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野生动物直接喝浑浊的脏水都没事,为什么人类不行?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确实,我们常常能看到动物,甚至是看似很“脏”的水,比如泥泞的池塘、浑浊的河水,它们都能直接饮用,并且好像没事一样。相比之下,人类要是敢这么做,很可能就会拉肚子,甚至生病。这背后是有很复杂的原因的,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类娇贵”就能解释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动物喝的水,即便在我们看来浑浊,但对它们而言,可能已经是它们所能接触到的相对“干净”的水源了。它们并没有我们一样的选择,比如过滤、烧开。所以,它们的身体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了各种机制来应对。

1. 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差异:

肠道菌群的强大: 动物,特别是那些生活在野外的,它们的肠道里存在着一个极其强大和多样化的菌群。这些菌群就像一个天然的“防御系统”,能够帮助它们消化和分解一些对人类有害的物质,甚至能抵抗一些致病微生物。想想看,野猪在泥地里拱来拱去,蛇在地上爬行,它们吞下的东西比我们复杂多了,肠道菌群肯定功不可没。
更强的胃酸: 很多动物的胃酸强度要高于人类。胃酸是消化和杀灭病原体的重要武器。强胃酸能够有效地杀死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降低它们进入肠道的风险。
免疫系统的“见多识广”: 动物从小就暴露在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环境中,它们的免疫系统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训练”。遇到新的病原体时,它们的身体可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抵抗力,或者能够更快地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

2. 饮水量和饮水习惯的不同:

少量多次: 很多动物饮水,尤其是饮用浑浊水源时,可能并不是像人类那样咕咚咕咚一次性喝很多。它们可能只是少量多次地舔舐,这样可以减少一次性摄入的病原体总量。
选择相对干净的水层: 即便是浑浊的水,在某些情况下,水面上层或靠近岸边的地方,可能比水底的沉淀物少一些,一些动物可能会有意识地选择相对干净的饮水点。

3. 疾病的耐受性:

生存的优先级: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口渴是极其危险的信号。在缺水的环境中,它们可能不得不冒着生病的风险去饮用水源,因为脱水带来的死亡威胁远大于喝脏水可能引起的疾病。
生命周期的影响: 很多野生动物的寿命相对较短,它们可能不需要像人类一样追求长久的健康。即使生病,只要能够生存到繁殖后代,它们就已经完成了“任务”。

4. 人类对“干净”的定义和要求:

更精细的生理结构: 人类,特别是现代社会下的人类,我们的生理结构相对更加精细,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如许多野生动物那样“粗犷”。我们的消化道对微生物的容忍度较低。
对卫生的高要求: 经过长期的文明发展,人类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发展出了饮用水的净化技术(过滤、消毒、烧开),并且形成了“干净”的饮水习惯。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不是人类“弱小”的证明。
病原体的多样性: 浑浊的水中可能包含多种多样的病原体,比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寄生虫(如贾第鞭毛虫)等等。这些病原体一旦进入人体,可能引起腹泻、呕吐、发烧,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生命。

打个比方:

这就好比一位身经百战的士兵,即使身负轻伤,也能继续战斗;而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普通人,即使只是被擦破一点皮,都可能因为细菌感染而痛苦不堪。野生动物的身体就像那位经验丰富的士兵,而我们现代人类,在很多方面,更像是那个需要精心呵护的普通人。

所以,并不是说野生动物“不娇贵”,而是它们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进化出了能够适应恶劣环境的生理和免疫机制。而人类,则通过智慧和技术,创造了一个相对更安全、更卫生的生存环境,并且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有能力去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喝脏水,是因为我们可以,而且这么做更符合我们的长远健康和生存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人类还是“野生动物”的时候,不仅喝脏水,还吃生肉,拉屎还不擦屁股,也不懂清洁消毒。

不过寿命就低的令人发指了。

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成年人的期望寿命会高一些,差不多30~50岁。

但婴儿死亡率就相当恐怖了。

原始人婴儿存活率只有50%,极端情况下,甚至低至8%。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之前,死亡率主由两大原因提供:

  • 难产
  • 病菌、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死亡

中国古代产妇死亡率5%-15%,婴儿死亡率高达30%。

难产和病菌感染导致的死亡,差不多各占一半。但产妇的死亡,同样和感染有关。

介水病原体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有三类:

  • 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
  • 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等。
  • 原虫:如贾第氏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1817年,印度人在恒河里愉快的玩耍,死神却悄然到来。

霍乱大流行,通过阿拉伯地区,先后传播到了非洲和地中海,死亡上百万人。

1826年,再次流行,通过阿富汗,一直热播到了俄罗斯,紧接着扩散到了整个欧洲。

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大街小巷尚还处于排泄自由的末期,水源得到重度污染,霍乱得到了最佳的滋生环境。

