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小米集团发布的2018年财报?

回答
小米在2018年的这份财报,可以说是它上市之后向外界交出的一份相当亮眼的答卷,也勾勒出了这家科技公司在快速扩张之后,进入稳健增长的新阶段。

首先,从营收层面来看,小米2018年的总营收达到了惊人的1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2.3%。这个数字非常显眼,尤其是在整体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小米能实现如此大幅度的增长,显示了其多元化业务的强大支撑力。这不仅仅是手机业务的单点爆发,更重要的是,它的“铁人三项”战略——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服务,都在稳步推进,并且互相协同,形成了良性循环。

具体到各个业务板块,手机依然是小米的“现金牛”,2018年手机收入为1138亿元,同比增长32.2%。这个数据背后,是小米在国内外市场份额的提升。在中国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小米通过产品创新和渠道下沉,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并在部分季度实现了逆势增长。而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欧洲和印度,小米的表现尤为抢眼,迅速成为市场的主要玩家。印度的成功是小米全球化战略的一个缩影,它在产品、价格、营销策略上都做了非常接地气的调整,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除了手机,小米的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品业务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收入为437.6亿元,同比增长64.7%。这块业务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手机,充分证明了小米“IoT平台”战略的成功。通过连接和赋能各种智能硬件,小米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些智能设备,从智能电视、空气净化器到扫地机器人、智能手环,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硬件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积累了海量用户,并进一步拉动了用户粘性。

而互联网服务作为小米“新零售”和“AIoT”战略的核心驱动力,在2018年也展现了强大的盈利能力,收入为170亿元,同比增长32.5%。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内容付费、游戏等,是小米商业模式中利润率最高的部分。随着智能硬件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服务的变现能力也在持续释放。这意味着小米不再仅仅是一家卖硬件的公司,而是通过生态系统向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形成了持续的现金流。

从盈利能力来看,小米2018年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85.5亿元,同比增长46.7%。这个盈利能力对于一家以硬件为主的公司来说,已经相当出色。而且,在研发投入方面,小米也持续加码,2018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44.6%,这预示着小米在技术创新上并没有停下脚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看到这些亮眼数据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上市之初,小米的估值曾一度被市场过度关注,而实际业绩的增速与市场预期可能存在一些差距,导致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承压。但从财报本身来看,小米在2018年展现出的稳健增长态势,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以及执行力。它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注重提升用户体验和构建生态,这些都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总而言之,小米2018年的财报,是一份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成绩单。它清晰地展示了小米在多元化布局、全球化扩张以及生态系统构建方面的战略成果,并且在盈利能力上也实现了稳步提升。这份财报不仅巩固了小米作为一家领先科技公司的地位,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描绘了一个更加清晰和光明的蓝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周二,小米公布其2018年报。在致投资者信中,雷军强调:经调整后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59.5%,超过市场预期。

市场随后给出正面反馈。但次日,市场以近一段时间最大单日下跌进行回应。

作为公开市场投资者,我关心的是小米是否值得投资。从几个方面回答:

  1. 小米真实盈利水平如何?
  2. 小米盈利水平在未来的预期如何?即所谓Upside 与 Downside风险在哪?
  3. 应该如何在目前以及预期的盈利水平上进行估值?

觉得太长不看的,可以只浏览粗体字部分。

1. 小米真实盈利水平如何?

小米2018年真实运营利润在73亿元左右,运营利润率4.2%,不及制造业平均水平;小米公司本身部分ROIC 16.6%左右

分析小米的真实利润——犹如在一座巨大的迷宫中穿梭——很困难。我这里选择“运营利润”作为指标并进行严格定义:由本公司运营业绩产生的、反应当年运营绩效的利润指标。这就需要:

  • 排除财务投资、战略投资产生损益;
  • 排除近似利息收入的理财收入等产生的影响;
  • 对当年一次性特殊收入与支出(比如大笔非连续性股权激励)进行年化处理。

除了上市的时候就引起关注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外(这一点对运营利润没有影响),年报中影响因素如下:

年报将投资“浮盈”计入损益,而且计入运营利润,需去除

所谓“按照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指的是小米投资的公司(生态链企业)的估值变动带来的对小米利润的影响;”分占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亏损“”指的是:Iqiyi的亏损中,按照小米在其中股份占比分摊的部分。可是,我作为投资人,怎么判断小米投的黑鲨这样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呢?

