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尸体不火化,进棺材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回答
在不进行火化、选择土葬的情况下,遗体进入棺材后会经历一个复杂而自然的分解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迹象。

初期(数小时至数日):尸体僵硬与初步分解

遗体从生命体征停止的那一刻起,身体内部的化学反应就开始了。

尸体僵硬(Rigormortis): 这是最先出现的明显变化。由于细胞缺氧,肌肉中的ATP(三磷酸腺苷)耗尽,肌纤维无法正常放松,导致全身肌肉收缩变硬。刚开始是面部和颈部肌肉,随后会蔓延到四肢。这种僵硬通常在遗体死亡后数小时内达到顶峰,并在2448小时内逐渐缓解,恢复松弛。
体温下降(Algor Mortis): 遗体不再产生热量,会逐渐冷却至周围环境的温度。这个过程的速度取决于环境温度、遗体大小和覆盖物等因素。
血液沉淀(LivorMortis/Hypostasis): 随着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向下流动,沉积在身体较低的部分。这会在皮肤上留下红紫色或紫黑色的斑块,称为尸斑。如果遗体在死亡后一段时间内被移动过,尸斑可能会发生改变或重叠。
早期分解迹象: 在皮肤表面,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变化,比如皮肤的弹性下降,触感可能变得有些湿滑。

中期(数日至数周):活跃的分解阶段

这是遗体发生最显著变化的阶段,微生物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腹部膨胀与变色: 遗体肠道中的细菌,它们在生命过程中与宿主和平共处,在死亡后开始不受控制地繁殖。它们会分解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和组织,产生大量气体。这些气体导致腹部逐渐膨胀。同时,细菌的活动和血红蛋白的分解会在皮肤上产生一种被称为“尸绿”或“硫化血红蛋白”的绿色或蓝绿色斑块,通常首先出现在腹部右侧的肝脏区域,然后扩散开来。
起泡与脱皮: 随着内部气体和分解产物的积累,表皮与真皮之间可能会形成水疱。这些水疱内的液体是分解产物的混合物,颜色也可能有所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皮肤的表层可能会开始脱落,就像湿衣服一样剥离。
味道的出现: 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如硫化氢和氨,会散发出强烈的腐败气味。如果棺材密封不严,这种气味可能会穿透出来。
昆虫活动(如果暴露): 如果棺材不是完全密封的,或者在下葬前有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苍蝇等昆虫可能会被吸引而来,在遗体的开口处(如鼻孔、口腔、眼睛)产卵,孵化出的幼虫(蛆)会加速组织分解。
“葬礼泪”(Purge Fluid): 随着体内压力的增大,分解产物和液体可能会从口腔、鼻腔或肛门等部位渗出,这有时被称为“葬礼泪”或排液。

晚期(数周至数月):强烈的分解与 Liquefaction

分解过程继续深入,组织结构开始瓦解。

组织液化(Liquefaction): 大部分的软组织,如肌肉、器官等,在酶和细菌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液体状的物质。这导致遗体逐渐塌陷,形状变得模糊。
强烈的腐败气味: 这个阶段的气味通常是最为浓烈和刺鼻的。
骨骼显露: 随着软组织的逐渐分解和消失,骨骼会慢慢暴露出来。皮肤、肌肉和内脏组织被分解后,骨头会变得可见。
蛆的活动高峰(如果存在): 如果有昆虫侵入,蛆的活动会在此时达到高峰,它们会吞食大量的软组织。

后期(数月至数年):骨骼化与长期的分解

遗体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分解过程,主要剩下骨骼和其他不易分解的物质。

骨骼化(Skeletonization): 大部分软组织已经分解消失,只剩下骨骼、牙齿、指甲等相对坚硬的部分。
骨骼的变化: 即使是骨骼也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骨骼中的有机成分(如胶原蛋白)会逐渐分解,骨骼会变得更脆弱,颜色也可能从白色变为灰白色或带有泥土的颜色。
脂肪皂化(Adipocere Formation):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尤其是在缺氧、潮湿的环境中,遗体中的脂肪组织会发生一种称为“脂肪皂化”的化学反应。脂肪中的甘油三酯分解,与水中的矿物质(如钙和镁)结合,形成一种类似肥皂的蜡状物质。这层物质可以包裹住骨骼,减缓进一步的分解。
其他物质的分解: 衣物中的纤维,尤其是天然纤维(如棉、麻、丝、羊毛),会逐渐分解。而合成纤维则分解得更慢。棺材的材料,如木材,也会在土壤中慢慢腐朽。

影响分解速度的因素:

温度: 高温会加速细菌活动和化学反应,加快分解;低温会减缓分解。
湿度: 适度的湿度有利于细菌和酶的活动,但过多的水分可能导致尸体浸泡,也可能影响某些分解途径。
氧气: 氧气可以促进某些分解过程,但缺氧环境下的厌氧菌分解也非常活跃。棺材的密封程度会影响氧气供应。
土壤类型和环境: 不同的土壤成分、酸碱度、是否有地下水等都会影响分解速度。裸露在空气中或浅埋的遗体分解速度通常比深埋在土壤中的快。
遗体本身的状况: 肥胖的遗体可能分解较慢,因为脂肪组织需要更多时间分解。有伤口或感染的遗体,其分解过程可能更早且更快。
衣物: 衣物可以保护遗体,但也可能阻碍昆虫的接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分解。

总而言之,一个不被火化的遗体,在进入棺材后,会经历一个从细胞死亡到软组织瓦解,最终仅剩下骨骼,并且骨骼本身也会缓慢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逆转的循环,最终使有机物质回归大地。这个过程的视觉和嗅觉感受,在不同阶段都可能非常明显,并且其具体表现会因多种环境和遗体自身因素而产生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画风科普,妙哉!


摘自微博水印

user avatar

薛定谔的棺材

哪怕你知道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你也不能确定尸体的腐烂程度

我记得老家的一个老人说过

他们去帮忙迁坟,打开棺材人都没烂,死了好几年了,那尸体放不下啊,他们迁坟就拿一个小盒子收尸骨,最后怎么办的呢...












他们把尸体拿镐一撅两半...

人是真的狠

user avatar

你永远也不知道掀开棺材盖子后看到的是什么状态的尸体!

我是客家人。嗯,我全村都是客家人,我们有一个很特别的习俗,就是先人死后用棺木埋葬若干年后,再挖出来,将骸骨装入一个陶制坛子里,然后又再挑一个风水宝地,在一个良辰吉日重新下葬。作为一个英姿挺拔,气宇轩昂,身强力壮的后生仔,近几年有幸参与了几次死者出土的工作。对了,我们家乡目前还是允许自由土葬的。

见过干干净净的白骨,也像考古工作者一样为找个骨头仔仔细细地扒泥巴,更绝的是遇到蜡尸你信不?

当然最多的就是干净的白骨了,就是全身软组织全部没了,就剩毛发和骸骨,然而并不是像电视上的那样干净的连衣服都没有,棺材里塞满了陪葬的衣服鞋子被子帽子之类的东西,全都粘在一起,扒开才能找到骸骨,骨头一般都粘着脏东西,所以看起来是发黑的脏脏的,洗干净了应该是白的,然而不能洗,只能拿黄纸擦。总之在一堆又红又白又黑的腐败衣物里捣腾还是很恶心的。

有一个葬了十几年的,那地竹子多,是那种鱼竿大小,最高才四五米的野竹子,每年清明扫墓时看到她后人把坟包及周边割干净后很快就有很多新笋破土而出,接着又郁郁葱葱了。挖起来特费劲,因为竹根密密麻麻,盘根错节,有的竹根撑开缝隙申到棺材里面去了,里面很干燥,还有老鼠窝的痕迹,棺材一侧有两个洞,遗骨很乱,不过品相不错,白净!部分骨头还和泥土一样黄澄澄的,泛着光泽,估计是老鼠爬多了起了抛光的效果。哦,我记得里面还有不少花生壳、谷粒。

都是亲身经历,手机打字慢,又不会组织语言,先睡觉了,有空再接着说。。。

接着说,讲讲那个蜡尸,一辈子的阴影。




做个预警吧。。

下面文字描写中含有重口内容,请勿在开车以及看美女直播时阅读!!!


当年我全程参与料理他的后事,72岁卒,论辈分我叫他哥。前一天还是好好的,晚上睡了就再也没有醒来,第二天早上家属叫他吃饭时才发现的。我过到去时尸身已经完全僵硬了,个人猜测是凌晨时间猝死的,没听说过他有心脏病,所以可能是中风。我和他儿子侄子三人为他换了寿衣,抬到客厅,乘家属收拾屋子,还亲自煎了个荷包蛋盖他嘴上(习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嘴上放荷包蛋),之后参与入殓,挖墓坑,抬棺,下葬,封土,砌石。而今四年不到,又要亲手挖掘……我上辈子是不是欠了他很多啊?

再次预警!!!请勿在进食或啪啪啪时阅读!!!三遍!!!




