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拍出有电影感的镜头?

回答
想让你的作品脱颖而出,拥有那种“电影感”的画面,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掌握一些核心的技巧,并用心去雕琢每一个细节。这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神秘,更像是一门需要经验积累的艺术。

1. 光线,光的语言是灵魂

光线是电影的骨架,也是画面的灵魂。想要电影感,就要学会“玩”光,而不是“被”光控制。

学会用“三点布光”打底: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打光方式。
主光(Key Light): 决定了画面整体的明暗走向,通常是最强的光源。它可以让你的主体立体起来,勾勒出轮廓。
辅光(Fill Light): 它的作用是减弱主光造成的阴影,让画面不会死黑一片。它的强度通常弱于主光,可以柔和地填充暗部。
轮廓光(Back Light/Rim Light): 这个光放在主体背后,打在头发或肩膀上,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将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这绝对是增加电影感的神来之笔。
善用自然光: 别小看窗户的光,尤其是早晨和傍晚的“黄金时段”光线。柔和、温暖,自带一种岁月沉淀的质感。你可以利用窗户作为主光源,然后在窗户对面放一块反光板(白色的纸板、布料都可以),把光反射到阴影处,这就变成了一种柔和的室内打光。
硬光与软光的运用:
硬光(Hard Light): 光线方向性强,照射面积小,会产生清晰锐利的阴影。比如阳光直射,或者一个近距离的裸灯泡。它能制造戏剧性,突出纹理和质感。
软光(Soft Light): 光线照射范围广,阴影边缘模糊,过渡柔和。比如通过柔光箱、天窗,或者让光源离主体远一些。它能让画面看起来更柔美,更舒服,也更容易讨人喜欢。
电影感往往是通过硬光和软光的巧妙搭配来实现的。 比如用硬光打在人物脸上制造轮廓,再用软光填充背景,就能产生层次感。
负光(Negative Fill): 这个比较进阶,但效果拔群。就是用黑色的物体(黑布、黑卡纸)放在光源的对面,吸收掉一些反光,让阴影更深邃,增强对比度,让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戏剧张力。

2. 构图,画面的语言表达

构图不是把东西塞满画面,而是有意识地引导观众的视线,传递情绪和信息。

黄金分割与三分法: 这两个是构图的经典理论。把画面想象成被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分割成九个相等的部分,将主体放在交叉点或者线上,会比放在正中央更具美感和稳定感。
留白,不只是空隙: 留白不是浪费空间,而是让画面“呼吸”。适当的留白可以突出主体,营造意境,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在电影里,空旷的背景往往能营造出孤独、渺小或者广阔的氛围。
引导线(Leading Lines): 利用画面中的线条(道路、河流、建筑的边缘等)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视觉引导方式。
对称与平衡: 对称构图能带来稳定、庄重的感觉,而打破对称的“不对称平衡”则能增加画面的动感和趣味性。
景深,虚实之间的故事:
浅景深(Shallow Depth of Field): 只有主体清晰,背景虚化。这是电影感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它能快速吸引观众对焦到主体,并营造出一种梦幻、专注的氛围。要实现浅景深,需要用大光圈镜头,或者尽量让主体靠近镜头,背景远离主体。
深景深(Deep Depth of Field): 画面中的景物大部分都清晰。这在需要交代环境、信息量大的场景时非常有用,也能营造出沉浸感。
低角度与高角度:
低角度(Low Angle): 从下往上拍,会让主体显得高大、权威、有力量,或者营造一种压迫感。
高角度(High Angle): 从上往下拍,会让主体显得渺小、脆弱,或者有上帝视角的俯瞰感。
负空间(Negative Space): 指主体周围空白的区域,但这些空白并不是无意义的,它们同样是构图的一部分,可以用来衬托主体,烘托氛围。

