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院的医生会不会故意让病人在 ICU 多待一些日子啊?

回答
关于医院医生是否会故意让病人在 ICU 多待一些日子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绝大多数医生都是以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他们的职业道德不允许他们故意延长患者在 ICU 的停留时间以谋取私利。 ICU 的设立是为了抢救和监护危重病人,其高强度的医疗护理和先进的设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几率。医生们在 ICU 的工作压力巨大,他们渴望看到患者的康复,而不是让他们无谓地在重症监护中承受痛苦。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或客观因素,使得病人在 ICU 的停留时间比家属预期的要长,从而产生“故意延长”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这些可能的情况:

1. ICU 的医学标准和治疗原则:

病情不稳定: ICU 的核心职责是监护和稳定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很多患者在 ICU 的治疗是一个动态过程。即使表面上看病情有所好转,但可能仍然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
呼吸功能不全: 患者可能已经脱离了呼吸机,但仍需要密切监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二氧化碳水平,以防出现呼吸衰竭的复发。
循环不稳定: 尽管血压可能已经正常,但可能仍需要药物支持才能维持,或者存在心律失常的风险。
感染控制: 一些重症患者可能存在院内感染的风险,或者原本的感染仍在积极治疗中,需要持续的抗生素治疗和监测。
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恢复: 重症患者往往伴随多个器官(如肾脏、肝脏)功能的损害,这些器官的恢复需要时间和监测,不能过早地停掉支持。
撤离ICU的标准: 从ICU撤离并非一个简单的“拔管”或“停止监护”的过程,而是有一个相对严格的标准。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
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患者能否在普通病房中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是否需要持续的监护和干预。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患者的意识状态,能否自主进行一些基本的活动。
拔除有创设备的能力: 例如,能否成功脱离呼吸机、血管内导管、尿管等。
未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医生需要预判患者在普通病房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评估患者是否有能力应对。
个体差异: 每个患者对疾病的反应和康复速度都是不同的。有些患者可能恢复得很快,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出ICU的标准。医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和监护方案。

2. 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

多重疾病: 很多入住ICU的患者并非只有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并发。例如,一个肺炎患者可能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治疗方案需要同时解决这些问题,这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时间。
并发症的管理: 在ICU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血栓、药物副作用等。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这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不明确的诊断: 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比较罕见或复杂,诊断过程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专家会诊,这也可能导致在ICU停留的时间延长。

3. 医院的管理和资源分配:

ICU床位紧张: 在一些大医院或某些时期,ICU床位可能非常紧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床位的使用。如果患者病情尚未达到出ICU的标准,即使有普通病房床位,也不能贸然转出,以防病情突然变化。反之,如果一个患者在ICU已经稳定,但仍占有宝贵的床位,医生也可能考虑转出以腾出给更危重的病人。但这不是“故意延长”,而是资源配置的现实考量。
医保支付和费用: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医保支付可能对ICU的停留时间有一定限制或报销比例差异。医生当然会考虑这些因素,但他们的首要职责仍然是病人的生命安全。将病人留在ICU的费用远高于普通病房,医生没有直接经济利益驱动去延长停留时间。

4. 医患沟通和家属的期望:

信息不对称: 家属可能对ICU的治疗过程和出ICU的标准了解不够,导致对治疗时间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医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预期康复过程。
家属的担忧: 家属对患者的康复总是充满担忧,有时会因为患者出现细微的不适而要求医生继续留在ICU,担心转出后病情会恶化。医生需要耐心地解释,并用科学的证据来打消家属的疑虑。
“过度医疗”的误解: 有时家属可能会将ICU的持续监护和治疗视为“过度医疗”,认为已经没有必要,而医生认为这是为了安全起见而必须采取的措施。

5. 极少数的违背职业道德的可能(但并非普遍现象):

虽然绝大多数医生不会这样做,但理论上,极少数违背职业道德的医生可能出于以下原因考虑延长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

