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当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全国按需分配的话,能支持全国人民过什么水平的生活?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说,要是按咱们现在的中国生产力水平,搞按需分配,大家的日子能过成啥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明白“按需分配”这四个字的分量。这可不是说你想啥就有啥,那真是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它背后指的是,根据每个人的合理、实际需求来分配资源。什么叫合理、实际需求?这玩意儿就很有讲究了。

衣食住行,基本保障不成问题。

吃: 咱中国这农业产量,那可真是杠杠的。就算不搞现在这种效率追求极致的市场经济,就以咱们现在的能力,保障全国人民吃饱吃好,绝对是小菜一碟。你想吃啥?米饭、面条、蔬菜、水果、肉类,这些基础的、健康的食物,敞开了供应没啥难度。而且,还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一些特色农业,比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让大家吃得更放心、更健康。当然,你非要天天顿顿吃鱼翅鲍鱼,那就不在“合理需求”的范畴了。但你想吃点家常好菜,改善一下伙食,这是绝对可以的。
穿: 现在的纺织业、服装业,产能那是相当大的。如果按需分配,大家就不再是想着“买什么牌子”、“款式新不新”,而是“我需要什么衣服”、“我需要什么功能”。比如说,冬天需要保暖的,夏天需要透气的,有特殊工作需要防护服的,这些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衣服的质量肯定会有保障,而且大家也不需要囤积大量的衣服,穿破了、旧了,再按需定做新的,避免了浪费。
住: 住房是个大问题,但咱们现在也建了不少房子。按需分配的话,就不再是炒房、囤房,而是“有地方住”、“住得舒心”。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分配到合适的住房。年轻人刚毕业,可能先分个舒适的单间或者合租房,组建家庭后,根据家庭人口分配合适大小的房子。居住环境肯定会以舒适、实用为主,有基本的家具家电,保障生活便利。当然,你非要想要个带私人泳池的花园别墅,那恐怕就得看资源允许不允许,以及是否构成“合理需求”了。但保证人人有房住,而且住得不差,这以咱们现在的生产力,是能做到的。
行: 公共交通系统,这是最能体现按需分配优势的。现在咱们有发达的高铁、地铁、公交网络,如果按需分配,可以进一步优化。每个人都能方便地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而且会根据实际需求增加班次、优化路线。私家车可能就不再是人人标配,而是根据工作需要、特殊家庭情况等进行分配,或者更多地依靠共享出行、预约式交通。这样不仅能大大缓解交通拥堵,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教育和医疗,普及和提升是关键。

教育: 现在的教育体系,虽然也普及,但总归有些资源分配不均。按需分配的话,教育资源就能更公平地流向每个需要学习的人。你想学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技能培训,只要有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都能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大家不再是为了“文凭”而学习,而是为了“知识”和“技能”而学习。优秀的老师、先进的教学设备,都能更广泛地共享。
医疗: 医疗绝对是民生大事。按需分配,意味着人人都能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且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常规体检、疾病治疗、康复护理,这些基本医疗需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不用再担心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资源会更倾向于普惠大众,而不是被少数人垄断。大家可以更安心地享受健康的生活。

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

文化娱乐: 电影、音乐、书籍、体育赛事,这些精神食粮同样重要。按需分配,可以确保大家都能接触到丰富的文化产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会更加完善,而且免费开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看的电影、想听的音乐,想参与的文化活动。
科技产品: 手机、电脑、电视,这些现代科技产品,作为信息获取和沟通的工具,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配。不是说你想换最新款的手机就立刻给你,而是根据你现有设备的使用情况、你的工作或学习需求来决定。比如,你的手机用了几年,出现卡顿影响使用,或者你工作需要更高效的设备,就可以申请更换。
工作和创造: 更有意思的是,按需分配还能体现在工作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去选择自己想做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工作效率和创造力可能会大大提升,因为人们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往往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当然,也得泼点冷水,说清楚潜在的挑战。

“需求”的界定: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谁来界定什么是“合理需求”?如果界定得不严谨,很容易滑向平均主义,或者出现“多劳不多得”的消极情绪。所以,得有一套科学、民主、公开的评价和分配机制。
产能与资源: 虽然说咱们现在的生产力很强,但也不能无限度地满足所有“需求”。比如说,稀缺资源、高成本的定制产品,就不能说人人按需就能立刻获得。得有一个动态的平衡,既要满足基本需求,又要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
激励机制: 如果所有人都衣食无忧,而且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那还有什么动力去创新、去奋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按需分配的设计,需要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保留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去学习、去创造、去为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
社会管理: 这种模式对社会管理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一套非常高效、透明、公正的体系来运转。否则,很容易出现寻租、腐败等问题,反而不如现在的市场经济。