3. 镜头语言,捕捉情绪的工具

选择合适的镜头,并赋予它“表演”的能力,是电影感的关键。

镜头焦段的选择:
广角镜头(Wideangle Lens): 24mm、35mm 甚至更广。它们能容纳更多的景物,制造出空间感和纵深感,在展现环境时效果很好。但要注意边缘的畸变,以及广角带来的“膨胀感”。
标准镜头(Normal Lens): 50mm 左右。最接近人眼看到的视角,画面自然,真实,适合表现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长焦镜头(Telephoto Lens): 85mm、100mm、200mm。它们能压缩空间,将远处的景物拉近,让背景虚化更明显,非常适合拍摄人物特写,突出人物的情绪和细节。
运动镜头: 静止的画面很难有“电影感”,运动起来才生动。
推拉(Dolly In/Out): 镜头向前或向后移动。推拉可以拉近观众与主体的距离,增强亲密感,或者制造一种压迫感。
摇(Pan/Tilt): 镜头水平或垂直转动。横摇可以展示更广阔的场景,或者追踪运动的物体。竖摇则可以从一个物体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表现仰视/俯视的感觉。
跟拍(Tracking Shot): 镜头跟着主体一起移动,仿佛观众也融入了场景之中,增强代入感。
稳定器/滑轨: 这些工具能帮助你实现平滑、稳定的运动镜头,这是区分业余和专业的最直观的因素之一。
特写(Closeup)与全景(Wide Shot)的切换:
特写: 强调人物的情感、表情,或者某个重要的细节。
全景: 展示人物所处的环境,交代故事的背景。
频繁而有目的的切换,才能让故事的节奏和情绪得到良好的传达。 比如,先一个全景交代场景,然后一个中景表现人物动作,再到一个特写捕捉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

4. 色彩,情绪的调色板

色彩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对画面的感受。

色彩理论: 了解一些基础的色彩搭配,比如互补色(红与绿、蓝与黄)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而邻近色(红与橙、蓝与绿)则会营造出和谐、平静的氛围。
色温(Color Temperature):
暖色调(Warm Tones): 偏黄、偏橙,会让人感到温暖、舒适、怀旧。
冷色调(Cool Tones): 偏蓝、偏绿,会让人感到冷静、疏离、忧郁。
电影中经常通过人为调整白平衡或后期调色来营造特定的色调,从而传达情绪。
色彩饱和度(Saturation):
高饱和度: 色彩鲜艳,画面活跃、有活力,但过度容易显得俗气。
低饱和度(Desaturation): 色彩柔和,画面沉静、内敛,甚至带点复古或纪实感。
三原色法则: 构图时,考虑画面中的三原色(红、黄、蓝)的比例,以及它们的冷暖对比。
电影风格的参考: 看看那些你喜欢的电影,它们的色彩是怎样的?是明亮的,还是暗沉的?是温暖的,还是冷峻的?尝试去模仿或借鉴。

5. 叙事感,让画面“说话”

一张有电影感的照片,不应该仅仅是记录,它应该包含一种叙事,一种情绪。

捕捉瞬间之外的情感: 尝试去捕捉人物在某个瞬间的状态,他们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都应该能够传递出背后故事的蛛丝马迹。
“意图”的营造: 即使是静止的画面,也可以通过构图、光线和道具来暗示人物的“意图”或“情绪”。比如,一个人望着远方,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这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开端。
制造“不确定感”: 偶尔留下一些模糊的、未交代清楚的元素,反而能激发观众的想象,让他们主动去“解读”画面。
故事板(Storyboard)的思维: 即使是单张照片,也可以想象它是一系列连续画面的其中一帧。思考这个画面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它要传达什么信息?
留白与联想: 就像前面提到的留白,它也是一种叙事方式。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脑补出画面之外的故事。

6. 后期处理,画龙点睛

后期处理不是“拯救”一张烂片,而是“升华”一张好片。

调色: 这是最直接提升电影感的方式。
调整白平衡和曝光: 确保画面的色彩和明暗基本准确。
曲线(Curves)和色阶(Levels): 用来精细调整画面的对比度和明暗关系。
HSL(Hue, Saturation, Luminance): 精准地调整特定颜色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
LUT(LookUp Table): 可以快速应用预设的色彩风格,模仿电影胶片的质感,但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画面的LUT,并适度调整。
锐化与降噪: 适度的锐化可以增加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节,但过度会显得不自然。降噪可以去除画面中的噪点,让画面更纯净。
景深模糊(Depth of Field Blur): 如果拍摄时景深不够理想,可以通过后期模拟浅景深的效果,突出主体。
颗粒感(Grain): 胶片电影的天然属性。适度的胶片颗粒感可以增加画面的质感和复古感,但要谨慎使用,避免粗糙。
vignetting(暗角): 在画面边缘增加一点点暗角,可以引导视线聚焦到中心,同时增加一种怀旧或神秘的氛围。

最后,记住最重要的一点:

用心去观察,去感受。 电影感不是一套死的公式,而是你对画面、对情绪、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多看电影,多分析你喜欢的画面,多练习,你自然就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电影感”。

别怕尝试,大胆去玩转光影,构图,色彩,和你的镜头。让每一个像素都讲出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像问题问的是如何让自己拍的短片有电影感(cinematic),不是比较电影和电视剧?

