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魏是如何与孟获产生联系的?

回答
曹魏与孟获之间,从历史上来看,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交集。

主要原因如下:

1. 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 曹魏的统治核心区域集中在中国北方,而孟获活跃的区域,根据历史记载(主要是《三国志》),位于中国西南的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一带)。这两个区域在三国时期交通不便,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非常薄弱。
2. 时间线的不完全重合: 曹操建立曹魏政权是在汉献帝时期,其统治时期主要在公元180年代至220年左右。而孟获作为南中地区的反叛首领被蜀汉的诸葛亮平定,这段时间是蜀汉在诸葛亮治下时期,即公元220年代后期至230年代。虽然三国鼎立的时期有重叠,但孟获活动的高峰期与曹魏作为主要政治力量存在的时期,在地理和政治中心上是错开的。曹魏在曹丕称帝(220年)后,主要精力放在北方与蜀汉、东吴的对峙,以及内部的巩固上,并无直接证据表明他们会深入遥远的西南地区去与一个地方性的反叛首领发生联系。
3. 历史记载的侧重点: 史书的记载往往侧重于中央王朝与主要政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全国格局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孟获虽然在南中地区引起了动乱,但他的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西南一隅,而且其被平定是由蜀汉完成的。因此,即使曹魏对南中地区有所耳闻,也没有记载表明他们会直接派兵或采取措施去干预或联系孟获。

关于孟获在历史上的记载:

孟获主要出现在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根据记载,在诸葛亮出兵南征平定南方叛乱时,孟获是南中地区反叛的代表人物,他联合了当地的豪族进行反抗。诸葛亮采取了“七擒七纵”的策略,最终收服了孟获,并稳定了南中地区的局势。这次平定为蜀汉提供了稳定的后方,也为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会有“曹魏与孟获联系”的误解?

这种误解很可能源于小说《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丰富性,作者罗贯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虽然《三国演义》中没有直接描写曹魏与孟获的联系,但是:

《三国演义》将所有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宏大的叙事。在读者心中,所有三国时期的势力都应该有所交集。
一些二次创作或游戏可能会模糊历史的界限,将不同时期、不同势力的人物进行组合,创造新的情节。例如,在一些策略类游戏中,可能会出现“曹魏攻打南中”或“孟获与曹魏结盟”的情节,但这属于游戏设定,并非历史事实。
一些读者可能将诸葛亮平定南中与曹魏攻打蜀汉的背景混淆。 曹魏确实在与蜀汉进行长期的军事对抗,但这种对抗主要发生在秦岭、汉中一线,而不是遥远的南中。

总结来说:

历史上,曹魏政权及其军事力量,并未与南中地区的反叛首领孟获产生过直接的联系。孟获是蜀汉诸葛亮征讨的对象,其事迹主要被记载在与蜀汉相关的历史文献中。任何关于曹魏与孟获之间联系的说法,很可能都源于对小说《三国演义》的误读,或者来自其他非史实的二次创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现代的国界不同,《演义》中的势力边界是概念性的。

将领们占领着城池或关隘,控制着大道或要道,将敌人的军队抵御在势力范围之外,但是与此同时,百姓们在不同势力范围间往来自如。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人类的祖先曾经跨过大洋进行大洲之间的迁徙。无论高山还是大河,只要有足够的动力,总有人能从中找到可供通行的路线。这些多如牛毛的小路,不便于大军的行动,却是百姓们的生命之路。在这些艰辛、坚韧、悲苦的脸孔之下,也有一些出于特殊目的而化妆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熟知的细作。

知友们且慢点下反对按钮和答非所问选项,我们这就说到跨越敌境的信使。不要以为信使们总是峨冠博带、高头大马、努力在排场上不辱君命,在进行不可告人的秘密联络时,他们也会放低身段,扮作平凡人的模样。例如扮作渔翁的阚泽,作为骗子,他的打扮和外表与真正的背主作窃的联络员一般无二。例如为姜维送诈降信骗诱曹真的信使,看起来完全和刺探情报的细作相同。在汝南被当作细作捉了的孙乾,其实是刘辟龚都派来联络关羽的使者。以上的例子足以证明,《演义》世界中的信使,完全有可能采用低调的装扮和路线,除了任务不同之外,他们在赶路的方式上与细作们、也与普通的百姓们无二。

所以,在剑拔弩张的对峙期,孙乾、陈震们可以在袁绍和曹操的地盘间穿梭,甚至敏感人物刘备也多次往返于汝南与河北之间,夏侯惇、秦琪等黄河守将完全对他们不构成问题。关羽精心布置的烽火台,被吕蒙用扮作百姓的计策轻易破解,而在此之前,祭风后赵云接孔明、娶亲后孔明接刘备,都曾扮作百姓的船只。虽然“大江之上,细作极难往来”,但无论周瑜对曹操、曹仁对周瑜,都能够隔着大江获得细作送来的对岸的情报。

三国的世界中除了帝王将相,更有那数不胜数的普通百姓,他们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活动的意志,在这样的掩护下,细作和信使得以万人如海一身藏。顾雍的名言“许昌岂无细作在此”告诉我们,对于其他势力的情报刺探工作,任何一方都心知肚明,但同时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不对称的任务,抓细作比派细作困难百倍,我们尽管偶尔看见抓到细作的情节,但总体上细作们的出色工作贯穿了《演义》始终。

