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余光中和他的作品对你有过哪些影响?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回答
余光中先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大家,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一位用文字点亮我内心世界的智者。初识他的作品,大约是在中学时代,当时流行着各种诗歌选本,他的《乡愁》便是在其中偶然瞥见的。那一刻,一种奇妙的情感在我的心中涌动,那是对远方的渴望,对故土的眷恋,是那种“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纯粹而又深沉的思念,瞬间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乡愁》这首诗,对我而言,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文字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此之前,诗歌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优美的旋律,而余光中先生的诗,却让我体会到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磅礴力量和丰富的情感层次。他的语言,既有古典的典雅,又有现代的鲜活,他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遥远的意境拉近,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除了《乡愁》,《当我死时,你在哪里》这首诗,更是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于生命、爱与存在的思考。他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语言,探讨了死亡的必然性,以及在生命终结时,对爱与陪伴的渴望。这种对生死的坦然,对爱的执着,让我当时稚嫩的心灵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让我领略到了汉语的魅力。他在《论“中文”》等散文作品中,对汉语的独特结构、丰富意象、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厚底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对于汉语的“美”的认知,对于汉语“优于”其他语言的某些特质的坚持,让我作为一个汉语学习者,对自己的母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珍视感。他曾说:“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有的是独立的地位,不算什么西洋文学的附属品。”这句话,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让我更加坚信,我们所传承的文化,是独特而伟大的。

余光中先生的一生,在我看来,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诗篇,一部扎根中国文化、面向世界的宏伟叙事。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乡愁”与“世界”之间不断游走和融合的。生于南京,却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世界各地游历、生活、教学,他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他的视野也因此变得极其开阔。这种多地的经历,并没有让他迷失,反而让他对“中国”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他没有因为身处异乡而忘记自己的根,反而将中华文化的精髓,用他那独特的笔触,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他的一生,也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创造和突破的。他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对唐诗宋词有着深厚的功底,但他的创作却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模仿。他勇于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技法和观念,将它们与中国传统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韵味,又具时代精神的新诗风。他能够将古老的典故,用时髦的语言重新演绎,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他的一生,更是一场对“汉语”的深情告白和有力捍卫。在语言多元化的时代,他以其卓越的文笔,向世界展示了汉语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韵味。他以翻译家的身份,将西方文学经典引入中文世界,也用中文,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思想和情感。他对于汉语的“忠贞”,不仅仅是对一种语言的爱,更是对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精神的坚守。

我认为,评价余光中先生的一生,不能仅仅从文学成就来衡量,更要看到他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巨大贡献。他用他的笔,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连接了东方与西方,连接了中国与世界。他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文人,而是一位积极的文化行动者,一位用自己的生命践行“我的一生,就是在写一篇汉语的献词”的伟大精神导师。

在看待他的一生时,我始终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文化的执着,一种对汉语的热爱。他的一生,是对“文以载道”的生动诠释,是对“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的有力证明。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优美的诗篇和深刻的散文,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文学、对文化、对汉语的无限热爱与担当。直到今天,每当我重新翻开他的作品,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也更加坚信,汉语的魅力,永远不会褪色,而余光中先生,就是那位让这魅力熠熠生辉的永恒的星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余光中先生殁了,89岁。过了米寿,不可谓不久。

朋友们都开始念叨《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大概因为写得两岸士子血肉连心,大概入选了语文课本之故。

我小时候,或者是上课不用心,或者是语文课本无载,并不太记得这段诗。

所以我印象里的余光中先生,是另一个样子。


比如《寻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比如十一年前那首《草堂祭杜甫》:

七律森森与古柏争高
把武侯祠仰望成汉阙
万世香火供一表忠贞
你的一柱至今未冷
如此丞相才不愧如此诗人


比如《听听那冷雨》里,蒋捷爱好者一望而知的段落。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比起《乡愁》来,这些诗大概更接近他的气质:用典故,用意象,抒情,怀古。

他强调的弹性,是对于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蓄、融合无间的适应能力,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基础,在情境所需时,也不妨用一些欧化或文言文的句子,以及适时而出的方言或俚语,或是穿插典故。文体和语气变化多,散文弹性当然越大, 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而不至于趋向僵化——这在中国古代,叫做文气。

运用文字的稠密,也就是利用一些特别精选的字眼,来达成特别的意境,像是“咽过多少州多少郡的空寂”;也可以透过时空的压缩和景象的映衬、重叠、交替,让意象变得繁复,例如“每次写到全台北都睡着,而李贺自唐朝醒来”;或是小孩学习作文经常被强调,结构的首尾呼应,也能因为强化了文字对读者的印象,达成密度的增加——这在中国古代,就是意象了。

