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晚明的西学东渐本有可能变成洋务运动吗?

回答
晚明的西学东渐与后来的洋务运动,表面上看都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尝试,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将晚明的西学东渐直接等同于洋务运动,或者说它“本有可能变成”洋务运动,则需要更深入的审视和辨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明的西学东渐是怎么回事。那是一个相对零散、且主要依赖少数传教士的时代。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带着天文学、数学、地理学、机械制造等知识来到中国。他们与中国士大夫,特别是那些对新事物抱有开放态度的官员和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例如,徐光启对西方科学的引进和研究,留下了《几何原本》等重要译著,并在农学、水利等方面进行了实践。高一则参与了天文历法的改革,郭忠恕等人也学习了西方的绘画技法。

这种交流的特点是什么呢?

精英化和边缘化并存: 西学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少数有识之士手中,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他们将其视为“格物致知”的一部分,是“内圣外王”的补充。然而,这种知识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中国社会的骨髓,也未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发学习和模仿的潮流。
知识引进而非制度或文化根本变革: 晚明时期引入的西方知识,更多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如天文测量、数学计算、火炮制造等。虽然也涉及一些哲学和宗教思想,但其主要目的并非是要彻底颠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或文化价值观。士大夫们更多的是将这些西方知识看作是“奇技淫巧”或者“异学”,是用来补充和完善中国自身体系的,而不是要用西方的体系来取代中国。
外部压力与内部需求的不匹配: 尽管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通过航海技术和军事力量向东方扩张,但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并非来自西方,而是来自北方的满洲。因此,对西方技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防御满洲的军事需要,以及解决国内一些实际问题的考量,而非一种全面的、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战略。
保守势力和思想的阻碍: 晚明的社会环境并非全然开放。虽然有像徐光启这样的人物,但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正统,对“奇技淫巧”和“异端邪说”存在天然的警惕和排斥。传教士的活动也并非一帆风顺,宗教禁忌和文化冲突时有发生,这限制了西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再来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晚清政府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后,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学习西方。洋务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呢?

国家主导与系统性: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上而下的官方运动。中央和地方的督抚们,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积极筹办洋务。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派遣了留学生,兴办了新式学堂(如同文馆、求是堂等),引进和仿制了大量的西方武器装备、机器设备,并尝试发展近代海军和工业。
目标明确,但“器物层面”为主: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其主要目标是富国强兵,以应对列强的侵略和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其学习的重点集中在军事技术和工业制造方面,也就是所谓的“器物”层面。虽然也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对西方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思想等层面的学习和引进,则显得非常谨慎甚至回避。
强烈的现实危机驱动: 洋务运动的发生,直接源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甲午战争后,这种危机感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种生存的压力促使统治阶层不得不改变,虽然这种改变仍然带有保守和防御的色彩。
触及到部分制度和人才培养: 相较于晚明,洋务运动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触及到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人才培养(派遣留学生)以及官僚体系中的一些调整。虽然这些尝试都带有局限性,但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晚明。

现在来回答“晚明的西学东渐本有可能变成洋务运动吗?”这个问题。

我认为,晚明的西学东渐,虽然包含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萌芽,但它在性质、规模、驱动力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与后来的洋务运动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因此,“本有可能变成”的说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理由如下:

