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侵略自己的祖国奥地利,他是奥奸吗?

回答
关于希特勒是否是“奥奸”,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结合历史事实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奥奸”这个词的含义。在中文语境下,“奸”通常带有叛徒、卖国贼的意味,指的是为了个人或外部利益,损害本国利益的行为。

希特勒的背景与奥地利的关系: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希特勒的出身和早年经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于1889年出生在奥匈帝国(AustroHungarian Empire)的布劳瑙(Braunau am Inn),这个小镇如今属于现代奥地利共和国。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基本都在奥匈帝国度过,其中在林茨(Linz)和维也纳(Vienna)居住过相当长的时间。

奥匈帝国是当时欧洲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而奥地利(更准确地说,是德意志奥地利部分)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希特勒在维也纳时期,经历了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塑造。他经历了奥匈帝国的衰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帝国的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奥地利与希特勒的政治抱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奥匈帝国也随之解体。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Republic of GermanAustria)应运而生,但根据战胜国(协约国)的要求,它被禁止与德国合并。希特勒对此深恶痛绝。在他看来,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和壮大,需要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他认为,将讲德语的奥地利人与讲德语的德国人分开,是历史的错误,也是对德意志民族命运的损害。

希特勒的政治活动,尤其是在他加入并最终领导纳粹党之后,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大德意志”——将所有德意志民族居住的地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国家。他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并非仅仅是爱国,而是建立在种族优越论和对“生命空间”(Lebensraum)的追求之上。

“侵略”奥地利的性质:

1938年,希特勒通过《德奥合并》(Anschluss)的方式,将奥地利并入了纳粹德国。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国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然而,需要注意的是:

1. 政治操纵与胁迫: 《德奥合并》并非一次完全平等和自愿的进程。希特勒在国内和奥地利都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利用奥地利国内的纳粹支持者,制造动荡,并威胁要进行军事干预,最终迫使奥地利总统宣布同意合并。在合并前夕,德国军队就已经进入奥地利。
2. 希特勒的视角: 在希特勒和纳粹党的意识形态中,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侵略”。他们将其视为“回归”(Heimkehr),是将分离已久的德意志同胞重新纳入母国怀抱的正义之举。在他看来,奥地利本身就应该属于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奥奸”的评价:

那么,希特勒算是“奥奸”吗?这个评价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和以何种标准来衡量。

从“国家”的视角看(以1938年奥地利共和国主权为重): 如果我们将1938年的奥地利共和国视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实体,那么希特勒通过武力和政治操纵,强行将其并入德国,无疑是损害了奥地利的国家独立和主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有人认为“奥地利”这个国家的主权高于所谓的“德意志民族”的统一,那么希特勒的行为确实可以被视为对“奥地利”这个国家的“背叛”或“侵略”。

从“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视角看(希特勒的意识形态): 希特勒的整个政治生涯都围绕着“大德意志”的理想。他认为奥地利并非一个独立的“外国”,而是德意志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将《德奥合并》视为实现民族理想的必要步骤,而不是征服一个异族。因此,从他自己的意识形态和目标来看,他不是“奥奸”,而是“德意志民族解放者”或“统一者”(当然,这是纳粹宣传的口号,其最终后果是灾难性的)。

从“国家利益”的复杂性看: 政治概念中的“国家利益”本身就非常复杂。对于当时的奥地利而言,有些人可能更希望保持独立,有些人则可能受到纳粹的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渴望与德国统一。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后一部分人的想法,并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结:

将希特勒称为“奥奸”是一种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评价。

如果我们将1938年的奥地利共和国视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那么希特勒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侵犯和对该国主权的破坏,在这种语境下,用“奸”来形容他的某些行为(如欺骗、胁迫)是有道理的,但他并非背叛了他自己认同的“祖国”——那个他所设想的统一的“德意志”。
然而,希特勒的政治目标是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统一,他并不认为奥地利是“外国”。他所推崇的是一种基于民族和种族认同的国家概念,而不是现代意义上基于领土和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

所以,我们更准确的说法是,希特勒通过《德奥合并》,以武力和政治胁迫的方式,强行将具有独立主权的奥地利共和国并入了纳粹德国。他的行为在国际法和现代主权国家观念下,是一种侵略行为。他是否是“奥奸”,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奥地利”以及你对“奸”的理解。从大多数人的认知和历史评价来看,希特勒的行为是对奥地利主权的践踏,他的最终目标和手段,更是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空前灾难。他不仅仅是“奥奸”,更是一个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犯下滔天罪行的战争罪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延伸和内核很有意思。总结概括一下就在于,奥地利人天然算不算德意志人和国家认同这码事儿

