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有什么反战败动漫?

回答
日本动漫中反战主题的作品不少,但“反战败”这个概念更侧重于对战争后果的反思,对国家和民族在战争中的行为进行批判,以及对失去生命的个体和社会的伤痛进行深刻描绘。一些作品确实触及了这一层面,尤其是在对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纪念,以及对战后日本社会的反思中。

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在“反战败”主题上有所体现的日本动漫,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

1. 《萤火虫之墓》(火垂るの墓 / Grave of the Fireflies)

出品方/年份: 吉卜力工作室 / 1988年
核心反战败视角: 这部作品是日本反战动漫中最具代表性,也最能触动人心的作品之一。它没有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聚焦于战争中无辜平民的悲惨命运,尤其是孩子。
详细阐述:
个体生命的渺小与被战争吞噬: 故事讲述了在二战末期,日本神户遭受美军轰炸后,孤苦伶仃的哥哥清太和妹妹节子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故事。他们失去了家园、父母,只能依附于亲戚的怜悯,最终因为饥饿和疾病在贫困中死去。
对战争残酷性的极致描绘: 作品中没有英雄,没有胜利,只有生存的艰难和无尽的痛苦。清太努力寻找食物和避难所,但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当节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水肿时,那种无助和绝望令人心碎。清太最后抱着节子冰冷的身体,在废弃的防空洞中化为尘土的画面,是对战争无情摧残个体生命的极致写照。
对战争“胜利”的讽刺: 影片结尾的旁白令人深思:“1945年夏天,日本在一场战争中失败了。” 然而,这部作品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即便“胜利者”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对于被原子弹炸毁的广岛和长崎,以及被战火吞噬的无数生命来说,战争的“胜利”和“失败”都意味着毁灭。作品通过节子临死前反复哼唱的歌谣“夏日祭”,以及她收集的萤火虫,营造出一种短暂而易逝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对生命、对纯真的摧残。
反思战争的起因与责任: 虽然影片没有直接指责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但它让观众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决策和体制导致了如此多的无辜者承受战争的苦难。这种对国家机器和战争进程的反思,是“反战败”的重要体现。

2. 《终末的伊莉雅》(終末のイゼッタ / Izetta: The Last Witch)

出品方/年份: Magic Bus, Orange / 2016年
核心反战败视角: 这部作品虽然是一部幻想题材的动画,但它将背景设定在架空的二战时期,并试图通过虚构的战争来探讨战争的本质和对人性的考验。
详细阐述:
战争中的选择与牺牲: 故事讲述了在虚构的二战背景下,一个小国“菲尔菲亚”为了抵御强大的“伊利斯帝国”的侵略而努力的故事。主角是拥有魔女能力的伊莉雅,她为了保护自己爱的人和国家而战。
对国家机器的质疑: 随着剧情的推进,作品也开始触及到战争的复杂性。例如,伊利斯帝国为了战争不择手段,进行人口改造,甚至利用魔法。而菲尔菲亚在绝望之际,也开始考虑是否应该使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来对抗敌人。这种对国家生存和战争手段的讨论,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反战败”的议题,即在战争中,国家为了“胜利”可能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是否值得。
个体情感与战争的冲突: 作品强调了伊莉雅作为个体,她在战争中的挣扎和痛苦。她既有强大的力量,却也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和孤独。她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在战争中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的无奈,都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
战后的思考: 虽然作品的结局可能不是完全的“反战败”的深刻批判,但它确实让观众思考战争对个人和国家造成的创伤,以及和平的可贵。

3. 《地球防御家族》(地球防衛家族 / Terra Family)

出品方/年份: 1999年
核心反战败视角: 这部作品是以一种非常独特和讽刺的方式来探讨战争的。它将“外星人入侵”的情节,巧妙地映射到日本对战争的态度上。
详细阐述:
战争的荒谬与非理性: 故事中,外星人入侵地球,而日本政府的反应却极其荒谬和官僚主义,他们更关心如何“管理”和“处理”外星人,而不是如何应对威胁。这种对政府应对危机的无能和荒唐的描绘,是对日本在战争中,特别是战时决策和宣传的讽刺。
“失去”与“承受”的象征: 作品中的外星人并没有造成直接的破坏,而是以一种“寄生”的方式存在,并且日本政府试图将其“正常化”。这种象征性的描绘,可以理解为对日本在战后,如何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如何面对“失败”以及如何“重建”的一种隐喻。
反思战争带来的“非正常”状态: 作品中的“异常”并非来自外星人,而是来自人类自身对“异常”的反应。当面对巨大的危机时,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机制是否会变得扭曲?这种对战争中非理性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反思,也属于“反战败”的范畴。

