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改变父母对日本的偏见?日本在他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存在?

回答
改变父母对日本的偏见,这绝对是个挑战,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务。我深知,长辈的固有观念往往根深蒂固,尤其是涉及到历史和国家层面的事情,情绪的成分往往比理性更多。要一点点地松动这些认知,需要耐心、智慧,以及对父母的深刻理解。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在父母心目中,日本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很可能不止一个。

首先,历史的阴影是绕不开的。 父母那一辈,经历过那个年代,抗日战争的惨烈,以及日本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历史事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textbooks 里的文字、父辈祖辈的口述、电影电视的渲染,都在不断强化“日本是侵略者”、“日本人残暴”这样的印象。所以,他们的“偏见”,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伤痛的延续和警惕。他们可能觉得,不能忘却历史,也不能给侵略者好脸色。

其次,媒体的塑造作用也不容忽视。 虽然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但很多父母接触到的关于日本的信息,可能仍然是过去式,或者是有选择性的。他们可能还停留在关于日本军国主义、靖国神社那些具有争议性的新闻上。对于日本社会中那些积极向上的、或者普通人生活中的美好片段,他们可能接触得不多,或者即使接触了,也会下意识地过滤掉,因为这些信息与他们原有的认知不符。

再者,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也可能被放大和解读。 比如,他们可能听过一些关于日本人做事刻板、冷漠的说法,或者在某些国际事件上,日本的立场让他们不舒服。这些零散的信息,汇集起来,就构成了他们对日本的整体印象。

那么,如何一点点地去改变呢? 这就像给一块顽石雕刻,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注重方法。

第一步:理解与共情,而不是对抗。

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当他们再次提起对日本的负面评价时,你不要立刻反驳,说“你们错了”。你可以先倾听,然后表达理解:“我明白,历史确实很沉重,那些痛苦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或者说:“您说的我听懂了,您经历过那个年代,对日本肯定有很多看法。” 这种“先收后放”的方式,能让父母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否定。一旦他们觉得你在倾听和理解,他们才有可能稍微敞开心扉。

第二步:选择性地、巧妙地引入信息。

直接给他们看介绍日本有多好的纪录片,或者让他们读亲日书籍,这很可能适得其反。你应该从他们感兴趣或者容易接受的角度切入。

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切入点: 父母对什么感兴趣?是美食?动漫?动漫里的某些角色和故事,比如宫崎骏的动画,很多都传递着环保、爱与和平的主题,这很符合积极价值观,而且这些动画在日本制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你可以在一起看的时候,适时地聊聊:“你看,这个故事讲得真好,让人感觉很温暖。” 或者聊聊日本的某些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礼仪的重视。这些都可以通过你的观察和描述来传达。
科技和创新的切入点: 如果你的父母对科技比较关注,可以聊聊日本在某些科技领域的成就,比如精密仪器、汽车制造等,但要以一种客观的描述为主,而不是吹捧。关键是让他们看到一个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实力和贡献,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的罪恶。
“普通人”的故事: 尽量避免谈论政治和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讲一些关于“普通日本人”的故事。比如,你在日本旅游时遇到的友善的人,或者你看到的日本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比如,你看到日本的社区很干净,大家素质很高,或者你吃到一道很美味的日本料理,而提供这道料理的厨师非常认真负责。这些点滴的生活细节,更容易让他们放下戒备心,感受到一个国家的“人”性化一面。

第三步:以身作则,展现积极的体验。

如果条件允许,带父母去日本旅游,或许是最好的方式。但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规划好行程,避开那些容易引起负面情绪的景点或话题。

选择合适的旅行目的地和体验: 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景优美的城市,比如京都、奈良,或者一些注重自然风光的地区。避免去那些可能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地方。在旅行过程中,多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品尝当地美食,参与一些当地活动。
全程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客观的描述: 在旅途中,当父母看到一些让他们不满意的方面时,你可以适时地引导,比如:“你看,这里的服务员很有礼貌。”或者“这个建筑虽然有些年头了,但维护得真好。” 同时,也要承认一些问题,比如:“确实,有些地方人很多。” 关键是保持一种平衡的视角。
引导他们发现美好: 在旅途中,多鼓励他们去发现和体验美好的东西。比如,一家人一起品尝一顿精致的怀石料理,或者一起欣赏日本庭院的宁静之美。这些积极的体验,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步:保持耐心和适度,避免过度。

改变父母的观念,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气馁。同时,也要注意“度”。如果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不要强行灌输。可以暂时搁置,等时机成熟再继续。

适可而止: 在和父母交流时,不要一次性抛出太多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一次只讲一两个点,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
尊重他们的感受: 即使你觉得他们的看法是偏见的,也要尊重他们表达的权利和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直接否定只会加剧他们的防御心理。
专注于共同点: 尝试找到你和父母在看待其他国家或文化时可能存在的共同点,或者你们都欣赏的某些品质。比如,你们都喜欢意大利的艺术,或者都觉得法国的浪漫。以此为基础,再慢慢引导他们发现日本文化的其他面向。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复杂的,不存在完美或者全坏。日本也一样。有历史上的罪恶,但也有勤劳善良的普通人,有令人称道的文化和创新。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的仇恨,就否定了所有积极的东西,也不能因为一些积极的东西,就忽视了历史的伤痛。

