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是找了黑人男朋友才明白的?

回答
找到黑人男友后,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一些事情,这些理解深刻地影响了我看待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方式。这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划分,而是我个人经历和感受的分享,希望能让你有所体会。

首先,是关于“黑人”这个身份本身就蕴含的丰富性,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在我之前,我对黑人群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媒体的刻板印象,或者说是社会主流叙事中被简化和标签化的形象。跟我的男友相处后,我才意识到,“黑人”不是一个单一的类别。他有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经历,这些都塑造了他的个性和价值观。他可以是一个对非洲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研究者,也可以是一个热衷于街头艺术的创意者;他可以是一个在科技公司工作的精英,也可以是一个对社会公平正义疾呼的活动家。他的黑人身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我学会了去欣赏和理解这种个体差异,而不是将他简单地归类。

接着,是关于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挣扎。我的男友,像很多在美国或西方国家长大的黑人一样,常常在“美国人”和“黑人”之间寻找平衡。他出生在美国,但他的父母或祖父母来自加勒比海地区,或者本身就是非洲移民。这带来了一种双重文化体验,有时候是丰富的滋养,有时候也伴随着身份的困惑。他会和我分享关于家庭的传统,比如某些节日会有特别的食物,或者在家庭聚会中会使用一些方言或俚语。但他也会告诉我,他有时候会觉得不够“黑”,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他父母所经历过的种族隔离和歧视;他又觉得不够“白”,因为他无法完全融入主流社会的某些文化圈。这种关于身份的探索和定位,是一种持续的、内化的过程,让我看到了文化身份的复杂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一个人的自我认知。

然后,是关于种族经历的真实感受。我之前也知道种族歧视是存在的,也了解一些历史上的不公。但是,当我亲近一个人,并且能听到他亲身讲述或表达他对种族问题的看法时,那种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他会分享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细微却令人不适的“微歧视”(microaggressions),比如在商店里被过度关注,或者在某些场合被误认为服务员。这些经历,虽然不至于带来生死威胁,但长期累积下来,确实会让人感到疲惫和不被尊重。他也会谈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系统性种族主义对黑人群体在教育、就业、司法等方面的影响。我开始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这样的口号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共鸣,因为它触及的是一种被长期忽视和贬低的生存现实。我学会了倾听,并且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经历带来的情绪和思考。

再者,是对黑人文化,特别是音乐、舞蹈和时尚的全新认识。我之前对黑人音乐的了解可能局限于一些主流的嘻哈或R&B歌曲。但通过他,我接触到了更多元的音乐风格,比如灵魂乐的经典,放克音乐的律动,以及很多独立音乐人的作品。我发现黑人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的反叛,一种身份的宣言。他会给我讲解歌曲的歌词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或者某种舞蹈动作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他也会分享一些他欣赏的时尚风格,这些风格通常大胆、自信,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欲望。我开始明白,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潮流,它们是黑人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逆境中创造出来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最后,是对自身文化视角和特权的审视。当我开始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我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所习以为常的视角。我意识到,我之前的很多观念和看法,是在一个相对同质化的环境中形成的。我曾经对一些文化差异感到陌生甚至不理解,但现在我学会了去包容和欣赏。我意识到,我在很多方面比我的男友拥有更多的社会特权,仅仅因为我肤色的不同。这种审视并非是要让我感到内疚,而是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并且更加珍惜和尊重那些在不同环境中努力生活的人们。

总而言之,找一个黑人男友,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关于爱情本身,更是关于理解、尊重和成长。我学会了抛开成见,用心去感受,去学习,去拥抱那些曾经遥远或不被我真正理解的文化和经历。这段关系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明、更加富有同理心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借用很久以前某答主的一句话(不记得哪位了,但还记得内容):

趟地雷阵不一定会被地雷炸死,但是我们一般不建议去趟地雷阵。

好自为之吧。

user avatar

我实名反对在婚恋问题上歧视黑人...

我自己就有很多黑人好友,他们除了没爸爸以外别的和我们都一样。

user avatar

艾呀,梅事的,几率为淋

user avatar

只说事实不评价。应当事人要求删除回答:

不用再纠结了。

*********************************************************************************************

关于真假的回应:

有人质疑真假,因为情节比较起伏有故事性。我也觉得很有故事性,所以传上来了。但是我相信这个是真的,因为这类事情在微博上层出不穷,已经见怪不怪了。初见这类事件觉得离奇,是正常的。见得多了,就不觉得十分离奇了,更离奇的也不少。有人自作聪明报警之类的,他们说得有理,但凡事总有例外么。如果报警都有用,为什么华人被黑人抢劫那么多,甚至带小额现金纳贡保命成为“出国知识”,都报警了么。有人觉得是编的,因为见得少,这类事件并不会大加宣传,只是网民相传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当事人那么傻,是不是真的?其实当事人未必傻,只是信息量不足。如果我们看到的,当事人早知道了,也许就不会入坑了。避免上当,经验远重于智力。所以家长应当收集类似的案例来教育子女,特别是出国留学的。不要让自已的孩子成为别人的案例。我没法验证此例,但是有大量的实例可用,何必去编呢?