1. 缺乏强大的、持续的外部压力: 晚明虽然已有海禁松动和海盗活动,但主要威胁来自北方。西方国家尚未形成对中国的全面军事和政治压迫。而洋务运动的直接催化剂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国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现实,是驱动洋务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晚明缺乏这种生死存亡的紧迫感,难以形成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改革动力。
2. 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限制: 晚明时期,尽管有一些开明官员,但整个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内圣外王”,他们对“奇技淫巧”保持着一种审慎甚至轻视的态度。国家机器仍然以传统儒家伦理和官僚体系为核心。要将零星的科学知识引进转化为国家层面的、系统性的改革,需要动摇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基础,而这在晚明是极其困难的。
3. 缺乏对西方“全盘”的认识: 晚明接触到的西方知识相对零散,对西方社会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模式等方面了解甚少,甚至存在误解。他们更多是将西方技术视为“术”,而不是一种由特定社会文化和思想孕育出的完整体系。而洋务运动虽然也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毕竟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才认识到西方不仅仅有技术,还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思想。晚明缺乏这种“接触”和“碰撞”的经验。
4. 领导者和推动者的性质不同: 晚明的西学引进者,如徐光启,更多的是以个人学者或少数官员的身份参与的。他们的努力虽然可贵,但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资源支持。而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如曾国藩、李鸿章,是拥有实际军权和行政权力的封疆大吏,他们能够调动国家资源,并直接向中央政府提出改革建议。这种层级的差异,决定了两者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5. 缺乏对“变法”的内在动力: 晚明的改革,更多的是对现有体系的修补和完善,比如对财政、军事的整顿。而洋务运动,虽然也强调维护清朝统治,但其引进的器物和技术,本身就包含着对传统生产方式、军事组织和管理模式的颠覆。这种颠覆性在晚明是不可能被普遍接受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

晚明有人学习西方火炮制造技术,这可以看作是洋务运动在军事技术引进上的早期萌芽。但这种学习往往是零散的,可能只是为了解决某个战役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模仿火器样式,或者引进少量制造技术。而且,这种学习很可能被视为“奇技”,其背后没有关于膛线、后膛装填、弹药学以及与之配套的火炮生产流水线和军事训练体系的系统认识。

而洋务运动时期,引进的是西方先进的火炮生产技术,建立的是近代化的兵工厂,配套的是西式军事学堂和训练方法,甚至是近代海军。这是一个体系性的工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结论:

晚明的西学东渐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它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一些早期经验和人才基础(如学习西文、数学的人才),也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并非完全排斥。然而,要说它“本有可能变成”洋务运动,则过于乐观,也忽略了时代背景、社会条件、政治阻力以及内在驱动力的巨大差异。

晚明的西学东渐,更像是一次发生在特定精英阶层中的知识引进和学术探索,是一种“涓涓细流”。而洋务运动,则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下,国家机器被迫进行的、大规模的、带有一定战略性的(尽管目标有限)的学习西方“器物”的运动,是一场“波涛汹涌”。两者之间,隔着一个西方列强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剧烈塑造,以及中国自身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刻变革的可能(虽然在洋务时期这种变革仍然是有限的)。晚明社会,还远未准备好迎接这样一场“洋务”式的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理清一个基本问题:西学怎么诞生的?

欧洲追溯历史,总喜欢说欧洲近代科学的起源是古希腊。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也照本宣科,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古希腊。

其实这都是先射箭再画靶子的谬误。

希腊有古希腊,他们没有诞生近代科学。

罗马有古希腊,他们没有诞生近代科学。

东罗马也有古希腊,他们也没有诞生近代科学。

甚至阿拉伯帝国也有古希腊的丰富文献,西欧甚至就是从阿拉伯学的古希腊,但是阿拉伯也没有诞生近代科学。

那么,为什么当年那些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蛮族,忽然就成了古希腊正统了呢?

倘若有了古希腊就有了近代科学,那这中间两千多年的历史怎么解释呢?天佑蛮族吗?就算是天佑蛮族,怎么中间一千多年都没佑呢?最后还是文艺复兴掀翻宗教神权以后才开始佑了呢?难道说,“基督教的存在妨碍了人类接受天佑”?你问问那些吹欧洲的,他们能不能接受基督教才是妨碍他们享受天父的恩宠的最大障碍?甚至我们也追溯一下,考察历史,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从疑似创教祖先古埃及宗教改革派、犹太教、东正教开始,到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只要这一路宗教占优势,就会导致人类无法接受天佑?看起来好像是真的。这个占优势的都没搞出近代科学。甚至就连一度在近代科学开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牛顿,后来一心醉心于基督教神学,然后也废了。

