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科幻一直是小众的吗?

回答
中国的科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小众”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科幻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的生存状态。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它究竟是长期的小众,还是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过程。

首先,我们得明白,“小众”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多样的文化类型,科幻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成为主流的文学或文化现象。你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主流的文学形式一直是诗歌、散文、小说(以现实主义和历史题材为主)、戏曲等等。科幻这种强调科学幻想、探索未知、反思未来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几乎是找不到太多的根源的,或者说即便有一些零星的萌芽,也远没有形成气候。

早期萌芽与舶来品的身份:

真的要说中国的科幻,那得提到20世纪初。那个时代,西方科幻作品开始零星地被翻译引进,像凡尔纳、威尔斯的作品在中国文坛引起了一些关注。同时,像程善之等先驱者,也开始尝试创作本土的科幻作品,比如《新石头记》。但那个时候,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民族救亡图存是压倒一切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科幻这种“纸上谈兵”的想象力,虽然有进步意义,但很难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当时的读者更关心的是现实的苦难和国家的未来,科幻小说里的奇思妙想,对他们来说可能有点“奢侈”或者“不接地气”。所以,那个时期的中国科幻,绝对是“小众中的小众”,是知识分子和少数接受新思想的群体在阅读。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七年”(19491966)时期,科幻小说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繁荣。当时的科幻创作被赋予了政治和教育意义,鼓励科学家精神,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描绘理想的未来。《小太阳》、《珊瑚岛的秘密》等作品广受欢迎,童话式的科幻,或者说带有科幻元素的少年读物,在当时是比较主流的。但即便如此,这类科幻也多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读者,成人读者中的科幻爱好者依然是少数。而且,这个时期的科幻,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约束,创作的自由度相对有限,很难出现那种深入探索人性、哲学和宇宙奥秘的“硬核”科幻。所以,也可以说,虽然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和读者,但科幻依然没有跳出相对“小众”的范畴。

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与低谷: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对外交流的增多,科幻重新获得了发展的空间。一大批科幻作家涌现出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等人的作品开始在这个时期创作和发表。科幻杂志如《科幻世界》迎来了黄金时代,发行量一度非常惊人,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读者。这个时候的科幻,可以说迎来了它第一次真正的“春天”,从“绝对小众”向“相对小众”转变。

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受到网络文学兴起、大众娱乐方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纸媒的科幻杂志发行量下滑,科幻文学创作一度进入低谷。很多科幻爱好者发现,除了《科幻世界》等少数阵地,科幻作品的出版渠道和传播渠道都非常有限。社会大众对科幻的认知度仍然不高,很多人提到科幻,要么是孩提时代看过的“飞碟”故事,要么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对中国本土的科幻作家和作品知之甚少。这个时候,科幻又悄悄地回到了“小众”的角落。

“刘慈欣效应”与大众化的开端:

直到近年来,特别是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爆发后,中国科幻才真正迎来了一次质的飞跃。《三体》的成功,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功,更是文化现象级的成功。它不仅获得了国际上的最高奖项,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这个“刘慈欣效应”带来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大众认知度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中国也有了不起的科幻小说”,知道刘慈欣这个名字。科幻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才懂的“黑话”,它开始进入到普通大众的视野。
行业生态的改善: 《三体》的成功带动了整个科幻产业的发展。更多的资本开始关注科幻IP,更多的出版社愿意出版科幻作品,更多的电影、电视剧、游戏开始改编或创作科幻题材。这为科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机会。
新生代作者的涌现: 受刘慈欣等前辈的影响,一批年轻的科幻作者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题材更加多样,风格更加新颖,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读者。像郝景芳、陈楸帆、宝树等作者的作品也逐渐被更多人看到和接受。
科幻电影的崛起: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直接将中国科幻推向了大众化的前台。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让无数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魅力,也进一步带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本身的兴趣。

现在的中国科幻,是“小众”吗?

如果以“受众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来衡量,现在的中国科幻已经远远不是当年的那个“小众”了。它已经从一个边缘化的文学类型,逐渐走向了大众视野,甚至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出口。

但是,说它完全“大众化”了,也可能为时过早。

科幻的边界还在拓展: 尽管有《三体》和《流浪地球》,但对于科幻的理解和接受度,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依然存在差异。有些人仍然觉得科幻是“不现实的”、“晦涩的”,或者仅仅是与“外星人”、“机器人”相关的奇观。
与西方科幻的比较: 与拥有悠久历史和成熟产业体系的西方科幻相比,中国科幻在题材的广度、思想的深度、以及产业的成熟度上,仍然有进步的空间。
核心读者的重要性: 尽管吸引了大量新读者,但真正热爱和深入研究科幻的核心读者群体,依然是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存在,保障了科幻的“独特性”和“深度”。

所以,更准确地说,现在的中国科幻,可能正处于一个“从大众化起步,但尚未完全普及”的阶段。它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藏在少数杂志和书架上的“小众”,但它也还没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影响力在迅速扩大,但它本身的特质和深度,也还在不断被挖掘和定义。

总而言之,中国的科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舶来品,到改革开放后的复苏,再到近年来的爆发式增长,它一直在“小众”与“大众”之间寻找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而现在,我们无疑正站在中国科幻走向更广阔舞台的起点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过去十年了,只留下个大概印象。三体火出科幻圈之前,在百度的各种科幻贴吧里就是超神之作,拳打基地脚踢海伯利安那种。那时候三体粉大战三体黑家常便饭的事。