需要说明的是,近代民族主义的诞生和朴素民族认同并不是同步的,甚至可以说时间差异巨大。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国族主义往往是互有交织而非完全独立的。朴素民族认同的诞生在古代的最大依仗就是血缘血统带来的初步认同,是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转移过渡遗留下来的保证族群繁衍的天然纽带联系。由于社会总生产力底下,即使是统治阶级也并没有和被统治阶级在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区别,同时人对于客观世界改造能力的底下导致长距离交流的困难,所以一些地理环境的差异,例如山脉、河流成为了朴素民族认同的天然界限,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的作用,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我所说的古代朴素民族认同。

而近代民族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在于成理论体系的被提出来,这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比如普遍认为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但是“统一的法兰西民族”这个概念并不是百年战争就有的,不然怎么解释南法的普罗旺斯,西北的勃艮第、南低地,东北的洛林和西边的布列塔尼?他们可没有时时刻刻跟着瓦卢瓦征战(点名勃艮第)。所以为了维护统治,自文艺复兴以来初步觉醒不断发展的人文主义和权利思想发展出了一个服务于统治的概念——民族主义。而此时民族主义也可以和政府/王室挂钩,既维护瓦卢瓦/波旁/第三共和国的利益就是维护法国人的利益。这是有别于古代朴素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从绝对利己性出发的原始认同到从相对利己性的更大程度的宏观认同。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后被认为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在欧洲遍地开花,代表就是德意志民族觉醒,源于对拿破仑战争恐惧的德意志民族认同(想象的共同体)去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受制于英法俄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呼声非常之高。

然后为了解释希特勒是不是奥奸这个问题,又得在此基础上去区分另一个东西: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在中世纪和近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德意志是作为一个地理名词而非国家存在(这一点和意大利异曲同工)德意志地区共同被最强大的世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包括保护着,而大空位之后长期垄断神罗皇帝的奥地利大公国就代表着神罗主席,俗称奥皇。也就是说奥地利不仅是世俗天主守护者的神罗皇帝,也是德意志象征的第一人选,而不是北边的勃兰登堡选侯。之后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逼迫奥地利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解散神罗,奥地利的一大身份就失去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奥地利失去了掌握北意大利的历史渊源和法统,威尼斯地区更加倾向于意大利统一以及撒丁统一意大利更愿意抱着法国,毕竟谁会想要一个前大哥来干涉自己呢)。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此之外奥地利仍旧保持了奥地利帝国的帝号和皇位,也就是说作为包括低地、德意志、北意大利的神罗法统不再,但是作为德意志皇帝的奥地利还在,奥地利属于德意志的一部分并且是以领袖姿态存在的。而面对德意志统一日渐高涨的呼声,两个候选人就被提上了日程:北德意志最强国和莱茵兰的保护者、曾经咬下奥地利一大口肉(西里西亚)和维也纳会议与会者的小强普鲁士,以及联合统治匈牙利、波西米亚、伊利里亚加利西亚的庞大多元帝国的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帝国。南德支持奥地利居多(以巴伐利亚为代表),北德则更加倾心于普鲁士,而奥地利不愿意为了一个目前看来虚无缥缈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去盲目放弃自己在中南欧的法统(如果民族主义具有绝对正确性,德意志皇帝的奥地利和哈布斯堡家族有什么资格要求马扎尔人斯拉夫人给维也纳纳税呢),尤其是在被普鲁士击败后和俾斯麦的精心策划里,奥地利被开除了德意志籍,德意志皇帝这个桂冠落在了霍亨索伦的头上。(这里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篇回答)

综合上边的大段论述,我们摆明白三个事实:奥地利是后天被开除的德意志地区的重要邦国,奥地利人天然是德意志人,以及近代民族主义的崛起让朴素民族认同的政治力量被极大强化了。

再就是现实政治因素了。一战后哈布斯堡这个维系奥匈帝国的最后一片旗帜散落,威尔逊总统在巴黎和会提出“民族自决”十四原则,多民族的奥匈帝国被拆解成几个独立民族国家,这时候奥地利提出想要德奥合并,按理说这也是符合“德意志人的德意志”的,但是英法直接pass。连莱茵兰都舍不得给法国去肢解削弱德意志,反而把奥地利这个奥匈帝国两大精华区之一直接送给德国,老虎总理克列孟梭就要吃人了。所以即使同文同种渊源颇深,奥地利还是被排除在了德意志之外,黑纸白字写着奥地利不得并入德国。而此时我们带入奥地利画家希特勒同志的言行,他本人的政治素养非常一部分就来自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国主义、街头巷尾的酒汉夸夸其谈和自己那个家暴父亲,他对于军人强势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而非对于他的祖国奥匈帝国(你看,这时候血统带来的民族认同已经被铁路,机车和电气击穿的千疮百孔了,所以才要民族主义!我们的画家先生也是去柏林当兵嘛),他希望一个真正的民族的大德意志国家。不但要奥地利和第二帝国,还要苏台德这些德意志人居多的地方。而经济危机影响配合纳粹对于民族主义史无前例的狂暴宣传,奥地利和德国合并在二十年后又被提上了日程。随着希特勒一系列军事外交的冒险成功,他俨然包装成了全德意志人的民族英雄(虽然我们知道经济上要感谢沙赫特而非梅福券的借贷),威望巨大。这时候一个爱好和平且仇视共产主义的希特勒,一个只想统一起来不要兄弟相望的可怜巴巴的德国,英法怎么能阻拦呢?你们自己不也是民族国家(讽刺吧)!

