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集团发布 2021 年第二季度财报,二季度营收 877.9 亿人民币,如何评价这一成绩?

回答
小米集团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财报表现,可以说是相当亮眼,整体可以用“稳健增长,亮点纷呈”来评价。

咱们具体拆解一下:

营收方面:

877.9亿人民币的营收数字,放在整个科技消费品行业来看,都是一个相当可观的体量。这说明小米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依然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尤其是在大家对经济复苏抱有期待,但同时也伴随着不确定性的这个时期,能取得这样的增长,实属不易。
同比大幅增长是关键。 虽然财报具体同比增速未在此提及,但结合小米一贯的表现,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数字是在前一年基础上有了显著的提升。要知道,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增长乏力,小米能够在2021年第二季度还能继续放大招,说明其产品力和市场策略都很到位。

拆解背后的驱动力,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点:

1. 智能手机业务的强劲表现: 毫无疑问,小米的核心业务仍然是手机。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缺货的背景下,小米依然能够保持手机销量的高速增长,这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小米在中高端市场的突破,诸如小米11系列等旗舰机型的成功,吸引了更多高端用户;另一方面,小米在中低端市场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覆盖了各个价位段的需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欧洲等重点区域,表现非常突出,这显示了其全球化战略的有效性。

2. 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的稳步扩张: 除了手机,小米的IoT(物联网)和生活消费品业务也是重要的增长引擎。大家可以看到,从智能家居设备到各类生活用品,小米生态链的产品矩阵越来越丰富,而且用户粘性很高。这意味着用户一旦进入小米生态,会持续购买小米旗下的各类产品,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个业务板块不仅为小米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用户心中的品牌形象。

3. 互联网服务业务的持续盈利能力: 虽然营收大头在硬件,但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贡献了不俗的利润。广告、游戏、内容付费等业务,随着小米手机用户基数的扩大和用户活跃度的提升,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盈利潜力。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小米也在积极拓展互联网服务,这对于提升其整体盈利能力和估值至关重要。

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锦上添花”,也要审视可能存在的“挑战”:

芯片短缺的潜在影响: 尽管小米在二季度表现出色,但全球芯片短缺的问题在2021年持续存在,对整个手机行业都带来了压力。小米能否在接下来的季度继续有效应对芯片供应的挑战,将是影响其未来增长的关键因素。
市场竞争的加剧: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都异常激烈。华为的战略调整、荣耀的独立复出、以及其他品牌的不断发力,都意味着小米需要持续创新和巩固其市场地位。

总而言之, 小米集团在2021年第二季度交出的这份财报,是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它不仅印证了小米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的实力,也展现了其多元化业务布局的成熟度。营收的稳健增长,背后是产品力的提升、市场策略的精准以及用户生态的有效运营。当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小米依然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态势,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继续保持其增长的势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长篇大论了,正好在跟私募的朋友聊小米的财报,想到哪说到哪:

手机的高端化:成功了,但没完全成功

好的消息是这个:

在2021年上半年,我們在中國大陸地區人民幣3,000元或以 上及境外定價在300歐元及以上的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超過12百萬台,超過2020年全年的約10百萬台。[1]

去年小米的高端产品线(按财报定义3000元或境外300欧以上)包括:小米10、10Pro和10Ultra,红米K40Pro

今年小米的高端产品线包括:小米11、11Pro和11Ultra,红米K40Pro(小米Mix 4发布时已经是下半年)

那么显然,小米的高端手机销量相比去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半年的销量比去年全年销量都高了20%。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小米2021年Q2和2020年Q2的财报,里面有这么两句话:

2021 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收入達到人民幣591億元,同比增長86.8%;全球智能手機出 貨量達到52.9百萬部,同比增長86.8%。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疫情對整體智能手機市場帶來較大影響。本季度智能手機部分 的收入為人民幣316億元,同比下滑1.2%,本季度我們的智能手機銷量為28.3百萬部。

做个简单除法就能知道:2020Q2小米手机ASP(平均售价)1116.6元,2021Q2小米手机ASP1117.2元。。。基本没变。

也就是说:小米高端高速增长的同时,自身的出货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质变,所以全局ASP并没有因为高端销量提升而同步增长。

跟私募的朋友聊了下,他觉得中国区的ASP应该还是在涨,全球ASP主要还是受到海外市场拖累(印度东南亚肯定是低端机为主,欧洲也很难和苹果、三星的高端产品竞争)。不过小米能在国内把高端站稳,也是好事情。

线下:稳步推进,任重道远

小米一直是一个以线上为主要渠道的品牌,但是要进一步成长线下市场无疑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也正因如此小米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尝试,卢伟冰今年也在多个场合提到过小米对线下布局的构思。从财报来看:

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們小米之家在 中國大陸的線下門店數已經超過7,600家。根據第三方渠道數據,我們在中國大陸線下渠道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市佔率由2021年第一季度的7.0%提升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 7.8%