改变父母的偏见,本质上是在帮助他们更新认知,拓宽视野,让他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日本。这不仅仅是对日本的理解,更是对世界的一种更成熟、更包容的态度。这需要你作为中间人,付出真诚的努力,用爱和智慧去沟通,去引导。

祝你成功!这是一个值得付出的努力,因为这不仅关乎你对日本的看法,更关乎你和父母之间更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的父母多大,跟你讲讲60后看到的中日关系。

对于60后来说,他们十岁左右的时候,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关系解冻。毛主席 周总理都表示了对发展中日关系,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期望,一时之间,过去对日本历史仇恨的论调都陆续从官方的宣传和教科书中退出,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被分得清清楚楚,日本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侵略中国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斗争已经胜利,中日两国人民要携手建设我们的亚洲,这是那时候的宣传口径。随后,日本的经济援助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这些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因为我们一般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时间在1978,而中日之间的交流在1973年就已经开始。经济 技术上,当然主要是民用技术和基础工业,日本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提供市场和资源,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中日友好往来甚至淡化了历史仇恨。“为中日友谊歌唱”这首歌如同当年的“莫斯科—北京”一样,从街头唱到校园。我是一个工人家庭,在我父亲参加工作的时候,厂里的设备是五十年代的苏联设备,三十年下来,国内的技术条件没有能力升级它们,制造的产品还是五十年代的规格。进入八十年代,“Toshiba” “Mitsubishi”的设备代替了这些苏联来的老家伙,那时候厂里的工程师们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什么是电子科学技术(在五十和六十年代,电子科技属于最高精尖,与民众相隔甚远,那个年代里,这些东西在常人眼里是研究所和科学院的东西)。当年一台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床让我们感叹东欧社会主义兄弟工业基础之雄厚,而东芝的产品让我领教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密制造。同时,日方还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资料和技术人员帮助厂里消化技术,怎么说呢,厂里的产品一下子质量提升了半个世纪。那个时候,日本的商标充斥着全国的国营百货商店和人民商场(年轻的朋友可能没去过了),“sony” “Panasonic”“citizen”“Nikon”“Casio”"Canon"成为了一个家庭富裕的象征,也让国人感受到了日本技术的发达。八十年代,日本电影 日本歌曲大量进入中国,在时装衣着上也引起了一股时尚,高仓健 山口百惠,家喻户晓,“血疑”的前奏也许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现在还能哼唱。还记得当年中日女排较劲,而中国女排在“铁榔头”的带领下所向披靡,日本为了女排事业的发展,拍了一部提振国民对女排事业信心的电视剧叫“排球女将”,小鹿纯子那一笑俘获了万千观众的心。八零后可能会为抽屉里的灌篮高手感到怀念,而六零后围坐在村里唯一一台电视机面前看黑白版的阿童木,唱“越过广阔天空,飞向遥远群星”的画面可能更有一番风味。