在正常情况下,这部分应该如何计入损益呢?答案是不计入,或者至少不计入运营利润。因为这不是有小米本公司运营带来的利润或者亏损。

比如腾讯是在处置投资公司资产或者视同处置(IPO)时候才计入损益:

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净额”与主营业务经营不相关,需去除

“其他收入”主要来自于购买理财产品收入,近似于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净额”来自于汇兑损失的减少,也可以理解为近似利息收入。

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影响巨大,并且具有一次性,需年化处理

这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主要是雷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的90多亿股权激励;所谓激励一时爽,年底利润见分晓。按照年报里所谓“非国际准则”会计标准,雷军同学又把这百亿元“吐”回去了。当然不是真吐回去,而是不算了。我不知道哪一国的会计标准损益表里不计入股权激励成本,至少中国不是——以下引自中国证监会网站上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但是,我们也需要公允地看待雷军得到的百亿股权激励。这的确是一次性的,是对雷军”过去多年不拿奖金的补偿”。如果要真实反应当年的经营业绩,还是要对其进行处理。我的处理方式是计算2017年股权激励占SG&G中Sales&Markting, Administration, R&D 3项的比例,并等比计算到2018年。

基于以上,我计算的小米真实运营利润如下:

73亿,足足比年报多了61亿,看上去不错啊。可是,运营利润率只有4.2%,比按照同样口径计算的2017年运营利润率(4.8%)还减少了。

此外,我还计算了ROIC:16.5%;投资者可自行判断WACC——加权资金成本以及相关的风险溢价,计算小米是在创造价值还是摧毁价值

ROIC是个什么指标呢?简单说,这是一个比ROE更为直接反应企业当期资本收益的指标,因为它排除了借贷杠杆(承息负债)的对回报的影响。

要准确的计算并反映小米公司本身经营状况的ROIC,我需要进行以下调整 :

  • A. 与运营利润调整原因一致;
  • B. 小米所得税递延影响巨大(10个亿),需要根据累计实征所得税获得归一化所得税率,大约20%左右;
  • C. 公平起见,既然利润(分子)不算投资浮盈,资本(分母)也不计算对外投资;
  • D. 公平起见,小米2018年融了200多亿现金,短期必有多余现金。假设2017年的现金是运营周转必须现金,相对此数字多出来部分是多余现金。这已经是一个很友好的计算方式了。

更据此计算出来的ROIC是16.5%,NOPAT(可以近似理解为净利润)大约58亿左右。怎么样?这个需要投资者自己判断WACC——加权资金成本以及相关的风险溢价。可提示的是,小米的已投资本结构中87%是权益,13%承息借贷。

2. 小米目前的盈利水平在未来的变化预期如何?及所谓Upside 与 Downside风险在哪里?

小米自身的运营downside 风险来自中国本土手机市场

2018小米中国手机销量下滑近20%,超过整体市场水平(16%)

小米在年报中对于业务情况的披露具有高度选择性,俗话说,报喜不报忧。小米披露了来自中国与海外的业务收入(1050亿 VS 700亿),披露了海外互联网收入占整体互联网收入比重(6.3%),披露了整体手机ASP(平均售价,959)与销量(1.19亿),中国手机ASP与海外手机ASP的增长率(17% VS 9%),唯独没有披露中国手机与海外手机的销量与销售额。这种极度选择性的信息披露隐含的问题,是解开小米经营风险的钥匙。