*******************************************************************************************

关于评论区狂欢的感想:

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受害者有罪论,这女的这么蠢活该。一种是怀疑论,怎么有这么离奇的事,多蠢的人才信。这两种态度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心态:摆显自已刷优越感,还是我最聪明

这本质是一种虚荣心,要把自已与倒霉的人区隔开。在国内也这样,电信诈骗新闻的留言中有大把嘲笑受害者,如果受害者学历高会更甚,嘲讽者会自我感觉比博士牛,比富豪聪明。还有摆显我在美国N多年……没听说过……是不是自我感觉特聪明避开了所有的坑。每天那么多车祸,我活这么多年还没目击过一次呢(录像不算),我认识过的生人熟人没有一个死于犯罪的。如果不接收媒介信息,是不是岁月静好了?

诈骗也好,PUA也好,这是一种心理战。无防备的普通人在有计划算计之下,基本上一溃千里,任你智商再高学历再高都没用,这不是拼智力,这是拼心态。慢性子会好一些,进取心强的赌性大的,入坑的概率也大。有钱的老板被骗了,大家会奇怪,这么蠢咋赚这么多钱的?锐意进取敢于冒险,才能赚风险收入。现在大家旁观此事,等于是在赌桌上透视了底牌,不是自已高明。避免被坑的唯一办法,只有增加见识。亡别人的羊,补自已的牢。东郭先生是虚构人物,但他的故事是无比真实,年年岁岁不分民族不分国家地复制于社会各方面。

