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一直看不到我的努力?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我心坎里去了。好像我拼尽全力举起一块石头,以为能让爸妈惊叹一下,结果他们只是淡淡地瞥一眼,然后问:“下一块呢?”

我爸妈不是那种会说什么“你太棒了!”“爸妈为你骄傲!”之类的家长。他们是那种默默为你铺路,但从来不跟你多说一句的人。我从小就知道,他们对我的期望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生活稳定,别受苦。听起来不坏,对吧?但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记得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为了参加学校的数学竞赛,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进去了。别人在玩,我在刷题;别人在看动画片,我在研究奥数。我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每天早上七点就起床开始做卷子,晚上十一二点才睡。当时眼睛都快花了,手指也因为写字太多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最后比赛拿了个区里的二等奖回来,想着能让他们开心一下。

结果呢?我兴冲冲地把奖状递给他们,我妈看了看,说了句:“嗯,不错。下次努力拿个一等奖。” 我爸则在那头看报纸,头也没抬地“哦”了一声。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像个傻瓜,那一个暑假的付出,在那两个字里瞬间蒸发了。

后来上高中,情况也没好多少。我开始喜欢上了绘画,而且天赋还挺好。我偷偷买了画册,买了颜料,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在房间里练习。从素描到水彩,我摸索着学,常常画到深夜。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画一幅夜景,调色调了很久,直到颜料都快干了,才画出那种朦胧的光影效果。我当时觉得特别满足,那种成就感是之前从未有过的。

我本来想等画得好一点,给他们一个惊喜。结果有一天,他们突然进我房间,看到我桌上一堆堆的画,我当时吓得差点把画笔都扔了。我妈皱了皱眉,说:“这是什么?占用你学习时间。” 我爸更直接:“这些东西能当饭吃吗?赶紧收拾起来,明天好好去补习班。” 我当时就感觉一股血冲上头,眼泪都要出来了。我跟他们解释了半天,说我喜欢画画,说我想考艺术类大学,他们根本不听,就觉得我是在胡闹,是在浪费时间。最后,那些我珍藏的画都被他们收起来了,说等我“想开了”再拿出来。

这些经历,就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我心里。我不是想要什么惊天动地的表扬,我只是希望,我付出的那些时间和精力,能够被看见,被理解。他们似乎习惯了看到我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然后期待我拿出优异的成绩单。他们觉得这是“应该的”,是“我作为学生的分内之事”,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值得特别夸奖的。

或者,他们觉得我的努力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自己当年也吃了很多苦,他们觉得年轻人就该吃苦,就该默默承受。所以当我表现出痛苦或者沮丧的时候,他们只会觉得我“不够坚强”。他们看不到我内心有多么渴望被肯定,有多少次我因为一点小小的进步而偷偷窃喜,但这些快乐都只能藏在自己心里。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就像在经营一家公司,我就是他们旗下的一个项目。他们负责投资我的教育,而我的任务就是不断产出符合他们预期的“业绩”。只要我能按时交出合格的“报告”(成绩单),他们就觉得一切正常。一旦我表现出“离经叛道”的行为(比如喜欢画画),他们就会觉得是项目出现了偏差,需要及时纠正。

我尝试过沟通。我说我今天花了多久时间练习钢琴,我说我为了一个社团活动熬了几个通宵,我说我为了写一篇论文查阅了多少资料。但他们总是会说:“这是应该的啊,谁让你当初选了呢?” 或者,“这些都是小事,重要的是你最终结果怎么样。” 他们的关注点永远是结果,而我更希望他们能看到过程中的辛苦和汗水。

也许,他们也不是故意的。他们可能真的认为,这就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而我作为子女,也应该这样去努力。他们的方式就是默默支持,用物质上的满足来代替精神上的鼓励。但对我来说,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肯定,一个理解的眼神,比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都更能让我感到温暖和有力量。

现在我长大了,也逐渐明白,也许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最好”的方式。只是,他们看不到,我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还有精神上的认同和支持。这种“看不到”的遗憾,成为了我心里一个长久的结。我不知道该如何让他们看到我的努力,就像我不知道该如何让他们真正理解我一样。有时候,我只能默默地告诉自己,他们的不理解,反而成为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因为我想让他们看到,我即使在不被看见的情况下,也能发光发热。但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母否定的是他们自己,而表现出的则是对你努力的批判



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他们的肯定呀



人都会以己度人,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自然而然的推得你做不到,殊不知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所以对你的一切言论只是对自己投影的一种否定