以上信息加上稍许Assumption(海外IoT业务营业额很小——这是一个关键而且合理的假设,因为如果营业额大到一定比重的话,比如海外互联网收入占互联网收入比重6.3%,小米一定会大书特书;而小米只是用“2018年,我們的IoT業務開始向全球擴張,進入諸多海外市場。如智能電視於2018年 2月進入印度市場,並於報告期內獲在該市場電視線上出貨量排名第一。”一笔带过。所以我假定其占整体IoT收入2%。其实如果这个值在0-6%之间变动,对我们估计的目标:中国区手机销量影响很小)。

这样我们可以对收入分部进行如下拆解:

看上去不错。但如果只看手机业务本身,问题来了:中国手机销量下滑接近20%,超过2018年整体市场15%水平:

虽然海外手机销量增长张强劲,却很可能是卖一台亏一台:海外手机销量驱动整体手机销量增长,但手机整体毛利额却在下滑1个点,毛利率更是跳水(从接近9%跳到略超过6%)

同时小米的销售成本(COGS)不是可变成本的全部,至少SG&A中包装与运输开支也应该归为可变成本。这样基于可变成本计算出来的管理分析目的的毛利率会更低。

导致海外增量,整体毛利下降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市海外ASP比国内低很多(885 VS 1092)。

更重要的是,所谓互联网业务,主要是国内手机上的互联网业务。由于用户换机周期的拉长,中国市场手机销量单一年度下滑,对存量用户基数——互联网收入最主要的基础——影响并不明显;但是放到2-3年,将极大侵蚀手机用户存量,导致最高利润的互联网业务下滑

小米自身的运营的upside潜力来自海外真正的互联网业务

小米海外互联网收入比重低不在于用户基数少,也不在于时间不够,而在于国内获取互联网收入的流量分发模式无法在海外复制

小米17/18两年在海外卖出了1.15亿手机,在国内只卖出0.95亿只手机。但是海外互联网收入只有国内1/10不到。本质原因在于:

1)小米在国内的互联网本质上是流量分发;

2)海外手机上流量分发被google play与facebook垄断,OEM自身的流量分发作用很小,体现为应用市场没有人用;

3)此外,海外市场不够动态,吸引融资规模虽在增加但不及中国,挑战者缺少足够弹药挑战g/f的地位;g/f也乐于为这些挑战者提供流量;而不像国内:在位者对挑战者建立流量壁垒(腾讯对字节跳动),从而使得挑战者不得不转向手机OEM的批发流量。

小米要获取海外互联网收入,需要改变国内流量分发模式,将流量加工为自有的、真正具有壁垒与粘性的跨平台网络效应互联网应用(而不是工具性应用);这一点将在小米估值部分详细展开

小米的shortcut渠道的模式并不一定是最高效的渠道模式,且随着海外以及IoT的扩张,存在效率下降的隐忧

小米的流转效率在下降,体现在working capital的周转次数在下降

Working capital是对任何一个以生产销售商品为主业的企业,特别是电子消费品行业企业关键的效率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这个公司一块钱的流动资本在一年中被用了几次。这取决于:

  • 产品流转的速度;
  • 多大程度上占用供应商、渠道商资金

但是小米的working capital构成奇葩:

  • 2018年上市融资,多了一大笔现金。多出来的部分如果放分母,对小米很不公平,因此,处理方式同invested capital;构成“去除多余现金口径”;
  • 小米有一块互联网金融业务,向用户发放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分期),这部分构成了流动资产,但是并不以对等的方式对应相应的收入(收入只在互联网收入计入互联网金融产品息差),因此进一步同样减去,构成“去除互联网金融借贷口径”。

无论用什么口径,2018年都比2017年有很大的下降。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因为IoT SKU扩张以及海外扩张导致。更为具体的表现在库存商品,2018年比2017年库存增加了81%,收入只增加了53%。