截至1837年,短短十余年的时间,欧洲死亡人数多达数百万。

随后的100年间,霍乱6次大流行,死亡总人数高达3800万人。

而印度死亡人数和朝圣活动的关系如下:

哪怕时至今日,全球霍乱感染每年也高达300万~500万,死亡10万~12万人。

在今天,霍乱依旧还在印度孕育,时而出现一个变异个体[1]

霍乱、痢疾、甲型肝炎、伤寒等等,至今在人类中流行。

主要集中在非洲等全球落后地区。

据世卫组织显示:

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20亿人使用受粪便污染的饮用水来源。

每年因不安全的饮水、卫生和手部卫生而死于腹泻的人数多达829000人,其中直接因为饮用水而死亡的人数就多达485000人[2],其中5岁以下儿童就多达297000人。

而具有血吸虫风险的人群,更是多达2.2亿人。

所谓喝脏水不死人,仅仅只是幸存者偏差而已。

哪怕有了公共卫生体系,人类发明疫苗之前,对很多疾病依旧束手无策。

例如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1952年,脊髓灰质炎疫苗才出现。

1916 年的美国曾有多达2.7万的儿童感染,死亡6000例。

中国到六七十年代,每年报告的病例,依旧高达2~4.3万儿童。

一直到2000年,随着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广泛注射,脊髓灰质炎病毒才在中国本土消灭。

但依旧时不时地从西北、西南方向的境外地区传入。

单单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死亡率就得到了全面的改善:

90年代:

  • 新生儿死亡率高达3‰
  • 婴儿死亡率高达5‰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6‰

但到了近年来,5岁以下的死亡率,已经低至1‰之下。

除了病菌之外,还有各种寄生虫。

有特殊兴趣的,可以检索一下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儿童寄生虫的感染。

当时的农村孩子几乎人人都有蛔虫,很多人都会长虱子,是现在孩子不可想象的。


至于说动物喝脏水没事儿,那不就是欺负动物不会说吗?

野生动物人工圈养之后,生命可以增加20%,甚至高达50%(世界上最年长的大猩猩是人工圈养的60岁,自然寿命只有40岁)。

不说城市人了,现在农村人有几个能见到野生动物病死的。

见不到≠不存在。

另外生物是适应环境而生的,不说把人和食腐动物比较了,哪怕是一个白领和乞丐都不能比。

每个人身体内的菌群完全不一样,免疫能力也不同,同样的大肠杆菌感染,有的人要死要活,有的人稍微拉一下肚子就没事儿了。

除此之外,但凡咋们社畜有一个996死了,那就是全网轰动。

但路边死了一个乞丐,又有多少人会去关注呢?

参考

  1. ^ 胡婕, 陈茂义. 一株生化变异的0139群霍乱弧菌分离鉴定[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03):108-110.
  2. ^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rinking-water
user avatar