挖坟过程省略,就说开棺后,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一股强势无匹的气味,以横扫千军,又如直上云霄,突破口罩,冲过鼻腔,直达脑门,来不及解开口罩,将口罩往下一撸就是一阵疾风骤雨地狂吐,边吐边远离,直至远处,稍有缓和,回过神来,发现大伙都和我一样。事已至此,不能半途而废,所以等了一段时间,又围了过去,气味果然弱了很多,但是依旧很强烈,原来割坟头草留下的植物芳香和挖土的泥味已经闻不到了,就连抽着的烟也没了味道。那是什么味道呢,大家想像一下正在腐烂的死老鼠,那种气味的强度就是一百只死老鼠在一起腐烂?当然若仅仅是气味的,也不会有那么大的阴影了,更要命的是棺材里的惊喜,里面是一方黑乎乎的水,除了隐约看到一些布料飘浮着什么也看不到,一哥们就用棍子想把那布料撩开,撩来撩去也撩不出来,索性插到棺材底部然后向对面一推,果然棺材里面从中间到尾部的一大坨就被撑起来了,我们就用棍子把这些东西挑出来,我记得当年死者身上盖了一块红布和几块白布的两边塞的是衣物,现在还能分辨出来,似乎没怎么腐败,把盖的布挑开后,我看到了神奇的一幕,尸体下半身,从腹部到脚底,是浮在水面上的,而上半身还沉在水底,整个的感觉就是全身想一根标枪以三十度的角度插在棺材里,太诡异了!由于尸体变形很严重,还被寿衣和黑呼呼的东西包裹着,我们还不知道尸体没腐化,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去都觉得这样不好收骨,于是叫家属回去拿了几个水瓢,我们要把水舀掉。。。

直到全身露出来时,我们还是很无知的,明明是一大团臃肿的东西,完全不像一般的骸骨,但我们依旧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都没见过尸体皂化,却见过臭水沟里一个小垃圾被淤泥包成一大团的样子。幸好大家没有第一时间用手,而是机智地拿石块去刮泥!毕竟那黑乎乎,软塌塌,臭烘烘的东西看着都恶心,更别说碰了。

终于发现不对劲了,黑泥里面居然是黄的,白的,还有说不清什么颜色的,有人就说了,这特么是不是肉啊?看那哥们在尸体大腿上刮出的一大片,大家立马炸锅了,大家都不是智障,立刻明白了,又是一片干呕。。。

最后这骨是捡不起来了,只好再盖上棺材盖子,又用石灰把破损的地方补好,重新封土,以后再说了。

回来以后好几天吃不下饭,两个多月没吃过肉,一想到这事立马可以进入呕吐状态。近半年的时间里都会莫名其妙的把一些东西联想到那里去,这汤,泡着肉的怎么不会变黑呀?可乐,怎么这黑水还会冒泡呀?酱油,这不就是黄豆泡出来的黑水么?红酒,久了之后会不会变得黑乎乎的?。。。总之,那个蜡尸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棺材黑乎乎的水,棺材里黑乎乎的一堆,被刮开的一道烂肉(或者是脂肪?),还有那再也忘不了的臭味,幸亏没亲手触碰过,不然都不敢想象那手感!

预警结束!

补充一下,我只刨过六次坟,仅有这么一个遇到这种情况的,所以捡骨并不是都是那么恶心的啦!

关于捡骨二次葬,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客家人在古代从中原迁徙至南方,之后又一迁再迁,而客家人是非常崇拜祖先的,直至今日,许多家里过年贴春联时在大门上那副都不是什么新年好的内容,而且是自家姓氏的堂号和祖先宗族的赞颂。不管迁徙到哪里,但根总在祖先生活的地方,所以自称客。那么问题就来了,今日远走,不知归期,那祖先长眠之地岂不是成了千里孤坟?于是将遗骨拾起,打包带走,待定居后再重新安葬。这样,对于后人来说,先人坟不至于荒芜凄凉,对于先人来说,也可以时时庇佑后人。还有一种说法是留待将来可以落叶归根,重回祖地。说迷信也好,说思想、局限性也好,反正就是这么回事。比如我们村,由四兄弟繁衍开来,现在称为四房,当年老大老二先过来,老三老四在祖籍地等父母过世后才带着二老遗骨一起过来。为什么只带父母的遗骨不带爷爷奶奶的呢?因为爷爷奶奶还有其他后人没走啊。至今我们这里每隔几年还会组织一些人回祖籍跟当地宗亲一起祭祖。这边要花钱,那边又要招待,看起又麻烦又没什么卵用不是吗?可我们就是这么喜欢拜祖宗啊!!!

以此为荣,是对自己族群的高度认同和自豪,绝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就如同不管自己父亲是否平凡,但我们也会说自己爸爸是最棒的一样。

装骨头的那种坛子,或者叫瓮,我们这里用客家话叫ang,大家在野外看到千万不要以为是腌咸菜的啊,放两个图,是从电影《僵尸道长》里截的,基本就是这种样子的,不同地方的款式略有区别,老款的都不上釉,新款的上釉还加了个平顶斗笠式的外盖,据说现在还出了瓷的,洁白细腻跟马桶浴缸的品质一样,还带彩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