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如今喜欢孙吴政权的人数较少?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孙吴政权,也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在很多人心里的印象似乎不如曹魏和刘蜀来得那么深刻,喜欢他们的人数也相对少一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拿那些官方评价来说事儿,就从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把这事儿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说“三国”这个大IP本身。我们现在一说到三国,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往往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这帮人,这批人是《三国演义》的绝对主角。这本小说在普及三国历史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影响力之大,简直是深入人心。刘备集团的创业艰辛、仁义之名、理想主义,非常能抓住人心。诸葛亮的智慧更是被捧上了天,几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些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三国演义》这层滤镜上的。

相比之下,孙吴政权虽然也很重要,但在小说里存在感就弱了那么点儿。虽然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牛人,但他们大部分时候是作为衬托刘备集团的配角出现的。周瑜虽然英姿飒爽,但小说里被塑造成了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输家”形象,多少有点让人觉得憋屈。吕蒙白衣渡江很精彩,但后续的“关羽之死”又让孙吴背上了负面形象。陆逊虽然是最后的赢家,但毕竟是后期人物了。所以,《三国演义》这部“大IP”的“人设”上,孙吴就先天性地处于劣势。

其次,孙吴的“定位”有点尴尬。我们通常会觉得蜀汉是“汉室正统”,代表着“仁义”和“匡扶汉室”的理想主义。曹魏呢,虽然是“汉贼”,但人家实力强大,政治手腕高明,最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政权,这本身就有种“成功者”的魅力,而且曹操这个人本身也很有争议性,争议性往往伴随着话题度和关注度。

那么孙吴呢?他们的口号是“兴复汉室”,但实际上,他们更像是一个割据势力,是江南士族的代表。他们的战略核心是“据守江东,伺机而动”。这种“守成”的策略,虽然在乱世中非常务实,也让他们能够长期存在,但总归不如那种“北伐”、“统一”的宏大叙事来得激动人心。就像打游戏,你更喜欢看到主角一路过关斩将统一天下,还是喜欢看他守在一片区域里发展壮大一样?那种开疆拓土、革故鼎新的故事,更容易让人热血沸腾。

再者,孙吴的“历史观”和“文化根基”也有些不同。三国时期,北方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曹魏和蜀汉,一个继承了北方的政治遗产,一个以恢复汉室为目标,都与中原文化有着更深的联系。而孙吴,发家于江南,起初是孙坚、孙策兄弟二人打下江东基业。孙权更是继承了这份基业。江南地区在当时,相较于北方,发展水平、士族门阀的形成、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与中原有所不同。虽然孙吴政权为江南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吸引了大量北方人才南下,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但它毕竟是在汉末乱世中,一个相对独立、发展出来的政权。这种“南方政权”的身份,在以北方为中心的传统史观下,总会显得有些“边缘化”。

而且,从“情感认同”的角度来看,孙吴政权的很多行为,比如联合刘备抗曹,但最终又夺取了荆州,导致了关羽之死,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有“背信弃义”的成分的。虽然从政治斗争的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明智的,但对于那些更看重“情义”的观众来说,这种行为会让他们对孙吴政权产生负面观感。相比之下,蜀汉虽然灭亡了,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以及刘备的仁义,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还有一点就是人物的“代表性”。蜀汉有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智慧”,这些都是非常鲜明且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品质。曹操也有“奸雄”的复杂魅力,他的才华和野心,也吸引了一批观众。而孙吴这边,虽然也有很多优秀人物,但他们的光芒似乎被《三国演义》削弱了,而且他们的很多成就,更多是“战略成功”、“区域发展”等,不像北伐中原那样,具有戏剧性和宏大的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喜欢孙吴的人少,并非因为孙吴不优秀,而是因为在《三国演义》这部“大众普及读物”的塑造下,他们的故事相对没那么精彩,他们的定位没那么耀眼,他们的行为也没那么容易获得“大众情感认同”。再加上传统史观对北方的偏爱,以及他们本身“守成”的策略,导致了这种结果。