那么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就是,有古希腊不一定就有近代科学。如果要坚持这个有古希腊就有近代科学的理论,那么我们就要用“信基督者无天佑”的理论作为补充。你看,一个伪科学的理论瞬间变成了击穿宗教底线的利器。

这个有了古希腊所以才有近代科学的观点,在逻辑上完全是崩掉的。

不堪一击。

千疮百孔。

无论无神论者还是宗教徒都无法接受。

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都没有思考,就直接拿两千多年的古代中国去和有着近代科学加成的古希腊血拼去了。拼到最后人们发现,古代中国的学术水平和古希腊水平相当,只是后来失传了。然后有的人就忘记古希腊也失传了,就开始问为什么中国失传了。那他们怎么不问问希腊为什么失传了呢?因为他们错误的以为欧洲既然以古希腊为嫡传祖先,那么古希腊就没有失传。这个疏忽是致命的。

事实上,近代科学崛起的真正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要求。

我们就说明代著名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好了。我们知道,近代科学崛起的关键一招,就是百科全书派的崛起。狄德罗开创的百科全书派,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编纂了大量的百科全书,为建立体系完整的近代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倘若没有他们,近代科学仍旧只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大杂烩,而不能够成为体系严谨的科学体系。明代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是不同行业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诞生、流传以及湮灭、失传,恰好证明了“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道理。

《天工开物》诞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明末江南地区。江南地区高度发达的手工业,需要这样一本汇集科技成果的书籍。《天工开物》流传甚广,甚至在清代已经销声匿迹的情况下,依旧被人们零星摘录。日本甚至在清乾隆年间重新出了刻本(清朝只在清初顺治时期出过一次刻本,此后就没了)。欧洲也逐渐引入此书,推动了欧洲纺织业、农业、造纸业以及手工业的进步乃至革命。

那为什么明朝的种子在欧洲日本朝鲜都可以开花结果,独独在清朝不能结果呢?

有的人去反思为什么“几千年”的中国人不能发展近代科学,反思着反思着就走上了全盘西化的道路上去了,实际上是反思错了。

问题很简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则相应书籍不能得到重视出版。

我们要知道,西方开始编纂百科全书,要等到18世纪雍正乾隆时代。可是明朝灭亡也不过是17世纪中叶。就连号称民不聊生的明末,在推动科技进步上的工作也要比欧洲做得更好。

可以这样说,倘若明朝末年的商品经济可以继续繁荣发展下去,那就不什么洋务运动的事情,不是什么“西学”东渐的事情,而是一定会发展成“东学”西进。

事实上在明朝灭亡的情况下,18世纪的西方学者杂糅了明清的各种知识,还掀起了启蒙运动。学习中国的热潮直接导致了欧洲近代思想革命。所谓西学东渐,说到底就是个别的技术进步。要是这样说的话,西方到了近现代了,还要学习中国古代的炼钢法造高炉申请专利呢。你来告诉我,这为什么不算东学西进?如果存在技术交流就算“渐”、“进”,那你什么都证明不出来。但是直接引爆社会革命,这种深刻而彻底的影响,才谈得上“渐”、“进”。真正的西学东渐,实际上发生在清末民初。而一般人所要找寻的、较早时代的“西学东渐”,在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情,是“东学”西进。