野生动物很苦。喝脏水,吃脏东西,体内长了很多寄生虫。

想想小虫子在内脏里、在肌肉里蠕动的感受。



执兽考试——兽医小灶寄生虫学公开课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公开课---动物寄生虫病学----吉林大学---精品课_哔哩哔哩_bilibil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确实,我们常常能看到动物,甚至是看似很“脏”的水,比如泥泞的池塘、浑浊的河水,它们都能直接饮用,并且好像没事一样。相比之下,人类要是敢这么做,很可能就会拉肚子,甚至生病。这背后是有很复杂的原因的,可不是简单一句“人类娇贵”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动物喝的水,即便在我们看来.............
  • 回答
    .......
  • 回答
    “渣男”比“野生直男”更受妹子待见,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要详细解释其中原因,我们需要拆解一下“渣男”和“野生直男”这两个标签的内涵,以及它们在吸引女性方面的不同机制。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两个标签的含义(虽然它们都是带有贬义的词汇): “渣男”: 通常指那些情感不专一、玩弄.............
  • 回答
    在我看来,野生动物那些看似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小动作”,往往是最能触动人心的瞬间。它们不像经过精心编排的舞蹈,而是纯粹自然的流露,带着一种原始的稚气和无可奈何的可爱。比如,小猫咪们那种“试探性”的挥爪,真的是让人看了就想捧在手心里。它们在靠近一个新事物,或者是在和另一个小动物玩耍的时候,不会直接猛扑.............
  • 回答
    说实话,野生动物那叫一个“饥一顿饱一顿”吗?那是它们的生活常态,跟咱们人类定时定量吃饭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餐餐不准时、顿顿没谱的生活,会不会让它们得胃病?答案是:会的,但情况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咱们先得明白,人得胃病,通常跟什么有关? 饮食不规律: Skipping meals.............
  • 回答
    想象一下,广袤的草原上,成千上万的角马在奔腾,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又或者,在遥远的北方,成群的驯鹿冒着严寒,踏过皑皑白雪,朝着温暖的南方进发。这,便是动物大迁徙的壮丽景象。那么,为什么这些生灵要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旅程呢?这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它们在长久的生存竞争中,.............
  • 回答
    野生动物的法律保护,并非一时兴起或毫无缘由,而是基于多重、深刻的考量,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野生动物最根本的价值——生态价值。每一个野生动物物种,无论大小,都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通.............
  • 回答
    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犯罪链条,其触目惊心之处在于其复杂性、隐蔽性、全球性以及对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它并非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多个角色相互勾连、分工明确的庞大地下网络。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犯罪链条的惊人之处:1. 庞大而隐蔽的全球网络: 来源地(偷猎与采集): 链条的.............
  • 回答
    你看街头巷尾那些肥嘟嘟的猫猫狗狗,是不是觉得它们活得挺滋润?但要是在野外,你想找只熊瞎子或者野猪,除非运气爆棚,否则很难遇到一个形容成“胖子”的。这事儿可不是巧合,而是它们生活环境和生存本能决定的,大自然可不养闲人,更不养懒人。首先,得从它们的能量摄入和消耗说起。家养的宠物,基本上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
  • 回答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发生金钱豹外逃事件,牵动人心。目前已寻回两只,但仍有一只下落不明,情况十分紧急。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动物园在管理上的疏漏,更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那么,动物园在这件事上可能需要承担哪些责任?又应该采取哪些紧急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呢? 动物园可能承担的责任此次金钱豹外逃事件,杭州野生.............
  • 回答
    保护野生动物会不会阻碍了生物的进化?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我们谈论保护,通常是为了帮助那些濒危的物种,让它们能够繁衍生息。但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的保护措施做得不够“聪明”,或者过于“干预”,确实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影响”甚至“阻碍”生物的自然进化进程。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很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但具体是哪一种野生动物、何时首次感染人类,以及为何在今年(2020年)集中爆发,这些问题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远非“吃野生动物”这么简单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吃野生动物”这个行为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很多地方,一直都存在。从历史.............
  • 回答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那只失踪的豹子,现在已经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三只豹子,三只都被运走,结果一只跑丢了,这事儿挺让人捏把汗的。现在专家说这豹子“或已死亡”,这判断听起来挺严峻的,咱们得好好捋一捋。专家判断“或已死亡”的逻辑:首先,我们得理解专家为什么会这么说。豹子这东西,是顶级掠食者,野性难驯。一旦逃到.............
  • 回答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调整,无疑牵动着每一个关心我们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人的心。这份名录不仅是法律的基石,更是我们判断哪些生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的重要标尺。当它面临更新,自然有很多曾经或正在经历严峻考验的物种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它们的故事,往往比数据本身更触动人心。 一、那些我们熟悉又日益稀少的面孔:.............
  • 回答
    谈到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是否会干扰自然选择,这真是一个既有深度又充满现实意义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演化和自身角色在地球上位置的根本理解。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它远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自然选择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一个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过程,而是一种环境与生物体之.............
  • 回答
    某地发现野生动物,第一时间想到救治,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看到就想帮忙”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着法律、伦理、生态、公共安全,甚至是科学研究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首先,法律是基础。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任何非法猎捕、杀.............
  • 回答
    在谈论野生动物的肉类是否健康之前,我们需要先建立一个基础认知:所有未经过科学驯养和严格检疫的野生动物,其肉类都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 而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是一些风险尤其突出、被普遍认为“非常不健康”的野生动物肉类。这些动物,因为其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以及它们可能携带的病原体,让它们的肉成了潜在的健康.............
  • 回答
    我对野生动物宠物化这件事,说实话,是持保留意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赞同的。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应该”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太多了,从动物本身到我们人类的责任,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环环相扣。首先,我们得明白,野生动物之所以是“野生”,它们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一套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生.............
  • 回答
    “70% 的野生动物都熬不过冬天”这种说法,实在是有些夸张了,也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咱们聊聊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冬天对野生动物来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种说法站不住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野生动物是为了生存而生的,它们的生命节奏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和多样。如果真的有这么高的.............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退化”这个词本身就需要审慎使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类拥有的某些特征与野生动物对比,然后断定哪一方“更优越”或“更退化”。进化并非一条单行道,也非追求完美。它更像是在不断适应环境、解决生存挑战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在特定环境下曾经有利的特征,可能会因为环境改变而变得不再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