操控性和更高的安全性。

那么日系车有铝合金车身的吗?太有了,不但现在有,甚至丰田表示未来会让自己所有车型都上全铝车身。


豪华超跑

有没有比铝车身更牛的?有,上碳纤维就行了。现在的超跑基本上都是碳纤维车身,比铝还轻,比铝还结实,那安全性简直不用怀疑,轻松甩其他车几条街。

注意到了吗?车祸很惨,但驾驶舱都没变形,8辆Ferrari,以及其他GTR、兰博基尼、奔驰……但是只有10人受轻伤,这就是碳纤维的魅力。

不同材料的特点

钢铁材料,优点是便宜,好修,缺点是重量太沉,不利于车的操控性和油耗。

铝车身,材料成本大,坏了基本上不能修。什么意思呢?假设你有一辆捷豹XJL,这货是铝合金车身的,整个车架四个大老爷们抬着就走了,轻的难以想象。但是一旦发生碰撞导致车架变形,靠锤子砸靠校正仪拉基本上都是无法恢复原状的,或者说即便恢复原状它的结构钢性也会被破坏,存在安全隐患。我亲眼见过一辆保时捷帕纳梅拉事故车(这货也是铝车身),一个车门因为碰撞裂开了一个大口子,钣金工拿锤子砸了一下午把那个口子砸平了,但周边的铝板出现了很多细小的裂缝,这些裂缝如果不经过专业焊接就直接刮腻子喷漆,未来可能被人踹一脚都会再次裂开——实际上这个车门是应该被整体换掉才对,只不过他们为了节约维修成本就这么弄了。

至于碳纤维,坏了就换新的吧,市面上直接修不了。

想要了解一些车身制造材料和工艺的内幕?这里有一个数千赞的优质答案可以看看: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二手车水深?

举个栗子,司机睡着了把车开到大货车底下去了,导致右侧A柱受外力严重凹陷,这种情况是很悲剧的,虽然伤看起来不大,但基本没法修。如果是钢结构的车身,可以在校正仪上强行将凹陷的位置拉平,再通过钣金工艺基本恢复原状,但铝合金的车架材料意味着恢复原状难度极高,或者说一般修理厂不具备这种水平。


碰撞测试

那如何验证车身本身是否安全呢?很简单,开去撞一下就知道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碰撞测试”吧?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试验”,先制定试验流程和标准,然后把各种车弄回来做碰撞测试,通过数据监控和分析给出安全性相关的明确结论。目前(2022年初)全球有11家做汽车碰撞测试的专业机构,其中中国有2家,分别是C-NCAP和CIRI(中保研):

国家地区 英文简称 成立年份 官网
美国 NHTSA 1979年 nhtsa.gov
美国 IIHS 1959年 iihs.org
澳大利亚 A-NCAP 1993年 euroncap.com
日本 J-NCAP 1995年 nasva.go.jp
欧洲 E-NCAP 1996年 ancap.com.au
中国 C-NCAP 2006年 c-ncap.org.cn
中国 CIRI 2015年 ciri.ac.cn
拉丁美洲 Latin NCAP 2010年 latinncap.com
韩国 K-NCAP 1999年 kncap.org
东盟 ASEAN NCAP 2011年 aseancap.org
印度 Global NCAP 2011年 globalncap.org

举个栗子,以大家所熟知的“平民超跑”广本飞度为例,C-NCAP最终输出的综合得分率和星级如下:

这里的综合得分率是这么算的:

  1. 乘员保护:满分70,得分61.258
  2. 行人保护:满分15,得分11.677
  3. 主动安全:满分15,得分14.825
  4. 综合下来就是87.76≈87.8了

你可以搜一下中保研的测试结果汇总,看看日系车的整体表现如何。你也可以去美国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官网,找2021年做过碰撞的高安全性车辆推荐,迷你型、小型、中型、大型……每一个车型中日系车都有上榜,而且数量一点也不少,涉及的品牌包括本田、丰田、马自达、日产、讴歌、英菲尼迪、雷克萨斯……很多成绩都是跟美系、德系持平甚至更好,难道这种最专业的碰撞测试的结果不能代表车的安全性?