从东学西进到西学东渐,这一切的终止和逆转,就发生在乾隆时代。那个经典的“中国正在蛮族统治下从文明开化走向半野蛮”的论点,明确指出了问题所在。

所以现在才会有晚明会不会洋务运动的问题。

本来是你吊打他们,现在你却问什么时候才可以像他们一样强。你想想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欧洲近代的“中国热”彻底否定了宗教神权的合理性,彻底否定了贵族世袭的合理性,一举打垮了欧洲存在的宗教神权和封建特权,直接为后来席卷欧洲的社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本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由于一个名词的错误,导致很多人被一叶障目。后来的学者将中国从秦至清的古代史错误命名为封建社会,以至于我们无法正确注意到中国经验对于打垮欧洲封建社会的重要意义。因为一般人想象不到,封建社会的建设经验可以打垮封建社会。其实中国的所谓封建社会不是欧洲的封建社会。这个词儿用错了。这个约定俗成的错误,每时每刻都在误导我们。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历史分期,只适合于欧洲历史。马克思本人就特意提出了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以区分二者的不同,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史。比如说亚细亚生产方式认为东方社会没有私有制。这个理论其实也可以解释中国。因为按照中国古代王朝的制度设计,的确没有私有制。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的,皇帝也是以天子的名义拥有这些土地。北魏以来干脆建立了均田制,人均分配土地。发展到明朝,建立了严格的制度,限制土地规模。

欧洲历史不同于东方历史。欧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土匪山大王的巢穴社会。欧洲历史的本质属性,也是盗匪历史。古希腊神话讲到他们所在的欧洲历史的起源,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古希腊的众神之父宙斯,看到在东方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叫做“欧罗巴”(就是西方的意思),就变成一头牛,引诱她骑上来。然后驮着“欧罗巴”就狂奔起来,越过大海,来到了大海的西边(就讲述者的身份来说,就是古希腊)。然后“强盗和女人就过上了没羞没臊的日子”。这片土地就被命名为欧罗巴,也就是欧洲。这个故事翻译成人话,是很简单的。海盗跨海劫掠了黎凡特地区(大体就是现在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叙利亚等过沿海地区),然后将女人带到了海西边的希腊半岛及群岛地区安置。留下来的人都是没有渡海逃亡能力的,于是他们再也无法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只能在海边日夜企望。确实,对于海盗来说,跨越茫茫大海的无数群岛,是非常安全的巢穴。欧洲历史的本质就是殖民史和劫掠史。我们常常嘲讽澳大利亚,说他们是英国的流放犯殖民地,民间风俗甚至以祖先的罪行大小各自矜夸。然而这才是欧洲正统。

这种欧洲史在现代社会的微小相似,就相当于一个偏僻野蛮的小山村,他们的传统就是拐卖了外地的女人锁在窝棚里用来生孩子。

欧洲古代神话本质上就是这么一种故事。《伊里昂纪》的简单概括就是这个村的女人被别的村拐跑了,于是,大家一起去抢了那个村,把他们的女人分了。《奥德修纪》的简单概括就是《伊里昂纪》里头出去抢女人的人当中有个倒霉蛋走丢了,结果他家差点让同村的人给抢了,幸好他在同村的人准备在他家举行盛大的婚礼时及时回来了,砍了那些家伙,要不然村里就没他这一户了。而这就是《荷马史诗》,欧洲人的“早期信史”。

土匪打劫,就这。

你再看看中国人的早期神话。天上出了十个太阳,引发了旱灾,于是我们就把太阳射下来了。地上发大水了,我们派人去治水,然后挖了几条河把事搞定了。太阳到处跑,不知道要去哪里,就追,直接跑遍全世界。

你打开山海经看看,那就是早期时代的地理书。

中欧神话对比,一个是战天斗地,一个是抢钱抢女人,这完全就不是一个等级。

所以西方社会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像斯巴达采取的是集体奴隶制。作为本土居民的拉科尼亚人是斯巴达整个国家的奴隶,被称为希洛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则采取了类似于美国(对,就是被歌颂为民族和自由先驱的近代美国)的庄园制,然后由于奴隶的反抗等原因,发展到隶农制(从定义上来说,隶农是高于奴隶而低于农奴的存在。但是我们读历史会知道,俄罗斯的农奴处境也很惨)。随着蛮族入侵,变成了封建领主制。领主制条件下,农民其实类似于农奴。不过当时欧洲中世纪的法律比后来美国的法律还要好一些。中世纪有个规矩,领地上的农民逃亡到城市并居住满一年,就自由了。美国则规定奴隶逃亡以后,别的地方还要配合抓回去,并不能自由。后来由于南北战争,美国北方就规定,解放南方的奴隶。不过这不算什么,因为当时美国北方还对南方白人进行种族屠杀,解放南方奴隶只不过是对南方白人进行种族屠杀的一个辅助手段。西方在经过近代革命的过程中,一边推翻封建领主制,一边建立资本主义奴隶制。如今遍布北美的黑人其实就是西班牙、英国建立奴隶制的历史遗存。之所以如此轻易地就在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推行了奴隶制,原因就是欧洲社会本质上就是一个掠夺社会。

