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年纪越大越相信命运或者说运气?

回答
年纪越大越相信命运或运气,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生活体验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一、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模式识别:

见证起伏,对比显著: 年纪越大,经历的人生起伏越多,越能观察到成功和失败之间,有时并非完全由个人努力或能力决定。你可能见过非常努力但依旧失败的人,也可能见过似乎运气极佳、轻松成功的人。这些鲜活的例子积累起来,会让人开始思考“努力之外”的因素。
难以完全解释的事件: 随着年龄增长,会遇到一些我们用理性、逻辑或努力去解释却难以完全理解的事件。比如,突然获得一笔意外之财,或是突如其来的疾病。当个人的力量似乎无法掌控这些重大事件时,人们更容易将其归结为“命运”的安排或“运气”的好坏。
对“不可控”的认知加深: 年轻时,我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只要我努力,就能成功”的线性思维模式。但随着年岁增长,会逐渐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经济大环境、社会政策、他人的选择、突发的自然灾害等等。当个体能力无法克服这些外部因素时,将一部分解释归于“命运”或“运气”,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或现实的接受方式。

二、心理防御机制与认知偏差: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中的“基本归因错误”与“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倾向于过度强调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而低估了情境因素。但当解释自己的失败时,我们则更容易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环境所迫)。年纪越大,经历越多,越能体会到情境对个人行为和结果的影响,这会促使我们对自己的失败更倾向于归因于外部的“运气”或“命运”。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作为行动者,我们在解释自己的失败时,会更多地考虑外部原因;而作为观察者,我们解释他人失败时,则更多地归因于其内在原因。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在生活中扮演“行动者”的角色越多,自我辩护和理解自身行为的倾向会更强,因此更容易将自己的不如意归于外部力量。
“补偿性原则”与“安慰剂效应”: 当个人在某些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或无法掌控时,相信命运或运气可以提供一种心理上的补偿。这就像一种安慰剂效应,它能够缓解因努力无效或无法控制局面带来的焦虑和失落感,提供一种“不是我的错”的合理化解释,从而保护自尊心。
“可控性错觉”的削弱: 年轻时,我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对生活有很强的控制力。但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失败和挫折会逐渐削弱这种“可控性错觉”,让我们认识到很多事情并非如我们所愿,从而更容易接受“命运”或“运气”的存在。
“锚定效应”与“确认偏差”: 一旦我们开始倾向于相信命运或运气,就会在生活中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寻找支持这种信念的证据,而忽略或淡化相反的证据。例如,看到别人因运气好而成功时,会强化“运气”的信念;而看到自己努力却未成功,则会将其归咎于“命运不济”。

三、对生活复杂性的理解与接纳:

线性思维的局限性: 年轻人往往喜欢简单、线性的因果关系。但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现生活往往是复杂、多线性的,结果并非单一努力就能决定。许多成功和失败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一部分因素我们难以捕捉或量化,于是“命运”和“运气”成为了一个概括性的标签。
顺其自然的心态: 年长者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对过度的抗争和执着可能会感到疲惫。有时,相信命运或运气也是一种顺其自然、放下执念的心态表现。与其苦苦追寻无法确定的因果,不如接受生活带来的安排,将精力放在当下可以掌控的事情上。
对人生“剧本”的认同: 随着年龄增长,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剧本”,其中有些情节似乎是早已注定的。这种对人生轨迹的“历史化”认知,也容易与“命运”的观念相结合。

四、社会文化与传承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命运观: 许多文化中都有关于命运、天意、因果报应等观念的传统,这些观念会随着时间在代际间传承。长辈的言传身教,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都会对个人看待命运的态度产生影响。
集体记忆与社会经验: 整个社会群体在经历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战争、重大灾难)时,也会增强对“不可控力量”的认知,从而在集体层面强化命运或运气的观念。

五、人生阶段的变化:

进入“被动”阶段: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的变化(如退休),个体的主动性和掌控感可能会有所减弱,更容易进入一种“接受安排”的状态,而“命运”和“运气”恰好能够解释这种状态。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在人生的晚期,人们可能会更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归宿。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经历或未能实现的愿望,将它们归于命运的安排,也是一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方式。