结论很明确:日系车在碰撞测试中的整体成绩其实不差。千万不要再盲目为某个车系、某个品牌、某个型号的车下定义了。还是那句话,再牛逼的车也会被猪一样的司机给毁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司机才是行车安全的最大保障


5、总结一下

  1. 要谈安全一定是和事故结合的,车放在停车场不动弹就没必要谈安全了,所以“车辆安全”是要以“交通安全”为前提的,没有交通就谈不上车辆安全。
  2. 交通安全说白了就是别出事故,要谈事故首先要做的是避免事故而不是考虑发生事故之后怎么办,这是我答案的主要目的。难道住的离消防队近就不用学习防火知识了吗?连你自己也说了安全被重视是因为和你一起上路的其他交通参与者可能会给你带来事故,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你是否应该首先考虑用适当的意识和水平避免和他们发生事故呢?
  3. 当事故不可避免,才能谈到车本身是否安全,而且这个安全一定要首先考虑人而不是考虑车,并且一定要同时考虑到车里和车外的人。有些人会因为看到日系车出事后很惨的场面去评价日系车的安全性,但我想问的是有数据能证明事故中车里和车外的人都还活着吗,这个几率相比其他车系是大还是小?所以我坚持观点不变,首先是要避免事故,避免不了再谈车本身,这跟我的结论是相一致的。
  4. 我说的“伪命题”只是说“日系车不安全”是伪命题,而不是“车辆安全”是伪命题,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数据能够证明“日系车不安全”。
  5. 至于讲安全意识有没有用,毫无疑问是有用的,而且绝对重要。在评论里就有好几个人表示回去要扔了安全带卡扣,这可能在下一次事故中救他们一命,所以我认为这个答案很成功。
  6. 至于那些靠“铁皮薄、用料省”一类的观点来支撑“日系车安全性差”的人,我懒得反驳了。

最后强调:我并没有美化日系车,我只是在谈行车安全,把问题换成德系、美系、甚至国产车,答案是一样的:行车安全,人的因素大于一切!