同时,小米shortcut 渠道模式存在一个硬币的两面:背面那部分除了限制了线下扩张之外,还有不能够通过占用渠道商的资金实现资金迅速回笼,而需要等待产品完全sell out以及京东等零售商的拖期结账。与小米硬件部分业务模式类似(上游大量依赖代工)的联想,由于存在渠道商,可以实现1,900次的working capital周转。

IoT对小米的估值的P/E没有影响

IoT产品的销售并不能巩固小米手机的市场地位,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没有synergy

这一点我们从销量数据中可以看见,2018年小米国内的IoT销售继续增长,但是手机却以高于市场的速度下滑。小米从策略上也不可能选择IoT产品之于小米手机的exclusivity,否则就没人用了。

IoT产品的销售很难带来增值性高毛利的互联网收入

2018年小米由IoT带来的互联网收入唯一可见的是电视互联网收入,在第四季度获得了8.2%左右的比例(占互联网收入);年化到全年大约是13亿左右。大约占整体IoT收入比例的3%;

虽然IoT可能会促进一些应用在非小米用户的手机上安装,比如米家。但是这些工具性应用主要满足用户用完即走的需求,其粘性以及广告价值很低;

唯一具有潜在粘性价值的IoT产品:小米音箱+小爱同学,我实在想象不出除了作为音箱使用之外应用场景:有什么除了外放功能之外不能被手机+小爱同学,或者手机+其他智能语音应用替代的

3. 应该如何在目前以及预期的盈利水平上进行估值?小米应该按照单纯硬件公司的P/E进行估值,最高估值在1100-1200亿元人民币,160-180亿美元,远低于今日2807.46亿港元的市值

小米互联网收入的本质是硬件的毛利补偿而不是其他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为什么互联网科技公司的P/E ratio 要高于硬件?表面上是因为增长速度,但是增长速度背后是3个因素在驱动:scale up,economics of scope,网络效应,后者是前二者的基础

  • 它们的产品与服务与用户之间没有地域隔阂,理论上可以实现全球 scale up;
  • 它们很少受到scope的限制,可以不断扩张业务边界,economics of scope要比传统企业表现 更为强劲;
  • 但是,以上两点如果没有第三点支持,都是水中月镜中花,那就是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实现scale up与 economics of scope的基础,没有它,很快就被后来竞争者扼杀。

网络效应很好理解,用户越多,平台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价值就越大。但是实际上也存在三种类型

  • 水平型网络效应,典型代表——社交网络。一个潜在用户身边加入微信的人越多,他就越有可能加入微信;
  • 聚合型网络效应,典型代表——内容/商品聚合平台。用户越多,内容提供者就越多,再驱动用户越多;
  • Know-how型网络效应,这是一种最容易被忽视的网络效应。典型代表——搜索引擎。搜索用户越多,搜索引擎的点击调权后的结果就越准确,后续用户搜索到其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准确性的提升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即使知道算法。这在头部关键词中表现不明显,但是在长尾词中表现突出。而恰恰是长尾词决定了用户选择搜索引擎的倾向。这解释了为什么搜索引擎这个看似与网络效应不相关的领域一家独大。

我们要区分网络效应与规模经济。一个产品用的人多,从而产生品牌的信赖感,或者增加产品提供者对上游供应商的bargaining power,不是网络效应,是规模经济

小米在三种类型的网络效应中一个都没有

  • 没有水平型网络效应:小米手机或者miui的用户越多,对非用户就越具有网络价值吗?没有,或许有品牌背书价值,但是不是社交那样的网络价值;
  • 没有聚合型网络效应:小米手机用户越多,开发者就越倾向性的支持miui吗?不会,开发者支持的是Android;米家的用户越多,美的海尔就更倾向性的支持米家吗?不会,不要说支持米家与支持华为的IoT在技术上没有本质差异,就是有,对于美的海尔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也不是障碍;
  • 没有Know-how型网络效应:MiUI的用户越多,MiUI就自动变得更好用了吗?不会,还是需要Miui进一步提升,而且提升结果会瞬间被竞争对手模仿。

