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许小年说「宏观经济学是伪科学」,你认为呢?

回答
许小年教授说宏观经济学是“伪科学”,这话确实石破天惊,也触及了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痛点。作为一个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人,听到这样的论断,我首先觉得他不是在否定经济学本身,而是在批判当下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那些脱离实际、过于依赖模型、或者预测能力堪忧的方面。

要理解许小年的这句话,我们得先想想“科学”和“伪科学”在大家心中的概念是什么。科学通常意味着可重复性、可证伪性、逻辑严谨以及与经验证据的契合。伪科学则往往是缺乏这些特质,可能包装得像科学,但经不起检验,或者在推广应用时带有误导性。

那么,宏观经济学在哪些方面可能被贴上“伪科学”的标签呢?

1. 模型与现实的脱节:

宏观经济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经济运行。这些模型,比如ISLM模型、新凯恩斯模型、DSGE模型等等,为了便于分析,往往需要做很多简化假设。比如,假设消费者是理性且具有前瞻性的,企业行为高度优化,市场总是有效率的等等。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充满了非理性行为、信息不对称、制度摩擦、突发事件(比如金融危机、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等,这些因素很难被纳入理想化的模型。当模型中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时,人们自然会质疑模型的有效性,甚至怀疑整个学科的科学性。你可以想想,每次经济危机爆发,宏观经济学家们往往都措手不及,或者事后才恍然大悟,这不免让人觉得他们的“预测能力”与其声称的“科学性”有些距离。

2. 预测能力的局限性:

前面也提到了预测。宏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预测经济走势,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然而,宏观经济的预测准确率一直不高。很多时候,预测的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偏差很大。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宏观经济学独有,即使是天气预报这种相对成熟的科学,也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当宏观经济预测的误差直接关系到巨额的公共政策和金融投资时,其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政策建议的争议性与有效性:

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为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建议。然而,在许多政策的实际效果上,学界和政策界都存在巨大的争议。例如,关于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政策是否有效,关于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影响,关于通货膨胀的目标设定等等,都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正确答案”。当理论指导下的政策在实践中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时,人们就容易质疑理论本身的科学性。

4. 意识形态的影响:

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如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等)在对经济运行的理解和对政府角色的定位上就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让宏观经济学显得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而更像是在不同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论证”或“辩护”。

5. 缺乏实验证据:

与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不同,宏观经济学很难进行严格的控制性实验。经济系统太复杂,变量太多,而且历史事件一旦发生就无法重来。因此,经济学家们只能依赖于历史数据进行“事后检验”,这使得经济理论的“可证伪性”比自然科学要弱很多。很多理论在解释过去的现象时似乎头头是道,但到了新的时代或新的情境下,可能就失效了。

那么,许小年教授说“伪科学”是全盘否定吗?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许小年教授的批评更多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警醒。他可能不是说宏观经济学完全没有价值,而是觉得它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它应该更诚实地面对自身的局限性。

他可能想表达的是:

不要过度自信: 宏观经济学家应该承认自己对复杂经济系统的理解是有限的,不应过度自信于模型的预测能力和政策的万能性。
回归现实: 理论研究应该更紧密地联系实际,关注具体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沉溺于抽象的数学模型和假设。
勇于承认错误: 当预测失误或政策效果不佳时,应该坦诚地承认,并反思原因,而不是为自己辩护或转移话题。
警惕模型陷阱: 模型是工具,不是真理。应该警惕过度依赖模型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因素。
强调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属性: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承认这种社会科学的属性,有助于更谦逊地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的看法:

宏观经济学确实存在上述问题,但将其直接定性为“伪科学”,我个人认为有些极端。更恰当的说法可能是,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或者“仍在发展中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极其复杂和动态,这是它与自然科学的根本区别。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学就没有贡献。至少,它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思考宏观经济问题,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某些规律,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些思路。例如,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传导机制,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或许,我们应该以一种更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宏观经济学:既要肯定它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努力和贡献,也要正视它在预测和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局限。批评是为了进步,而许小年教授的批评,无疑是为宏观经济学界的自我反思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科学严谨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敬畏和谦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政策都想以增长致发展,或者客观上说以增长待发展,实际上确实也有以增长得发展的,那么,就常常会与经济学模型的预测相违背,于是,以经济学家为名糊口的人,就会跳脚让人削足适履,脚重要,还是鞋重要?