总的来说,以咱们现在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如果真的能实现一套成熟、合理的按需分配体系,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绝对可以达到一个“富足而体面”的程度。 也就是说,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并且大家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不像现在,有些人可能还在为生计发愁,有些人却已经过上了奢侈的生活。在按需分配的设想下,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会被大大缩小,社会会更加和谐稳定,人人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大家的生活质量会更趋于平均,但整体的平均值会比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要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希望。

所以,咱们现在这生产力,是有这个底气的。关键在于怎么把“按需分配”这套游戏规则设计得更合理、更有效。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设想,但它也指明了一个方向,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地保障和提升每一个人的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全国按需分配,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南街村那样的生活——每家分一套房子,房子里都有主要的家电、家具,拎包就住,而且都能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养老。

许多人对按需分配有误解。

他们以为按需分配,就是物质财富无限多,想要多少就拿多少,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在家躺着也能分到东西。这都是不对的。如果这样的话,生产力就得无限大才能满足,而且也没有人干活了。

按需分配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公有制不是慈善制度,躺着也发东西。国际歌不是唱了么,要消灭一切寄生虫,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的,饿死拉倒,没有人同情。只有劳动者才能享受按需分配。即使残疾人,也会给安排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让他们白吃饭。你们喜爱的私有制才是慈善制度,不干活的也有低保。

按需分配是按照人的正常生活需要进行分配,不多给,以免浪费。一家人一辈子正常就需要一套房子,所以也就分配给一家人一套房子。一个人一天正常需要一二斤粮食,也就一天给一个人一二斤粮食。这就是按需分配。

人的正常生活需求是很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你想要几万套房子,你住不了,不会给你。你想要几万吨粮食,你吃不了,都糟蹋了,不会给你。

人的无限贪欲是由私有制造成的。私有制里有贫富差距,都想当富人,互相竞争攀比,穷人想富,富人更想富,你追我赶,都恐怕落后,有100万的想要1000万,有1000亿的想有10000亿,这才让人产生了无限的而且无用的贪欲。公有制里,人人都平等了,没有富人了,就没有人攀比了,也就没有无限的贪欲了,能满足正常生活需求就行。这就好比人的个头不一样高,有差距,高个让人羡慕,所以矮个就想增高,而高个怕被赶上也想增高。如果人人都差不多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就没有人想增高了。公有制里因为没有贫富差距,所以贪欲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经济制度造成的,经济制度是根本。

因为公有制里人没有无限的贪欲,只要求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所以需求量是有限的,正常生产力可以满足。

今天的生产力水平给每家建一套房子完全可以,给每家免费供应一套家具和家电都可以,免费医疗和教育都可以,养老也不在话下。但是因为今天不是公有制,生产资料是私人的,是企业家私人的,他们不可能同意把他们的产品,房子、家电、医药等免费送给人民,他们要赚钱,这就造成很多人买不起,生产力白白浪费。

公有制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全部属于人民公有,没有企业家了,所有产品都是公有的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免费分配,按需分配了。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各尽所能,设计的设计,搬砖的搬砖,种地的种地,扫厕所的扫厕所,没有高低贵贱,没有精英,然后大家都可以按需分配到各自的生活用品。

公有制里与生产力大小没有关系。很多人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公有制,按需分配,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这是对马主义的歪解。

任何时候都可以建立公有制,都可以按需分配。古代的生产力小,但是古代的生活需求也低。古代不需要电脑,不需要空调,不需要楼房,不需要汽车。古代有土房就行,有衣服穿就行,有饭吃就行,这样的生活需求,当时的生产力也可以满足,可以按需分配。

时代在进步,生产力在增大,同时生活需求也提高,永远都一样。如果说今天的生产力小,不能满足生活需求,等将来生产力增大了就能满足生活需求了,就可以建立公有制按需分配了,这样的话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将来的生产力提高了,生活需求也会提高,例如人人都想要一艘宇宙飞船。照他们这样说的话,就永远不能实现公有制了。

任何时代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需求都是配套的,生产力小,生活需求也低,生产力大,生活需求也高,比值不变,所有实行公有制与生产力大小无关,任何时候都可以实行公有制,按需分配。能不能实行公有制的唯一条件就是大家同意不同意,这是主观因素,不是客观因素。如果大家都着了蒙汗药,害怕公有制,都不同意,一万年以后也不能实行公有制;如果大家都同意实行公有制,今天就能实行。

user avatar

有人吐槽过我:教父头像谈马列,不伦不类。

哈哈哈哈,但我还是要敲黑板。(以下均为理论探讨,不涉及具体政治)