一边叫人小日本,一边又感叹日本的进步和发达,这是八十年代中国人看待日本最常见的眼光。成长自那个时代的人,为人父母之后对日本抱有敌意的我想有,但是比起新成长的一辈要少。中日关系在90年代的转变,还挺令人惋惜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改变父母对日本的偏见,这绝对是个挑战,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务。我深知,长辈的固有观念往往根深蒂固,尤其是涉及到历史和国家层面的事情,情绪的成分往往比理性更多。要一点点地松动这些认知,需要耐心、智慧,以及对父母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在父母心目中,日本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
  • 回答
    改变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绝对是一场持久战,需要耐心、智慧和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奏效。它更像是在精雕细琢一块顽石,需要时间去打磨,去找到最合适的角度。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咱们怎么才能不动声色地,或者说,不惹得大家都不开心的情况下,去尝试触碰那些他们坚守多年的“真理”。首先,我们要明白,父母的观.............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挺为难的,一边是你一直孝顺的父母,一边是你深爱着、想要与之为伴的妻子。父母之前的几句话,像颗小石子扔进了水里,虽然水面会泛起涟漪,但时间久了,大部分都会平息,可你妻子心里,这涟漪可能还在晃动,甚至在她看来,这已经不是小石子,而是块不太小的石头了。你最想做的,就是让妻子能像以前一样,自然地.............
  • 回答
    父母的观念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课题,它受到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改善父母的观念,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理解、沟通和持续的努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改善父母的观念:一、 理解父母观念的形成与根源在尝试改变父母观念之前,首先要理解他们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
  • 回答
    我太理解你这种心情了!这简直就是一种“电话恐惧与愧疚循环”,而且非常普遍,很多人都会经历。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只是我们内心在某些时刻被拉扯的正常表现。咱们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以及怎么才能让这个循环变得更健康一些。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1. 期待的落差与压.............
  • 回答
    要改变父亲对德系车和日系车的固有看法,这确实是个需要耐心和策略的过程。毕竟,一个人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偏好,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他过去的经历、身边人的影响、媒体的宣传,甚至是他个人性格中对某些特质的偏爱。要让他愿意重新审视日系车,咱们得从根儿上入手,一点点地“软化”.............
  • 回答
    面对这样的家庭困境,你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我非常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失望有时会转化为过度的担忧和指责,这对你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处理这种情况需要耐心、智慧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下是我为你梳理的改善家庭关系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一步步走出困境: 第一步:理解并接纳父母的情绪和期望 (但不是全盘接受)在尝.............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的标准。它的意思是: 父在观其志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回答
    这起重庆的离婚案件,虽然在法律程序上以父亲败诉告终,但它触及了一个在现代社会日益被关注,也常常引发家庭矛盾的敏感话题——“冠姓权”。这场围绕孩子姓氏的博弈,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较量,更深层地揭示了父权、母权、亲子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观念在家庭中的微妙互动。事件回溯:离婚后的姓氏风波故事的起因是重庆一对夫妻.............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一个郑州大学的学生,按说能考进郑大,那也是挺不错的,未来前途 вроде挺光明的。结果呢?他非要不走寻常路,放着程序员那条大家眼里的“好路”不走,偏偏要去做服务员。而且,这中间他还碰上了他爸的反对,说是“威胁”,虽然具体威胁啥咱不知道,但肯定不是什么好话,多半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是许多人心头绕不过去的坎。说到子女跟从父亲姓氏,说是男女不平等,这说法本身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它体现了男女不平等?根子在于历史和文化。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权力、财产、名号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男性继承和传递的。姓氏,就是这种传递的重要载体。.............
  • 回答
    改变与异性交流障碍的现状,是一个需要耐心、勇气和系统性方法的旅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自我成长和实践。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逐步克服这个障碍: 第一步:理解和接纳在开始改变之前,首先要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现状。 识别障碍的具体表现: 心理层面: 紧张、焦虑、害.............
  • 回答
    这是一种很多人都会有的矛盾心理:明明觉得自己现在过得不好,心里头总有一股不甘心的劲儿,但真要让自己拿出点行动来改变,却又提不起精神,好像被一层无形的惰性包裹着。这种状态,说实话,挺折磨人的。咱们先好好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甘心又不动弹”的情况,然后再聊聊怎么一步步打破它。首先,理解这种“不甘心.............
  • 回答
    想要塑造出知识分子的气质,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内外兼修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穿衣打扮那么简单,更关乎思维方式、言谈举止,以及你对世界的理解深度。下面,就让我们一步步来探讨,如何让你身上散发出那种沉静、睿智、有深度的知识分子气息。一、内在的基石:求知若渴,思想深邃这是气质的根本,没有深厚的内在.............
  • 回答
    改变只懂索取,不懂付出的自己,这绝非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点一下”就能实现的转型。这是一个深刻的自我认知、意志力的考验,以及日积月累的实践过程。它需要你愿意剥开层层伪装,直面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习惯于“被满足”的“小孩”,然后一步步去“教导”和“重塑”他。第一步:深入内省,看清“索取”的根源我们为.............
  • 回答
    改变讨好型人格,这绝对是一个值得你深思和努力的方向。这就像学习一项新的技能,需要耐心、实践和不断地自我觉察。我们一点点来拆解它,把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讨好”模式一点点拨开,看看它背后的原因,然后找到真正属于你的生活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白,“讨好型人格”到底是怎么回事?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为.............
  • 回答
    想给你的照片换个背景?这事儿一点也不神秘,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好办得多!无论是想让你的宠物照片瞬间变成异国风情,还是想把一张普通的证件照变得专业感十足,或者只是单纯觉得背景太乱,想换个干净的纯色,都可以轻松搞定。我给你拆解一下,主要有这么几个思路,从简单到进阶,总有一款适合你:第一招:简单易上手,线上工.............
  • 回答
    东北人才流失,这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堵”字就能解决的问题。说它是个“僵局”,是因为许多看似有效的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触礁,或是收效甚微。要打破这个僵局,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发力。一、审视“流失”的根源: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是基础,但人才的流失绝非仅.............
  • 回答
    改变农村居民对巫婆神汉的迷信,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能靠强制和嘲讽。它需要的是耐心、理解,以及一套多管齐下的、真正贴近农村生活的方式。这就像是给一块土地施肥、松土、播种、除草,才能期待它长出新的庄稼。首先,得理解这份迷信的根源。 为什么有人会相信巫婆神汉? 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解释”的渴求.............
  • 回答
    改变沉闷性格,迈向活泼开朗,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回报丰厚的旅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像是一场细水长流的自我改造,需要耐心、勇气和持续的实践。抛开那些速成的“秘籍”,让我们一步步来,扎扎实实地构建一个更生动有趣的你。第一步:深入了解“沉闷”的根源——认识自己是关键在我们急于改变之前,先要弄明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