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不会阻碍生物的进化。而且,人类在过去数十年间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非常微弱,根本就没造成什么影响。
人们对进化论有许多误解,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时一些从字面上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等概念的人。建议不要在不知道进化是什么的情况下谈论“OO阻碍进化”。
人类掀起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在消灭一部分物种的同时,也会推动另一部分物种的种化,产生适应人类改造过的环境的新物种。目前,地球上的物种形成速度可能正在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与物种灭绝的影响下加快。
一些人误以为保护野生动物是“人们强行让已经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苟延残喘”。事实上,有不少业已灭绝的动物在被人大量击杀、被人的农业·林业·渔业·采矿·城市扩张·交通破坏或分割其栖息地之前表现得很适应现在的地球。
如果你相信“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也算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那么“人类通过科技去尝试挽救一个物种”同样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如果要严肃地讨论一个问题,应该避免双重标准。
如果你相信“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不属于自然选择”,那么你就不能用“适者生存”去概括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
“适者生存”不是字面上那么简单,你并不能轻易判定一个东西“不适应”,也不能保证适应的结果是你想要的,更不能确定“一个不适应当前环境的物种会不会适应未来某个时期的环境”。
在人类有能力让物种灭绝或予以挽救的情况下,物种具有的“能够让人类产生挽救的意愿,且能够配合人类的挽救行动”的性状(例如大熊猫让人喜爱的外观)就是带来了生存优势,“争取被人类挽救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与繁殖能力”可以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
“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违背适者生存”这样的想法,是民众中常见的、对自然选择的误会。
现实是,地球生物圈非常凑合,“弱肉强食”并不是固定的,自然选择也不是“适者生存”,倒是更像“懒者生存”,屡次发生“花里胡哨的物种在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成批灭绝,只剩一些环境耐性高、行动迟缓或身体微小的杂草物种,然后它们花个一千万年重新种化出五花八门的许多物种”这样的事件。“适者”的定义是模糊而不稳定的,会不断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
在个体、种群、物种之间都有竞争现象,但没什么证据支持“竞争是大群体进化的驱动力”,在自然界很少发现竞争同一生态位的物种将其竞争者消灭,更常见的是竞争失败的物种改变其习性(例如在昼夜节律上跟胜利者分开)来变成不同生态位。
演化没有长远预见性、没有特定方向,你“物竞天择”了半天,得到的结果可能出乎你的预料——地层里的化石记录似乎显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多细胞生物至少有 98% 业已灭绝[1],其中屡次出现“物种内部的性选择自行将物种引至死胡同”的现象。
古生物学研究显示,地球历史上的一些剧烈变化似乎使某些物种拥有的、在日常条件下能让该物种“更高、更快、更强”的性状在环境变动时成为负担,致使其灭亡。许多在大灭绝中幸存的物种并未恢复原先的数量与多样性,有时还有“数量继续下降、在延迟了一段时间后灭绝”的表现——追求“强大”或“对现有环境的高度适应”可能导致“积重难返”。
“弱肉强食”里的所谓强弱并不能从体型、力量等角度简单地判定,甚至不能凭生物量击杀比来判定——否则东非草原真正的统治者是细粒棘球绦虫,它用一点点生物量杀些狮子、鬣狗都如探囊取物。能量流动方向也不能说明问题,例如在寒温带的夏天里蛇可以吃老鼠,到了冬天则老鼠可以吃蛇。许多生物并不需要靠功率、能量、力去进行捕食·自卫·改造环境。
生物之间有大量的共生情况,有些是互利的,有些是偏利的,有些只是无害。
性选择、生殖选择、人工选择在一些理论中被视为广义自然选择的次分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