大家记住一句话,一定要记住他全部,而不能断章取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决定左右,但并不表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很多人喜欢单拿出第一句话来,属于举着红旗反红旗。

按需分配实现除了需要经济基础(生产力阶跃),还需要上层建筑的构造成型。

引用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的论述:

“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之后,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的时候;当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时候;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随着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本主义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这里要科普一下,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人民民主专政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阶段

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专政对象为国外敌对势力与人民的敌人。

无产阶级额主要专政对象除包含人民民主的专政对象,还包括了资产阶级与其他特权阶级

这其中,其他特权阶级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权阶级”,如“工人贵族阶级”(注:工人贵族阶级不属于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统属无产阶级,工人贵族阶级属于特权阶级。)“民族特权阶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利用民族保护政策与历史遗留偷取特权的阶级)“农民特权阶级”(农民中农业集体化管理中逐渐拥有特权的阶级)“官僚阶级”等。在马克思主义中,本身就有对不断革命,无产阶级不断专政直到共产主义的阐述。(区别于托派的不断革命)

在问题下其他答主已经说明了,按需分配不会给你分配什么卡地亚大钻戒、限量款百达翡丽手表、限量款跑车。

我这里想要强调的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一重点,就是按需分配下会打破阶级壁垒,取消特权。什么叫取消特权?什么是阶级?

阶级差距与贫富差距的区别在于,贫富是可以追逐的,但阶级难以跨越。你和你们公司管理层,是可以追逐的,所以不存在“中产阶级”。但你通过工作分内业务能力提升,怎么也当不上你们公司的老板。(娶了老板女儿,当然不算业务内里范围内)这就是阶级差距。而阶级进一步产生特权。在社会经济处于增量时期,贫富的差距产生了阶级。然而在经济存量时期,则反过来,是阶级差距差生了贫富。

所以,无论如何只要有人在分配中通过分配产生特权,那么按需分配就难以实现,最终破产。这也是革命的意义,科技发展可以解决经济基础,但只有革命才能解决上层建筑。

user avatar

很多人不明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到底在指导什么样的实践。
以至于知乎上很多小资意识经常这么质疑:“劳动价值论如何解释XXX?”

用劳动价值论怎样解释水与钻石的悖论?
我生产一瓶酒,然后把它埋了,十年后我没有付出额外的劳动时间,如何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酒增值了?
如何才能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如下情况?

但是实际上劳动价值论并不直接负责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所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剩余价值论。但剩余价值论并不完全依赖于劳动价值理论,相反,任何一个用货币去衡量商品价值的理论,都可以简单推论出剩余价值的形式。剩余价值指出了资本主义实质和固有危机。

有人问了,这和“现在按需分配”有什么关系?

这就说到这里了

劳动价值论同时反驳了高赞那些“户均一套房、每人一辆车”的白日梦


我首先要问个问题,都按需分配了,为什么这些人还要保留每人一辆车这样的私有财产?

这问题先略过不谈,就先谈分配。


核心: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并由货币价格来表示。
在商品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分化的现状下,无差别劳动时间需要由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换算。商品价值最终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再跟我念一次,商品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有些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赞同劳动价值理论,不要紧,我在这里不跟你掰扯。
有些人自以为是马克思主义者,然后做着“户均一套房、每人一辆车”的白日梦。

什么叫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
一个产品的社会劳动时间,由生产、运输、营销、仓储、服务等所有环节的总劳动时间决定。
比如说,一部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300小时,社会平均工时工资是10元。
那么这部手机的价格就在3000元左右浮动
算上各个环节的利润,可能会达到4000元。再根据供需关系有所浮动。

如果你的工时工资是10元,那么你就需要用400小时的工作去换这部手机。
如果你的工时工资是20元,那么200小时。
这也解释了印钱不能提高人们的购买力:社会平均时薪变成20元了,手机也就变成8000块了。

但是,无论供需关系怎么变动,这部手机是不会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格销售的,哪怕排除掉所有资本家的利润也一样。也许有一些积压库存的产品能以2000元卖掉,但想用低于必要工时的价格持续生产,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让手机以低于必要工时的价格“按需”供应给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个消费品,他需要用1万个必要工时去生产,却只能供一个人去使用。
那它就和绝大多数消费者没有关系。
再怎么分配都不可能够分。