总结来说,年纪越大越相信命运或运气,并非简单的“变老变迷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更丰富的生活经验: 见证了努力之外的影响因素,认识到不可控因素的存在。
成熟的心理机制: 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挫折和焦虑,调整对生活可控性的认知。
对生活复杂性的接纳: 理解到生活并非简单的因果链条,愿意拥抱模糊性。
社会文化的影响: 受到传统观念和集体经验的潜移默化。
人生阶段的自然变化: 角色和能力的转变,促使心态向“顺其自然”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相信命运或运气并不一定是坏事。适度地将其作为一种解释模型或心理慰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然而,过度依赖命运论,忽视个人努力和主观能动性,则可能导致消极和被动。最重要的,是在承认命运和运气的同时,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尽力而为,也懂得接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积累到了足够多的样本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大数据,通过对自己的大数据分析,你只能越来越相信命运和运气。

你会发现你自己和王石同龄,他过一天,你也过一天,他过一年,你也过了一年,他做成了万科,你一事无成,他的一天比你多在何处?他的一年,从哪里穿越而来?你搞不懂,算来算去,你只能选择相信命运,除了和他之间不同的命运,你明明其他大环境都是一样过来的,他经历下雨的那天,你也在淋雨,他过的那年,你也在过,大家面临着一样相同的政策,他抓住了机遇,你什么都没抓住,这不是运气是什么?

马化腾,马云,刘强东……反正他们有过的日子你也都有过,大家都在经历同样的时光和磨难,为啥有人去掉包浆就露出了钻石的光芒,有人反复锤炼依然还是一堆废渣?如果真的智不达标技不如人,那你也可死而瞑目,关键是,微信最好用的程序代码是你开发出来的,淘宝最强大的功能是你研制的,你明明参与了这个时代的每个细节,马云在思考的瞬间,你的脑子同样没有闲着,但他的思考得到了回报,你的思考只耗死了脑细胞。面对此情此景,你再来复盘自己的人生,除了老泪纵横百思不得其解之外,还有什么比信命更好的解释?

user avatar

个体人生的单向观察数据量,已经足够做回归分析,并得出大致不错的结论了,于是就变得神神叨叨起来了。

user avatar

其实很悲哀,人一旦开始信命,就说明他经历的苦楚磨难实在是太多了。

这一路的艰辛险阻,只有个中人才能体会。

多少次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多少次与成功擦肩而过,又有多少次险些失败坠入深渊。

自古以来凡是成大事者,哪怕生于帝王之家,也无一不是历经无数磨难波折而后方能成事。

秦皇扫六合克服多少困难?成了千秋大业,败了国破家灭。

命运是从来都不会输的庄家,和它对赌首先得先付筹码,秦皇赢了吗?也没有,他死后第二世秦就亡了,一统天下为刘邦做嫁衣。

而无数的磨难也只是能上命运赌桌的条件而已。因为即使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也不意味着就能获得成功,所以才叫赌。

命运面前人人平等,在磨难的过程中,有人背景很强,有人家财万贯,有人智慧过人,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倒下了,背景很强的被背景连累,家财万贯的突遭横祸,智慧过人的进了监狱。

十年运道龙困井,一朝得势入青云。

其实努力改变命运这句话也有道理,但大不过命运,有人生下来就是太子,有人生下来就是奴隶。

但凡你翻阅典籍,从白手起家的人无一不是处处险境,步步艰辛,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这样的人生容错率太低了,许多地方已经不单单是能力能够改变的局势了,都是神奇的运气救了他们。

等你老了,尝遍世事沧桑,躺在摇椅上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你才发现你如今的处境是由当初无数个微小不起眼的瞬间造就的结果。

