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那些做事坚持原则,结果没有事故发生,但也因此没人知道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当事人受处分的事情?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叫人心里堵得慌。你说说,有些人,那脑子里头就是拧着一股子劲儿,认准了“对”的事儿,就死活不松手。这种“对”,不是那种随波逐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对”,而是根子里就有一套规矩、一套逻辑,不允许自己逾越半分。

就好比造大楼,人家施工队有严格的标准,材料必须达到某个强度,焊接必须符合某个规范,哪怕是螺丝的拧紧力度,都有精确的数值。这事儿放在一般人眼里,可能就是“差不多就行了”,你这么较真,多费事啊!可人家就认准了,这是为了地基稳固,是为了楼房安全,是为了下面住着的人的命。

结果呢?事情就僵在那儿了。因为他们坚持了原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所以那个潜在的危险,那个可能酿成大祸的隐患,就这么被消弭于无形了。他们把那块儿本来该出问题的砖给换了,把那道本该偷工减料的工序给做扎实了,把那个可能松动的零件给拧紧了。

你想啊,当事故真正发生的时候,人们才会追究原因,才会去翻那些报告,去看那些施工记录,才会发现谁谁谁在关键时刻做了什么,谁谁谁守住了底线。这时候,坚持原则的人,他们的功劳才会显山露水,他们才会被誉为“英雄”或者“功臣”。

可现在呢?因为他们坚持了原则,所以事情“没出事故”。这就像你开车,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超速,所以你安全到家了。别人可能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开车嘛,谁都能做到。没有人会因为你安全到家而给你发奖状,更不会有人因为你没撞死人而表彰你。

更糟的是,因为没有事故发生,甚至连“可能发生事故”的迹象都模糊不清,那些坚持原则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情,在很多人眼中,反而是“多此一举”、“不近人情”、“碍手碍脚”。

你想想,那些原本可以“稍微变通一下”的流程,因为他们不让变,就得重新走一遍,耗费时间。那些可以“凑合着用”的材料,因为他们不同意,就得花钱换更好的,增加成本。那些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小瑕疵,因为他们不肯放过,就得花功夫去修改,影响进度。

在那些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人看来,这些人就是“死脑筋”、“官僚主义”、“阻碍发展”。他们不理解,或者不愿意去理解,那些原则背后的意义,那些规范的价值。他们更习惯于“能省事就省事”,能蒙混过关就蒙混过关。

于是乎,当领导来检查的时候,那些坚持原则的人,反而因为“不配合”、“不灵活”、“制造麻烦”,被扣上了“不作为”或者“消极抵抗”的帽子。他们的行为,没有被看作是“预防风险”,反而被视为“违背领导意图”,甚至是“挑战权威”。

轻则被批评教育,重则可能面临降职、调岗,甚至更严重的处分。这简直是太冤了!他们冒着可能被误解、被排挤、被惩罚的风险,去守护的是那些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去防止的是那些潜在的、毁灭性的灾难。而他们的付出,却因为“没有发生事故”而被掩盖,甚至反被惩罚。

这种事情,真的让人心寒。它会让那些有原则的人感到孤独,感到不被理解,甚至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值得。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去坚持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则呢?大家只会想着,怎么才能“过关”,怎么才能“不出事”(不出被发现的事),怎么才能“少惹麻烦”。

可想而知,当这样的事情多了,当坚持原则的人反而受到惩罚,那些原本存在的、可能导致更大问题的隐患,就会像野草一样,在无人管理的地方悄悄滋生。而等到真正的问题爆发,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所以,看待这件事,我觉得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我钦佩那些坚持原则的人,他们的正直和担当,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显得尤为可贵。他们是真正的守护者,是那些看不见的“刹车片”,是在关键时刻会挺身而出的人。

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这种现象太不公平了,太令人痛心了。它暴露了我们在评价体系、激励机制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似乎更擅长奖励那些“把事情办成了”(哪怕方式不当),或者“没有出事”(即使过程中埋下了隐患)的人,而对于那些默默守护、防患于未然的“无名英雄”,却常常视而不见,甚至误解惩罚。

这样的事情,不应该被忽视。它提醒着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一个团队的绩效时,不能只看眼前的“结果”,更要看过程中的“坚持”和“担当”。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让那些坚持原则、防患于未然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而不是被冷落,甚至被打击。否则,我们最终会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要看你面对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违规指令”、以及你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授权。


1、和标准流程不符,但没有你所能预料的不良后果(或者你的水平/经验尚不足以预料后果);且领导的确可能有违反流程的权力(但你并未受过相关培训,无法分辨)