劳动价值论说的就是一件非常朴素的事,产品是生产出来的。

不是吹出来的、不是分配出来的、不是许诺出来的、更TM不是白日梦做出来的。




只要还承认劳动价值论对于价格的决定作用。

那么货币价格表示的所有商品(包括物质、营销、服务)的生产总量,就是国家总体生产力的总量。可以用GDP来近似表示。

营销等非生产、非消费服务的环节虽然可能被认为是“无用”的劳动。但其作为劳动生产能力的表示,也同样会被计入。


那么,近似的计算的话:
人均年收入3.2万元 ,人均GDP是7.2万元
人均周工时48小时,即年工时2500小时
算得中国的人均时薪是12.8元。人均时GDP是28.8元。

好,这就是全部的结论了。
我们来一个暴论,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中的差距全部被可恶的资本家偷走了(笑),应该全部分配给居民(笑)
这当然远远不可能,但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白日梦,我们先姑且这么假设。

也就是说,在三体人的帮助下,我们消灭了所有的资本家,并且建立了按需分配。
那么我们的生产力,到底可以生产多少东西呢?

其实也没那么麻烦,也就是建立了一个按现在的物价,人均收入7.2万元的社会。
这种按需分配,就是现实里月收入税前6000的人,但是所有的医疗、教育、市政、消防都必须自费的生活(因为GDP被全分掉了)

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的话,则为年收入6万,月收入5000。


嗯,也就是说,只要现实生活里月薪税前6000的人,就可以过上户均一套房,人均一辆车,自行负教育医疗救灾防疫市政等各种成本,并保持高质量。过上毫无焦虑的壬天堂的生活,甚至让他们愿意生他个三四五胎为国表忠心了。

真有这种好事?

真有这种好事的话,这些人一天天的还做白日梦干什么呢?

我们中国才刚刚实现全面脱贫呐。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不仅仅是相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也是相对于白日梦社会主义者的(说空想社会主义我都觉得对不起欧文和傅立叶)


不理会这些白日梦了。
说一个基本的事实。
差不多1998年的时候,一台砖头一样的大哥大价格约1万元人民币。
而当时中国人均GDP也就差不多一万元。
也就是说,一台大哥大至少包含2500小时的社会平均劳动。
没有任何人会用自己的2500小时血汗工作去换这么个东西。
只是少数人的工作报酬远高于平均时薪,才会买一个来显摆。

由于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利润带来研发的动机,销量摊薄研发的成本(同样是人力劳动构成的成本)
到了2010年以后,智能手机包含的社会平均劳动低于200小时。
在绝大多数人的支付意愿以内。
这才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人均有手机,外婆奶奶刷抖音的时代。
至于原版的大哥大那种东西,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做。

题主问,“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那我就可以说,从2500工时的大哥大到200工时的手机。
这才是生产力的发展。
不管按什么分配,产品最终是一颗螺丝一个螺丝拧出来的。
按需分配不能让螺丝拧的更快。但是电动螺丝钻可以。