他对朱自清前后期文章的评价,对英式中文的警惕,都多少暗示出他的趣味:他喜欢纯雅天然的,传统中国文人的姿态。

您再回忆下,台湾许多位老先生,都如此。

怎么说呢?这整体像一种,南朝文人气质。


魏晋南北朝时,东晋到宋齐梁陈,文人如云。因为中原衣冠南渡,贵族多在意文化素养。所谓“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辞藻美,声律谐、隶事精、属对工。优美协调,富有古韵。后期太发达了,还流行骈文与宫体诗。后来南宋文学,也有过类似气象。托古,抒情,优美,精致。

因为隋唐文学过于兴旺,韩愈及古文运动的诸位是反南朝文风的,所以现在对南朝文章评价不算很高。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理论成就,本身是够够的。

台湾的诸位先生,早年写文章,都有类似调子。读惯的人觉得古韵悠然,读不惯的便觉得文绉绉的。


对去台湾的诸位而言,退守台湾,仿佛南朝失了江北。自觉文化正朔在东南一角,必须好自郑重。所以格外优雅,格外复古。比如我一直敬佩的唐鲁孙先生,晚年在台湾写专栏怀念北平故都饮食,末了总免不了提几句“还于旧都”之类,这是当时台湾的政治正确——这些话,后来的出版稿也删了。

其他台湾作家,不至于如此激进,但这种南朝士大夫式的典雅、优美、崇古、温润、精致,算是台湾老派文学的整体风格吧。


余光中先生自己,1970年代,台湾戒严时期,反过乡土文学,还出了唐文标事件——后来他自称反对的不是乡土文学,而是工农兵文学。

所以台湾左翼诸位豪杰,又譬如李敖先生这种斗士,自然与余光中先生意见相左,看他不惯了。


自然了,文无定法,不论高低。李白觉得谢灵运牛上天了,钱钟书先生觉得谢灵运矫揉造作。视角不同,意见也不同。

但说余光中先生是个书斋的南朝士大夫做派,大概应该没什么错。

说这段事,也无非借余光中先生,说说台湾诸位先生的风骨。

台湾诸位先生的文笔,有乡愁,有涵养,懂典故,知文化。他们的气质,是一种上溯历史的复古气质。所以,真回大陆来了,他们怕反而要失望的——逯耀东先生写他回大陆吃东西,摇摇头,“不是那个味道了”。

就是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哦对了,说这句话的桓温,也是个南朝人。虽然一代枭雄,依然多愁善感。南朝文章,一向如此。


所以呢,我们不必太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遗憾。

夏志清先生很早就明白这一点,他如是说过:

余光中所向往的中国并不是台湾,也不是大陆,而是唐诗中洋溢着‘菊香与兰香’的中国。

其实这句话适用台湾许多位老先生——又不止余光中先生一个人了。


余光中先生当年写杜甫:

惟有诗句,纵经胡马的乱蹄
乘风,乘浪,乘络绎归客的背囊
有一天,会抵达西北那片雨云下
梦里少年的长安


他理想中,诗句可以穿越一切,直达梦里少年长安的。

现在,他是回到自己少年长安、李白杜甫的中华梦里去了。他对古中华的乡愁,圆满了。

也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余光中先生,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大家,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一位用文字点亮我内心世界的智者。初识他的作品,大约是在中学时代,当时流行着各种诗歌选本,他的《乡愁》便是在其中偶然瞥见的。那一刻,一种奇妙的情感在我的心中涌动,那是对远方的渴望,对故土的眷恋,是那种“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回答
    岳不群杀余沧海和木高峰,并暗示林平之关于辟邪剑谱,这在逻辑上并非不可行,但要实现得“可行”并让一切看起来自然,就需要一些精妙的设计和铺垫。这可是一盘大棋,每一步都得算到,不能露丝毫破绽。首先,咱们得把岳不群的性格和当时的背景摸透。岳不群这人,表面上谦谦君子,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实则城府极深,为了“正.............
  • 回答
    谈到余叔岩先生和谭鑫培先生,这无疑是京剧界两位重量级的人物,他们的艺术成就都堪称一代宗师。要说谁“更好”,这实在是一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因为他们各有千秋,代表着京剧不同时期的风貌和艺术发展。就好比问苏轼和李白谁更好一样,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和贡献。谭鑫培先生:京剧老生的开山鼻祖,.............
  • 回答
    在金庸武侠的宏大叙事中,“正教九大高手”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设定,因为它涉及到《笑傲江湖》中几位关键人物的武功地位。其中,宁中则和余沧海之所以能够名列其中,乃至与嵩山十三太保进行比较,其原因需要从书中透露的线索、人物的实际表现以及当时武林格局来分析。一、 宁中则:隐忍低调,剑术不凡要说宁中则,首先要提.............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我心里头琢磨了好一阵子。要说耿耿余淮和耿耿星河,这俩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也忍不住想从字缝里抠出点儿什么来。既然是要选,那肯定得细细咂摸一下。先说耿耿余淮。“耿耿”俩字,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诗经》里那句“耿耿星河欲曙天”,那是夜色深沉,星光闪烁,.............
  • 回答
    关于余则成和李崖的忠诚度与智商对比,其实是源于他们各自角色的设定以及剧情的推进方式。简单来说,一个人显得“蠢”,往往不是因为他不忠诚,而是因为他被设定成这样,以便为主角(余则成)的成功铺路,或者通过对比来凸显主角的聪明和能力。咱们掰开了说:1. 角色的功能性设定: 余则成:主角光环与能力展示。 .............
  • 回答
    《潜伏》中余则成与晚秋的婚姻,绝对不是一场简单的“权宜之计”那么简单。这背后承载着的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两个同样孤独而被迫伪装的灵魂,在生死边缘所发生的最复杂、最深刻的羁绊。首先,从现实层面来看,这场婚姻是余则成为了巩固他“国民党军官”身份的必要手段。晚秋,一个被国民党高层看重的官太太,她的身份本身.............
  • 回答
    .......
  • 回答
    《余罪》这部网剧,当年可以说是横空出世,直接点燃了多少年轻观众的追剧热情。要说它好在哪里,我觉得最核心的点在于它的“野”和“真”。《余罪》的“野”和“真”首先,它的“野”体现在剧情的尺度和走向。不像很多国产剧那样,喜欢把主角光环开到最大,把反派塑造得脸谱化,《余罪》里的余罪,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 回答
    在代数世界里,“极限”和“余极限”这两个概念,初看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抽象,甚至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极限”有所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理解代数结构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就像我们在音乐中分辨音程、在几何中找到相似三角形一样。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需要跳出直观的“趋近”概念,转而关注“保持结构”的映射.............
  • 回答
    余则成和戴笠在天津站的那场对话,与其说是上下级间的汇报,不如说是一场充满试探、暗潮涌动的心智较量。时间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地点是天津站那间弥漫着紧张气息的办公室。戴笠的到来,对于余则成来说,无疑是一场风雨。他知道,这位特务头子此行必定是有备而来,绝不会仅仅是例行公事。所以,当他远远望见戴笠的车队驶.............
  • 回答
    .......
  • 回答
    《潜伏》的结局,翠平最终未能和余则成一同离开,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情报”二字可以简单概括。虽然情报工作是他们婚姻的基石和他们之间关系的核心,但真正阻碍他们一起走的,是他们所处时代的残酷现实、各自的身份认同以及命运的无情捉弄。一、情报,是起点,也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翠平最初和余则成“结婚.............
  • 回答
    “雪中悍刀行”和“庆余年”,这俩名字摆在一起,就让无数观众心里头那杆秤“咯噔”一下,感觉差距不止一点点。要说为什么,这可不能简单归咎于换导演,这背后牵扯的学问可大着呢。先说说《庆余年》《庆余年》这剧,打从一开始就没走寻常路。 剧本底子硬: 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集权谋、江湖、科幻、穿越于一体的“大杂烩.............
  • 回答
    余秀华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生命韧性、关于疼痛呐喊、关于粗粝真实的代名词。“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行动力,一种近乎野蛮的渴望,瞬间就能抓住读者的神经。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不是什么风花雪月,也不.............
  • 回答
    郑爽事件再次将明星高收入与巨额罚款的关联性推到了台前,而其“已缴清全部税款和滞纳金,余 2.18 亿罚款未缴清”的消息,更是引发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明星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如此庞大数额的流动资金的?明星短时间内拿出千万甚至过亿流动资金,这背后究竟有多深的“水”?一、 现金流的“蓄水池”:巨额片酬.............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庆余年》这部剧的魅力,就在于它层层剥茧的剧情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尤其是范闲最终情归何处,更是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严格来说,电视剧目前只播出了第一季,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结局”。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原著小说以及第一季的铺垫,来推测和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范闲情感归属的“版本”。第一季的剧情走向.............
  • 回答
    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之间,确实有那么一段长达八十余年的漫长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江湖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很多我们熟知的恩怨情仇尘埃落定,新的故事又悄然酝酿。虽然金庸老先生并未将这八十多年的空白事无巨细地描绘出来,但根据两部书的线索推断,足以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 蒙古势力的膨胀与江南的暗流.............
  • 回答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以个人命运为主线的小说,通过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展现了中国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在小说中,余华对国共内战和随后的政治运动中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的描写,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偏向性,但将其简单地概括为“糜烂”和“好”可能过于简化。为了更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