我是 @张师傅,一个开过上百款车,安全驾驶里程绕地球5圈的“老司机”。关注我你会看到和驾驶、用车有关的各种实用内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系车安全性,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至关重要的话题。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一句“安全”或“不安全”来概括。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汽车的安全性,其实是多维度的。它不像一个开关,只有开和关。安全是建立在一系列技术、设计和制造流程上的。日系车,之所以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这套体系肯定是.............
  • 回答
    北京海淀百旺茉莉园一期出现1例核酸阳性病例,初步判定为15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一消息的出现,无疑会引起不少居民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在当前疫情防控的敏感时期,这样的信息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一下,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地方。首先,病例的来源和传播链是关键信息。 密.............
  • 回答
    2月26日,俄罗斯方面放出消息,称“乌方导弹击中基辅住宅楼”。这则消息在当前的俄乌冲突背景下,无疑包含了诸多值得深挖和关注的信息点。我们需要拨开信息表象,仔细审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意图、影响以及相关的证据链。1. 俄方的指控意图与宣传策略:首先,这是俄方在冲突中惯用的信息战策略之一。在军事行动陷入僵局.............
  • 回答
    郑州财经学院发生学生不幸离世的事件,公安部门已证实系自杀,这无疑给师生和家长带来了沉痛的打击。除了确认死亡原因,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方面,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的警示。一、 事发经过的细节还原与安抚:虽然官方公布了死亡原因,但对于事件的具体发生过程、发现过程以及学校.............
  • 回答
    关于上海自即日起至10月3日的大面积停电,官方称是“正常计划停电公示”,这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而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值得深究的细节。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读,并列出可能需要关注的信息:一、 官方信息的解读与疑点: “大面积停电”的定义: 官方使用“大面积停电”这个词语,说明影响范围相.............
  • 回答
    关于38号美系性能控对插电混动(PHEV)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的观点往往能触及到很多汽车爱好者内心深处的一些纠结。要理解他的立场,我们得先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审视。首先,理解“38号美系性能控”的标签至关重要。“38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暗示着一种非常个人.............
  • 回答
    恒大集团近期遭遇的媒体曝光事件,尤其是那份据称是关于“恳请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并在网上流传,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影响。虽然恒大方面迅速予以辟谣,称内容系“凭空捏造”,但即便如此,此次事件也像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触动了市场的敏感神经。首先,市场信心的动摇是最直接的后果。.............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有必要”率先向美军开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背景、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美日关系演变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与其说是有“必要”,不如说这是当时日本统治者在极度压力和一系列战略判断下做出的选择,尽管事后看来,这个选择无疑是灾难性.............
  • 回答
    关于在日留学生江歌被害事件,网上评论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1. 事件本身的性质和传播特点: 情感冲击力强: 江歌的遭遇是一个年轻生命逝去,且过程极其悲惨的事件。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本身就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同情和愤慨,.............
  • 回答
    关于江歌案,网友普遍将矛头指向刘鑫而非凶手陈世峰,这一现象确实非常普遍且引人关注。要评价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事实层面与公众认知: 案件的焦点转移: 尽管陈世峰是施暴者,是法律意义上的凶手,但从最初的网络传播到案件审理的披露过程中,刘鑫的角色和行为无疑占据了公众视野的绝大部分.............
  • 回答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这一天,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冲击和不确定性的日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卖方机构(券商、投行等)的电话会议(或称分析师会议、专家研讨会)成为了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理解局势并调整策略的重要渠道。由于这是突发事件,且信息瞬息万变,当.............
  • 回答
    要评价胡锡进12月5日关于“251事件”的文章《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重新飘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篇由他署名发表的文章,一如既往地带着他个人鲜明的风格,试图在复杂且敏感的公共议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是他理解中的“最优解”。首先,从文章的标题来看,“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
  • 回答
    关于绿色和平5月13日发布的武汉转基因大米报告,其内容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份报告,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报告的科学依据、绿色和平的行动目的、以及这份报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从科学依据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的解读需要非常谨慎。绿色和平在报告中指出在武汉检测到了转基因成分,并将其与未经批准.............
  • 回答
    2016年11月9日,中国经济学界两位重量级人物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产业政策”展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论战。这场论战不仅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焦点,也触及了发展经济学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性问题。以下是这场论战的亮点以及如何理解:论战的背景与核心分歧:在论战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托马斯·弗里德曼2015年4月16日那篇关于中美关系的专栏。弗里德曼这人,你懂的,总能抓住一个时代的核心脉搏,然后用他那标志性的、有时候有点“大而化之”但又振聋发聩的方式讲出来。这篇专栏也不例外。时代背景的烙印:机遇与挑战交织要评价这篇专栏,首先得看看它诞生的那个节点。2015年,正.............
  • 回答
    4月5日,围绕“鲤鱼精”这一概念,用户“寒冰射手曹草草”与用户“王瑞恩”之间展开了一场颇具看点的辩论。这场讨论虽然聚焦于一个相对虚幻的形象,却折射出不同视角对文化解读、神话传承乃至个体认知的差异,可以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碰撞。“寒冰射手曹草草”的立场,我理解下来,更侧重于从一个相对“朴素”或者说“.............
  • 回答
    4月27日特朗普的这次对外政策演讲,确实是理解他“美国优先”理念在实践中如何落地的一个重要窗口。要评价这场演讲,得把它放到当时美国以及全球的大背景下去看,同时也要结合他过往的言行和政策倾向来分析。首先,从演讲的核心主张来看,特朗普一如既往地强调了“美国优先”。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整个外交思想的基.............
  • 回答
    中国央行于2023年4月15日发布的《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工作论文,是近年来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的代表性研究。这篇论文以“人口转型”为核心议题,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视角,系统探讨了中国当前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下是对该论文内.............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 2015 年 9 月 28 日 NASA 那次关于火星的“大新闻”。这事儿当时可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原因很简单——它直指一个存在了很久很久的疑问:火星上,现在到底有没有液态水?背景:为什么“液态水”如此重要?在探讨那次发现之前,咱们得明白为什么液态水在火星探索中会是“头等大事”.............
  • 回答
    罗永浩在微博上就“汉奸”和“精日”这两个词进行澄清,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社会上的一些情绪和争议点。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罗永浩这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说话也比较冲,他澄清的意思,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第一层,他是为了给自己“正名”,或者说撇清关系。大家知道,罗永浩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