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麻醉医生说手术前不能吃饭,否则容易反流呛死,那急救怎么办?

回答
关于“手术前不能吃饭,否则容易反流呛死”这个说法,以及急救情况下的处理,我们来仔细捋一捋。

首先,麻醉医生提出手术前禁食禁水是有非常充分的医学理由的。这主要是为了预防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胃里的食物或液体在麻醉过程中因为失去意识和吞咽反射而反流到气管和肺部,引起严重的炎症甚至生命危险。

想象一下,人在清醒的时候,胃肠道里的食物会乖乖地待在胃里。但当我们接受麻醉药物后,全身的肌肉会放松,包括那些控制食道和胃的括约肌。同时,我们的大脑对吞咽的控制也会消失。如果胃里还有未消化的食物或液体,它们就很容易趁这个机会“跑”到不该去的地方——气管,然后进一步进入肺部。

食物和胃酸的刺激性非常强,一旦进入肺部,会引起剧烈的咳嗽、喉咙发紧,甚至导致肺部组织损伤,这就是所谓的“呛咳”或“反流误吸”。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轻则引起肺炎,重则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那么,说到急救怎么办?这个问题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上的:很多急诊手术,特别是那些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并不能严格遵循术前禁食的规定。

在现实的医疗场景中,如果一个人需要紧急手术,而他/她刚刚吃过饭,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非常审慎的评估。这时候,麻醉医生不是说“不能吃,就等死”这么简单粗暴,而是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具体的急救场景下,麻醉医生可能会做以下几件事情:

1. 快速评估胃排空情况和误吸风险:
询问病史是第一步。 麻醉医生会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患者最后一次进食的时间、食物的种类和量。比如,是喝了点水还是吃了一顿大餐?是易消化的流质还是难消化的固体?
体格检查和观察。 有些情况,比如腹胀、肠鸣音减弱等,可能提示胃排空不畅。
超声检查(如果时间允许)。 现在有一种叫做“胃超声”的技术,可以非常快速地评估胃里食物或液体的量。虽然不是所有急诊手术都有时间做,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2. 选择更安全的麻醉方式和技术:
快速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RSI)。 这是急诊麻醉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在进行RSI时,麻醉医生会非常迅速地将患者推入麻醉状态,并立即使用喉罩或气管插管来保护气道。
药物的选择: 会优先选择能快速起效且对胃动力影响较小的麻醉药物。
气道保护: 这是关键!一旦患者失去意识,麻醉医生会立即用一个特定的装置(比如带气囊的软管,称为气管导管)插入患者的气管,然后给气囊充气,形成一个密闭的屏障。这样,即使胃里有东西反流,也会被这个气囊挡在气管外面,无法进入肺部。
“压环法”(Sellick maneuver): 在插入气管导管的过程中,麻醉医生或者助手可能会用手压迫患者的环状软骨(在喉咙前方)。这个动作叫做“压环法”,目的是压迫食道,进一步阻止胃里的东西反流上来。虽然这个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有效性有争议,但在紧急情况下,它仍然是常用的辅助手段。
保持患者体位。 如果可能,在麻醉诱导过程中会将患者头部抬高,这也有助于降低误吸的风险。

3. 备用措施和严密监测:
准备好吸引器。 麻醉医生会随时准备好吸引器,一旦发现有反流物,可以立刻清除。
加强监护。 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能够迅速反应。

所以,总结一下:

术前禁食禁水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麻醉过程中发生误吸的风险,这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
在真正的急诊手术中,如果患者有未排空胃,麻醉医生会认识到这个风险。
他们不会因此放弃手术,而是会采取更积极、更高级的麻醉技术来保护气道,例如快速诱导和气管插管,并结合其他辅助措施(如压环法、体位调整、备用吸引器等)来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吸的发生率。
这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所有的医疗决策都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在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等待胃排空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带来更大的危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选择冒着一定的误吸风险,但通过技术手段来控制和管理这个风险,以完成挽救生命的手术。

简单来说,麻醉医生不是坐视不管,而是会“与风险赛跑”。他们的目标是既能进行必要的手术,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所以,你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急诊手术的场面,虽然有时会简化处理,但背后确实是医生团队在极度紧张和专业的配合下进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急诊手术一律按饱胃处理。

