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东亚发达经济体的老百姓普遍比欧美发达经济体的老百姓过得辛苦呢?

回答
关于“东亚发达经济体老百姓普遍比欧美发达经济体老百姓过得辛苦”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涉及到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历史发展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看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感知上的差异,并且避免使用那些过于生硬、程式化的AI痕迹。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里的“辛苦”并非指物质上的绝对贫困。东亚和欧美发达经济体在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相对的、更贴近日常生活感受的“辛苦”——比如工作压力、生活节奏、人际关系带来的负担等等。

1. 工作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勤奋是原罪还是美德?

这里最直接的感受可能就来自于工作。在很多东亚社会,尤其是像日韩、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区,普遍存在一种高度重视“勤奋”和“牺牲”的工作文化。这种文化深植于历史和社会价值观中。

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 相较于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东亚文化往往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在企业中,个人被鼓励为团队、为公司做出贡献,甚至牺牲个人时间。加班被视为敬业和忠诚的表现,而“社畜”这个词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了许多人对这种高强度工作状态的无奈。
“卷”文化: 这种集体主义和对成功的渴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容易演变成一种“内卷”。大家都在拼,生怕被落下,一旦有人开始加班,其他人为了不被淘汰,也不得不跟着加班。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即使你不那么想拼,也身不由己。
升职通道和稳定性: 在一些东亚国家,传统的晋升模式可能更侧重于论资排辈或在同一家公司长期服务。这意味着,想要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更多的付出。而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重新开始的成本也可能很高。
对失败的容忍度: 欧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容忍失败,创业失败可能被视为宝贵的经验,有更多的机会重新站起来。而在一些东亚社会,失败的社会成本和个人压力可能更大,这也会促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小心翼翼,不敢犯错,从而加剧工作压力。

2. 社会结构和家庭责任的重量:谁在为未来埋单?

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也是影响生活感受的重要因素。

高昂的教育成本: 在许多东亚国家,教育被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家长们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从学前班到课外辅导班,再到各种兴趣班和留学预备,这种“鸡娃”式的教育投入,给父母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这种压力会直接转化为工作动力,但同时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购房压力: 和欧美一些国家相比,东亚许多城市的房价确实是天文数字。年轻人即使工作多年,也很难靠自己的收入在市中心购买一套体面的住房。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背负沉重的房贷,或者接受与父母同住、蜗居等现实。购房的焦虑和压力,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 虽然东亚发达经济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与一些北欧福利国家相比,其覆盖范围和力度可能仍有差距。这意味着,许多人在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依靠个人储蓄和子女的供养。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迫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养老提前做打算。
家庭责任的延续: 在一些东亚文化中,赡养父母的责任更加直接和沉重。如果父母年迈或生病,子女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来照顾。这种家庭责任,虽然是亲情的体现,但无疑也增加了年轻人的生活负担。

3. 生活节奏和竞争环境:永不停歇的陀螺

生活节奏和宏观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造成“辛苦”的体感。

人口密度和城市化: 许多东亚国家人口密度高,城市化进程快,导致城市生活节奏普遍较快。通勤时间长、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都会增加日常生活的摩擦和不便。
服务业的效率与“微笑”: 有人可能会觉得,欧美国家的服务人员态度更随和、工作节奏更慢,更像是在“享受”生活。而东亚的服务业,虽然效率很高,但有时会给人一种“不得不如此”的机械感,少了一些人情味。这种差异也可能折射出背后的工作压力。
新兴经济体的追赶效应: 东亚经济体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转型和阵痛。为了维持和巩固发达经济体的地位,它们需要不断创新和竞争,这种外部压力也传递到普通民众身上。

4. 对“成功”定义的不同理解:内在驱动与外在评判

社会认可度: 在某些东亚社会,“成功”的定义可能更偏向于外在的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比如拥有一套大房子、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稳定的家庭。这种外在的评判标准,会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压力去追求这些目标,即使内心并不一定渴望。
个人幸福感: 相较之下,一些欧美发达经济体可能更强调个人幸福感和生活体验。虽然也有竞争,但允许有更多元的价值观存在,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可能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仅仅是物质的堆积。