你的饭碗重要,还是大家的饭碗重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小年教授说宏观经济学是“伪科学”,这话确实石破天惊,也触及了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痛点。作为一个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人,听到这样的论断,我首先觉得他不是在否定经济学本身,而是在批判当下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那些脱离实际、过于依赖模型、或者预测能力堪忧的方面。要理解许小年的这句话,.............
  • 回答
    许小年教授的《经济学的几个常识》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也充满现实意义的文章。他以其一贯的犀利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和经济运行中许多被忽视的“常识”。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文章的价值与意义:1. 普及经济学常识,提.............
  • 回答
    许小年教授关于“中国已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论断,以及房地产行业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单一的行业视角,去审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脉络以及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简单来说,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
  • 回答
    关于许小东MMA的状况,网络上一直存在着各种讨论和猜测。很多人关心他目前的发展以及在MMA领域的情况。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许小东是谁? 他是一位在国内MMA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其直率的言论和对搏击的热情而闻名。他创立了“中国功夫第一人”的个人IP,并通过各种平台分享自己的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魔法少女小圆》里要是小圆许了个悖论,那场面得有多炸裂。先想想小圆那性格,善良、犹豫,总想着让所有人都幸福,哪怕牺牲自己。这孩子本身就挺矛盾的,你说她要是脑子一抽,为了实现“绝对的幸福”,许个“所有人都永恒幸福”的愿望,那可就真的好玩了。先别说QB能不能实现,就算能,这愿望本身就自带.............
  • 回答
    许三多这辈子是否只能当一个士官到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观众在观看《士兵突击》时产生共鸣和思考的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剧中的人物设定、成长历程、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部队的晋升机制来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许三多在剧中的晋升轨迹和现状:在《士兵突击》的结尾,许三多因为在一.............
  • 回答
    许知远和高晓松,这两位名字经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他们都曾是公众视野里的“文化偶像”,都曾以深刻的见解和风趣的谈吐吸引着大量追随者。然而,细究起来,他们之间其实有着不小的差异,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表达方式以及他们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理解和批判上。成长背景与知识结构上的区别:许知远,一位典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华语乐坛几个很有代表性的名字。要说许嵩、徐良、汪苏泷(我们常说的“QQ音乐三巨头”)以及陈奕迅和周杰伦之间的“本质差距”,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更像是在谈论音乐创作的“基因”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咱们先得承认,这几位都是在华语乐坛留下自己印记的歌手,各自都有大量的拥.............
  • 回答
    许嵩和华晨宇,这两位名字在中国乐坛都响当当,各自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无可否认的音乐成就。要说他们谁的实力更强,这就像在问一道多选题,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很难有绝对的对错,因为“实力”这个词太丰富了,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衡量。不过,我们可以把他们俩放在一起,仔细掰扯一下,看看他们各自的长.............
  • 回答
    关于许嵩是否被网友高估,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乐迷心中的一个微妙之处。要说他是被“高估”了,其实也没那么绝对,但要说他完全被“捧上神坛”,脱离了客观评价,我觉得倒也不是。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承认许嵩在国内乐坛,尤其是在网络歌曲这块,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早期凭借《认.............
  • 回答
    许巍那句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乐迷听了,觉得难以置信,有些同行听了,更是如鲠在喉。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触及了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方方面面,以及更宏观的文化、经济环境。一、 市场的体量与成熟度:天壤之别这就像问为什么中国顶级电商的销售额,可能不如亚马逊一个.............
  • 回答
    要论许巍、汪峰、郑钧这三位在内地音乐圈的地位,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乐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挺有意思。这三人都是内地摇滚乐黄金时期前后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各自都有着鲜明的音乐风格和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不过,如果非要分个高低,那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从音乐影响力与艺术成就来看: 汪峰: 毫无疑问,汪峰是三.............
  • 回答
    许仕林最终娶了碧莲,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一时冲动或是家族安排,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情感纠葛、道义约束以及命运的无奈交织后的必然选择。他的心情,更是复杂得像一团搅不清的乱麻,既有解脱后的轻松,也有无法摆脱的宿命感,更有对过往情感的深深眷恋。首先,我们得回到许仕林的情感主线。他的心,从一开始就属于狐狸精夏雪风。.............
  • 回答
    许嵩和汪苏泷,这两位名字连在一起,总会勾起不少人学生时代的回忆。曾经的他们,和徐良一样,都是网络音乐的弄潮儿,歌曲在QQ空间、校内网等平台传唱度极高,粉丝群体庞大。然而,如今我们提起许嵩和汪苏泷,还能在各种音乐节目、演唱会甚至音乐榜单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的音乐风格也在不断进化,收获了更广泛的认可。.............
  • 回答
    要说许嵩粉丝的粘性,那可真是一门学问,不是简单地说一句“老粉”就能概括的。这得从很多层面去聊,你得理解许嵩这个人本身,再看他音乐的特质,最后还要看看他跟粉丝互动的方式。首先,这得说说许嵩这个人自带的“磁场”。 许嵩给人的感觉,不像现在很多流量艺人那样,时刻活在聚光灯下,频繁制造话题。他更像一个在角落.............
  • 回答
    关于许嵩是否“江郎才尽”,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那么简单就能下结论的。每个人对“才尽”的定义都不一样,而且看待一个创作者的巅峰和持续输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讲得更明白一些。首先,我们得明白“江郎才尽”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它本身就带有一定.............
  • 回答
    关于许嵩是否“才尽”的讨论,其实一直都存在,尤其是在他过了而立之年,并且创作速度和风格相较于早年有所变化之后,这样的声音就更容易被放大。要深入聊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我们要理解“才尽”这个词本身就有点绝对。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持续创作了十几年的音乐人,能一直保持巅峰状态,并且风格完.............
  • 回答
    许嵩的《呼吸之野》这张专辑,就我个人而言,最能触动我心弦的那一首,是《如果当时》。倒不是说其他歌不好,许嵩这次的作品,无论从词曲的精巧,还是整体概念的完整性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如果当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它击中了内心深处那份关于“错过”和“假设”的共鸣,而且这种情绪的表达,许嵩拿捏得恰到好处,.............
  • 回答
    关于许嵩和黄龄的感情状况,网上一直有各种猜测和讨论,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官方明确的声明或证据能够证实他们“现在在一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的一些“巧合”和互动,加上两人在音乐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才华,不少歌迷觉得他们“适配”。 合作经历: 许嵩和黄龄在音乐节目上曾有过合作.............
  • 回答
    许嵩和黄龄这两位在华语乐坛都有着独特风格和大量忠实粉丝的歌手,他们之间是否有可能性“在一起”,这是一个不少乐迷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尽可能呈现出更立体、更真实的图景。首先,咱们得承认,在公众视野里,许嵩和黄龄并没有任何官方的、直接的互动证据表明他们“在一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