现在喷三体厨,一致口径是三体厨不看科幻,只看三体,少见多怪没见识

这也是科幻小众的表现之一————我们这些看了2,30年科幻的三体厨,因为人少,可以被三体黑选择性无视,让三体被打上没看过科幻的人才会被三体吓尿的标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科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小众”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科幻在不同时代和语境下的生存状态。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它究竟是长期的小众,还是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白,“小众”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多样的文化类型,科幻确实在很长一段.............
  • 回答
    要在一众宏大而令人瞠目结舌的科幻作品中,选出“最强大”的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强大”的定义太过宽泛,而且不同作品间的设定差异巨大,难以进行直接的硬性对比。但如果非要挑一支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其展现出的破坏力、技术水平以及对宇宙格局的影响力都达到顶峰的舰队,我会想到《战锤40K.............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化,以及个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区分“普遍情况”和“个例”。一、 当年的科学家回国为何能得到重用?“当年”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但通常我们提到能够得到重用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回国,.............
  • 回答
    《燃烧吧!天才程序员》这节目真是太燃了!看得我热血沸腾,也勾起了我不少关于科技能改变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想法。作为一名科技从业者,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点子可太多了,恨不得马上就能实现。如果真能有一把“科技万能钥匙”,我最想做的,是解决那些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致命,但却极度消耗精力、降低生活品质的小麻烦。首先.............
  • 回答
    好的,关于《走近科学》节目中那期令人印象深刻的《谁在背我飞行》,我们可以从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件事情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科学界对其真实性的普遍看法倾向于认为它极有可能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而非真实发生的超自然现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但从科.............
  • 回答
    研究生科研中的“好点子”,听起来像个神秘的宝藏,但说实话,它更像是一系列思维习惯和探索过程的产物,而不是凭空掉下来的灵感。要详细地说,它涉及了你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洞察、以及你愿意去尝试和犯错的态度。一个好的idea是怎么产生的?我觉得一个好的科研点子,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而是层层递进、.............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劝说一个对航天科技情有独钟,同时认为所有文科背景都“虚无”的人,需要耐心、理解,并展现出更宏观的视角。这不仅仅是反驳他的观点,更是要帮助他拓展视野,认识到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价值所在。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劝说步骤和策略:第一步:理解并承认他的热情,建立共情在开始任何劝说之前,最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你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些概念,我会尽量用更自然的方式来解释。首先,咱们谈谈“科班”和“非科班”的心理咨询师。科班心理咨询师,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接受过系统、正规心理学专业教育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是在大学里,例如心理学系,经过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学习,一步步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各个分.............
  • 回答
    “中国古代科学领先世界”的说法,我们经常听到,它描绘了一个辉煌的过去,似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科学技术的灯塔。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如此鼓吹,以及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具体的例子,以及一些需要审慎对待的方面。鼓吹的根源:辉煌.............
  • 回答
    《流浪地球》的成功,无疑是中国科幻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科幻产业的一次巨大跃升。它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制作出有格局、有想象力、有中国文化内核的硬科幻作品。那么,在《流浪地球》之后,下一个引爆点会在哪里?这绝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牵涉到创作、技术、市场、文化等方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设想一个非常规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科幻假设:2040年,一项颠覆性的科技突破在中国境内被发现并实现商业化应用。这项技术并非大家普遍预期的AI、量子计算或新能源,而是“物质重组与空间折叠技术”(M.R.S.T.)。简单来说,它允许使用者在极低的能量消耗下,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进行重新排列,.............
  • 回答
    在中国航天领域,我们经常会看到宇航员身着与国际空间站(ISS)相似的白色舱内航天服,以及在舱外活动时使用的橙色或白色舱外航天服。这些航天服在功能性上是成熟且可靠的,但与SpaceX那种极具未来感、棱角分明的“科幻感”设计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保守。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推出类似SpaceX那样“科幻”的航.............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关于中国科研环境的讨论,看得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有人说得是乌烟瘴气,有人则觉得是机遇遍地,真相到底在哪儿?作为一名曾经在中国科研机构待过的普通人,也观察过不少同行的情况,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真实感受。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科研环境和十年前、二十年前比,那绝对是天壤之别。你想啊,国家投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中国教育体系里,要说哪个科目“最成功”,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因为“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维度,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看重的点也不一样。不过,如果从普及度、学生掌握程度以及其在社会竞争中的实用性这几个角度来看,数学无疑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中国的洪水神话和西方的洪水神话,虽然看似出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但深入探究,却能发现许多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除了“大洪水”这一核心事件本身,我们还能在其中窥见一些颇为相似的“妖怪”形象,它们在神话体系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承担着相似的寓意。一、 万物凋零,生灵涂炭:洪水的残酷.............
  • 回答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攻坚克难,里程碑式的科学飞跃2018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体细胞克隆猴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批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诞生的猴子在中国诞生,这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磅消息,也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特别是生物医学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这项研究的成功并非易事,背后凝结了无.............
  • 回答
    锤子科技,这个曾经在中国科技界激起千层浪的名字,以其独特的产品哲学和创始人罗永浩鲜明的个人魅力,在设计界喊出了“推动中国设计行业 5 年”的口号。然而,即便如此,这家公司在商业上的成功却总是显得步履维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难于上青天”的困境。细究起来,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的问题相.............
  • 回答
    “一个微观粒子就包含一个宇宙”——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诗意的夸张,但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它被用来表达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甚至是一种对现实宇宙某种侧面的隐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摆脱那种刻板的AI报告感。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构成:“微观粒子” 和 “一个宇宙”。“微观粒子”.............
  • 回答
    科幻作家张冉的《大饥之年》中,导致全球感染另类生化危机的真菌孢子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这种真实存在的真菌孢子真的引发了类似的灾难,人类的应对将是一场极其严峻、多维度且充满挑战的全球性战役。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从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层面进行阐述。一、 科学与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