7600家小米之家是个好事情——这意味着小米每个县一家小米之家的目标,就算还没实现,也离实现不会太远了[2]

但是线下的手机出货量还是不够高——虽然仍然在增长,但是小米的大头还是在线上。这里面固然有消费本身线上化的影响,但也意味着小米在线下市场还有更多值得去做,还有更多需要去做。只依赖线上的话,用户覆盖上还是不够全面和完整的。

IoT业务:回到高速增长,超出预期

不记得之前是在哪次小米的财报上提过,小米的IoT业务收入增速其实是“掉队”了的。这一点对于小米来说并不是好事情——以手机为核心,构建完整的硬件生态,通过智能家居拓展业务范畴是小米一直做得很好的事情,也是依托于手机、但又超脱出手机的增长曲线和护城河。

好在这个季度小米的IoT增速开始回升,比之前某个季度个位数的增速好了太多,也算超出预期。

2021年第二季度,我們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繼續表現強勁,收入實現人民幣207 億元,同比增長35.9%。

除了核心品类电视以外,更多的米家产品,重新回到正轨的笔记本业务,阔别三年的平板业务,小米还是需要IoT业务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的。

简单总结

一定要问我的评价的话:

总体符合预期 (ASP略低预期,手机增长和毛利率符合预期,IOT和互联网超预期) ,满意但不完全满意。

小米还在一个上升的轨道上,但是也还有很多需要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高端化,比如线下渠道建设)。

继续加油吧~

参考

  1. ^ 直接复制财报,所以是繁体,懒得改了
  2. ^ 全国总共不到3000个县级区划
user avatar

微博长图里头没有“超预期”三个字了。

雷军大概是放下了对股价的执念吧

user avatar

营收增幅并没有超出预期,但净利润远超预期。

讲真,小米11系列卖的并不算好,上半年销量应在四百万台以内。

而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小米定价3000元或300欧以上的手机一共销售了1200万台。

国内定价3000元以上的机型除了小米11系列之外就只有几乎被消费者忽略的红米k40 Pro和销量数字并不好看的小米10s了。1200万的销量意味着2021年上半年小米在海外销售了至少700万台左右的定价在300欧元以上的手机。

这并不容易。

毕竟2020年全年,小米同价位手机只销售了1000万台,而国内市场销量占比应该是过半的。

我们都知道小米2021年二季度刚刚拿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二,这并不容易的

2021Q2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5290万台,均价为1116.7元;

2020Q2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2830万台,均价为1116.3元。

考虑到2021年Q2小米高端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低端手机的均价其实是下降了的。

市场抢的并没有那么轻松,并不是xx跌倒小米吃饱,全球第二是小米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5290万台的季度销量当然要归功于低端红米note系列的爆卖,但82.7亿远超市场预期的净利润,显然只能来自高端手机。

小米的高端手机,在海外卖的出去了!

这才是最让人惊喜的地方。

定价超过300欧元的红米k40系列在海外的热销,可以给小米带来丰厚的利润,高利润的高端市场的打开意味着小米可以且必须在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毕竟一个有理想的手机厂商是不能一直给供应链打工做方案整合商的,黑科技是不能依托于供应链技术的。

上半年1200万台高端手机的销量证明了小米的高端之路走通了,小米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极致性价比的品牌了,恭喜小米。

这条路不好走,但小米一往无前。

因为,一直做方案整合商,装xx,是没有前途的。

罗老师说的。

恭喜小米上天了!

加油,小米!有了这亮眼的高端手机销量,你可以继续一往无前,继续探索黑科技,继续探索无人所至之地。

期待年底的小米12,也期待小米2022年能拿出下一台MIX,下一台引领整个行业的产品,下一台塞满了黑科技的设备,下一台改变世界的手机。

赚钱了的小米,请继续加油!

用户真的并不仅仅只想要极致性价比的手机的。

By:只买过一台小米手机的米粉。

我买的,是MIX,

没有任何后缀的初代MIX。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写这个回答了,对财报的分析无非就是那几个数据,其他回答说的已经很详细了。

但我想了想,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这两年小米的财报越发亮眼,但实际用户体验却显得糟糕透顶,这是怎么回事呢?

君不见前两天传得沸沸扬扬的「小米圣经」,还有小米的bug问题、发热问题、WIFI问题,一时间小米在网络上人人喊打...

但财报一发布,大家才发现小米竟然势如破竹,销量销额一路高歌猛进,似乎和网友对小米的评价截然相反,到底怎么回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深入思考了一下,发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点,恰恰相辅相成。

简单来说,就是“小米前进得太快了,快到小米自己都跟不上了。

1.小米为什么要限制小米手机的发热?