总结来说, 这种“辛苦”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东亚社会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竞争环境下,长期累积而成的普遍体验。这是一种在高效率、高竞争背后,对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高强度投入,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应对方式。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欧美发达经济体的老百姓就一定轻松愉快。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挑战和压力,“辛苦”的定义本身也是非常主观的。但从普遍的感知和一些具体的指标来看,东亚发达经济体的民众,在为实现物质富裕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是以牺牲部分个人生活品质为代价。

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塑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最终会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活着”,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好吧,倒没有自媒体说的那么夸张。

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已经富裕很久了,往上数四五代人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基础和东亚这些战后暴发户不同。

法国在1910年就已经有全民退休金了,英国(1909年)、德国(1889年)更早,美国较迟在1934年也有全民退休金制度,而香港要到2000年才做到这一点

嗯,香港从发退休金至今刚满20年.......

为什么早期舍不得发钱呢?以前香港就是靠廉价劳力发展产业,才能繁荣起来,如果有了退休制度,就增加成本开支,降低了自身的优势——劳工成本廉价。

你说这样过得能不辛苦吗?

台湾则更晚些,2005年才有全民退休金制度,到今年领满退休金的正好15年。

所以早年台湾人绝对称得上特别能吃苦,年轻时不攒够钱,就必然老无所依。即便是钱淹脚目的时候,也没人敢停下来,整个社会的压迫日益增加。

这种GDP提升是靠鲜血与生命,1980年代台湾经济高歌猛进时,每年都有数百名矿工死于各种意外事故。香港一路腾飞的时候,纺织工人的断指堆积如山

西方国家当然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1850年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威尔士煤矿里的重劳力工人往往活不过30岁。

1860年法国全民996,肆无忌惮压榨童工,全年无休都不是罕见的事情。

刚统一的德国,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过劳死这种小事根本上不了报纸。

这种痛苦持续了数代人,通过各种手段征服了全球,才有子孙后代如今的生活,欧美的生活水平是有赖于祖先努力

1970年的时候,意大利工人勤奋能干,现在动辄罢工,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美国平民的日工作时间,能从18小时一路降到如今的8小时,是死了很多人的