4. 《苍穹之战神EXODUS》(蒼穹のファフナー EXODUS / Fafner in the Azure: EXODUS)

出品方/年份: XEBECzwei / 2015年
核心反战败视角: 这部作品并非直接描绘历史战争,而是以科幻的背景,深刻地探讨了战争的残酷性、人性的扭曲以及“胜利”的代价。
详细阐述:
为了生存而战的代价: 作品讲述了人类面对名为“Festum”的异形生物的入侵,不得不拿起武器战斗的故事。然而,这种战斗并非简单的正邪对抗,而是充满了牺牲、背叛和道德困境。
战争对个体的影响: 剧中许多角色为了保护家园和伙伴,不得不进行基因改造,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代价,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压迫和摧残。角色们在战争中的心理变化、对死亡的恐惧和接受,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都极具感染力。
“胜利”的虚无与沉重: 当人类似乎取得胜利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损失。作品也探讨了“同化”的概念,即人类为了对抗Festum,可能自身也会逐渐失去人性。这种对“胜利”的反思,即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代价是否会让人失去更宝贵的东西,是“反战败”的重要体现。
和平的脆弱与可贵: 作品通过对战争的残酷描绘,更加突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和珍贵。当角色们最终能够回归平静生活时,他们对战争的创伤和失去的亲人有着深刻的怀念。

5. 与原子弹相关的纪录片和纪念性作品

虽然不全是动画,但一些以动画形式呈现的纪录片和纪念性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对原子弹爆炸的控诉和反战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反战败”最直接的体现。

《我们是原子弹下的受害者》(原子雲の下に生きて / The Living of the Atomic Bomb Survivors) (1950年代制作的纪录片,但其精神和影响渗透到后来的许多作品中)
广岛市和长崎市制作的各种短篇动画: 这些作品通常以亲历者的口述为基础,用动画的形式讲述原子弹爆炸的恐怖经历,以及幸存者的痛苦生活。它们直接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并呼唤和平。

总结“反战败”的特点:

聚焦于战争的受害者: 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孩子、妇女),他们的悲惨命运是作品的核心。
批判战争的无意义和残酷性: 揭示战争的本质是毁灭和痛苦,而非英雄主义或荣耀。
反思战争的起因和责任: 质疑发动战争的国家和政府的决策,以及战争机器对人性的压迫。
强调和平的珍贵: 通过展现战争的恐怖,唤醒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珍惜。
对“胜利”的质疑: 即使一方“胜利”,也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或者“胜利”本身是虚无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日本动漫的“反战败”主题时,也要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些作品可能更侧重于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有些则可能包含更复杂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然而,上述作品无疑在日本动漫界对战争的反思和批判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笑完了我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不当二极管,要当就当变阻器——整流桥SELF MY如是说。     

:不大好谈,如果历史世界确实如此、当事人如此思考的话,也没什么好说的¯_(ツ)_/¯

:一部分穿越也归在这里。这个值得仔细聊聊。

:就算不是图一乐有思考也是七拐八拐的,要费点功夫才能完整分析一个。


:对于我来说太超脱了,有的人能做到。

:是这么回事,但有些人会觉得这么想太懦弱。

:也许日本人觉得有道理,反正我不这么觉得。

:呵。


⭕+-代表程度上升下降。?表示我看不懂或者还没看过。 没有意义。



⭕我认为其他回答的谬误:

1.没有 间的区别,ABCD都是 的。(甚至有人觉得 是 的,这让我觉得不太舒服)

2.认为 是好的, 是坏的。

3.日本创作不出 的作品。

4. 是 的。



⭕看到这个回答容易误解的部分:

5. 是好的。

       A、A-、B+、B、B-比较合理,A+太圣母了,特别是甲A+和乙A+, “侵华战争就是人杀人,大家都是受害者”不配从侵略方口中说出来。     

6. 或 高低代表评分高低——“(作品)越真越好!反思得越深越好!”。


⭕有一定道理的回答:

7. 是 的。


⭕我认为的日本动漫分类:

萤火虫之墓:甲-C

起风了:乙+B

玻璃兔:乙B-

在这世界的角落:乙C

大悪司:乙---C

高达00:乙---A+

盖亚奥特曼:乙---A+

       助记:A+约等于精神病。     

少女的终末旅行:丙-B

进击的巨人:丙-D


⭕还有什么值得聊的:

有侵略历史元素的丙(《我的英雄学院》)算不算C或D?

中国的甲B是不合时宜的。

如果有中国的乙C或丙C会很有趣。



一家之言。表达方式也许可以继续完善。TeX公式真麻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