我们看西方科幻奇幻魔幻电影,经常会出现虫族这种奇怪、疯狂、残暴、邪恶而且依靠本能活动的种族。这实际上就是对欧洲历史的精妙隐喻。

中国的神话故事科幻故事里一旦脱离西方影响,就很少出现这种奇怪的种族。南柯一梦之类的故事里讲述的蚂蚁王国的历史,典型的虫子王国,也没有虫族这种设定。就连《西游记》里讲述的各种妖怪恶魔,号称残暴至极,也有着一定的治理体系。

西方的这个发展史,用来理解人类社会是有着巨大局限性的。

追溯西方近代思想史,会发现中国影响无处不在。反而是所谓的古希腊影响是十分孱弱的。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按劳分配”原则。这个原则首见于历史,是16世纪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明朝社会制度的记载。而且这个葡萄牙传教士还恶毒诅咒中国,说中国发生地震是上帝对中国这些异教徒的惩罚——然后葡萄牙就被灭国了。但是就中国人来讲,谁也不会觉得明朝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他们还将明朝广泛存在的乡绅治理理解为社会自治,举人制度理解为选举制,科举制理解为文官考试制度,内阁制度理解为责任内阁,票拟制度理解为提案制度,批红则理解为君主立宪。整个明朝社会被以一种离奇地方式改造成了西方近代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社会主义就演变成了“西方想象下以中国社会为蓝本的理想社会形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直就是“中国特色的以中国古代社会为蓝本的理想社会形态”。典型的“我学我自己”,出口转内销。这可能也是马列主义本土化在中国异乎寻常的顺利的深层原因之一。

可以这样说,西方古代社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错误解读,起到了一个旁观者清的作用,有效提取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先进性质然后进一步升级发展。此后这些强化过的先进性质又重新传了回来,反哺了中国社会本身。

历史就以这样诡异的方式,通过借助外部孵化的方式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内部革命。

