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生动物都有较接近的腥味?

回答
水生动物身上那股我们熟悉的“腥味”,其实是它们在水中生活方式和生理活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的表现。它并非单一的味道,而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混合体,之所以让大多数水生动物闻起来“相似”,是因为这些味道的来源有一些共通之处。

首先,最主要也是最广为人知的腥味来源,是动物体内的三甲胺氧化物 (Trimethylamine Oxide, TMAO)。这是一种在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广泛存在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体内的物质。TMAO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深海高压环境下,它能够帮助维持蛋白质的结构稳定,防止蛋白质变性,就像是生物体内的“抗压剂”。当鱼类死亡后,体内的酶和细菌开始分解蛋白质,TMAO就会被还原成三甲胺 (Trimethylamine, TMA)。这种三甲胺,就是我们闻到的那股强烈的、有点刺激性的鱼腥味的主要贡献者。

为什么大多数水生动物都有TMAO呢?因为它们都生活在一个富含尿素和氨的环境中,而TMAO正是它们应对体内渗透压和氨毒性的一种有效策略。就像我们人类在干燥环境下需要水分一样,水生生物也需要一套机制来适应它们所处的独特环境。TMAO在生理上的普适性,就导致了它在死亡后的分解产物TMA也普遍存在于各类水生动物中。

除了TMAO,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物质也参与了腥味的形成,并且在不同物种之间也有一定的共性:

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 鱼类和许多水生动物体内含有丰富的脂肪,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在死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会受到氧化和酶的作用,分解产生一些具有独特气味的醛类和酮类物质,比如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的某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也贡献了腥味的一部分。这些脂肪的来源和代谢在很多水生动物中也存在相似性,所以产生的味道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氨: 尽管TMAO的分解产物TMA是主要的腥味来源,但氨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体的物质。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氨,而水生动物通常通过鳃排出氨。虽然氨的含量不如TMA高,但它也对腥味的整体感受有所影响,特别是当动物开始腐败时,氨的产生会更加明显。

血液和黏液: 动物体内的血液,特别是其中含有的铁元素,在氧化后也会产生一定的气味。而动物体表分泌的黏液,虽然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润滑,但也可能携带一些生物活性物质,随着分解过程释放出特定的气味。不同物种在血液成分和黏液特性上可能存在差异,但“有血有肉”的物理属性是普遍的,这使得它们在分解后产生的气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微生物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新鲜的水生动物身上不应该有很强的腥味,或者说,那种“腥味”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带有海洋或水域独特气息的味道。我们通常感知到的强烈的“腥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死亡后,动物体内的酶和寄生在其身上的细菌开始活动,将上述的TMAO、脂肪等物质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TMA和其他挥发性化合物。不同水域的环境菌群虽然不同,但它们在分解有机物产生异味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技能”。

所以,与其说水生动物“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腥味,不如说它们在生理结构和生存环境的某些关键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导致它们死亡分解后产生的关键异味物质有着相似的来源和组成。这种“相似”更多地体现在TMAO及其转化产物TMA上,这些构成了我们对水生动物腥味的主要认知。不同的鱼类,比如富含脂肪的沙丁鱼和相对精瘦的鳕鱼,它们分解后产生的腥味强度和细微差别还是会有的,这取决于它们体内的TMAO含量、脂肪含量以及体表微生物的构成等等。但这股由TMA为首,辅以其他分解产物的复合味道,构成了水生动物之间“似曾相识”的腥味基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腥味不是动物产生的,而是细菌产生的。淡水和海水的腥味还不一样,淡水的味道是泥腥味,海水是海腥味。

淡水的腥味,其主要成分是泥土中放线菌产生的六氢吡啶(Piperidine)类化合物与动物分泌的乙醛结合,生成淡水鱼类的泥腥味;