在目前的竞争条件下,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不是其应为其硬件独特竞争地位带来的溢价,而本就是硬件毛利的一部分

  • 小米的互联网收入本质上是将流量分发给具有网络效应的互联网玩家;
  • 国内手机商都有类似流量分发收入,有些比小米还大;
  • 在有互联网收入的前提下,国内手机OEM都倾向于降低硬件价格,获得接近小米的价格优势。

小米本来有机会成为互联网公司,现在这个机会只是理论上存在于海外互联网领域

  • 在2014-15年国内移动互联网红利依然存在,小米如日中天的时候,小米如果不是把流量分发掉,而是打造一两款具有任何一个网络效应的跨平台互联网产品……
  • 现在这个红利只存在海外,近似于2014-15年的中国

在看到小米打造出这一类产品之前,只能给其硬件估值——最多最多P20倍PE(真的不能再多了。如果引入手机行业本身的风险折扣——向前看20年,那个时候的手机公司有谁还在?--这个数字在10就了不起了。)。结合其调整后58亿左右净利润,大约是一家最高估值在1100-120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远低于目前2807.46亿港元的市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小米在2018年的这份财报,可以说是它上市之后向外界交出的一份相当亮眼的答卷,也勾勒出了这家科技公司在快速扩张之后,进入稳健增长的新阶段。首先,从营收层面来看,小米2018年的总营收达到了惊人的1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52.3%。这个数字非常显眼,尤其是在整体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小米能实.............
  • 回答
    小米集团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财报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亮眼,整体可以用“稳健增长,亮点纷呈”来评价。咱们具体拆解一下:营收方面: 877.9亿人民币的营收数字,放在整个科技消费品行业来看,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体量。这说明小米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尤其是在大家对经济复苏抱有期待,.............
  • 回答
    小米集团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可以说是交出了一份相当亮眼的成绩单,尤其是在全球疫情的笼罩下,这份成绩显得尤为不易。从整体来看,小米本季度的表现可以用“稳健增长,亮点纷呈”来概括。营收与利润双双增长,增长势头强劲。首先,最直观的指标是营收。财报显示,小米集团2020年Q3总营收达到了721亿元人民币.............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小米集团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以及为什么会有“小米要倒闭了”这样的说法。咱们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别像那种生硬的报告。小米集团2020年Q1财报的“面子”与“里子”要评价一份财报,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看,就像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还得看看他干啥的,挣多少钱,花多少钱,未来.............
  • 回答
    小米集团全球营收排名跃升至《财富》世界500强的前列,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再次印证了小米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在这个荣耀时刻,雷军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公开的庆祝和表彰,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实在、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回馈那些为这一成就默默付出的团队成员——向每一位正式员工赠予1000股小米集团股票。这件.............
  • 回答
    淘集集,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试图在下沉市场搅动一番风云的电商平台,最终还是黯然收场。当“宣告重组失败”这几个字赫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一丝熟悉,又夹杂着几分无奈。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倒下,更像是一个电商时代缩影的注脚,它折射出激烈的市场竞争、脆弱的商业模式以及夹缝中求生的创业者们的艰.............
  • 回答
    关于《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第二季的第十一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会篇”,它无疑是整个季度中最令人期待和津津乐道的部分之一。作为一部以“恋爱智斗”为核心的作品,运动会篇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让角色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将他们那颗颗被爱情和尊严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心暴露出来,并且.............
  • 回答
    小米11 Pro 和小米11 Ultra 全渠道首销1分钟突破12亿的销售成绩,无疑是小米手机历史上一个非常亮眼的里程碑。这个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销量上的惊人数字,更是对小米品牌、产品策略、市场营销以及用户信任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评价:一、 销售成绩本身的高度评价:.............
