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医生说秋冬季节全家人都可以适当补充点维生素C,应该选择哪种维生素C呢?

回答
秋冬季节确实是不少家庭会考虑给全家人补充维生素C的时候。天气转凉,空气干燥,加上流感高发季的到来,抵抗力稍弱的人群,比如老人和孩子,更容易受到侵袭。而维生素C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对增强免疫力、抵抗自由基、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维生素C产品,到底该怎么选呢?别急,咱们一样一样捋清楚。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维生素C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最常见也最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所以,如果你看到产品成分表里写着“维生素C”、“抗坏血酸”、“L抗坏血酸”之类的,基本都是指同一种东西。

其次,考虑产品的“剂型”。 这点非常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家人的使用便利度和接受度。

泡腾片: 这可能是很多家庭的首选,尤其是有老人和孩子的。一来是冲泡过程有趣味性,孩子容易接受;二来是溶解后液体形式,更容易吞咽,对肠胃的刺激也相对较小。但要注意,泡腾片在溶解过程中可能会损失一部分维生素C,而且有些产品为了口感可能会添加糖、甜味剂等,如果你比较在意这些,选择时就要留意成分表。另外,泡腾片最好用温水冲泡,过热的水会加速维生素C的分解。
咀嚼片/软糖: 同样是方便孩子和不习惯吞咽胶囊的人群。咀嚼起来口感好,也比较有趣味。但和泡腾片类似,为了改善口感,很多咀嚼片或软糖会添加糖分,特别是软糖,更需要注意糖的含量,以免对孩子的牙齿不好,或者影响血糖。选择时可以优先考虑无糖或低糖配方的。
胶囊/片剂(普通): 这是最传统也最常见的剂型了。它们通常维生素C含量比较精确,也更容易做到高含量。但对于吞咽有困难的人来说,就不太方便了。选择胶囊时,要注意胶囊的外壳材质,常见的有明胶和植物胶囊。如果你是素食者,或者对明胶有顾虑,可以选择植物胶囊。片剂的话,有些大颗粒的可能也不容易吞咽,可以留意一下产品是否有“易于吞咽”的设计,或者选择小颗粒的。
口服液/滴剂: 这种剂型对婴幼儿和吞咽困难的老人非常友好,可以直接喂服。剂量也比较容易控制。但同样,要注意配方中是否含有不必要的添加剂,以及是否有甜味剂。

第三,我们要关注“含量”。 维生素C的含量直接决定了你补充的有效性。

成人: 一般来说,日常保健,每天200500mg就足够了。如果你经常熬夜、压力大或者 smoker,可以适当增加到1000mg。
儿童: 儿童的剂量需要根据年龄来定,一般建议参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如,13岁的孩子每天推荐摄入量是40mg,46岁是50mg,79岁是60mg。选择儿童专用的维生素C产品时,一定要看清包装上的建议剂量。切记不要给孩子随意服用成人剂量的产品。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她们对维生素C的需求会增加,但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不要盲目自行服用高剂量。

第四,看“配方和添加剂”。 这一点是区分优质产品和普通产品的重要指标。

纯度: 越纯的维生素C越好。尽量选择成分表里只有维生素C和少量辅料(如微晶纤维素、淀粉等)的产品。
添加剂: 尽量避免含有过多不必要添加剂的产品,比如人工色素、香精、过多的防腐剂等。特别是对于孩子,更要注意选择成分相对简单的。
缓释技术: 有些高端产品会采用缓释技术,这样维生素C可以缓慢释放,维持体内更长时间的有效浓度,也能减少一次性摄入高剂量可能带来的胃肠道不适。如果你经常一次性服用较高剂量,可以考虑带有缓释技术的产品。

第五,考虑“品牌和来源”。 选择有良好口碑、信誉度高的品牌。一些知名的制药企业或保健品公司生产的产品,在原料选择、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通常更有保障。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评测或者其他用户的评价。

最后,分享一些小窍门和注意事项:

分散服用: 如果你选择的是单次服用剂量较高的产品(比如1000mg),可以考虑将其分成两次服用,这样更有利于身体吸收,也能减少潜在的胃肠道刺激。
饭后服用: 大多数维生素C产品建议饭后服用,尤其是对胃比较敏感的人,这样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避免与某些药物同时服用: 维生素C可能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或代谢,如果你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不要过量: 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身体会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部分,但长期过量服用也可能引起腹泻、胃酸过多等不适。请严格按照推荐剂量服用。
从食物中获取最天然: 别忘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是维生素C最天然的来源。比如柑橘类水果(橙子、柚子、柠檬)、猕猴桃、草莓、番茄、西兰花等,都是富含维生素C的好选择。在秋冬季节,虽然新鲜蔬果的种类可能减少,但也要尽量保证日常饮食的多样化。补充剂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均衡饮食。