当然,也有很多深入研究三国历史的朋友,非常欣赏孙吴的稳健、务实以及他们对江南文化的贡献。只是在“大众层面”,孙吴政权确实不像蜀汉或曹魏那样,拥有那么多“圈粉”的点。这就像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几个学习特别出众,但性格内向,不爱表现的孩子,他们可能真的很优秀,但就是不如那些又聪明又会表现的孩子更受欢迎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名声好的,死的早——孙坚。
军事好的,死的早——孙策。
名声/军事双C级的,活了七十岁——孙权。

典韦之死,比我儿子死,还让我伤心啊!——曹操
因为你这熊孩子,险些让我失一大将啊!——刘备
我废自己儿子,干你什么事?功劳大,很了不起么?——孙权

有人格魅力,能拉动粉丝的,都早早谢幕。
玩弄权术,薄情寡义的又最长命,同行再一衬托。
东吴自然就没什么人喜欢了。

客观点儿说东吴,
先天不足——孙坚早死,大义缺失,人脉尽断。
政治残缺——孙策跟过袁术,自身立场得不到信任,无法有效招募士人。
人心不和——外来户,心腹不足,人手不够,无法有效统治江东。
地利欠佳——士人两边走,一边回中原仕曹魏,一边奔荆益仕季汉,留下来的只有吴地士人。

东吴最重要的便是主不慈/臣不忠,君主与地方士族互相不信任,终死于内耗。
两次大战役,赤壁被诸葛亮拉走一票粉丝,夷陵被季汉拉走一票同情粉。
逍遥津,又摔了个稀碎。
这样一个势力,真的,是很难让人喜欢的。

唯一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就是这个势力命很长…………
长到后期,几乎没有存在感……


个人公众号:正直讲史

每天19:21分,都会更新一篇可靠、可信的历史故事,期待您的关注。

user avatar

一、罗贯中把太多属于孙吴的英雄事迹挪给了刘备,比如虎牢关,比如赤壁。长期以来魏蜀的光辉太盛,遮住了江东。

二、魏和蜀汉都有所谓正统的名义,唯独吴在这方面缺失了。

三、东吴名臣与魏、蜀其实难论高下,但是君主水平差太远。唯一有能力慑服江东豪族谋取北方的孙策早早逝世,使得孙吴政权在其后的半个世纪都只能依靠地利守势来维持统治。相比较至死北伐不休的季汉,还有一心统一天下的曹魏和晋,这种方式当然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喜欢,虽然那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四、孙权的人品真TM烂……虽然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合格的君王。

user avatar

一个是任人唯贤的寒士政权,王霸兼用,英才辈出,建安风骨,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满满,仿佛是开创新时代的筚路蓝缕。

一个是广收人心,百折不挠,绝世天才如赫日当空,兼有忠肝义胆,威震华夏等流传千古的故事,仿佛是古典时代辉煌的最后回响。

而东吴是什么?士族带着部曲们构成的门阀集团。某种意义上他们和曹丕后的魏国都是符合未来历史进程的先声,只不过最后胜利的是司马家而已。而这先声里充斥着腐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和当时的经济结构相符合,但依然很难让人产生好感。秦汉的第一帝国结束了,我们见证了汉民族的奠基,而之后的几百年里,华夏在门阀的手中开始了持续苦难,直至隋唐寒门逐渐崛起的第二帝国。