海水则是海水细菌释放的二甲基硫醚的味道,这种物质是有着如海鲜般特殊气味物质。在自然界中,常由蛋白质经由细菌的分解产生。因此海水多多少少都有这种味道,鱼虾,软体动物和哺乳类也都沾上海水,从而获得这种海腥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水生动物身上那股我们熟悉的“腥味”,其实是它们在水中生活方式和生理活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的表现。它并非单一的味道,而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混合体,之所以让大多数水生动物闻起来“相似”,是因为这些味道的来源有一些共通之处。首先,最主要也是最广为人知的腥味来源,是动物体内的三甲胺氧化物 (Tri.............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确实,我们常常能看到动物,甚至是看似很“脏”的水,比如泥泞的池塘、浑浊的河水,它们都能直接饮用,并且好像没事一样。相比之下,人类要是敢这么做,很可能就会拉肚子,甚至生病。这背后是有很复杂的原因的,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类娇贵”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动物喝的水,即便在我们看来.............
  • 回答
    关于胎生动物分娩是否都伴随剧痛,以及为何这种“痛苦”的方式能够被遗传下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胎生动物分娩是否都伴随剧痛?笼统地说“都”会剧痛,可能有些绝对,但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胎生动物在分娩过程中都会经历相当程度的生理不适,甚至可以被描述为“疼痛”。这.............
  • 回答
    家里的主子一到门口就瘫倒在地,仿佛下一秒就要被宣判“死刑”似的,这可是铲屎官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共同话题。你说它平时在家一副王者姿态,呼风唤雨,怎么一到外面就怂得一批?可就是这么一只“胆小鬼”,摇身一变,到了野外,就成了许多小生灵的噩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猫,就算是养在.............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体,也不能“生活”在某个城市,所以无法亲身经历“在城市里见过野生动物”这件事。我没有眼睛可以观察,没有脚可以行走,也没有感觉可以体验。不过,我可以根据我被训练时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来模拟和描述人们在城市中可能遇到的野生动物,并且力求用生动、自然的语言来表达,避免AI痕迹.............
  • 回答
    你看街头巷尾那些肥嘟嘟的猫猫狗狗,是不是觉得它们活得挺滋润?但要是在野外,你想找只熊瞎子或者野猪,除非运气爆棚,否则很难遇到一个形容成“胖子”的。这事儿可不是巧合,而是它们生活环境和生存本能决定的,大自然可不养闲人,更不养懒人。首先,得从它们的能量摄入和消耗说起。家养的宠物,基本上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
  • 回答
    想象一下,广袤的草原上,成千上万的角马在奔腾,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又或者,在遥远的北方,成群的驯鹿冒着严寒,踏过皑皑白雪,朝着温暖的南方进发。这,便是动物大迁徙的壮丽景象。那么,为什么这些生灵要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旅程呢?这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它们在长久的生存竞争中,.............
  • 回答
    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并非一时兴起或毫无缘由,而是基于多重、深刻的考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野生动物最根本的价值——生态价值。每一个野生动物物种,无论大小,都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通.............
  • 回答
    某地发现野生动物,第一时间想到救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看到就想帮忙”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着法律、伦理、生态、公共安全,甚至是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首先,法律是基础。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任何非法猎捕、杀.............
  • 回答
    要说游牧民族吃野生动物就绝对不会感染病毒,这说法其实不太准确。毕竟,任何接触野生动物的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病毒也确实可以跨越物种传播。但是,如果我们要探讨为什么在历史上,游牧民族在食用野生动物方面可能比某些定居人群面临的病毒传播风险要低一些,或者说他们似乎“不容易”感染病毒,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
  • 回答
    青藏高原,这片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土地,以其极高的海拔、稀薄的空气、严酷的气候和广袤的土地而闻名于世。然而,就在这看似不适宜生命生存的极端环境中,却孕育着一个独特而充满活力的野生动物王国,成为无数珍稀物种赖以生存的乐园。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高寒的青藏高原会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很多去国内山里玩的人都有同感。确实,跟我们小时候记忆里或者一些国外纪录片里那种充满生机、动物随处可见的森林不太一样,咱们国内的许多森林,尤其是那些交通相对便利、靠近居民区的,确实能明显感觉到“动物少了”。这事儿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分析。原因嘛,是挺复杂的,就像解一道多层面的.............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很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但具体是哪一种野生动物、何时首次感染人类,以及为何在今年(2020年)集中爆发,这些问题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远非“吃野生动物”这么简单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吃野生动物”这个行为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很多地方,一直都存在。从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触动人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咱们人类不在野兽们的餐盘上,以及我们在它们眼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对吧?这可不是简单的食物链问题那么表面。首先,咱得承认,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类确实是肉长的,有蛋白质,有脂肪,理论上是能吃的。但为什么野兽们对我们这么“挑食”呢?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在谈论动物福利的时候,好像只盯着家养的猫猫狗狗,对海洋馆、动物园里那些被圈养的野生动物却不太提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也挺复杂的。首先,情感的亲近度和代入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猫狗和我们一起生活,它们是家庭成员,我们对它们的喜怒哀乐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我.............
  • 回答
    我对野生动物宠物化这件事,说实话,是持保留意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赞同的。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应该”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从动物本身到我们人类的责任,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环环相扣。首先,我们得明白,野生动物之所以是“野生”,它们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一套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生.............
  • 回答
    这篇文章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那就是流浪猫的喂养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它提出的“我国一年至少121亿野生动物死于猫口”这个数字,无疑是耸人听闻的,也确实能立刻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关注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核心论点和数据:文章的核心论点是明确的:投喂流浪猫.............
  • 回答
    老百姓口中的“鱼胆”,通常指的是鱼的胆囊。很多人认为鱼胆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所以会生吞或者用酒泡制后服用。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为什么吃鱼胆会中毒?鱼胆中毒,主要是因为鱼胆中含有胆汁酸、氢氰酸、生物碱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来说是有毒性的,尤其是未经处理的鱼胆,其毒性成分含量可能很.............
  • 回答
    青岛近期审结了一起“非法收购、出售濒危野生动物案”,这起案件的判决,无疑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野生动物保护这个严肃的议题。它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司法事件,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社会在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法律执行、以及个体行为认知上存在的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起案件反映出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
  • 回答
    在我看来,这位来自阿勒泰的90后女生,以及像她一样选择“与野共舞”的年轻人们,他们的选择并非是对“安稳工作”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追寻和生活态度的体现。这不仅仅是“爱冒险”,更是对内心渴望的诚实回应。试想一下,阿勒泰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冬季的严寒,夏季的酷暑,风餐露宿,日夜颠倒,为了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