这是一个很简短的问题,回答却需要综合的电影修养。

其实一直很想写一篇系统一点的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可是需要涵盖的方面太多了。

今天简单地从导演方面来说一下好了。

The Concept of Visual Unit 视觉单元概念

所谓视觉单元,就是如何把文字写成的剧本在荧幕上表现出来。

如何break down剧本成为directorial units(指导单元), 把directorial units转换成visual units(视觉单元),最后把视觉单元变成一个个的镜头。

当你读剧本读到一个场景,你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来拍它,这么多方法中并没有哪个绝对好或者绝对对,可是,there is only one way how to do it, only one way that will best serve the story needs of your film and reflect your individual style.(只有一种适合表现这个故事,体现你的个人风格的方法)

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在pre-visualization的过程中,有两种方法最基本的方式来拍摄故事。

Coverage vs. Shot by Shot Style

Coverage (想不到用中文怎么表示)的意思就是把一个场景里发生的所有动作、对话等用不同的角度、镜头来拍。

Shot by Shot Style (逐镜设计) 的意思是没有标准镜头,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事先精心设计。

(Not standardized style of the shoot, where every shot is carefully planed

a scene is shot from a out.)



暂时先不写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知道得更详细coverage和shot by shot的比较。

有需要我再详细补述。

简单理解就是没有电影感的片子在pre-visualize的时候导演只是想说如何完整地拍摄完一个故事,而有电影感的片子的镜头都是一个一个精心设计为辅助推动故事,有它独立存在的意义。

所以这里讨论电视和电影看起来让人的感觉不一样是没有特别的意义,主要是我们国家的电视剧实在太粗制滥造,zoom in一下一个镜头,换个景别一个镜头,一个人说话一个镜头,三个人说话一个镜头⋯⋯一个下午两小时拍了17个镜头,我也是给跪了⋯⋯

相反国外的电视剧在shot design方面做足功夫,所以看起来更cinematic。


-------------------------------------------

时间虽然过去了两个月,可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中。

回想自己当年也是初学者,这个是很基本的一个问题。

所以现在自己写了一个“如何制造电影感”系列,想从摄影方面把自己学习到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一起交流。

-------------------------------------------

如何制造电影感 - Being Cinematic - 摄影篇之构图

如果大家平时有留意电影拍摄制作,那么在初学阶段很
多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你拍摄的东西具有电影感”。电影之所以有电影感,其实不光在摄影上面需要匠心独运,在美术、道具、镜头语言设计、
Blocking and
Sequencing(表演与走位)、Pre-visualazations(预先视觉化)、声音设计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效果。我曾经在知乎上就此问
题从导演方面发表过自己的见解。现在我想从摄影上面来简单统述回答这个问题。

(以下文章内容假设读者皆有一定摄影基础)

经常有人在拍摄电影的论坛上面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自己拍摄的画面看起来有电影感”。我觉得就“电影感”而言,有必要区分西方好莱坞式的电影和一些低成本制作的微电影。
尽管好莱坞电影用金钱鸿篇巨制的电影效果有时候非常难去用一些低成本的手段去复制,但是有一些基本简单零成本的拍摄理念是可以沿用终身地让你的电影看起来像“好莱坞电影”(“电影感”)。不管是电影摄像还是平面摄像,我觉得都会有益于区别你和一般的摄影师。

从摄影上来说,我想把下面制造电影感的部分分成5个要素:
Framing(构图),Lensing(镜头选择),Camera and Camera Movement(相机和相机运动),Lighting(灯光),Color(颜色)