  • 回答
    小米10的国风雅灰版本,作为小米10系列中的一个特别配色,其评价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小米10在性能配置上的延续,更在于其对“国风”元素的独特诠释以及在外观设计、材质触感上的精心打磨,试图在满足用户对高性能手机的需求同时,提供一种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品味的使用体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小米高管潘九堂的这番言论,意在强调手机产品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芯片,而是更关乎整体的生态、用户体验和市场策略。要详细评价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1. 潘九堂言论的背景与意图: 为小米辩护/宣传: 小米作为一家以“硬件+互联网服务”为核心的公司,在早期也曾面临关于其自研芯片能力不足的.............
  • 回答
    小米开源的移动端深度学习框架 MACE(Mobile AI Compute Engine)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框架,尤其是在其目标领域——嵌入式设备和移动端AI推理上,展现出了不错的实力和独特性。要评价 MACE,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MACE 的核心优势与设计理念 高度的性能优.............
  • 回答
    小米5c是一款2017年2月发布的小米手机,定位为一款面向年轻用户的中低端手机。当时小米的产品线已经相当丰富,5c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小米在“纯数字系列”中轻旗舰与主力旗舰之间的空缺。以下是对小米5c的详细评价,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核心亮点与卖点:澎湃S1自研芯片小米5c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其搭载的澎湃.............
  • 回答
    小米于 2015 年 11 月 24 日推出的 小米平板 2,是一款在当时备受瞩目,尤其是其支持 Windows 10 系统的特性,让它在众多安卓平板中脱颖而出。要评价这款产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它的定位、硬件配置、软件体验、市场表现以及它在小米产品线中的意义。一、产品定位与市场背.............
  • 回答
    小米(紫米)彩虹五号电池,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米彩虹碱性电池,是一款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消费级电池。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性能、价格、环保、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一、 性能方面: 容量与续航: 作为一款碱性电池,小米彩虹五号电池的容量(也就是能储存的电量)是衡量其续航.............
  • 回答
    小米这个定价 99 元的双接口 U 盘,说实话,挺小米的。你想啊,市面上随便一个 64GB 甚至 32GB 的普通 U 盘,这价格可能都下不来。小米这次直接给你上了个双接口,还得是 USBA 和 TypeC 这俩最常用的,这个“性价比”的信号,简直是赤裸裸地往外扔。让我想想,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买,.............
  • 回答
    小米公司官方微博近期发布的“快来帮MTK上魅族官网”以及针对魅族的多条微博,反映了小米在品牌竞争、市场策略和舆论场中的多维度互动。以下从背景、可能意图、舆论影响及行业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信息1. MTK与魅族的关系 MTK(联发科)是台湾芯片厂商,长期为多家手机品牌.............
  • 回答
    评价小米 IPO 估值不断攀升,以及能否达到 2000 亿美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涉及其核心业务、市场前景、竞争环境、宏观经济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一、小米 IPO 估值攀升的原因分析小米 IPO 估值的不断攀升,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小米手机最近公布的全新二次元拟人化形象,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股“拟人化”风潮在品牌营销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当下Z世代消费者日益崛起的大环境下,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年轻群体建立情感连接,是品牌非常重视的一环。要评价这个小米的二次元形象,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1. 形象本身的设计与吸引力: .............
  • 回答
    雷军捐赠 6.16 亿股小米股份,这无疑是近期科技界和慈善界的一件大事。从这笔巨额捐赠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信息和思考。雷军个人行为的意义与解读:首先,这笔捐赠的数额是相当惊人的。6.16 亿股小米股份,按照当前(请自行查找并填写具体日期下的股价)的市场价格计算,价值已达数十亿人民币。这不仅仅.............
  • 回答
    小米 11 青春版屏幕混用,这件事儿,说实话,挺让人膈应的。我记得当时一堆人都等着这款手机,价格定位在那儿,又主打轻薄时尚,又是小米的数字旗舰系列,大家心里都觉得小米这次肯定给足了诚意。结果呢,没过多久,网上就开始爆料,说这手机屏幕供应商不止一家,而且用的还不是同一种顶级屏幕。这事儿一开始,有人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