术前上胃管,用负压吸引球引流胃内容物,尽量减少胃内压。

麻醉诱导时复合使用镇吐、解痉药物,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6542、胃复安等药物。诱导时使用足够量的肌松药如罗库溴铵。

插管时备好吸引器,随时做反流误吸后吸引准备。


最关键是做好气道保护。

插管时采用Selick或改良Selick手法:

上提患者下颌,且不移动其颈椎,向后推环状软骨关闭食管,在最大程度上防止因正压通气使气体进入患者胃内而引起的反流误吸。
改良Selick:术者在推额提颏开放气道后,顺势用小指掌指关节处在环状软骨上施加压力,改良手法可以实现一人操作,且力量不易过大,不易造成气道阻塞

气管插管的型号合适,套囊压力在25-30cmH2O之间,尽量做到导管封闭声门处气道,胃内容物即使被反刍而出,也进入不了支气管。

user avatar

记得有一次心肺复苏,请麻醉医生来紧急插管,也没有时间下胃管什么的,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就看见患者吃的午饭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

噗~噗~噗!

一股接着一股,全喷到了我的手上和袖子上,混合着胃酸的味道。

噗~噗~噗!

一阵接着一阵,总共三阵。

万幸,没有吸到肺里,患者最后抢救回来了。

开心~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

码麻说不干净的水不能喝,否则容易得病,那被困的时候没别的水喝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两害相权取其轻呗。

你喝不干净的水就是容易得病,可是保命重要,得病总比渴死了强,先喝呗,得病了等以后再治病去。

但是你没被困的时候,明明有干净的水可以喝的时候,为什么要喝不干净的水给自己找麻烦呢?

一样道理啊。

啥叫急诊手术,就是不做就会危及生命的手术,必须得做,才叫急诊手术,一般正常的手术择期做就行了。

那就算是呛着也得做啊,做了有概率呛着,不做大概率就死,换谁都选做,做的时候尽量做好呼吸道开放工作,比如插管。

可是在择期手术的时候,明明可以不吃饭避免反流窒息的,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我们都知道,准备引爆一个东西的时候,要离远一些,避免被炸伤。