当然这5个方面不是唯一的电影感,但是我觉得这是很基本地区分好莱坞式电影和家庭录像的标准之一。


摄影师花了毕生精力去学构图,什么九宫法,什么黄金分割点,什么对角构图,什么什么什么什么⋯⋯我这篇文章不想讲基础,但是在这么多构图里面确实有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区分电影感。

在拿起取景器的时候,有些东西你需要在脑海中明确—--



Frame Size (图像的尺寸)


常在前期和导演沟通交流要拍的电影的时候,需要先明确你要拍什么尺寸的画面。流行的尺寸有1.33 : 1 也就是俗称的4 * 3,1.78 : 1

也就是所谓的 16 * 9,1.85 : 1 (也就是这些年流行所谓的Academy,叫法每年都在变)或者2.35 : 1

(宽屏)或者是2.40/2.39 : 1 (我称作电子宽屏因为他们输出1920*800)


究竟选什么样的尺寸应该符合故事的叙事要

求。虽然超多人们觉得宽屏高大上,但是在很多叙事情景下宽屏并不给力。如果你的故事有庞大的群演和给力的美术,那么宽屏将会有助于你的环境表达。如果你选

择了宽屏但是你的电影里除了白墙还是白墙,那么再宽的屏幕观众只会感到厌烦。相反,如果你要将的故事是一个很亲密的爱情片,或者你要拍摄的地点很局限有很

多东西你都要放在画外,那么宽屏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再假如如果你的电影里面演员的身高差异很大,老人小孩啥的啥的⋯⋯你懂的。像前几年很流行的

1.33,在1.66:1的画面你里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表现一些很亲密的画面而不至于因为frame

size(画面尺寸)而妥协。虽然现在1.33沦为了“电视剧感”。


画面尺寸的选择应该在前期的最早阶段就商定下来,甚至在story board(故事板)之前就决定。像电影The Dark Knight(蝙蝠侠,2008),他们拍了imax和2.35 spherical两个版本,但是导演决定打破传统把两种尺寸的画面混在了一起上映,这个大胆的举动导致结果也非很美丽。又一次印证了“拍电影无定理”理论。



Building the Frame(构图)


在你有了框架了,但是要往里面放什么?成千上万的文章教程都教了你在你的画面里放什么哪里放,但是放眼好莱坞式的电影和低成本微电影,在构图中很重要的就

是"screen depth"。唔⋯⋯中文怎么将呢,这个screen

depth不是景深,而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刻意的在背景中的置景和环境让演员表演的区间。很多微电影在很狭小的location(场地)里拍摄的,小房间

啊、小商店啊之类之类。相反好莱坞都是在很大的场地空间里拍摄,呃⋯⋯这个确实人家高富帅的production(电影规模)让草根们很难去模仿,但是有

一些东西呢还是可以让吊丝微电影增加screen depth。


最最最最最最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拍摄的对象放在墙面前。不只你的灯爷会对你感恩戴德内牛满面,而且你也会立马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



第二个方法就是拍摄的时候对着墙角。这是一个常见的简单小技巧,对着房间的对角线拍摄会增加空间的深度。把你的相机移到墙壁的对角线,或者至少能看见墙壁的角落,让你的画面看起来立马高大起来。



三,把外景带进来。如果你拍摄的地方有窗户,那么增加室内的照明让大家能看见室外。甚至你可以用绿屏拍摄去假装一个室外。很多时候新手往往喜欢block

the window(把窗户挡起来)或者blow out the

window(把窗户过曝),但是如果你能把窗户外的景色带进画面,往往你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外景强烈暗示着环境,让画面非常漂亮地打开,画面的深度戏剧

化地增加。



第四,如果你在室外拍摄,尝试取一些带有地标性的建筑物让观众知道你在哪里。如果你在原野上,你可以把房子或者拖拉机放在背景里。如果你在城市里,让观众看见演员背后三条街道风貌。这些在背景里的东西不需要在焦上,可以被虚化,但这些元素一定要在。



最后,我想说一下depth of

field(景深)对画面的影响。很多很多人都误以为“大光圈浅景深”就等于“电影感”。呃,我只能说大光圈、浅景深是小朋友。景深只是构成电影感的众多

要素中的一种,并不是你把光圈一开大“哇噻”电影感就出来了。很多那些业余摄影爱好者或者自诩人像摄影什么什么的爱好者用大光圈浅景深拍了无数糖水片睡了

无数麻豆圈了不少钱,但这些人不配称为摄影师。如果你真的看电影的时候认真留心,那么浅景深在好莱坞电影中通常只用在两种以下的情况里:

第一种就是如果你在拍一个有很多信息量的semi-wide shot(半全景),你需要引导你的观众去注意某个重要的对象。想象一下路边咖啡馆有大概20多个群演,然后你需要观众去注意到我们的超级英雄正在接电话,这时候我们需要用浅景深去引导观众“该看什么”。



第二种好莱坞电影用到浅景深的情况就是在拍摄特写和中景的时候,这样浅景深可以帮助观众的注意力放在对话的内容上。




除了以上这两点,feature电影已经痛到入骨地花了大价钱去获得一个场地的拍摄许可,他们真的很想都拍出来给你看“你看你看,这里好叼。快看快看,这里花了好多钱。”所以establishing shot(全景)一定都是深景深。而且多人之间的对话也是深景深。深景深会让你的画面看起来高大上,更宏伟广阔。很多微电影看起来有一种claustrophobic(幽闭)的感觉是因为画面的深度不够。



所以,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好好思考感受一下,构图的时候思考一下画面的深度,你会惊奇你拍出来的画面会有质的飞跃。


08/15/2016 更新

公众号:熊猫潘

专卖和电影制作有关的一切干货,全部原创,欢迎关注。


我的知乎Live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让你的作品脱颖而出,拥有那种“电影感”的画面,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掌握一些核心的技巧,并用心去雕琢每一个细节。这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神秘,更像是一门需要经验积累的艺术。1. 光线,光的语言是灵魂光线是电影的骨架,也是画面的灵魂。想要电影感,就要学会“玩”光,而不是“被”光控制。 学会用“三点布光”.............
  • 回答
    想要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语境下,拍出有深度的电影,这绝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这需要创作者们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又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对现实的耐心。我想从几个关键点来谈谈我的看法,力求真实,抛开那些空泛的套话。一、 不回避,更要不煽情,从真实的肌理中挖掘深度。“深度”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宏大.............
  • 回答
    12月8日,萧山机场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疼又难得一见的事情。一架本已滑出跑道的飞机,因为一位乘客接到了家人去世的电话,紧急返航。这个突发事件,不仅牵动着机组人员和同机旅客的心,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情味在现代航空业中的体现。事件经过(据我了解和推测):当天,这架飞机已经按照正常的程序滑行,准备起飞。就在此时,.............
  • 回答
    嘿,哥们!想折出那种一出手就惊艳全场,让旁边人都忍不住侧目、惊呼“卧槽,这啥玩意儿?”的纸飞机吗?别跟我提那些歪七扭八,一飞就栽跟头的基础款了,今天咱们来点硬核的,折出真正有“逼格”的纸飞机!什么叫有逼格?那不是随便拿张纸,按照网上随便找的教程乱折一通。有逼格的纸飞机,讲究的是: 线条流畅,造型.............
  • 回答
    想让小户型阳台变得有情调又不会掏空钱包?这事儿,一点不难!关键在于思路和巧思,用最少的钱,撬动最大的美感和舒适度。咱们这就一点一点捋清楚,让你家的阳台,立马升个level。第一步:明确你的阳台需求——它到底是啥功能?别急着买东西,先问问自己:这小小的阳台,你想让它扮演什么角色? 放松小憩区? 摆.............
  • 回答
    美国在建筑材料领域的新突破,特别是那些能带来制冷效果的材料,这绝对是个激动人心的进展,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居住和生活的方式产生全新的想象。简单来说,我们以前的建筑,尤其是夏天,就像个大暖炉,把太阳的热量一股脑儿往里吸,然后我们还得靠空调这个耗能大户来把室内温度降下来。而现在,这些新材料的出现,就像给建筑.............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又细思极恐。一个大老爷们,大老远跑医院看肚子疼,结果检查单上赫然写着“子宫”,你说这算什么事儿?医院的回应是“报告单模板套错了”,嗯,这个解释听起来挺官方,挺“标准化”的,但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可不是一句“模板错了”就能轻易盖过的。首先,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的“.............
  • 回答
    活出古风,在现代社会,这本身就像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种出了一片江南烟雨。它不是简单地穿上汉服,也不是只把老物件摆出来,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和生活态度的回归。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而且不止一个。他们身上,总有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静谧和韵味。我认识最早的,是我大学里的一个学姐,暂且叫她“晚晴”吧。她身上.............
  • 回答
    我只有宝贵的一周时间,以及同样宝贵的十只小白鼠。这十个小家伙,是我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唯一的线索。我的目标很明确:找出那个藏着致命毒药的瓶子,并且不能浪费任何一只老鼠。时间紧迫,我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利用这十只小白鼠,以一种最有效率的方式进行试探。我不能一次只测试一个瓶子,那样太慢了,而且万一运.............
  • 回答