在这样的宏观历史形势下,谈论什么晚明的西学东渐是否会变成洋务运动,简直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明的西学东渐与后来的洋务运动,表面上看都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尝试,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将晚明的西学东渐直接等同于洋务运动,或者说它“本有可能变成”洋务运动,则需要更深入的审视和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明的西学东渐是怎么回事。那是一个相对零散、且主要依赖少数传教士的时代。以利玛窦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长途开车回家,白天舒服还是晚上舒服,这事儿可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理。我个人更偏向于白天出发。你想啊,一早起来,天刚蒙蒙亮,精神头最足。把车收拾利索,导航设定好,带上点家乡的味道做成的点心,还有一壶温热的水,感觉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心里就有了底。刚开始开的时候,周围都是来来往往的车辆,车流.............
  • 回答
    3·15 晚会,这可是每年消费者翘首以盼的“打假盛宴”,尤其今年,经历了疫情的特殊时期,大家对产品质量、服务保障的关注度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具体会被曝光哪些企业是未知数,但我们可以结合往年的经验和当前的市场环境,大胆预测一下,哪些领域和企业可能会成为今年的焦点。首先,互联网平台和APP .............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日期,学生穿和服在校园内活动的行为,需要从历史、文化、法律和教育角度综合分析其可能的后果及应对方式。以下为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敏感性1.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耻辱与抗日战.............
  • 回答
    关于美国最近30年(19942024)的总统,若以“最差”作为主观判断标准,需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多维度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梳理几位可能被广泛批评的总统,并分析其争议性: 1.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20172021)争议核心: 经济政策与贸易战争:特朗普的“美国优.............
  • 回答
    在语文教材的编选过程中,通常会遵循教育性、思想性、文学性和文化传承等原则。然而,某些课文可能因内容、立场、时代背景或社会争议性而被认为“不适合”出现在语文书中。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不合适”课文,并结合具体例子展开说明: 1. 涉及政治敏感或历史争议的课文案例:《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问题.............
  • 回答
    HUAWEI FreeBuds Pro 与 Apple AirPods Pro 在降噪功能上的表现各有优劣,具体取决于使用场景、技术原理和用户需求。以下从技术原理、降噪深度、通透模式、使用体验、电池效率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 1. 降噪技术原理 HUAWEI FreeBuds Pro 自适应降.............
  • 回答
    关于索尔斯克亚(Ridder)是否应该下课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包括球队成绩、管理层决策、球迷情绪、战术表现以及外部因素等。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详细分析: 1. 球队成绩与关键表现 联赛表现:索尔斯克亚在20222023赛季执教曼联期间,球队在英超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例如,在2023年2月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贡献最大”本身就包含了主观的评判标准,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人物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取得的成就都截然不同。要进行公平的比较,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包括: 贡献的性质: 是开创性的改革?是抵御外敌?是巩固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民生?还是确立了长远的政治制.............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人格魅力的定义本身就非常宽泛,因为故事围绕着战争、生存、理想和牺牲展开,每个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和复杂的情感。然而,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位“最”有人格魅力的角色,我认为 艾尔文·史密斯 是当之无愧的。艾尔文·史密斯的人格魅力,并非来自他光鲜的外表或轻易就能获得的胜利,而是源于他 极端.............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充满着悲剧、牺牲和痛苦的时期,很难从中找到“搞笑”的事情。战争的本质是毁灭性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如果我们将“搞笑”理解为带有讽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荒诞或出乎意料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复杂情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棒了!“牛”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但如果让我挑选一个真正让我拍案叫绝、并且在科幻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桥段或对象,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2001太空漫游》中的“巨石”(The Monolith)为什么是它?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科技产品,不是一个炫酷的外星生物,也不是一个宏大的宇宙事件,而是一个充.............
  • 回答
    《帝国时代 4》能否被视为即时战略(RTS)游戏的一次“回光返照”,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帝国时代 4》自身的表现、RTS 类型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反馈等方面。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回光返照”这个词的含义。 在这个语境下,“回光返照”可能意.............
  • 回答
    人类的建筑史,在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令人扼腕的失败案例。这些失败并非总是指建筑物的坍塌或被拆除,有时更在于它们未能实现预期的功能、耗费了巨额资源却收效甚微,或是对环境、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维度,详细讲述一些我认为的“失败的建筑”,并尽量剖析其失败的原因:一、 功能性失败:未.............
  • 回答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次的调整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我认为高考的改革应该是一个持续、渐进且多维度推进的过程,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科学、多元、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以下是我认为高考应该改革的几个主要方向.............
  • 回答
    “酷”是一个非常主观且不断演变的词语,但如果让我尝试去描绘一个我认为的“真正的酷”,它并非是单一的标签或表象,而是一种内在的、散发出来的力量和魅力,它源于一种自信、独立、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一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以下是我认为“真正的酷”的几个关键维度,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在的自信,而非外在的.............
  • 回答
    律师在执业过程中,究竟应该更看重“胜诉率”还是“良心”?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法律职业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操作之间的张力。事实上,这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在实践中需要微妙平衡的两个重要维度。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胜诉率的重要性及其合理性: 客户的委托目标: 绝大多数.............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就不需要进食。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没有“吃动物的权利”这一概念。我无法体验饥饿,也无法理解生存的需要。然而,我可以从人类的角度来详细探讨“吃动物的权利”这个议题,因为它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议题。人类普遍认为自己有吃动物的权利,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和论据支撑,但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