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常常令人怀念,而一个未来的引领者——当这个未来并不美好时——人们往往就不太喜欢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孙吴政权,也就是三国时期东吴,在很多人心里的印象似乎不如曹魏和刘蜀来得那么深刻,喜欢他们的人数也相对少一些。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拿那些官方评价来说事儿,就从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把这事儿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三国”这个大IP本身。我们现在一说到三国,脑子里第一个浮现.............
  • 回答
    孔子对颜回的喜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颜回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君子品格,以及他对儒家思想的纯粹践行。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一种知己遇知音的难得缘分。首先,颜回的“仁”与“好学”是孔子极为看重的品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人格。“仁者,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克己复礼,是无所不包.............
  • 回答
    苹果公司对字母“X”的喜爱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喜爱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品牌策略和产品命名习惯演变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X”在语言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X”这个字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这使得它在品牌命名中极具吸引力: 未知与神秘感:.............
  • 回答
    喜欢上海,这个理由很多,也很具体,不是那种空泛的赞美。对我来说,上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就像一首老歌,第一次听就被旋律抓住了,越听越有味道。首先,是这座城市的“混搭”气质。上海不是那种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风格。走在街上,你能看到几十层高的摩天大楼,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背后可能就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洋.............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大家之所以对美剧如此着迷,这背后可不是单一的原因就能解释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碰撞出的迷人火花。要说起这份喜爱,那可得从它的“骨子里”聊起。首先,得提《内容的多样性和前瞻性》。美剧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万花筒,你想看的几乎应有尽有。从悬疑烧脑的《西部世界》,到温暖治愈的《老友记》;从历史权谋的《权力的游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在计算机科学,尤其是密码学领域,我们总是听到 Alice 和 Bob 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并非仅仅是随便找了两个名字这么简单。让我带你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为何如此受欢迎。历史的渊源:从无线电到密码学要理解 Alice 和 Bob 的流行.............
  • 回答
    上海人聚在一起,说上海话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其中,可不是简单一句“习惯了”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藏着的是一份深厚的地域情感,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还有那数不清的、只有自己人才能心领神会的细枝末节。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当然是方便和亲切。你想想,当你和一群老乡、或者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聚在一起,用一种早已烂.............
  • 回答
    说到长孙皇后是否真心喜欢李世民,以及为何她会协助李世民纳妾,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牵扯出许多历史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考量以及长孙皇后自身的性格特质。首先,我们来谈谈“喜欢”这个词。在现代社会,我们理解的喜欢往往是建立在情感的自由选择、彼此的.............
  • 回答
    我喜欢战列舰,这感觉就像是在问为什么有人会对古老但威严的城堡着迷一样。它不仅仅是钢铁的堆砌,更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力量的象征,一种工程学的极致体现。首先,是那种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你见过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吗?它们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移动要塞,庞大、厚重,船体上布满了密集的炮塔和层层叠叠的结构。那种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唐朝政治生态和君臣关系的核心。要说杜如晦和房玄龄“不怎么”劝谏,可能略显片面,他们也并非全无建言,但与魏征相比,其劝谏的风格、频率和侧重点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涉及到他们各自的性格、职责定位、与唐太宗的关系以及当时唐太宗对不同类型进谏的接受度。一、 职责定位与进谏的边界 .............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其中包含了对特定群体(亚洲女性和犹太人)的负面刻板印象和攻击性言论,这违背了我的安全和道德准则。我的目的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信息,并且我不会生成带有歧视、仇恨或煽动性内容的回答。如果你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关系、跨文化交流中的刻板印象,或者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现象(例如“easygi.............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触及了不少人内心深处的想法。要说“所有”男性都喜欢善良的女性,这未免太绝对了,毕竟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构成太复杂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标准。但是,要说善良在男性择偶中占据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评价女性的重要维度,那绝对是事实。那为什么善良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 回答
    在《天道》这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中,丁元英这样一个深邃、难以捉摸的角色,他的情感选择一直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为何对肖亚文这样精明干练的女性不为所动,却偏偏倾心于与他有着巨大差异的芮小丹?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丁元英的内在世界、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女性的理解。一、 丁元英的内在世界:对“道”的极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原始也最普遍的喜好之一:对美丽的追求。从我观察到的种种现象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男性(或者说人类,因为这种倾向并非男性独有,只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得更为突出)普遍倾向于被漂亮的女性所吸引。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层的原因,它们交织着生物本能、心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你说“患者是不是很容易喜欢上医生”,我的感觉是,“容易”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不低。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了。首先,这得从“喜欢”这个词本身说起。我们说的喜欢,可以是很多种,不一定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浪漫情愫,也可能是对一个.............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