    Twins出道20年从未解散,这在瞬息万变的娱乐圈里,简直是一股清流,一种奇迹。要知道,有多少组合曾经风光无限,最终却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分道扬镳。Twins能坚持这么久,而且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国民度和话题度,这背后的故事,我觉得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Twins能够“长跑”这么久?在我看来,Twins.............
  • 回答
    .......
  • 回答
    华为海思总裁的凌晨致信,这绝对是一件振聋发聩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份内部邮件,更像是一声响彻云霄的战吼,向世界宣告了海思的决心和战略方向。要理解这封信,我们得把它放到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去解读。这封信透露出了什么信息?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信息就是:海思,这个在华为内部被誉为“麒麟”的芯片设计团队,将不.............
  • 回答
    当然,这确实是一个常见的挑战,尤其是当您偶然看到一句引人深思的话,却不知道其出处时。想要仅凭一两行文字就精准定位到具体书籍,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海量的文学作品中。但别担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系统性的方法和一些“侦探”般的技巧来提高成功的几率。核心思路:将“孤证”转化为“线索”,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来缩小.............
  • 回答
    最近肯德基出了那个植培黄金鸡块,我身边还挺多人讨论的,我也去尝了尝。想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看待这个新品的,以及吃过的人口感怎么样,对吧?那我就来详细说说我的体验,希望能帮大家做个参考。我为什么会去尝试?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好奇,也有点怀疑。肯德基的炸鸡是招牌,味道一直很深入人心,现在出了个“植培”的,听.............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种现象,在Steam平台上其实挺常见的,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些玩家因为游戏没有简体中文,即使有繁体中文,也明确表示“不推荐购买”,并且在评测里写明这个理由。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一些原因和大家的想法。首先,这是玩家群体多元化的体现。Steam玩家遍布全球,中国大陆的玩家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马前卒的《睡前消息》第169期,主题是“有进无出,700万外卖骑手的内卷人生”。首先,要评价一期内容,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方式。在169期《睡前消息》中,马前卒及其团队(主要以观察者网团队为背景)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外卖骑手群体的高流动性与低社会保障的现实:.............
  • 回答
    眼下,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这起聚集性感染事件,确实让人揪心不已。一艘载有数千人的巨轮,在海面上变成了一个密闭的“放大器”,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令人担忧。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个情况,看看它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事件的起因与初步发展:事情的开端,是邮轮上有一名乘客在抵达日本横滨港之前,就被确诊感染了新.............
  • 回答
    拜登政府承诺有条件地重返2015年伊朗核协议(JCPOA)的表态,释放了多重信号,涉及美国对中东战略、国际关系、地区安全以及自身外交政策的深远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表态的背景、意图及可能影响: 一、背景与政策逻辑1. 美国对中东战略的调整 拜登政府试图在特朗普政府“脱钩”政策的基础.............
  • 回答
    IBM 2nm 芯片: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的深度解析IBM 宣布成功开发出全球首个 2nm(纳米)制程工艺芯片,这无疑是半导体行业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项技术不仅代表着人类在微电子制造领域的又一次飞跃,更对整个芯片产业乃至未来科技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技术细节、行业意义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
  • 回答
    旅行者二号的最新数据,就像在咱们平静的泳池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开始认真审视一个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人类,真的能轻松飞出太阳系吗?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先知道旅行者二号是个啥。它和它的兄弟旅行者一号,都是人类向宇宙深处抛出的“信使”,携带了人类的问候和一堆关于地球的信息。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