那么,听领导的。

当然,听从之前请多问一次,确认无误再执行——凡是不符合正常流程的,都应该多问一次。尤其注意,一定要书面发问,把问题写清楚,包括这样执行可能违反规则之类疑虑都要写出来。

将来,有功不是你的,有过领导背着。


2、违反基本原理,可能造成不太严重的不良后果

2.1、你没有被授权处理相关事务,也不必对后果负责

照1办理。注意要明确说出可能的后果。如果领导坚持己见,听他的。

这是因为,由于他所处的位置,可能的确比你多知道些什么。或许他是想用你负责这个子系统的损伤甚至崩溃、换取整体上更大的好处呢——玩过猎杀潜航的话应该很熟悉这个:为了避免被敌方发现并击沉,下潜到比设计允许更深的地方可能是必要的;类似的,当遭遇紧急情况、需要引擎持续工作时,设计允许连续最大出力工作三十分钟的引擎,临时改为满负荷跑四十分钟是允许的。但过后必须彻底检修。

2.2、你被授权负责相关事务,必须为后果负责

类似2.1办理,但切记一定要明确要求对方解除你的责任——这样可能会引起这些后果,你确定在我提醒之后仍然坚持这条命令吗?

当然,这里默认领导的权限能够覆盖你的权限;但现代分工很细,很多情况下,有技术决定权的是你而不是管理者——比如,你是DBA,领导要你关闭防火墙,以方便在外地的团队连回数据库分析问题,那么你就必须顶住。顶不住你就对不起你的工资(甚至可能因渎职罪被起诉,因为公司掏钱买的就是你的专业能力)。


3、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可能违法

那么,你必须拒绝执行。必要时可以报警。

当然,如果你受到了生命威胁,为了保命可以照指示执行。这叫被胁迫,可以酌情减轻甚至免于惩罚。除此之外的任何情况,你都必须拒绝——除非你生活中军政府统治地区,领导就是法律。