小米在之前的定位是极客、数码发烧友,这些人是不在乎发热的,他们把性能放在优先位置,所以小米做了这么多年一直顺风顺水,但今年出问题了。

因为新用户来了。

新用户有些不怎么玩游戏,不怎么懂性能,但手机发热却是一摸就知道,所以他们不满了。

新用户越多,不满的声量越大。

来看一张图,内容是国人目前平均换机周期:

可以看到小米用户换机最快,这不是因为小米手机质量不行,是因为小米用户本就是代表数码发烧友,这些人本身就很喜欢玩机,喜欢最新的数码产品。

但即使小米用户换机最快,也达到了22.8个月,将近两年。

两年,大家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两年前是骁龙855,相对应的小米手机是小米9和k20,那时候手机哪有发热的问题啊,最多就是续航差或者相机差,几乎没人反映发热。

但现在到了骁龙888时代,几乎所有888都发热,不光是小米一家。但每个人不可能一次买多个手机,所以用户只能和自己的上个手机做对比,那结论当然是小米发热!

所以这锅也不能完全小米背,本来这两年的旗舰芯片都有发热,但用户不知道,用户只能和两年前手机对比,这就显得小米发热严重——因为小米份额增长很快。

2.为什么小米要改变MIUI内测机制?

本质上还是小米用户量增长过大,这导致小米要分出更多的精力给稳定版。所以这个逻辑是对的,小米大方向上没做错,只不过肯定会遭到内测用户的反噬,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利益被瓜分。

其中还有些原因是小米内部的问题,某些人员能力有限,这个大家懂的都懂。

3.一些担忧。

财报显示,小米确实成为了手机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这当然值得欣喜。但小有小的好处,大有大的缺点,有些担忧我还是要说一下的。

体量小的优点就是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体量大的缺点就是偶尔注意不到或刻意忽略用户的声音。

说简单点就是量大欺客,现在小米已经有些这种苗头了。小米体量一旦变大,小米内部有些人就会对用户声音没那么关注,他们觉得「你不买其他人会买,我何必为了你这少量用户去提高成本呢?

明显的例子就是hw屏幕混用,这个在业界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了,但hw就是不改,因为hw觉得hw手机本来就不缺卖,既然这样我为啥要为了你改变呢?

小米11青春版也是如此,好像当时给媒体的手机是华星高素质屏幕,但开卖的手机是天马差一点的屏幕,这个当时很多人喷,但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有没有一种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感觉...

有句话说得真好: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取决于处在什么位置,简单说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小米之前是挑战者的位置,自然要厉兵秣马,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对友商不道德的地方进行抨击。但现在攻守之势异也,小米自然要转变思路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hw之所以做了那么多被人喷的事,不是因为它本身就那样,是因为它处在那个位置就必须做那样的事。

你跺你也麻!”

所以我还是对小米接下来的路线挺期待的,更希望手机市场活跃起来。前两年hw一家独大,我表达过对hw的担忧,现在小米体量大起来了,我也要表达对小米的担忧。

对我们消费者来说,一家独大永远是不好的。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充分竞争、百花齐放的手机市场。

user avatar

问题来了, 小米的 ASP 没提升, 说明全球出货量主要还是靠海外红米 9A 这样的超低端机.

有人说因为海外低端卖的多, 所以间接说明国内高端机销售占比提升起到了拉盘作用.

道理是这样没错, 但问题是: 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小米的高端机销量抬头, 是华为荣耀跌倒导致的.

讲道理 11 系列的产品力并不容乐观, 11 的 Wi-Fi 故障, 加上 Pro/Ultra 发售后的快速跳水, 说明小米的高端机还是欠缺火候. 当然米系 KOL 可以拿着评测机站着说话不腰疼, 还可以趁降价带货, 谁知道当初听他们吹的上首发的怎么想.

说好听点小米比以前卖出去更多高端机了, 说不好听点有的人不敢再买了.

另外互联网收入真的别拿出来吹了, 电视、MIUI 有多少广告心理没数, 别每次人家一骂广告就拿「可以关」当挡箭牌.

Q3 Q4 不看好小米, 因为可怕的不仅仅是 iPhone 13, 到时候 iPhone 11 系列彻底砸进 3000 价位, K40 都要避让.


至于 IoT 这块, 说实话我对蓝牙 mesh 并没有什么好感, 虽然说东西便宜吧, 但是米家 App 是真的难用, 而且蓝牙 mesh 的延迟还是不如 Zigbee. 要说起来的原因无非是靠入夏的空调拉盘, 本身有自带流量的因素.

Google Apple 都在押注 Matter/CHIP 那些基于 Zigbee 的方案, 智能家居这个品类还是得靠体验说话, 便宜不好用也是也是鸡肋.

相比米家 App 启动光是开屏就要等半天, 设置里面搞到人头大; Apple HomeKit 这块功能划分清晰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