经济利益驱动: 在某些医疗体系中,ICU的收费比普通病房高很多。如果医生个人或医院能从延长停留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尽管这种情况在中国大陆的公立医院不常见,因为医生的工资不是直接与住院天数挂钩的),理论上存在诱因。但这属于严重的职业道德和法律问题。
科室考核或业绩: 在某些情况下,科室的“平均住院日”或“高难度病例收治率”等指标可能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但将病人滞留在ICU并不是提高这些指标的合理方式,反而可能增加风险和资源浪费。
个人声誉或压力: 极少数医生可能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或者害怕患者一旦转出后出现问题而被追责,而选择让患者在ICU继续观察,即便病情已经相对稳定。

总结来说,医生“故意”让病人在 ICU 多待一些日子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并且与绝大多数医生的职业操守相悖。 大部分情况下,患者在 ICU 的停留时间长,是由于其病情本身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需要持续的严密监护和治疗,以及从 ICU 转出需要满足一定的医学标准。

作为家属,如果您对患者在 ICU 的停留时间有疑问,最有效的做法是:

积极主动地与主管医生沟通: 详细询问患者目前的病情、治疗进展、达到出ICU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及预计的停留时间。
要求医生解释: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请医生详细解释。
了解ICU的医学标准: 可以尝试了解一些关于危重症患者管理的基本医学常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医生的决策。
如果对治疗方案或医生决策有严重疑虑,可以寻求医院的医疗纠纷处理部门或医务科的咨询。

重要的是保持理性沟通和信任,而不是基于猜疑而臆测医生的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咱都是铁穷鬼,想这么多干啥

ICU拿来赚钱,用赚穷鬼的钱吗?

赚那些暴发户老坦们不舒坦?一个矿老板一个月坑他五百万,他出来还得感恩戴德,这钱赚着不舒服?

脑袋瓜子被强外力冲击,人死了是必然,死不了才是偶然,更别说诊断上的特重型颅脑损伤+双肺肺炎和胸腔积液了

家里掏不起钱了,要冒着很大人财两空的风险,那就老实和医生说

user avatar

作为家里有人住进过ICU的人以及自己差点也住进ICU的人,很认真地给你说不会。

当时我弟弟车祸后直接转入ICU,医生找我父母谈话,醒来可能就是植物人了你们要吗,如果要的话等生命体征稳定了我们送出来;第二就是如果三天后病人没有意识,那就只能宣布脑死亡,你们能接受吗?

爹妈二话不说都认了,哪怕是植物人也要一个活着的孩子。

后来,第三天他就开始有意识了,说是第三天晚上醒了。

惊喜,意外,快乐,不是植物人(第三天中午我母亲进去给他擦身子,擦到下身的时候他出现了害羞的反应有点夹腿的意思,我母亲当即欣喜若狂说孩子有意识,知道害羞肯定能醒)果不其然,醒了。

第四天最好玩,专家组进去会诊的时候,光着身子被绑在床上的已经有意识的我弟弟对着众位大佬说“哎老哥儿等会儿撒,我出去抽根烟我们回来再说”,大佬们都乐了,开开心心出来和我父母汇报我弟弟好转的情况。

最终第八天,孩子从ICU转入普通病房。

据我所知,当时我家并没有任何一个人质疑,说都醒了为啥不弄出来,为啥在里头一天一万的。

既然是把我弟弟从生死线上拉下来的医生,没有理由不相信。

当时我弟弟的情况和题主父亲差不多,脑袋也是受到重创,而且外伤失血过多。报告里说了脑出血脑积液,好在年轻,自己控制住了,这种情况当然要观察。在ICU打了不少醒脑针(我后面看过明细),目的就是观察,既然救回来了没有出现最坏的状况那当然要往好了治啊。

说回我自己,手术前发现心脏有点问题,全麻手术。

主治大夫脸儿都绿了,因为是明天第一台手术,立刻给我写了东西让我去ICU找心脏那边的医生专家会诊。

他们太忙了,我在外足足等了一小时,他们会诊讨论了一小时,最后说手术你做但是我们会在ICU给你留床位,发生意外立刻转ICU我们接手,问我是否同意。

我战战兢兢点头签字回去交给主治大夫。

幸运的是,并未发生意外,我也是正常苏醒,除了术后有点心跳问题和喘不上气,没发生那么严重需要进ICU的情况。

试问,我这种情况,即便我没出现问题,但是考虑到我很可能出现问题,为啥不直接给我送到ICU?能赚一笔是一笔嘛对不对!

