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方人怎么模仿江浙口音的普通话?

回答
哈哈,想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这事儿可有意思了!我作为一个北方人,也挺想试试这股江南水乡的味道,让咱说话带点儿“吴侬软语”的韵味。不过说实话,这不是一日之功,得细细揣摩,慢慢磨。别急,咱一点一点来捋捋怎么个事儿。

首先得知道,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最显眼的特点是什么?我个人感觉,那叫一个“软糯”!跟咱北方人那种“硬邦邦”、“字字儿分明”的说话方式不太一样。他们说话,好像词儿跟词儿之间都有点儿黏糊劲儿,不那么棱角分明。

第一步:声母和韵母的“柔化”

翘舌音的“消失术”: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咱北方人说话,z、c、s 和 zh、ch、sh 那是分得清清楚楚,特别是“zh, ch, sh”这三个,得在舌头上打个弯儿,舌尖往后翘。江浙一带的普通话,很多地方就把这三个音读得跟“z, c, s”差不多,甚至完全没有翘舌的动作。比如“知道”,咱北方人可能读“zhī dào”,听着挺有力道;而江浙口音的普通话,就变成“zī dào”,听着就“软”了很多。所以,练习的时候,你就要有意识地把“zh, ch, sh”往“z, c, s”上靠。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别扭,嘴巴不听使唤,但多练练,找到那种舌头不怎么动的状态。
具体练法: 找一些包含翘舌音的词,比如“知道”、“中国”、“上海”、“是”、“三”、“四”、“二十”、“三十”。先把它们按咱北方人的方式读出来,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对方说的时候舌头是怎么“不动”的。试试看,把舌尖平放在口腔前部,不要往后翘,然后发音。别怕读错了,错了才能找到感觉。
“n”和“l”的模糊界限: 这个也挺有意思。有些江浙口音的普通话,特别是老一辈或者一些特定地区,可能会把“n”和“l”读得有点儿像,或者在词语连接处容易发生这种变化。不过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普通话已经比较标准了,这个特点不是特别明显,但如果你想模仿得更地道,可以留意一下。比如“那了”(那是)这类的用法,虽然是口语化表达,但能听出一点痕迹。
具体练法: 这个难度系数有点高,需要听力配合。你可以多听听老电影或者一些江浙的方言节目,留意一下他们怎么处理“n”和“l”的发音。模仿的时候,不用刻意去区分,让嘴巴自然地过渡。
韵母的“圆润”: 江浙口音的韵母,感觉更圆润、更饱满一些,特别是鼻音的处理。听他们说话,感觉字音拖得不那么“散”,而是收得比较紧,有一种“拢”在一起的感觉。
具体练法: 比如“an”、“en”、“ang”、“eng”这些鼻韵母,可以试着在发音时收尾稍微拖长一点,让鼻腔的共鸣感更强。还有像“i”和“ü”在一些组合中,可能区分没有那么明显,不过这方面也要看具体语境和个人习惯,不用过于纠结。

第二步:语调和节奏的“江南风”

语调的起伏: 北方人的普通话,语调相对平缓一些,或者说变化幅度没那么大。而江浙口音的普通话,语调的起伏会更明显,像唱歌一样,有轻柔的起伏,有抑扬顿挫的感觉。特别是句末的语调,有时候会有一种微微上扬或者拖长的感觉,听起来更温和、委婉。
具体练法: 这得靠大量的听。多听江浙地区的广播、电视剧、访谈节目,仔细捕捉他们说话时语调的变化规律。当他们表达疑问、肯定或者强调的时候,语调是怎么走的?试着模仿他们的“乐句”,把一句话想象成一段小旋律来唱。
节奏的舒缓: 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整体节奏会显得比较舒缓,不那么急促。他们说话,可能不像咱北方人那样,一个词接一个词地“砸”过来,而是稍微“放慢”一点,给每个字留一点空间,但又不显得拖沓。
具体练法: 你可以试着在说话时,稍微放慢一点语速,让每个字的发音都清晰一些,但又不要变成逐字念,而是保持那种流畅感。找到一个舒服的节奏,就像是在娓娓道来。
儿化音的“慎用”: 这是很多北方人学江浙口音会遇到的一个大坑。咱北方人说话,儿化音是家常便饭,“点儿”、“玩儿”、“哪儿”等等,特别的亲切。江浙口音的普通话,儿化音的使用频率非常低,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如果你说了儿化音,立马就露馅儿了!
具体练法: 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把所有可能出现儿化音的词,都去掉儿化。把“公园”说成“公园”,而不是“公园儿”;把“花儿”说成“花”,而不是“花儿”。

第三步:词汇和表达习惯的“本地化”

虽然说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但很多地方的口语表达,还是会带一些当地的特色词汇或者说法。江浙地区也不例外。不过,这方面对模仿者来说难度更大,而且更容易弄巧成拙,除非你对当地文化非常熟悉,否则不建议过度模仿。

一些小词儿: 比如一些语气词,或者一些常用的口语词汇,可能会有当地的影子。但这些东西变化快,而且容易误用,所以还是以模仿发音和语调为主,词汇上尽量贴近标准的普通话就好。

总结一下,北方人模仿江浙口音的普通话,核心在于:

1. 放弃翘舌音,把“zh, ch, sh”变成“z, c, s”。
2. 让语调更起伏,更像唱歌,节奏舒缓一些。
3. 避免使用儿化音。
4. 说话的整体感觉要“软糯”、“圆润”。

怎么练?