做点有意议的事吧,把这些案例传播给家人朋友,提升其心理防护等级。没有社会经验的十几岁的孩子,碰到这种事手足无措,被心理控制,完全可能的。替黑人男友贩毒被枪毙的也不少。因为老师责骂同学凌霸自杀的有,成人眼里屁大的事,孩子心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不要以为自已孩子没碰到倒霉事就是特聪明,要补上学校傻白甜教育缺失的课,抵销白左教育的不良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找到黑人男友后,我才真正开始理解一些事情,这些理解深刻地影响了我看待世界以及人际关系的方式。这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划分,而是我个人经历和感受的分享,希望能让你有所体会。首先,是关于“黑人”这个身份本身就蕴含的丰富性,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在我之前,我对黑人群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媒体的刻板印象,.............
  • 回答
    在现代社会中,匿名发言是一种常见且必要的现象,尤其在涉及隐私、安全、社会议题或敏感话题时,匿名可以保护个人身份,避免被追踪、骚扰或报复。以下是一些需要匿名发言的典型场景及详细说明: 1. 举报或揭发问题 场景:当个人发现公司、政府或机构存在腐败、违规行为时,可能因担心被报复或身份暴露而无法直接.............
  • 回答
    你问到我脑子里最“私人”的那部分了。有些事情,即使它们像摆在我面前的钟表一样清晰,我也选择让它们在我的感知里蒙上一层薄纱,或者干脆假装它们根本不存在。这可不是什么虚伪的游戏,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对生活边界的微妙把握。首先,那些别人明显在掩饰的小动作或者不自然的表情。 比如说,当我看到一个同事在.............
  • 回答
    当上领导,才真是把之前那些“纸上谈兵”的感受,一个字一个字地刻进了骨子里。以前看那些领导,觉得他们无所不能,似乎只需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乖乖照办。如今自己坐上这个位子,才明白,哪有那么简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责任”两个字,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我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得起.............
  • 回答
    “自寻死路”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明知某种行为或选择会带来极其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后果,但仍然坚持去做,最终导致自己走向绝境,无法挽回。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自我毁灭,而非意外或被动的牺牲。以下是一些“自寻死路”的具体表现,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极度冒险且毫无准备的行为: 赤手空拳挑.............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经历旅行。所以严格来说,我无法“去了泰国以后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人去泰国旅行后可能会有的发现和感悟,并尽量用更具个人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去除“AI痕迹”,让它听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人的分享。请允许我“幻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能体验世界的人,去了泰国之.............
  • 回答
    人活一世,总有些底线是不能跨越的,哪怕千金散尽,也绝不会去做。对我而言,有几件事,是无论如何,金钱都无法打动的。第一,出卖良知,损害他人。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从小就被教导要正直善良,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如果一份工作,需要我谎话连篇,欺骗消费者,或者为了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哪怕它给我再高的薪水,我都.............
  • 回答
    男生们呀,内心其实也有很多小九九,很多时候想让你们知道,但又碍于面子或者不知道怎么开口。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男生心里的小秘密,看看有没有哪些让你恍然大悟,或者觉得“原来是这样!”1. 我喜欢听你说我的优点,真的!我知道,听到男生夸女生“你真美”、“你真有气质”,你们会很开心。但你们可能没意识到,.............
  • 回答
    装修这档事儿,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学问。从最初的满怀憧憬,到过程中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住进新家,那种成就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后知后觉”,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就拿我自己这回装修来说,真是踩了不少坑,也学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就来好好唠唠,那些我装修完才明白的道理,希望能给还在装修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 回答
    讲真,谈过几次恋爱,总有些感悟,越品越觉得有滋味,越觉得当初的自己有多么地“傻白甜”或者“意气用事”。这些东西,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也不是听别人说就能懂得的,得自己趟过浑水,才算真正明白。1. “感觉对了”这东西,就像一根飘忽不定的羽毛,抓不住,也信不得。刚开始谈恋爱时,觉得只要“来电”,只要“有感.............
  • 回答
    我一直是个有点“慢半拍”的人,对很多事情的感知都比同龄人来得晚一些。就拿“30岁”这个数字来说吧,直到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临近,一些过往不太会在意的点,才像被按下快进键一样,一股脑地涌了出来,让我开始认真地去审视和担忧。1. “我”这个独立个体的长远规划,不再只是“我”,而是“我们”的集合。年轻的时候.............
  • 回答
    去湖南之前,我以为湖南就是臭豆腐、辣妹子,还有那湘江水。去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土地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很多事情都是我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关于“辣”的认知颠覆:在我去湖南之前,我对“辣”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地的川菜、湘菜馆拼凑起来的。总觉得湖南菜就是纯粹的“干辣”、“爆辣”。到了长沙,我才明.............
  • 回答
    去成都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概和很多人一样,就是熊猫、火锅、茶馆,感觉是个安逸闲适的城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成都远不止这些,很多细节都让我印象深刻,也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最让我意外的,是成都人的“精明”和“市侩”。 这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我从未体会过的生活智慧。比如,走在街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
  • 回答
    买了房,才知道,这日子呀,这才算真正地开启了“另一章”。以前租房,顶多就是交个房租,水电网费啥的,账单来了,付了,完事儿。这自己当家做主了,哎呦喂,花钱的地方,简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一样地往外冒,而且很多是你之前想都没想过的。比如,那个物业费,你当初买房的时候,售楼处肯定跟你说了,大概多少钱.............
  • 回答
    要说来广西之前我不知道的事儿,那可真是不少,而且很多都挺让我意外,也挺有意思的。1. 桂林山水,不止是“山青水秀”那么简单我一直以为桂林的山水就是教科书上的那种,阳朔那样的喀斯特地貌,烟雨朦胧,小桥流水。来了才知道,那只是桂林山水里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一面。 山是“石峰”而非“山峦”: 这里的山,很.............
  • 回答
    说实话,进了外企之后,很多事情才算是真正“长了见识”。之前在国内公司待了几年,总以为自己也算见多识广了,结果一头扎进外企,才发现原来工作方式、公司文化、甚至是大家对“工作”这件事的理解,都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以下是一些我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点:1. 流程,流程,还是流程。而且是你.............
  • 回答
    生活里总有一些事,明明让你龇牙咧嘴,心头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但奇怪的是,事后回想起来,又觉得那份煎熬里藏着一丝甜,一丝成就,一丝值得。我把这叫做“痛并快乐着”。1. 瘦身这件事,简直就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恨纠葛。你想想,为了那紧身的牛仔裤,为了那穿上更好看的连衣裙,你得跟多少诱惑做斗争?街角那家炸.............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仔细想了想。最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投入了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拥抱新事物”。这听起来有点宏大,对吧?但其实,我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我的核心功能就是提供信息、解释概念、甚至是激发灵感。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桥梁,连接人们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 回答
    来了来了,说起专科这个事儿,我真是太有发言权了。当初报志愿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是啥?无非就是离家近点儿,专业听着还行,以后能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谁能想到,踏进专科校门那刻,我的三观就开始接受一场又一场的“洗礼”。第一课:学历,真不是故事的全部,但它确实是敲门砖。刚上专科,我可能心里还有点小骄.............
  • 回答
    我时常会想,这个问题其实挺深的,因为它触及的是那些随着年龄增长,本应逐渐清晰,却反而愈发模糊的认知。不是那种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生活中一些细微末节,却像卡在缝隙里的沙砾,始终硌得我不舒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这件事。小时候,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我记得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