因为人家太忙了,连轴转。ICU可不是普通病房你吃喝拉撒起码能自己解决,ICU里那都是需要人看护的气氛还贼差。我有朋友轮岗ICU三个月差点没抑郁。

所以啊,还是那句,放宽心,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很多时候,人送进了医院,最希望他们好起来的就是那群医护人员。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去那种省城好医院,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手术做完,顶多一个礼拜就会催出院,病床一直紧张,很多时候要预约,排队。下面那些生意差的医院就不好说了。

user avatar

明确告诉你,如果你指的是「为了给医院创收」这个意思,那一般情况下「故意让病人在ICU多待一些日子」所创造的科室流水,远不如「赶紧把一个病人处理完了收下一个」来的痛快。

而且,你如果觉得患者情况好转可以不用ICU的话,直接跟医院说就好了,放弃ICU,签字确认,肯定能把患者接出来。

而且,你说一般的科室病房给你耍点心机多收点费,我信,但ICU我基本不信,越是这种地方越是矛盾最激烈的地方,也就是相关部门监管和规定最严格的地方,我要是ICU大夫,就算我再贪财我也肯定不耍心机,因为耍心机所付出的代价远大于收益,于公于私都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了,我从不说绝对的话,不排除特殊情况,当地监管较差,病源也较差,ICU常年空着床收不上病人,难得收进来一个可以治的,就算流水再少,也总比没有好。这种情况下,从利益角度上讲,确实多待一些日子对科室利益更好。

那就需要你自己判断咯,我觉着这种概率很小。

user avatar

能理解题主的疑虑。

可以做个不太恰当的类比:

早高峰挤满了人的公交车上,跑单班的司机会不会“为了多赚钱”故意不停站让乘客不下车?

只怕他最希望的是没这么多人上车,早点跑完这圈回家咪西。

现在题主的问题是:不知道到站没,能不能下车?

建议:1.直接问司机(医生),现在这情况适不适合转出去。2.把现在的病情给其他医院的医生看看,同行评议下治疗操作。

有人会反驳:这个例子不恰当——因为公交车场景下,乘客上车投币了就不再产生收益;而ICU多住一天就多很多费用——所以医生比司机更有动机“让人不下车”。

从动机上分析基本就无解了:无论医疗体制怎么改,公立或者私立,本质就是患者花钱买命,(公立本质是国家帮你承担一部分),卖家卖家天然对立,这个思路你怎么想心里都不舒服。

我想说的是,现实中,医生还真没这么多“动机”去恶意拖延治疗时间。

首先ICU床位对医院,特别是规模很大的医院来说,是极其珍贵的资源——直接关系到大手术能不能开展、急诊病人能不能收、值班医生有没有底气。外科层面都巴不得ICU床位多空几张出来,就怕遇到紧急情况ICU没床,大家一起抓瞎(我们做大手术一般三板斧:医务处报备、排当日首台、ICU留床)。

然后在ICU科室层面,床位周转率(可以简单类比为餐馆的翻桌率)是很重要的业务考核指标,床位周转慢了是要扣钱滴——所以基本只能看见劝已经不那么危重符合转出条件的患者转出ICU的,硬留ICU的反正我没听说过…(不过我见过公费医疗一分钱不用自己的植物人老干部,儿女把ICU当廉价疗养院,老人扔ICU400多天…)

插个话:经常碰见的是转出ICU时闹矛盾不想出:比如车祸伤者就是不出ICU让肇事方多赔钱。

最后,一般来说ICU的费用,最贵是前三天:各类检查,关键性治疗的上机(CRRT、ECMO)突击性的用药等等;病情稳定后,每天的基本花费会大幅下降,一般是护理+支持治疗费用,根据病情不等,平均下来一天几千块吧。