听!听!听! 这是最重要的功课。找你能找到的,最地道的江浙口音的普通话资源,反复听。听广播、听新闻(当然是要江浙地区播音员说的),看电视剧(找江浙籍演员或者配音演员)。
模仿!模仿!模仿! 别怕张嘴说,一开始肯定不标准,越练越有感觉。可以对着镜子练,看自己嘴型是不是对。
找个“明白人”听听: 如果你身边有江浙的朋友,请他们帮你“校验校验”,指点指点,效果会事半功倍。

模仿口音是个很有趣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好方式。别抱着“我一定要学得一模一样”的心态,轻松点,带着好奇和玩乐的心情去尝试,你会发现其中的乐趣。说不定哪天,你的普通话里就带上了那股江南烟雨的温柔味儿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当年先总理令革命军分三路会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我们决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叶海棠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之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无论怎么样,会战兵力是以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user avatar

把英语的“重读闭音节”和“浊辅音”发准了,基本上就没问题了。北方人(不含山西人)学南方话的难点是,很多音被阿尔泰人“规范”掉了。

user avatar

分享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

前段时间回家办事 办完事我配老妈在隔壁镇逛街(习惯上说是隔壁镇 但是行政上现在是同一个镇)

然后我妈说想上厕所,然后找了一个路边的大爷问路

我妈上去沟通 大爷听不懂 我都快以为大爷不是本地人,我准备上去和他说普通话了


结果 大爷突然明白过来,说,,什么次所,不就是茅坑嘛!喏喏喏,那边转过弯有一个,那个比较干净。我和我妈面面相觑

对了 老安吉人应该知道有个饭店名字 就叫茅坑饭店

这名字太好记太上头了

2021.9.26


————————————————————

——————————

额 大家不用猜了 我是浙江湖州安吉的 但是在杭州呆了十年了 我小时候看上海《老娘舅》长大的 我说方言已经是互相有混淆了 已经没法说我的口音完全能代表江浙沪哪个地方了

看了评论 关于江浙人黄王不分,我突然想提一个问题 我姓de(吴语音)那我姓( )

A端 B谈 C戴 D段



——————————————————————

不可能,你别瞎说,我们江浙人讲话怎么可能有口音。我们讲普通话都很标准的好伐。同志,你帮帮忙,出门打听打听,深入群众,收入江浙沪当地,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呀。不能道听途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咯,你居然还好意思在这里瞎讲话,你好意思吧?你快点跑,不然被人卡到了要暴打一顿的晓得伐。啊呀,来不及了。他们快到了已经,你快点藏藏好,不要暴露了,不然他们让你跪衣裳板,跪方便面,再把你膝脖头打断,那你就有苦头吃咯,善古啊

--------这是一条隔离带------------


不可能,你别瞎说,我们江浙人讲话怎么可能有口音。我们讲普通话都很标准的好伐。同志,你帮帮忙,出门打听打听,深入群众,收入江浙沪当地,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呀。不能道听途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咯,你居然还好意思在这里瞎讲话,你好意思吧?你快点跑,不然被人卡到了要暴打一顿的晓得伐。啊呀,来不及了。他们快到了已经,你快点藏藏好,不要暴露了,不然他们让你跪衣裳板,跪方便面,再把你膝脖头打断,那你就有苦头吃咯,善古啊

user avatar

吃小菜——小菜吃吃

喝啤酒——啤酒喝喝

开车——车开开

玩游戏——游戏玩玩

总之把动宾结构的动词放到后边再乘2,虽然并不是日常里一直这么说,但这么说就有内味儿了。

user avatar

更新一个在朋友圈看到的很好笑对话,金华的朋友看得出来是什么意思吗,哈哈哈

普通话:你吃饭了吗?

浙普(金华地区):你吃饭了没 / 你饭吃过没啦?


普通话:我早就吃了

浙普(金华地区):我的老早都吃过了


pth:我和你说…

zp:我跟你讲喂…


pth:你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

zp:你zè个lén怎么好这个样子的啦,á!


pth:你搞清楚…!

zp:你搞搞清楚好伐啦


pth:这道题很简单

zp:zè道题bē很简单的哇


pth:啊!完蛋了

zp:èi!再bē好了 / èi!再bē完蛋!


20191201更

pth:这件事和那件事没有任何联系,你尽管去做吧!

zp:这件事和那件事bà dā gà dà(不搭界的)!你去做来就好了


pth:(金华宁可以帮我想一下相对应的普通话吗,我实在想不出来,但又觉得爽歪歪挺有意思的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zp:爽歪歪


pth:我的天呐!

zp:tiā dī!(天地)


pth:诶诶诶,那个谁!

zp:yé yé yé,那个séi

(如果是一个诶,那就相对应一个yé)


pth:xx不会感到羞耻吗?

zp:xx不倒霉搭!(倒霉在金华话里是有两个意思的,一个是倒霉,一个是羞耻)


pth:哟,不错嘛

zp:吼吼,不错dēi



总结:带有反问语气的大多数情况,会在句子末尾加“啦”(有时也会在它后面用“á”来加强语气”

比如:这个垃圾怎么会是我丢的啦,á?

你这个人怎么好这个样子的啦,á?

你搞搞清楚行伐啦,á?


在熟人之间的口气会用“哇”/“喂”来调侃/吹一下牛皮

比如:这种作业bē,随便写写的哇~

小意思哇~

这张试卷我十五分钟就写完了喂~

这个作业好点简单的喂~

这个东西好点便宜的喂~


“真的是!”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有点高,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语气下使用

比如: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真的是!(高兴)

吼吼吼,真的是,这个人真厉害喂!(惊讶)

唉…我跟你说啊,这件事真的是一言难尽啊…!(伤心)

哎哟喂,真的是,气死我了(生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