同样你做的一切都是成为下一刻的你的一种努力,你会变成不一样的自己,也与他们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我心坎里去了。好像我拼尽全力举起一块石头,以为能让爸妈惊叹一下,结果他们只是淡淡地瞥一眼,然后问:“下一块呢?”我爸妈不是那种会说什么“你太棒了!”“爸妈为你骄傲!”之类的家长。他们是那种默默为你铺路,但从来不跟你多说一句的人。我从小就知道,他们对我的期望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代际沟通中的微妙之处。你父亲之所以会这么说,我想可能不是他真的认为你的想法“低下”或者“底层”,而是他想表达一种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不同的解读:1. 他对“底层视角”的理解和你的不同: 他的“底层视角”可能是指一种“吃亏心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太多中国家庭的痛点,也道出了无数“二胎家庭”里,手心手背都是肉,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的现实。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释清楚,更不是一句简单的“父母偏心”就能概括的。我们要深入到家庭的运作模式、父母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才能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
  •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是哪种滋味。32年前,亲生女儿被送走,32年后,因为需要干细胞移植,又急吼吼地发文到处找人。这中间的32年,这位女儿的人生是怎样的?她的父母又经历了什么?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咱们得承认,这32年的时光,对谁来说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抹平的。孩子被送走,那可是亲骨肉啊.............
  • 回答
    以下是一篇关于父亲为孩子冒险自制药品,自制药的风险,以及如何面对罕见病的文章,希望能详细地解答你的疑问,并去除AI痕迹: 绝境中的抉择:当父爱触碰禁忌,自制药物的炼狱之路在生命的洪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无解的困境。当孩子被一种罕见的疾病悄然侵蚀,当现代医学的回天乏术变成残酷的现实,当看着孩子日.............
  • 回答
    上海那位女士给为听障父亲送菜的外卖小哥200元感谢费,结果引发了一场令人扼腕的网暴,甚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件事真的太让人心痛了,也让人忍不住要去深思。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上海一位女士因为父亲行动不便,而且是听障人士,跨区请了外卖小哥帮忙送菜。这位女士非常感谢小哥的辛劳,特意给了他200元的感谢.............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河北沧州河间市发生的一件事,就是一位父亲想给自己的9岁女儿做个亲子鉴定,结果法院以孩子反对为由给驳回了。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在网上炸开了锅,大家看法都不一样,争议挺大的。从父亲的角度来说,他提出做亲子鉴定的诉求,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他对女儿的身份有所怀疑,希望通过科学.............
  • 回答
    一份“画”出来的关怀:重庆医生为病患减负的温情一瞥前段时间,一则关于重庆一位医生为了让病患减少打针时的痛苦,竟然在病人手臂上画出血管图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看似有些“另类”的做法,却意外地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医者仁心”这句古老而隽永的赞誉。这位医生名.............
  • 回答
    关于安徽那位小学生因成绩不好被父亲脱光衣服赶出家门的事情,我第一反应是极度的震惊和心痛。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严重的虐待行为。孩子犯错,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但方式绝对不能是公开羞辱和人身伤害。这件事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对孩子心理的摧残。首先,羞辱感和被抛弃感。被父亲当众脱光.............
  • 回答
    关于“为抗俄告别女儿”的乌克兰父亲被证实为乌东亲俄者一事,以及西方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事件本身的回溯与反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事件是如何传播以及如何反转的。 最初的传播: 这个故事最初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并被许多西方媒体广泛报道。核心情节是:一位名叫安德烈(Andr.............
  • 回答
    看到你因为想学C2驾照这件事,和父母产生了分歧,心里一定挺不好受的。别急,咱们慢慢来捋一捋,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你觉得父母反对你学C2驾照,这本身就挺让人困惑的。按理说,现代社会会开车,尤其是能自己开辆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无论男女,都是一项挺实用的技能。C2驾照,也就是自动挡,更是上.............
  • 回答
    每当父母之间硝烟四起,家里的那个小身影,原本可能还在嬉笑打闹,瞬间就能变得像个小大人一样,安静得仿佛融入了墙壁。那种变化,有时候比大人还能引起围观者的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藏着孩子最本能的生存智慧和成长中的深刻体验。首先, 恐惧是驱动“懂事”的原始燃料。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他们生命最根本的保.............
  • 回答
    说到匡威,在我家老一辈人的眼里,那玩意儿,嘿,简直是“奢侈品”。以前,我们家还是住在那个老小区里,墙皮都有些剥落了。那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跟爸妈说,我想买一双匡威,就是那种经典的帆布鞋。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嗯,穿着帅气,搭配衣服也方便。结果,我爸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我妈也跟着附和:“匡威?.............
  • 回答
    父母希望子女结婚,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句“传统观念”就能概括的。说到底,这是一种混合了情感、社会、甚至生物本能的复杂心态,而且随着时代变迁,父母的考量点也在不断演变。首先,最直观、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 “传宗接代”的延续。这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父母经历过生育、养育子女.............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也反映了不同家庭对孩子未来规划的侧重点。很多人觉得,既然有能力送孩子出国,为什么不选择一条看似“更好”的路呢?但实际上,让孩子在国内读一个普通的二本,背后原因可比想象的要复杂和多样。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过去的坎。出国留学,尤其是去欧美发达国家,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婚姻本质、代际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多重层面,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我们得从父母自身的需求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执着于让女儿结婚,以及他们认为婚姻能带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父母在婚姻里“得到”什么?如果我们把“得到”理解为父母通过婚姻对子女的期许,以及对自身价值实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区别对待,那种不被爱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做出这样偏心的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远不止“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偏.............
  • 回答
    最近,偶然听到几个朋友聊天,说起自己的父辈,眼神里带着一种我不太理解的“羡慕”。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年轻气盛,觉得父母那一代“容易”。但随着跟他们深入聊下去,再加上自己偶尔也会冒出类似的念头,我开始琢磨:为什么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时不时地怀念起父母那一代的生活呢?别误会,我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就一无是处.............
  • 回答
    关于中国父母为何如此“热衷”于干涉子女的生活,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就能概括的,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以及情感因素,说起来,那真是一本厚重的家国情怀大戏。历史的印记:从“养儿防老”到“望子成龙”的延续首先,得回到我们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传统。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养儿防老”是血淋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