所以,总结一下,当你在选择时,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 你家人的需求和偏好(剂型、口感等)。
2. 孩子的年龄和体重(决定剂量)。
3. 产品的成分表(纯度、添加剂)。
4. 单位剂量的含量。
5. 品牌的信誉度。

举个例子:

给上幼儿园的孩子: 我可能会选择儿童专用的咀嚼片,选择那种口味好、无糖或低糖、成分表中主要就是维生素C和少量天然果味剂的。或者选择维生素C滴剂,方便控制剂量。
给上班族父母: 泡腾片是个不错的选择,早上起来冲一杯,方便快捷又补充精力。如果经常需要应酬或熬夜,可以考虑缓释维生素C片剂,能更持久地发挥作用。
给有吞咽困难的老人: 维生素C泡腾片或者小颗粒的缓释片剂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结合自家全家人的具体情况,仔细看看包装上的说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开门见山的说: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C,取决于我们正常饮食中能够提供的维生素C能否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的需求有多大呢?

在2019年5月份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上,成人每天摄入维生素C的参考摄入量由100毫克调至200毫克,上限为1000毫克,这也是是每日膳食推荐供应量最大的一种维生素。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日常饮食提供的维生素C能够达到200毫克,那么是无需补充维生素C的,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饮食无法提供这么多维生素C,那么,就需要补充维生素C了。


————人为什么要补充维生素C呢?—————

我们可以给出很多理由,比如维C是人体必须的,这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用来减轻人体的氧化压力,而一旦长期缺乏维生素c,人体就会出现表皮、黏膜下的出血,造成坏血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人死亡【1】。

但是最根本原因是我们人体无法直接合成维生素C

既然维生素C如此重要,对人体是必须的,我们人体为什么不能直接合成维生素C呢?其实这也是一个进化上的神奇事件。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原本是能够合成维生素C的,但是,在6000万年前左右,也就是恐龙灭绝的那个时候,我们祖先发生了分化,其中一支仍保留着维生素C的合称能力,比如狐猴、眼镜猴等就可以合成维生素C,但是另一支体内的一个重要的酶L-gulono-γ-lactone oxidase (GLO)开始失效,而这个酶对于维生素C的合称是至关重要的,最终导致我们这一支无法合成维生素C了【1】。

由于我们无法合成维生素C,但是人体又迫切的需要维生素C,所以我们必须大量的补充维生素C来维持健康。而幸好的是,远古年代,我们的祖先可以在丛林里寻找各种水果枝叶等食物,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对维生素C的需求。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尤其是我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大量的摄入肉食而减少蔬菜水果的摄入,导致维生素C的摄入也成了问题。

维生素C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大航海时代,航海的船员会经常发生坏血病而死亡,面对这种问题,很多人束手无策,而有人发现如果航海的时候多带蔬菜,尤其是带上橙子,那么就可以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可见橙子中拥有某种成分可以避免坏血病的发生,后来证实这种成分是维生素C,维生素C的发现,极大的降低了坏血病的发生。

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其实日常摄入的食物足够满足我们对维生素C的需求,各种瓜果蔬菜都含有维生素c,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需要摄入维生素C的。

所以膳食均衡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大量的蔬菜水果摄入。但是这个情况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变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现在的人类大量的摄入肉类或者精加工的食物,使得我们摄入的维C量减少,甚至低于日常最基本的需求,从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儿童群体,不少小孩的膳食出现了问题,他们更喜欢各种高糖高脂的食物,而对于蔬菜水果等却十分抗拒,这也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了多种维生素的缺乏。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做法就是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多吃蔬菜水果,最大程度实现膳食均衡,补充维生素,不过这是一个持久战,需要家长慢慢的调整。当然短期内,如果孩子出现了维生素的缺乏,那么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补充维生素了。

如果有具体的症状,那么就直接去医院去看病,医生往往会针对性的给出对应的药物,比如各种维生素。但是如果还没有出现症状,只是不爱吃瓜果蔬菜,那么家长最好是给孩子补充一些天然维生素C,因为这些产品往往是一些高维生素C含量的植物提取物,这其中既有人体大量需求的维生素C,更含有其他类型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等,这些可以实现对整个膳食的补充。

当然,各种补剂总归不是长久办法,改变膳食结构,更多的摄入瓜果蔬菜才是王道。


1 Linster C L, Van Schaftingen E. Vitamin c[J]. The FEBS journal, 2007, 274(1): 1-22.

2 Challem J J. Did the loss of endogenous ascorbate propel the evolution of Anthropoidea and Homo sapiens?[J]. Medical hypotheses, 1997, 48(5): 387-39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