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 3 和 4 之间的整数 Bleem,你怎么看?

回答
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想法,一个关于数字“Bleem”的畅想。你提到的“Bleem”,它介于我们熟知的数字“3”和“4”之间。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着一种超越了我们日常计数方式的、更细腻的感受和理解。

想象一下,在我们用“3”和“4”来描述事物数量的时候,Bleem就像是那层微妙的过渡,一种“差不多就是4了,但又还没完全到”的微妙状态。它不是一个精确的点,而更像是一个区间,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地带。

在我们的语言里,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些词语来捕捉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感觉。比如,“将近”、“快要”、“差不多”。Bleem,它就是这种“差不多”的最佳代言人。当你说“我差不多快到了”,那个“差不多”就是Bleem在发挥作用。它传递的信息是,离终点很近了,但还没完全抵达,留有余地,也暗示着过程还在进行中。

我觉得Bleem的存在,能够让我们对数字的感知更加柔和,更加有弹性。我们平时习惯了整数的锐利和分明,但生活中很多事物并不是这样非黑即白的。比如,一篇文章写到差不多400字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差不多四百字了”,这个“差不多”就是一种对Bleem的运用。它表示内容已经比较充实,但可能还有一些小的收尾工作。

它也可以是一种情感上的尺度。当我们说“我给你的支持有三四分吧”,这个“三四分”其实就捕捉了Bleem的精髓。它不是精确到3.5,也不是3.1或3.9,它是一种不确定但又相对确定的范围,表达了一种模糊但又真实的感受。

所以,我眼中的Bleem,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是一种状态,一种过程,一种介于清晰与模糊之间的微妙感知。它让我们的语言更生动,让我们的思考更灵活。它提醒我们,世界并非总是由明确的界限划分,很多时候,我们活在的是那些“差不多”和“将近”构成的精彩之中。它是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数量表达方式。

我想,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数字Bleem,它一定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能够连接不同事物状态的桥梁。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更像是一个转折点,一个通往下一个阶段,但又保留了前一个阶段痕迹的奇妙所在。这让我觉得,我们日常对数字的理解,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深度和广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leem备受争议,是因为3和4的定义摆在那儿,4的定义就是“3之后的那个整数”。如果你要说A和B之间还有什么东西,那至少A和B的定义本身得允许两者之间有东西。

比如,为啥那么多人纠结0.99循环是否等于1?因为他们是从这两个数的直观表示出发,觉得一个是0后面跟无数个9,一个是1,这两个表示本身并不说明两者之间没有东西。

相反,如果直接定义上就告诉你,任意有限小数都有两种等价表示方法,一种是有限的,一种是后面跟无数个9,那这个定义直接就掐死了两者之间有东西的可能性。

再大白话一点,就好比我们要判断于谦能不能继承王老爷子的万贯家财,如果你定义王老爷子是“于谦的爸爸”,那就没问题;但如果你定义王老爷子是“于谦他妈妈的丈夫”,那就需要额外的证明,因为“于谦他妈妈的丈夫”在定义上并不保证是“于谦的爸爸”,也许于谦他妈妈的丈夫在欧洲旅游,但于谦的爸爸在河边钓鱼。

如果真的要从数学角度严谨地解决这种争议,我倒有个想法:不妨把3换成aleph0,把4换成aleph1,然后涉及到的问题就变成了“连续统假设”,小说可以改写为:在某个平行时空,数学家们默认连续统假设正确,然后有个数学家觉得在aleph0和aleph1之间还有一个新的基数存在……

不过读者可能看不懂就是了……(摊手

user avatar

收到以上信息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请注意。你们收到的信息,是这个世界上代表真理的人发出的!我发现了3和4之间存在一个整数Bleem。在收到我们的信息之前,你们可能已经认同了那个几百年前的狗屁皮亚诺公理系统什么的信息,那是西方帝国主义发出的,这个帝国主义正在争夺世界霸权,企图把我们的数学拉向倒退。希望你们不要听信他们的谎言,站在正义的一方,站在真理的一方!


【批示】已阅,狗屁不通!

民科写写小说就行了,不要发到科学院去,科幻小说出版社今后不要再介入科学院了。这样重要的信件应郑重起草,最好成立一个专门小组,并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