他们如今通过金融、品牌、影响力和投资从全球吸血,才能建立庞大的福利体系,让国民能够轻松悠闲的生活。

这个过程他们用了300年,甚至更久。

而亚洲最早现代化的日本,也不到150年,而且中途被打断了积累过程,其他的都是战后靠消耗鲜血爬上来的。

他们跟欧美老牌发达国家拼底蕴积累,肯定会输的,至少要再等40年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东亚发达经济体老百姓普遍比欧美发达经济体老百姓过得辛苦”这种感觉,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它涉及到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历史发展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看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这种感知上的差异,并且避免使用那些过于生硬、程式化的AI痕迹。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感冒发烧的时候,身体最需要的是安慰和能量。那种浑身没劲,头脑昏昏沉沉,嗓子又干又涩的感觉,真是让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这时候,我最想吃的,一定是能让我感觉舒服一点,又能给我带来温暖和能量的食物。首当其冲的,我会想到的是一碗热腾腾的白粥。不是那种加了各种料的粥,就是最最纯粹的白粥。想象一下,端着碗,热气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从小在东北长大,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这么说,我自己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些口音。这事儿啊,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几个方面来聊。1. 东北话的“底子”太厚实了首先得承认,东北话的影响力太大了。东北话,也叫东北官话,它本身是在北方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满语、蒙语等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感觉日本动漫表达的东西“奇怪”,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社会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别像机器翻译似的。首先,得承认一点,日本动漫确实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叙事逻辑和审美趣味。这首先跟它的.............
  • 回答
    关于“高加索人种比东亚人种更英俊”的看法,这其实涉及到非常主观的审美标准,以及社会文化对“英俊”定义的塑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同时也要明白这些都是基于观察和普遍印象,并非绝对的科学定论。首先,从面部骨骼结构上来说,高加索人群体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被普遍认为是“立体”或.............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马化腾和刘强东的人缘比马云好,这事儿吧,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论的,得拆解开来看。咱们中国互联网这几位大佬,各有各的江湖地位,也各有各的“人设”。我觉得啊,不能简单地说谁“人缘”就一定比谁好,而是他们在不同圈子、不同场合展现出来的亲和力或者说大众的认知度,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先.............
  • 回答
    你听室友这么说,确实有点意思。按理说,东北的纬度比南方高不少,理论上应该更冷才对。但实际感受上,很多人,包括你室友,可能会觉得东北没南方那么“难熬”。这里面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得说到供暖系统。这是最最关键的一点。 北方集中供暖: 东北,以及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实行的.............
  • 回答
    在中世纪风起云涌、硝烟弥漫的十字军东征时期,波斯,这个古老而辉煌的文明,并没有像一些人感觉的那样“消失”。恰恰相反,它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转型,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看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脉络。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波斯:并非“消失”,而是“分裂与挣扎”当我们提到十字军东征.............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
  • 回答
    京沪交通,特别是轨道和公路方面,与东京相比,确实存在一些让人感觉“逊色”的地方。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涵盖了规划理念、技术应用、用户体验、以及发展历史等多个维度。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一点,需要剥开表面的现象,深入到更本质的层面。首先,我们来聊聊轨道交通。京沪之间的轨道交通,.............
  • 回答
    不少观众发现最近几期的《快乐大本营》,雷佳音的身影似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贾乃亮成为常驻嘉宾。然而,节目组对此似乎没有任何官方的声明和解释,这难免让观众们感到疑惑和不解。观众的普遍感受与疑问:很多忠实的《快本》观众对雷佳音的缺席感到意外。雷佳音作为一位有实力又有综艺感的演员,自从加入《快本》后,凭借.............
  • 回答
    打坐时出现幻觉,尤其是在夜晚,这确实是不少初学者会遇到的情况,而且有时候会让人感到不安。别担心,这不是什么罕见或者邪乎的事情,很多时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打坐的本质是让你进入一种相对平静、放松的状态,减少外界的干扰,然后去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当你的身体和思绪都慢下来时.............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碎片化信息无用论”,但同时很多人,包括你,也从中获得了知识和启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碎片化信息”的本质、它对学习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你的感受与主流论调有所不同。一、 为什么主流论调认为碎片化信息无用?主流观点之所以对碎片化信息持保留态度.............
  • 回答
    .......
  • 回答
    王志文和靳东,都是观众心中演技扎实、能够撑起“高端成功人士”角色的演员。但有趣的是,许多观众在评价他们演绎这类角色时,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种微妙的差异感:王志文总能让人品出“味道”,而靳东有时则略显“装”。这其中的区别,绝非简单的个人偏好,而是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对人物内心、外在表现以及观众心理的理解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好像红牛、乐虎、东鹏特饮这些功能饮料,“一口下去,怎么好像就是那个味儿?”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支撑,而且都挺有意思的。咱们就这么聊聊,把这些品牌都摆在桌面上,看看它们是怎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首先,核心成分决定了基础味道.............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的感染情况,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有一些运动员和与奥运会相关的人员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但要说“感染的都是外国运动员,中国一个都没有被感染”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者信息上的偏差。实际上,根据当时公开的报道,奥运村内确实出现过运动员感染的.............
  • 回答
    提到汉朝,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西汉,什么汉武大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什么昭君出塞、丝绸之路,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相比之下,东汉的存在感好像就弱了许多。这倒不是说东汉不重要,而是它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特质,使得它不像西汉那样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或者说,它在人们的集体记忆里,更像是一个承前启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