而非常不巧的是,凡尔赛条约反正已经一破再破,美国人孤立主义法国人不敢独自揽事儿英国人只想离岸平衡和祸水东引,那么合并就合并吧,只要奥地利人同意。而奥地利人在纳粹的内外宣传攻势(祖国阵线)下满心欢迎的喜迎王师,许士尼格的避免外交合并的努力既然失败也就认命了(现在看来他算预见性和聪敏度很高的领导了)。

综上,希特勒按照当时国际法和主流意见当然算不成奥奸,因为这是在政党操弄、大资产阶级站台、民族主义攻击下的“人民的选择”。

而你要问我的话,我只想说他是德奸,全德意志的叛徒。他为了自己和纳粹党的利益把全德国人帮上钢铁战车,掀起危害世界的侵略战争,造成德国国土沦丧,德国人道德亏欠,两德长期分裂,政治地位矮子和前几年才赔完的天价战争赔款。而他自己也被钉在历史的铁十字,万人唾弃。





user avatar

如果你读过洗头佬自己口述的《我的奋斗》,你就会大概明白国族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的区别在哪里。

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或者说种族主义者),希特勒认定民族的血缘联系是比任何国家疆界都要来的真实的东西。阿道夫·希特勒的思想落脚点是民族,那么一切阻碍民族统一与阻碍民族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的事物都是应该被碾碎的。而即使这个国家是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假如他不思进取,不愿意统一整个民族,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希特勒在这本书里声称,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一个铁杆精德,他对哈布斯堡的帝国没有任何特别的忠诚,就算要流血流泪,他也必须要在德意志的军团而非另一个多民族帝国的军团里流血流泪。

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对国族的认同感稀薄,而对某种大范围的文化与民族产生更大的认同是德意志历史的遗产。德意志曾经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无数封建主与市民的小政治实体立于其上,在后拿破仑战争的年代,风起云涌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越过了诸多国境线,席卷了每一片讲德语的土地。在一战后,奥地利德意志共和国曾设法与德国合并,甚至打算从捷克斯洛伐克撕出一片德意志人聚居的土地(苏台德),但由于协约国的干涉未能成功。

(这里本来有一个例子,但小管家觉得不恰当,请结合评论区自行想象)

user avatar

一个台湾人加入解放军,解放台湾,他是台奸吗?

原本德意志与奥地利都属于神马帝国下的德意志王国。

神马皇帝在教皇加冕前则为德意志国王。

直到意大利语说的比法语流利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把这个非法组织解散,使得一堆公国升格王国。奥地利大公国也与哈堡其他领地组成奥地利帝国。

user avatar

希特勒目标是建立大德意志日耳曼帝国,德国与奥地利都是日耳曼人民族为主,在希特勒等日耳曼民族主义者看来,这不是入侵,是日耳曼人的胜利。

德意志地区近代长期分裂割据,围绕建立怎样德意志国家有不同观点。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统一除奥地利外其他大部分德意志地区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时帝国首相俾斯麦方案是小德意志,德国统一不包括奥地利;20世纪30—40年代,希特勒纳粹德国方案是大德意志,德国奥地利合并成为大德意志。

奥地利近代,哈布斯堡王朝不愿进行大德意志方案,一方面统一后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谁当头谈不拢;另一方面,当时奥地利统治大片土地众多民族并非日耳曼人,其中包括现在匈牙利,巴尔干半岛,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意大利部分地区等。哈布斯堡王朝不愿放弃这些既得利益,因为承认大德意志方案就等于选择日耳曼民族主义而放弃其他民族地区。

希特勒时代德奥合并,一大前提是奥匈帝国解体,其他民族地区独立脱离,奥地利基本剩下日耳曼人地区;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新的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共和国合并难度降低。