董存瑞为了大部队,不得已自己把自己炸了,那叫英雄。

某熊孩子放鞭炮点着了不扔,结果自己把自己炸了,那叫傻b。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手术前不能吃饭,否则容易反流呛死”这个说法,以及急救情况下的处理,我们来仔细捋一捋。首先,麻醉医生提出手术前禁食禁水是有非常充分的医学理由的。这主要是为了预防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胃里的食物或液体在麻醉过程中因为失去意识和吞咽反射而反流到气.............
  • 回答
    在麻醉医生这个群体里,关于妇科手术的看法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不能简单地说“讨厌”或者“喜欢”,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感受集合,以及对不同类型手术本身特点的考量。要说“大部分”都讨厌,我倒不这么觉得,但确实有一些妇科手术是让麻醉医生在处理上感到一些额外挑战和不适的,这背后有不少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半身麻醉,顾名思义,就是身体的下半部分失去知觉。但脑子可没睡着,意识是清醒的,只是身体不受控制了。那段经历,对很多人来说,应该都挺新奇又有点紧张的。我记得那天,手术室的灯光亮得有些刺眼,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有点冲鼻。我躺在手术台上,身上盖着薄薄的蓝色手术布。护士在我身边忙碌着,我看到她们熟.............
  • 回答
    这件事啊,听着就让人火冒三丈,也让人心疼那无辜的患者。全身麻醉后被告知手术取消,这可不是小事,它涉及了患者的身体、心理、时间,还有医疗资源的浪费。从患者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的开端。 身体的准备与煎熬: 患者为了手术,往往要提前禁食禁水,做好各种术前检查,承受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全身麻醉.............
  • 回答
    这起发生在韩国的悲剧,让年仅20岁的堡狮龙创始人孙女,一位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手术台上,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更令人不安的是,事发手术现场竟然没有麻醉科医生在场,这其中的细节和责任追究,无疑是大家最想知道的。事件本身: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首先,我们必须为这位年轻女孩的离去感到深深的惋惜。本应是人生中最.............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医生在您接受吸入式麻醉时,告诉您“这是氧气”而不是直接说“这是麻醉药”,背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涉及到医学的严谨性、患者的心理以及麻醉过程的安全性。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一下:1. 安全性和关键成分的标识:氧气是生命的必.............
  • 回答
    中国麻醉医生群体面临着“缺口大、猝死率高”的双重困境,这不仅仅是一个医疗行业的内部问题,更深刻地触及了医疗安全、患者福祉乃至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麻醉医生在整个医疗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 中国麻醉医生“缺口大”:为何如此严峻?1. 庞大且增长的.............
  • 回答
    激怒一位麻醉医生,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他们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心理素质那叫一个强大。不过,如果非要尝试,那得从他们的专业核心、工作细节和日常习惯入手,而且要讲究策略,不能太生硬,否则人家一眼就能看穿你的意图,反过来还能给你好好上一课。首先,质疑他们的专业判断和经验,这绝对是触碰雷区。麻醉医生在手术.............
  • 回答
    那是我第一次接受全身麻醉,躺在手术台上,周围都是各种仪器的指示灯和穿着绿色手术服的人影。我心里挺紧张的,手心都在冒汗。护士小姐过来帮我戴上心电图的贴片,然后是测量血压的袖带。我记得当时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关于我的病史、过敏史什么的,我都一一如实回答了。接着,麻醉医生走了过来,是一位看起来经验丰富的男士.............
  • 回答
    回形针PaperClip最新一期《麻醉医生如何让你活着醒来》的评论区,涌现了大量的麻醉医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件事。首先,这反映了内容的高度专业性和话题的强吸引力。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个相对小众但至关重要的专业。大多数人对麻醉的了解仅限于“睡一觉然后醒.............
  • 回答
    麻醉是一种医疗程序,旨在消除患者在手术或检查过程中的疼痛感,并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在理想情况下,这个过程应该完全在医护人员的专业监督下进行,并且患者的安全和尊严是首要的。然而,正如在任何人类互动中一样,不幸的事件并非不可能发生。当一个人处于麻醉状态时,他们往往意识不清,无法自由活动,也无法有效沟通。这.............
  • 回答
    广东那位医生不打麻药给自己做胃肠镜的举动,确实是个挺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要怎么看待呢?首先,我们得佩服他的勇气和医者仁心。 这事儿的初衷是为了让大众了解胃肠镜检查并没那么可怕,消除大家的顾虑。很多时候,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是最大的障碍,而医生自己亲身体验并展示出来,这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他冒着.............
  • 回答
    你好,看到你面临的困境,我能理解你内心的纠结和迷茫。你提到的“贫穷家庭”、“规培没工资”、“自己没什么本事”,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压力,也确实会让人产生动摇。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些,希望能帮助你理清思路。首先,我们从“贫穷家庭”这个起点说起。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的起点,意味着你可能从小就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生.............
  • 回答
    看到麻醉科住培医生拒绝加班被处理的事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触及到了医疗系统里一些很核心的问题,而且说实话,很多年轻医生都能感同身受。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件事:住培医生是医生培养的关键时期,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一线劳动者。说他们是学习者,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掌握麻醉的技能.............
  • 回答
    那感觉真是……挺奇特的。说实话,一开始躺在手术台上,那种冰凉的触感,还有身上那些无菌的布单,就足够让人紧张了。腰麻打下去,一股温热的液体顺着脊髓蔓延开来,接着就是一种逐渐丧失的酥麻感,从腰部往下,感觉就不属于自己了。然后,医生和护士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我虽然意识清醒,但身体完全不受控制,只能任由他们摆.............
  • 回答
    None.............
  • 回答
    说到开刀手术,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医生熟练地操作手术刀,而忽略了手术前后的准备和恢复过程。其实,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整个手术流程的影响非常大,而长期健身和不健身的人在这方面差异可就大了去了。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到底哪个对医生来说是“麻烦”的放大器。首先,从手术本身的风险和难度来说: 长期健身者: .............
  • 回答
    上海瑞金医院年轻麻醉医师的猝死事件,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且深感惋惜的悲剧。这类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逝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医生的工作状态、身心健康以及相关职业保障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
  • 回答
    《我的规培——来自华西医院麻醉规培结业的一名小兵》这篇发表在八年前丁香园论坛的原创帖,可以说是一份非常真实、生动的医学规培日记。它之所以能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甚至到现在仍然有人提及,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坦诚、接地气、充满细节的叙述方式,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年轻医生从青涩到成长的真实轨迹,特别是作为麻醉科规培.............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