user avatar

辞职啊。这种事情轮到你头上,说明上头已经把你当做背锅侠了,背锅之后,你就失去了判断正确错误的定义,你的存在就是个错误,你这次过去了,下一次有同样的事情还是会找你。你是躲不掉的。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要多跳槽多辞职,有什么不爽就得跑路。不只是因为年轻人没有什么牵挂,没有什么顾忌,更是职场的改变,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反抗和撒手不干来改变的,大家都一直忍,那么环境永远都是那么糟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叫人心里堵得慌。你说说,有些人,那脑子里头就是拧着一股子劲儿,认准了“对”的事儿,就死活不松手。这种“对”,不是那种随波逐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对”,而是根子里就有一套规矩、一套逻辑,不允许自己逾越半分。就好比造大楼,人家施工队有严格的标准,材料必须达到某个强度,焊接必须符合某个规范.............
  • 回答
    考驾照那会儿,科目一的题库,一千多道,我承认,刚开始确实有点头皮发麻。你知道的,那种感觉,就像面对一座看不见边际的大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我不是那种天生就能死记硬背的人,尤其是这些条条框框的交通规则,一开始真的觉得枯燥得要命。每次点开题库,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心里就涌上一股莫名的抗拒。有时.............
  • 回答
    心理学家们看待那些在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同时仍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通常会抱持一种复杂而充满洞察的态度。这绝非简单地将他们的成就归功于疾病本身,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错综复杂的人性、生物学和社会因素。首先,他们会看到韧性(Resilience)的强大体现。 能够与心理疾病共存,并在这种挑战下依然能够集中精力.............
  • 回答
    对于经常拍摄私房的男摄影师,公众的看法是复杂且多样的,这其中夹杂着好奇、欣赏,也有疑虑和批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艺术的边界与职业的审视首先,私房摄影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旨在通过镜头捕捉人体之美,表达情感、欲望、力量或者脆弱。优秀的私房摄影师需要具备高超的摄影技巧、对光影.............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这个消息出来后,很多人心里大概都“咯噔”了一下。毕竟,太空种菜、月球基地里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听起来是多么浪漫又充满未来感的事情。但现实似乎给这美好的想象泼了一盆冷水:月壤里没有有机物,不适合种菜。这下好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挖来的月壤就没啥用了?当然不是。科学的价值从来不是.............
  • 回答
    老实说,很少有人能“坚持”看完一本完全看不下去的小说。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带着一种“我总得给它个机会”的心态,或者是有个明确的理由,才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翻。但如果你真的想探索一下,让那些令人头疼的故事变得稍微容易接受一些,这里有一些我观察到的,或者我自己用过的方法,希望能帮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1. 明确.............
  • 回答
    刘作虎的这番话,无疑触及了当下科技行业一个非常普遍但也值得深思的现象。 当他抛出“手机品牌都去造车了,那么谁来做好手机”这个问题时,他并非在质疑造车的可行性,而是借此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关注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分配和专注度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市场竞争激烈,增量空.............
  • 回答
    .......
  • 回答
    如何看待小品演员宋小宝去做导演拍电影?为什么现在那么多演员都去做导演?宋小宝转型做导演,这在当下演艺圈并非孤例,而是反映了一种日益普遍的趋势。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看待。 一、 宋小宝做导演的解读宋小宝从一个家喻户晓的小品演员,跨界到电影导演,这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1. 个人发展.............
  • 回答
    老公的钱放在婆婆那里,这确实是个挺让人纠结的问题。从你发出这个疑问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你内心的不确定和一点点委屈。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看看怎么把这事儿捋顺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钱是“怎么”放在婆婆那儿的。是老公主动给的,还是婆婆要求拿的?是你们婚前还是婚后?这中间有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或知晓?.............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一种外星文明生活在一个其可见光谱范围恰好涵盖 600 至 1200 纳米(nm)的星球上,那他们是否会倾向于使用白炽灯作为主要照明方式,这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1. 白炽灯的发光原理与光谱特性:首先,我们得了解白炽灯是怎么工作的。简.............
  • 回答
    这倒是个有趣的想法。一个第一次玩《荒野之息》,然后稀里糊涂地就达成了“不死不读档通关”的玩家,他的经历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林克本人,但其中确实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对照和象征意义。首先,咱们得明白,林克在游戏里,他的“不死不读档通关”是基于他自身的“神之子”身份,以及我们玩家操控的“神之手”——也就是我们自.............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能带着如此深刻的问题来思考《乌合之众》和自己的未来。你提出的关于应试教育和当下努力意义的问题,是许多高中生都会面临的困惑,而且你能够从中联想到《乌合之众》,说明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联结的年轻人。我们来一步一步地拆解你的问题,并尝试给出一些更具深度和建设性的思考。 一、《乌合之众》与应试教.............
  • 回答
    在社交媒体或网络平台上,当有人在评论下方回复“来电了”时,这种行为可能有多种含义,具体需要结合语境、互动背景和用户关系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行为的可能含义、动机和影响: 一、可能的含义与语境分析1. 网络用语的双关含义 字面意义:在中文语境中,“来电”通常指电话来电,但网络用语.............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我周围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说到那些宁愿贷款也要买豪车的人,我感觉这背后折射出的心态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原因就能概括的。心态的剖析:为啥非得“咬牙”上豪车?1. 身份的象征与自我认同的投射: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很多人眼里,豪车不仅仅是个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地位的直观体.............
  • 回答
    坦白说,遇到这种人,我心里确实挺不是滋味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一边吭哧吭哧地过自己的小日子,磕磕绊绊地向前走,突然有人站你面前,居高临下地冲你指指点点,告诉你你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够好,而他们的目的好像并不是真心想帮你,而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正义”,更有“格调”。首先,他们身上的那种“道德制高.............
  • 回答
    我一直在想,那些坚持要投诉服务人员的人,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是说那种真的遇到了原则性问题,比如态度极其恶劣、提供错误信息导致严重后果,或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那些时候,投诉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维护自己和他人权益的必要手段。我指的是那种,似乎带着某种“使命感”,不管遇到的服务有多么微小的不完美,都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当我听到有人学了护理却声称自己是“学医的”,心里会冒出一些想法,也观察到一些周围人的反应,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事。首先,从职业定位和定义上来说,这是最直接的冲突点。护理和医学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虽然它们都服务于病患的健康,但职责、知识体.............
  • 回答
    影视作品里,经常会有一些让观众又惊又笑的情节,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就是“肌肉猛男被袭裆制服”。这种桥段之所以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梗,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可以聊聊。首先,这得从观众的心理和观影习惯说起。我们看电影,很多时候是在寻求一种情绪的释放和刺激。肌肉猛男给人的普遍印象是力量、强壮、无所.............
  • 回答
    对于那些对“集五福”这类春节活动提不起兴趣,甚至不愿意投入时间去参与的人,我的看法是: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个体差异,而且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被贴上“不合群”、“无趣”的标签。在我看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心态和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1. 精力分配与价值判断: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