医患关系说了这么多,其实越讲越觉得多说无益。还是那句话,如果纯粹把治病看成冰冷市场行为,怎么样双方都不舒服。

还是要相信(或者假装相信)一点温情所在:老司机挣钱养家之余,最想见到的或者说职业意义,就是看着每一位乘客平安下车

user avatar

你们不要命,别人要命,医院不缺你这个『客人』的钱。

以目前医院爆满的情况,医院没有动机故意延迟病人出院时间。

但有两个例外:①你们住的是莆田系医院,②你住的医院ICU空空荡荡没什么人。

如果①②同时满足,你怀疑还是有合理性的,那么——

你可以保存资料问问其他医院的医生(你上知乎问,就是这类尝试了),或者准备起诉。

如果你所在医院ICU病人都达到床位的80%以上了,而且也不是莆田系,你还来问这个问题的话——

那么就属于你不够富有且面对生死问题时,因为焦虑导致判断力短暂下降到不及格了。

user avatar

多待一些日子都是很特殊的情况。

比如你爷爷是离休干部,科室摇钱树,医生跟你奶奶或者你爸爸说,老爷子状态好转了,可以准备出院了,然后你奶奶或者你爸爸说再多两天吧,这时候一般不会拒绝。

还有就是真老板,我碰到过,母亲进ICU,然后直接在医院放了500万,这种基本就是随便造了,呼吸心跳停止都能上机器让她呆到花完500万。但估计有医德,不会真这样做,情况好转了还是会让她早点回家的。

你不符合这两种就别多想了,不会故意赚你钱的。

user avatar

双额叶脑挫裂伤,你永远不知道这个病情有多危险。

双额叶脑挫裂伤,最复杂的是手术时机有时候真的很难把握,在你稳操胜区的时候往往给你致命一击!

病人情况的突然恶化,从转出监护室和医生说谢谢,到突然昏迷呼吸心跳骤停,可能要不了2-3天。对医生的信心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每次开年会的时候,外伤组讨论最多的就是双额脑挫伤的治疗和手术时机。

受伤机制:一部多是后脑勺着地,最常见是洗澡时地滑踩到肥皂摔到后脑(受伤场景自行脑补)。多为减速性损伤,相当于脑壳不动,脑子在这种像豆腐一样软的组织在脑壳里使劲儿晃了一下。晃一下,就会受到冲击,就会受伤了。

我在门诊过程中,至少知道好多老百姓都知道一个概念,摔伤后脑勺是很不好的事情,搞不好会死。

这个力传导到前额的脑组织。左后脑勺着地力传导到右额,右后脑勺着地力传导到左额。

那么这个双额叶都受到了损伤,就不用我说有多严重了吧。对了,一般后脑的位置多伴会有骨折之类的,因为毕竟直接和地面接触了嘛。

受伤重不重,就看做不做气管切开了,虽然我没看到片子。但是这个气管切开可不是随便做的,这个手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风险很高。主要是应对病人短期内不能清醒,需要长期吸痰排痰的患者。

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人,双额脑挫伤,保守治疗,没有开颅,到第7天左右转出ICU了,以为在好转,结果第10天的晚上突然就呼吸心跳停了,复查片子脑水肿胀加重,脑疝了。做了手术,但是没过来。

有人说为什么不早做手术呢?手术何尝不是一种打击,能保守谁愿意手术?手术出了并发症死了,更麻烦啊。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心愿意更早去做手术,去干预,去规避风险了。去掉双额的骨头,病人真的和奥特曼似的。

我现在和家属谈话,一部都会保守的告知,至少需要3周的观察,才能确定用不用手术。因为越年轻,脑组织越饱满,受伤后肿胀越厉害,一般水肿彻底消退也在14天左右,但是不除外有时间3周水肿还很重的。

至于保守治疗的患者,其他肺部并发症,有的时候也很难治疗,所以放在ICU总比转出来病情变化以后,家属再发朋友圈说“医生不关心病人死活……”强吧?

user avatar

讲真,看见这个诊断,我觉得能安排病人住在ICU多观察一段时间真的是好事。万一赶上不好的时段,比如冬季大幅度降温的时候,呼吸道感染高发,很多慢性病比较多的老年人因为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不全要挤占不少ICU床位,像题目描述中的病人就有一定可能性提前送回普通病房。

不过有一说一,题主认为:

我感觉他是有意识了,她们盯着我看还想跟我说话,但是气管切开了说不了

可能真的是“感觉有意识了”。因为即便是病人气管切开/插管不能说话,医生也需要通过提问简单问题来判断病人意识恢复程度。比如问“你是不是叫XXX啊?”病人要是意识恢复了,可以用点头摇头、眨眼闭眼来回答。如果睁着眼,甚至眼珠子在动,但是不能依据医生指令做出有意识的答复,要排除睁眼昏迷的情况。

