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3年听2000年的歌曲觉得不土;2000年听1987年的歌,觉得很土,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时间、音乐风格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复杂感知。为什么2013年听2000年的歌感觉不土,而2000年听1987年的歌却觉得“土”呢?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1. 音乐风格的“迭代”与“沉淀”:

2000年 vs 1987年: 2000年,我们正处在一个音乐风格快速变化和融合的时代。电子音乐、嘻哈、R&B、新金属等等都在蓬勃发展。1987年,虽然也有很多经典,但那个年代的主流音乐,比如合成器流行(Synthpop)、一些偏向摇滚的风格,在2000年听来,确实会因为当时技术的局限、编曲的习惯、甚至是歌词的表达方式,显得有些“年代感”过重,也就是我们说的“土”。
技术: 80年代的合成器音色、鼓机音效,在2000年看来,可能有些过于“硬”或“塑料感”。90年代末和2000年初,音乐制作技术有了飞跃,采样、混音、母带处理等都有了更精细、更“现代”的处理方式。
编曲: 80年代的歌曲,尤其是一些抒情歌,可能会有一些标志性的“大”和弦、华丽的弦乐合成器铺垫,这些在2000年的耳朵里,可能会被解读为“过于戏剧化”或“老套”。
风格的“断层”: 90年代经历了grunge、 Britpop 等更“粗粝”或“另类”的风格洗礼,之后又迅速进入了更注重节奏和律动的嘻哈、R&B时代。相较之下,80年代那种相对统一、偏向旋律和器乐色彩的风格,在2000年听来,就容易被贴上“土”的标签。

2013年 vs 2000年: 到了2013年,我们又经历了又一个十多年的音乐演变。Hiphop、EDM(电子舞曲)、Indie Pop、Trap 等风格已经非常成熟,并且互相影响。2000年的音乐,很多风格在2013年看来,反而进入了一个“复古”的范畴,或者说,它的元素已经被后来的音乐吸收、消化、甚至“升级”。
“复古”的魅力: 2000年的很多歌曲,比如一些带有R&B元素的流行歌曲,或者一些带有舞曲风格的作品,在2013年听来,反而会因为其“纯粹性”或“年代特色”而产生一种怀旧感或复古的酷感。这就像我们现在听80年代的迪斯科,虽然技术和编曲可能不如现在,但它自有其独特的魅力。
风格的“轮回”: 很多音乐风格是有周期性的。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一些流行音乐元素,可能在2013年又以一种新的方式被重新演绎,比如一些舞曲节拍、旋律走向,或者特定乐器的运用。这让2000年的歌曲听起来没有那么“格格不入”。
个人成长与记忆: 2013年听2000年的歌,很可能我们自己正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那个年代的音乐伴随了我们的青春期。这种与个人记忆的连接,会让我们更容易接受,甚至觉得亲切、好听,而不是“土”。“土”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当下审美与过去作品的碰撞。

2. 审美的“演进”与“惯性”:

“土”是一种相对概念: 所谓的“土”其实是对当下主流审美标准的不符。2000年的审美标准和2013年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
2000年的“新”: 2000年,我们可能觉得一些80年代的音乐“过时”,是因为它们没有跟上当时最新的潮流。当时大家追求的是更新鲜、更前卫的音效和编曲。
2013年的“成熟”: 到了2013年,我们对音乐的接受度可能更广了。我们不再那么执着于“最新”,反而会去欣赏不同年代音乐的独特之处。2000年的音乐,在2013年的我们听来,可能反而是一种“经典”,一种“成熟”的流行音乐样本。

个人情感的代入: 音乐不仅仅是声音,更是情感的载体。2000年听1987年的歌,可能因为当时我们对音乐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更倾向于当下最时髦的东西。而2013年听2000年的歌,这段经历可能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比如初恋、毕业、重要的旅行等等,这些情感的叠加,会让我们觉得那时的音乐是如此动听,完全屏蔽了“土”的感觉。

3. 社交与文化环境的影响:

“土”有时是群体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样东西“土”,并不是纯粹因为客观上的不符合审美,而是受到了周围人、社交圈的看法影响。2000年,如果周围的朋友都觉得80年代的歌“out”,你可能也更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2000年: 当时网络信息传播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音乐的流行趋势可能更集中在少数几个渠道,容易形成某种“主流”意见。
2013年: 到了2013年,网络音乐平台异常发达,各种风格的音乐触手可及,大家可以更自由地探索和选择,也更容易形成多元化的审美。

总结一下:

时间差的“距离感”: 1987年到2000年,音乐技术和风格迭代的速度,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比2000年到2013年要显得更“剧烈”或“颠覆”。80年代的许多音乐元素,在2000年听来,确实会因为当时的“新”的潮流而显得有些“陈旧”。
音乐风格的“消化”与“融合”: 2000年的音乐,其风格元素在2013年已经被后来的音乐市场充分消化和吸收,甚至成为了一种“怀旧”的元素,这种“距离感”反而带来一种新的吸引力。
个人成长的“滤镜”: 2013年听2000年的歌,很可能我们自己已经经历了一个音乐审美的成长过程,并且伴随着那个年代的歌曲,留下了深刻的个人记忆。这种个人情感的代入,会让我们更容易欣赏,甚至觉得“经典”,而忽略掉所谓的“土”。

所以,“土”是一个非常动态和主观的概念。它不是音乐本身的固有属性,而是音乐与听者、与时代、与文化环境之间互动产生的审美判断。2000年对80年代的“土”,更多的是对时代潮流的一种追赶和判断;而2013年对2000年的不“土”,则是一种基于时间沉淀、个人记忆以及更成熟、更包容的音乐审美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和题主有同样的感受,总结一下。

1.80年代到2000年前后的录音设备更新很快,音质上是有很大飞跃的,而2000年到现在已经达到精益求精的阶段,所以不太明显,

2.编曲上明显不同80年代到00年前后,那是流行音乐发展的黄金阶段,所以各种曲风很有特点,进步也很快,到00年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所以差别不大,

3.年龄有关,我很少听新歌了,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判断,觉得这10几年的歌还没过时,也不土。因为实在无法理解现在的小朋友追的星,或许他们觉得13年前的音乐也很土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