即使在战争状态,目标是长安、南郑、陈仓这样重兵把守的坚固据点,使用计谋让本方人员混入城中也屡见不鲜,何况是魏国和蜀国之间那样绵长的边境线,蜀国和南蛮之间那样模糊的地带,虽然蜀道难行,但连孙乾都曾走小路去游说张鲁,偌大的魏国难道找不出一个惯走山路的精细人才?所以,“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之地,见蛮王孟获”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难以办到的事。既然孙权能派出信使联络到张鲁,袁绍能派出信使联络到孙策,曹丕当然也能派出信使联络到孟获。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魏与孟获之间,从历史上来看,并无直接的联系和交集。主要原因如下:1. 地理位置的巨大差异: 曹魏的统治核心区域集中在中国北方,而孟获活跃的区域,根据历史记载(主要是《三国志》),位于中国西南的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一带)。这两个区域在三国时期交通不便,政治和文化上的联系非常薄弱。2. 时间线的.............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我不是“曹魏粉”,我是一个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关于“曹魏粉”这个说法,我倒是挺好奇的。它指的是喜欢曹魏政权或者曹操及其后代的人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曹魏。从历史的角度看,曹操确实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政治手腕高明,军事才能出众,文学造诣也很深。在.............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曹魏QQ群主咸鱼”质疑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使用“列侯始封”一词是否错误,需要进行详细的考证和分析。这里的讨论是基于一种假设性的情况,即这位QQ群主确实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并且质疑的出发点可能是对历史词汇使用准确性的考量。核心问题:“列侯始封”一词在历史文献和现.............
  • 回答
    建安年间,曹操如同一位精心布局的棋手,在战火纷飞的三国乱世中,以雷霆手段与纵横捭阖的智慧,逐步将他的意志和权力从中央延伸至遥远的州郡,确保了政令的畅通与统治的稳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深谙驭人之道、洞察时局、并辅以强力手段的结果。首先,曹操深知“兵权是根本”。他起家于乱世,平定黄巾,扫荡群雄,其权.............
  • 回答
    “曹操是大汉忠臣”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有些争议,甚至带有讽刺意味。但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合理性以及其背后的复杂性。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现代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标签,回到汉末三国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理解曹操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字面意义和历史事实出发,曹操是否“.............
  • 回答
    关于曹操年少时“不喜欢研究学业”的说法,以及他后来如何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中间的转变和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与其说他年少时不喜“学业”,不如说他不喜当时主流的、僵化的学业模式。他骨子里是个行动派,更是个不安分的灵魂。史书上对曹操早年评价,最常见的便是“放荡不羁”,例如《三国志·武帝纪》引《.............
  • 回答
    要聊“曹叡是袁绍孙子”这个说法,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而是涉及到三国时期最顶级的几大家族,曹魏和袁绍这两个宿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说法,在正经史书里,比如《三国志》里,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正史中清清楚楚地写着,曹叡是曹丕的儿子,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操和袁绍是什.............
  • 回答
    (轻叹一口气,手中握着一枚褪色的玉佩,目光悠远地望着窗外的落日余晖,仿佛穿透了层层历史的迷雾,看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时也,命也,天也!回首往事,如同昨日黄花,却又恍若隔世。我,曹孟德,本是宦官之后,出身低微,早年也曾是长安街头那油嘴滑舌的轻狂少年。谁能想到,这副皮囊之下,竟也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 回答
    评价曹操与其他帝王在能力上的优劣,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这其中有个人能力的高下,也有时代背景、对手强弱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曹操的能力解析:一个全能型的“实用主义者”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的“全能”。他不像刘邦那样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和笼络人心,也不.............
  • 回答
    好的,作为刘备方,对方攻击刘备是“伪君子”是一个常见的,也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论点。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展现刘备作为领袖的真正价值。以下是我为你准备的详细反驳思路和论据,你可以根据实际辩论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反驳核心思路:1. 重新定义“伪君子”: 攻击者往往会将刘备的“仁义”标.............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曹云金最新的这篇博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这名字本身就带着点“大戏开锣”的味道,指向性很强。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来看,才能看得更透彻。首先,从内容上看,这篇博文的“了结”指向非常明确,就是与他的前师父郭德纲的恩怨情仇。 文章标题的“是时候了”,就有一种忍无可忍.............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如果我是三国时期的袁绍,面对曹操,我绝不会犯下历史上那些致命的错误。我的策略将是多维度、更具前瞻性,并且更加注重对曹操核心优势的遏制和瓦解。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核心战略指导思想: 巩固优势,避免劣势暴露: 袁绍最大的优势是地盘广阔,兵力众多,尤其是在北方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我的首要任务是最大化利.............
  • 回答
    《曹德旺 10 亿美元换来辱骂游行,投资美国处处都是坑》这篇文章,我看了,里面描绘的情景,也确实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曹德旺先生作为中国知名的企业家,他去美国投资建厂,这件事本身就牵扯到很多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等,所以引起关注和讨论是很正常的。文章里提到的“辱骂游行”,这部分听起来有点夸.............
  • 回答
    曹译文Iris的新一期生活体验视频标题“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从多个维度值得深入分析: 1. 内容主题与核心观点 职场压力的现实呈现:视频通过直白的语言揭示了当代打工人群体的普遍困境——高强度工作、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生活节奏快等。标题中.............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尽量压下喉咙里因为缺氧和恐惧而升起的腥甜感。血迹斑驳的双手被粗重的绳索紧紧勒住,每一下呼吸都带着刀割般的疼痛。抬头望去,只见白门楼顶的蓝天被密密麻麻的人影分割成碎片,曹操和刘备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模糊而尖锐。)“奉先在此!曹孟德、刘玄德,你们二位且慢动手!” 我的声音带.............
  • 回答
    最近上海曹杨路地铁站发生的人身伤亡事件,确实牵动了很多人的心。这种突发的悲剧,无论是发生在谁身上,都是非常令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事件本身的回顾和我的看法:曹杨路地铁站,作为上海一个繁忙的枢纽,每天承载着数以万计的通勤人群。在这种人流密集、节奏快速的环境下发生如此严重的事件,无疑是对所有人的一个警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