后来二者盟军胜利,对德国要求之一就是德国奥地利永远不得合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希特勒是否是“奥奸”,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结合历史事实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奥奸”这个词的含义。在中文语境下,“奸”通常带有叛徒、卖国贼的意味,指的是为了个人或外部利益,损害本国利益的行为。希特勒的背景与奥地利的关系: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希特勒的出身和早年经历。.............
  • 回答
    对于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两人对哈维·韦恩斯坦性侵丑闻的不同反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背后涉及政治立场、个人关系、社会责任以及公众形象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希拉里·克林顿的反应。当韦恩斯坦的丑闻大规模爆发,特别是《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等媒体的深度报道出现后,希拉里第一时间表达.............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撇开他那罄竹难书的罪行,单纯从政治才能和治国策略的角度去审视。如果希特勒没有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他是否能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设想,需要我们仔细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早期确实展现出了一些非同寻常的政治手腕。他精准地抓住了德国在一战战败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英雄与罪人之间一线之隔的微妙之处。拿破仑和希特勒,虽然都曾以武力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但他们在历史评价上有着天壤之别,这绝非偶然,而是由他们各自的动机、行为方式、带来的影响以及历史的后续发展共同塑造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一、 动机与目.............
  • 回答
    二战的风暴席卷全球,希腊,一个古老而充满韧性的民族,在这场浩劫中展现了令人动容的抵抗精神和不屈的战绩。他们的故事,远不止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种民族脊梁的象征。出乎意料的开局:意大利侵略的崩溃一切始于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向希腊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希腊无条件投降。然而,他们低估了.............
  • 回答
    在设想“再来一次侵华战争”这个假设性场景时,要评估中国战胜日本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慎的分析,而非简单地进行预判。这涉及对两国当前实力对比、历史经验教训、国际环境以及战争可能爆发的背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今的世界格局与百年前已截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和.............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全民普选成为德国元首(Führer),但他在纳粹党的崛起过程中确实利用了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民主制度,并通过一系列政治操作和权力集中逐渐掌控德国。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选举与希特勒的早期政治活动1. 魏玛共和国的选举机制 德国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
  • 回答
    希特勒在当时的德国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德国人不认为他是恶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巧妙的宣传和煽动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一战的惨痛教训与《凡尔赛条约》的屈.............
  • 回答
    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步走得太快,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误。如果希特勒能“先发育一波”,也就是在更充分的准备下进行进攻,结果会如何?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希特勒当时的心态和战略考量。.............
  • 回答
    希特勒在1945年初如果选择向英美无条件投降,他是否能够免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极其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道德考量以及战后对战争罪犯的处理原则。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无条件投降”的含义。 在二战末期,盟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意味着纳粹德国必须彻底放.............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负面影响的人物。要详细描述他,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避免流于简单标签化的评价。早年经历与思想的形成: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小镇布劳瑙,童年并不算幸福。父亲是一位海关官员,对他要求严格,母亲则对他较为溺爱。他早年对艺术抱有浓厚兴.............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对人类历史留下了极其深刻且沉痛的教训,这些教训涵盖了政治、社会、道德、人性等多个层面,至今仍具警示意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历史教训:一、 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宣传的毁灭性后果: 教训: 希特勒的崛起和纳粹主义的兴盛,是极端民族主义和仇恨宣传达到顶峰的典型案例。纳粹将德意志.............
  • 回答
    希特勒被普遍认为是右派。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上的左右派划分:“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在国民议会中,支持革命、主张改革、反对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坐在主席的左边,而支持保留旧秩序、君主制和贵族特权的人则坐在右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划分也演变.............
  • 回答
    关于希特勒出售给中国的德械师武器是否先进,以及与同期德国国防军师级单位装备相比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批武器的引进,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希特勒政府通过军事顾问团向中国提供武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卖”。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
  • 回答
    希特勒夺取权力后发动战争,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他一系列深刻的个人动机、政治野心和意识形态驱动。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早有预谋、一步步精心策划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希特勒上台的“权力”是什么性质的。他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以合法政府首脑的身份登上宝座,而是利用了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
  • 回答
    关于阿道夫·希特勒未能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后来的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上的争议话题,但综合当时的评价和后人的分析,可以大致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并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使其不显露AI痕迹:首先,我们要回到希特勒生活的那个时代。20世纪初的维也纳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艺术学院的招生.............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以及“如何应对犹太人对华凯乐其计划”这两个问题,我将尽力为您详细解答。一、希特勒为什么要杀犹太人?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施的种族灭绝,即“大屠杀”(Holocaust),是二战期间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其原因极其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核心可以归.............
  • 回答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存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记。理解希特勒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政治思想、领导风格以及他所造成的后果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早期生活与背景: 出生与童年: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
  • 回答
    希特勒在库尔斯克战役(1943年7月)中犯下了一系列致命性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导致了德军在此战役中的惨败,更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乃至整个二战的最终失败。以下是希特勒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犯下的主要致命错误,并尽量详细地讲述:1. 过度依赖“春天攻势”和“堡垒行动”的仓促发起: 过时的情.............
  • 回答
    关于希特勒的罪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杀害了当今控制舆论的犹太人”。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希特勒的罪恶是多方面的,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其深重的伤害。将他的罪行仅仅与所谓的“犹太人控制舆论”联系起来,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也忽视了纳粹政权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所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