这里稍微科普一下,睁眼昏迷是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意思,就是说你看他睁着眼,似乎眼球还在动,但其实大脑对外界根本没有感知力,这时候病人可以有睡眠和觉醒的周期表现,部分脑功能也存在,但是意识没有恢复。不过虽然它的学名叫“持续植物状态”,却不是植物人的意思。恰恰相反,睁眼昏迷其实是大脑从重度颅脑损伤中逐渐恢复的一个表现,是好的征兆。

是不是感觉病人似乎已经醒了?其实她对外界毫无感知

我虽然不是从事神经外科工作,但为什么对这个概念很熟悉呢?因为本科实习有幸在急诊ICU和神经外科自己的小ICU分别见到过一例睁眼昏迷。而且在观察病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年轻男性病人睁眼昏迷期间瞬目(眨眼)明显减少,导致角膜暴露,我用红霉素眼膏把病人角膜封起来防止角膜损伤还被带教老师表扬了,所以记得非常清楚。

扯远了,回到问题本身。

一般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离开ICU进入普通病房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因为实习期间学过,至今年代比较远了,如有不准确、不完善的,还请神经科的朋友指正、补充:

1,颅内压趋于稳定:重度颅脑损伤最初的颅压升高主要是各种硬膜外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恢复期的颅压升高甚至更加凶险,尤其是题主描述的情况,额叶、颞叶和顶叶都有挫伤,术后的脑组织水肿会非常严重。有一些严重的,脑子甚至会从去骨瓣减压窗口顶出来。所以一般这样的病人都会预防性地把大半个脑壳拿下来,以留足膨胀空间。

多切掉一些,是为了防止严重水肿的脑子“噗”出来

度过了水肿期,颅内脑脊液流通管道的阻塞也有可能造成颅压升高。真的是一刻不敢懈怠,医护人员24小时提心吊胆。所以颅压必须稳定到一个安全范围持续一段时间才敢让病人离开ICU。万不得已,真有一大批重病号要用ICU了,才敢让颅压稳定了较短时间的患者提前出ICU。

2,颅内出血充分止血:颅内血管纵横密布,整个大脑的血液供应是极其丰富的,但最烦的是颅内血管不像肢体甚至腹腔内的血管那样可以大刀阔斧地结扎、缝扎。手术中都是用明胶海绵一点点把渗血控制住。术后最担心的就是好不容易止血的血管又开始渗血甚至飙血。所以三天两头要拉去做头颅CT,观察最新的出血和水肿情况。

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CT表现

3,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和体温,这些最基本的生命体征是由脑干调控的。严重的颅脑损伤/中风可能会影响到脑干控制这些基本生命反射的核团,病人必须在ICU通过呼吸机、升压药、强心药来维持呼吸、心率和血压。甚至有一些特殊的颅脑损伤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出了问题或者合并重度感染的,还要用冬眠药、冰毯这些东西给病人强行将体温拉下来。

4,意识逐渐恢复:意识障碍分为几个等级——从轻到重依次是意识模糊,嗜睡,昏睡,谵妄,昏迷。病人进入ICU的时候的意识障碍级别如果逐步减轻,从最初的毫无反应,到恢复痛觉(对疼痛刺激有肢体躲闪或者喊叫)甚至是恢复部分意识,那就是病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颅压、出血、生命体征也都稳定,就可以去普通病房了。如果病人的意识障碍级别没有改善,甚至恶化,肯定还不能出去。

所以,题主不妨在下次与医生沟通的时候问“现在病人意识障碍有改善了吗?什么级别?是意识模糊,嗜睡,昏睡,谵妄还是继续昏迷?”那么医生肯定觉得你是有备而来,会认真回答你。然后你可以问一问颅内压稳定吗?颅内出血控制的怎么样?生命体征稳不稳?

那么估计医生觉得你肯定有高人指点,肯定不敢故意过度治疗。当然了,ICU床位那么紧俏,我不觉得哪个医生会给自己找麻烦

结合题主家里病人的受伤情况,如果今后病人醒来了,甚至康复到可以生活自理,请务必给医务人员送一面锦旗,真的是不容易。病人命大,医务人员也必然是尽心尽力了

锦旗上实在想不出写什么,这个供您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