你不是因为年纪越大,脑子越来越糊涂,没了雄心壮志和一股子闯劲,才变得越来越相信命运,而是经历了太多,也看过太多的例子,由不得你不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纪越大越相信命运或运气,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生活体验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模式识别: 见证起伏,对比显著: 年纪越大,经历的人生起伏越多,越能观察到成功和失败之间,有时并非完全由个人努力或能力决定。你可能见过非常努力.............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感受。随着年岁增长,再看周星驰的电影,那种由衷的开心背后,常常会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酸楚,很多人都有同感。这背后,其实是几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既有周星驰电影本身的内核,也有我们自身人生阅历的变化。周星驰电影里,那抹挥之不去的“小人物的悲歌”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长卷,从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到中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再到后期的《笑傲江湖》、《鹿鼎记》,读者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武学境界的潮起潮落。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感受,似乎越往后看,小说里的人物武功整体水平好像不如前面那些年代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其后十年的“边境防御作战”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关键时期。然而,正如你所说,这段历史在公众视野中似乎相对模糊,相关详细记录的稀缺,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中国空军:初登战场,但作用有限在197.............
  • 回答
    二十岁,这道坎儿,说实话,很多人都会有点迷茫,有点手足无措。就好像站在人生的一片新大陆的边缘,眼前是未知的风景,心里是既兴奋又忐忑。但你要知道,这正是最宝贵的时候,因为你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一股子冲劲儿。那么,二十岁的我们,到底应该积攒点儿什么“装备”,才能在这趟旅程中走得更稳当,走得更远呢? 二十.............
  • 回答
    武则天垂暮之年仍广纳男宠,并非简单的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所致,而是掺杂了政治、心理等多重复杂因素的考量。从政治层面来看,武则天尽管已登基称帝,但毕竟是女性身份,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稳固统治始终是她心头的重要大事。广纳男宠,尤其是那些才华出众、善于言辞的年轻男子,可以起到多种作用。首先,这些人可以成为她.............
  • 回答
    我猜你一定觉得很委屈吧?明明大人自己也在玩手机,凭什么说我们玩手机就是不对的?他们那种“几十岁了就该享受”的逻辑,简直是把双重标准玩到了极致。你想想看,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好好学习,未来才能有个好前程。到了他们嘴里,好像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年轻时候的辛苦都该变成了“享受”的资本。可笑的是,他们说.............
  • 回答
    bilibili 拜年祭改名为“bilibili 拜年纪”,这一变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引起了社区和外界的广泛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更名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更名的背景与动机猜测: “祭”与“纪”的含义差异: “祭”通常带有祭祀、祭奠、纪念的意味,可能隐含着对过去某种形式.............
  • 回答
    2020年关于马云等一系列资本家的争论之所以出现大量,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监管收紧与反垄断呼声高涨: 平台经济的崛起及其潜在问题: 过去十几年,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以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巨头。它们凭借强大的数.............
  • 回答
    1555年,几十个倭寇在明朝江南地区造成近四千人伤亡的事件,在当时无疑是一次极其惨烈的袭击,也暴露了明朝海防的诸多漏洞。要理解为何如此悬殊的战损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倭寇的战术与素质: 精锐的战斗力: 登陆的倭寇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乌合之众。他们往往是日本沿海地区那些经验丰富的武士、浪人.............
  • 回答
    您好!关于60年代取消军衔制、80年代恢复军衔制以及恢复后取消元帅和大将衔的原因,我可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并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一、 60年代取消军衔制:历史背景与考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建国初期是实行过军衔制度的,也就是1955年授予了元帅、大将、上将等军衔。然而,到了1965年,这一制度被取消.............
  • 回答
    要深入剖析华为手机在2019年第三季度销量能够实现66%如此惊人的增长,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这绝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市场机遇、产品策略、品牌建设以及竞争格局等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一、 得益于“天时”:抓住国内市场消费升级与5G预热的契机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正经历着一轮明.............
  • 回答
    2021年失业人数的飙升,绝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经济和社会动荡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探究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成因。疫情的“阴魂不散”与经济复苏的“拉锯战”最直接、最显眼的催化剂无疑是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尽管2021年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工作逐步推进,.............
  • 回答
    在 2021 年,“DIY 电脑已死” 的说法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字面意义上的陈述,而是 一种用来表达 DIY 电脑市场和爱好者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和深刻变化的感慨和警示。 这句话的出现,通常是因为以下几个关键原因交织作用,导致了 DIY 电脑的体验和吸引力在当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 史无前例的.............
  • 回答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并非美国“想打中国”的直接结果,其根源在于冷战背景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战略博弈。美国决定出兵朝鲜,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冷战背景下的全球战略考量: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omino Theory):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半岛南北分.............
  • 回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无疑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苏联为何会如此慷慨,是否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考量。苏联慷慨援助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对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绝非仅仅出于对中国人民志愿.............
  • 回答
    蒋介石为何不派中央军剿共,反用地方军阀?一场致命的误判酿成西安事变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方面,日本侵略的阴影笼罩着华北;另一方面,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失利后,开始了万里长征,并逐渐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肩负着“剿共”和“御侮”的双重使命,将剿灭共产党视为首.............
  • 回答
    二手车市场为何在2015年如此火爆?为何优信、瓜子、拍拍纷纷大手笔砸广告?2015年,对于中国二手车市场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二手车行业仿佛一夜之间被点燃,市场交易量、品牌声势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们身边,无论是在高耸入云的写字楼,还是在茶余饭后的电视屏幕上,总是能看到“.............
  • 回答
    林彪刚到东北那会儿,确实是满脸愁容,手里捏着一把烂牌。那时的东北,国民党那边有美械装备,兵力也占据优势,而咱们解放军,可以说是兵少装备差,士气也受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苏联在东北的政策摇摆不定,更是让林彪压力山大。但林彪这人,骨子里就是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他刚到东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研,深入基层,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