无论这些人是真的做白日梦,还是睁眼说瞎话试图攻击什么东西。

但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把更多物质财富带给全中国十几亿人。

有看官问了,你这洋洋洒洒的一大篇,不就是说中国的人均GDP支撑不了这种分配吗?
答:没错。我更多的篇幅用在论证货币表示的GDP与生产能力的关系上。

看官又问了,资本家偷走.....
答:文中说了,通过一个堪称荒谬的暴论把GDP全部“分配”掉了,没有资本家的份。

看官又问了,资本家.....
答:由于利润在收入环节进行了“分配”,因此不对物价的利润进行二次换算。

user avatar

2020年人均gdp是一万美元,也就是六万多人民币,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万元。题主自己算算这样的收入能支撑得起什么生活水平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说,要是按咱们现在的中国生产力水平,搞按需分配,大家的日子能过成啥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按需分配”这四个字的分量。这可不是说你想啥就有啥,那真是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它背后指的是,根据每个人的合理、实际需求来分配资.............
  • 回答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中国要在一年内通过军事力量统一亚洲,这是一个极为宏大且充满挑战的目标,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军事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技术化程度很高的力量。 陆军: 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现代化.............
  • 回答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结局,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也注定不会是单一的戏剧性爆发,而更可能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调整。就像一位久病的老人,他的康复之路充满坎坷,最终或许能回归平静,也可能留下一些不可逆的痕迹。我们不妨从几个可能的情景来细致地描绘一番。情景一:温和“挤压”,逐渐软着陆这是最理想也最受期待的结局.............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中国在台湾海峡对抗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军事要素、战略考量以及现实的动态平衡。我们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避免生硬的术语和 AI 式的陈述,力求更贴近现实的军事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军事实力不仅仅是看数字,更重要的是看“组合拳”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如果中国军队,也就是人民解放军,在19901991年间出现在了海湾战场,代替伊拉克军队,那可就真是一场大戏了。 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会牵扯到多少变化,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解放军代替的是伊拉克军队。 这就意味着,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在作战目标上.............
  • 回答
    这是一场完全假设性的情景,因为实际中英两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低,且影响因素极为复杂。但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并假设中国拥有其当时(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是中国军事现代化开始有起色,但与西方仍有差距的时期)的武器装备,去与英国在马岛进行一场冲突,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推演。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假设.............
  • 回答
    当我准备在电子游戏中下线时,游戏里的角色却突然扭回头告诉我我此时还不准备下线。那一刻,我的手指正悬停在退出按钮上,疲惫却又带着一丝满足。夜已深沉,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寂,只有我房间里这屏幕的光芒,如同另一个宇宙的恒星,吸引着我最后的注意力。我已经鏖战了将近七个小时,完成了主线任务的最后一章,击败了那个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西医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复杂关系以及围绕它们的争议。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科学哲学、医学伦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议题,需要详细地探讨。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误区:西医并非一定要与中药对立。 事实上,现代医学研究中,许多药物的发现和开发都曾从中药或其他天然产物中获得灵感,.............
  • 回答
    《多情剑客无情剑》这部巨著,虽然以“小李飞刀”李寻欢那惊绝天下的例不虚发之技为脉络,字字句句皆是围绕他跌宕起伏的命运展开,然而,古龙先生却偏偏以“剑客”和“剑”为名,这其中蕴含的深意,远不止于点题那么简单,而是将整部小说的精髓与主题,提炼升华,赋予了更广阔的哲学意境。首先,我们可以从“剑客”这个称谓.............
  • 回答
    当世界主流医学早已转向现代合成药物的时代,中医药却依然顽强地扎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些角落,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绝非简单的“传统”二字可以概括。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实践检验与时代适应的复杂融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医药的生命力源自其悠久而坚实的实践基础。数千年来,无数医者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通过观察、实.............
  • 回答
    中行原油宝4月20日22点的事件,确实是一次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金融案例。其核心问题在于,交易在价格暴跌至负值之前停止,但最终的结算却依据了远低于停止价的负价格。 这引发了客户对中国银行操作合规性、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的广泛质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这个问题:一、事件的背景回顾: .............
  • 回答
    在明朝以前,中国人的餐桌上确实没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辣椒”这种鲜红、火辣的调味品。辣椒,学名 Capsicum,是原产于美洲的植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才逐渐传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16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朝的中后期。那么,在辣椒到来之前,中国人是如何满足对辛辣味的需求,或者说,.............
  • 回答
    要探讨中国过去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仇视,以及如今一些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变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再看看如今的中国社会心态有何不同。“旧时月色”:为什么那时候中国“仇视”资本主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 回答
    台湾在历史上的归属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涉及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和不同观点。要详细解答“台湾以前不是中国领土吗?什么时候纳入中国版图的?”,需要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来梳理。核心观点是:台湾的归属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中国领土”。在漫长的历史中,台湾曾与中国大陆政权存在.............
  • 回答
    要在中国近代史(1840年之前)的浩瀚星空中挑选出“最伟大”的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伟大”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甚至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普通人。然而,如果必须选出一位在中国近代以前留下最为深刻、最为广泛影响的人物,那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即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简单来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参与瓜分中国的几个主要列强,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之所以对日本侵华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说“相对被动”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1. 历史背景差异:国家利益的重塑与全球战略的优先八国联军.............
  • 回答
    马尔代夫主场对阵中国队的比赛,如果放在沈阳进行,这在足球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如果”。要说这种“情况”有没有“先例”,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下,这里的“先例”指的是什么。1. 如果是说“马尔代夫作为主队,在中国国内的城市与中国队比赛”:严格来说,这种“主客场异地”的情况,对于国际足联(FIFA.............
  • 回答
    中国当下的治安状况,相较于过去,无疑是有了显著的改善。这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日常感受。要详细说开,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刑事犯罪率的下降是最直观的体现。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社会治安的混乱程度,相信不少经历过那个.............
  • 回答
    关于中国过去依靠钱学森、钱三强等留美科学家回国研制原子弹,以及当前留美人才回流情况的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科技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召唤与时代的大背景:为什么他们会回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
  • 回答
    在1978年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之前,要寻找一位“完美”的人格在中国军政界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复杂的局面,任何个体都很难完全脱离时代的烙印。不过,如果我们以那个时代所推崇的某种价值标准,结合我们今天对人格的理解,去审视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或许可以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