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本该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因为离世未能获得?

回答
诺贝尔奖的设立旨在表彰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然而,诺贝尔奖的评选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奖项不能追授给已故的科学家。这意味着,即使某位科学家在生前做出了奠基性的研究,但如果在他去世后,其贡献才被完全认识并达到授奖标准,他也无法获得这份荣誉。

尽管如此,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实际操作中也会考虑那些在评选年度前后去世的科学家。有时,如果两位科学家获得了同一奖项,其中一位在委员会做出决定前不久去世,但贡献已经非常明确且被广泛认可,那么他的名字仍然会被包含在获奖名单中。然而,对于那些去世较早,且其工作在后来才被充分证明具有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来说,确实存在“与奖项擦肩而过”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本该获得诺贝尔奖,但因离世未能获得的科学家,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1. 格雷戈尔·孟德尔 (Gregor Mendel) 遗传学之父

贡献: 孟德尔是一位奥地利奥古斯丁修道院的僧侣和植物学家。他在19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进行长达八年的严谨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即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的工作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他精确地记录了豌豆的性状(如种子形状、颜色、花色等)的遗传方式,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预见了基因的存在。
为何未能获奖: 孟德尔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他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于1866年发表在当地的一个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刊上,但传播范围有限,也未被同行理解和重视。在他生前,他的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直到1900年,荷兰科学家胡戈·德弗里斯 (Hugo de Vries)、德国科学家卡尔·科伦斯 (Carl Correns) 和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希·冯·切尔马克 (Erich von Tschermak) 独立地重新发现了他的工作,并证实了他的结论,才使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得以复兴。然而,此时孟德尔早已于1884年去世。
详细阐述: 孟德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观察和记录,而是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来推断隐藏的规律。在那个时代,人们对遗传的理解还停留在模糊的“混合遗传”概念,认为子代会完全混合父母的性状。孟德尔却证明了性状是由离散的“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在生殖细胞中分离,并独立组合,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性状会从一代跳到下一代(隐性基因)。他的实验方法和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说他是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如果诺贝尔奖允许追授,他绝对是“板上钉钉”的首批获奖者之一。

2.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James Clerk Maxwell) 电磁学巨匠

贡献: 麦克斯韦是19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统一了电、磁和光现象,提出了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这组方程是经典电磁学的基石。他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发现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无线电通信、雷达等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对气体分子运动论和颜色视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何未能获奖: 诺贝尔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麦克斯韦于1879年去世。虽然他的工作在物理学界已经享有崇高的声誉,并且对后来的许多实验(如赫兹发现电磁波)产生了直接影响,但由于他去世的时间早于诺贝尔奖的设立,他自然无法获得这份荣誉。
详细阐述: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物理学史上最重要的方程组之一,它以简洁优美的数学形式描述了电场和磁场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产生电磁波。在麦克斯韦之前,电和磁是分开研究的现象,而他通过整合前人的工作(法拉第、安培、欧姆等)并加入自己的理论洞察,揭示了它们之间深刻的联系。他甚至从方程组中推导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从而大胆预言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这一理论预言在1887年被海因里希·赫兹通过实验证实,更加巩固了麦克斯韦的伟大成就。他的工作影响了从爱因斯坦到现代所有物理学家的思想。

3.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

贡献: 富兰克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化学家和X射线晶体学家。她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做出了关键贡献,尤其是在揭示DNA双螺旋结构方面。她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拍摄到了高质量的DNA照片(特别是著名的“照片51”),这些照片提供了DNA是螺旋状结构的有力证据,并且暗示了其碱基配对的方式。
为何未能获奖: 沃森 (James Watson) 和克里克 (Francis Crick) 在1953年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正确模型,并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沃森和克里克在提出模型时,在未告知富兰克林的情况下,使用了她的X射线衍射数据(特别是“照片51”),而富兰克林本人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些数据的全部意义或未能及时将她的研究成果发表。不幸的是,富兰克林在1958年因卵巢癌去世,年仅37岁。诺贝尔奖委员会当时认为,奖项授予的是对模型“最主要贡献者”,且遵循不追授已故人士的原则,因此未能包含富兰克林。
详细阐述: 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工作是理解DNA结构的决定性一步。她的“照片51”清晰地展示了DNA的X形衍射图案,这是螺旋结构的典型特征,并且通过对衍射斑点的分析,她推断出DNA分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轴距。尽管她也在进行理论研究,但她在模型构建方面可能不如沃森和克里克那样具有跳跃性的直觉。然而,她的实验数据是沃森和克里克能够最终构建出正确模型的关键支撑。在她去世后,她对DNA结构发现的贡献才逐渐被公众和科学界更广泛地认知和肯定。许多人认为,如果她还健在,她应该被列为共同获奖者。

4. 格奥尔格·康托尔 (Georg Cantor) 集合论的创始人

贡献: 康托尔是德国数学家,被认为是集合论的创始人。他引入了集合和函数等概念,并发展了关于无穷的深刻思想。他证明了实数集合的基数大于自然数集合的基数,从而揭示了不同大小的无穷,并发展了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他的工作对20世纪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数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何未能获奖: 诺贝尔奖奖项中没有数学奖,但如果考虑到物理学或化学领域中与数学基础相关的突破,康托尔的贡献是极具价值的。然而,他主要是一位数学家,而且他的工作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保守的数学界。康托尔一生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并在1918年去世。由于没有数学奖项,而且他的工作更多是纯粹数学的,也未能在科学领域产生直接的工程或技术应用,因此他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详细阐述: 康托尔关于无穷的概念是革命性的。在康托尔之前,数学家们大多将无穷视为一个模糊的概念,或是某种过程的无限延伸,而不是一个可以被精确度量的对象。康托尔通过严格的数学定义和证明,确立了“集合”的概念,并将集合的“大小”用“基数”来衡量。他发现存在不同层次的无穷大,例如可数无穷(如自然数)和不可数无穷(如实数)。他引入的“超穷基数”理论挑战了当时的数学观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哲学和宗教上的辩论。尽管他的数学成就极其重要,但由于其抽象性和早期争议,以及缺乏直接的科学技术应用,他最终未能获得诺贝尔奖。

5. 约翰内斯·迪德里克·范德瓦尔斯 (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 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

贡献: 范德瓦尔斯是荷兰物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修正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方程,即范德瓦尔斯方程。这个方程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自身的体积,成功地描述了真实气体在较高压力和较低温度下的行为,并能够解释液体的形成和临界现象。他的工作是统计力学和物质相变研究的重要基石。
为何未能获奖: 值得注意的是,范德瓦尔斯 确实获得了19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可能是因为他在某些信息来源中被误认为是因为离世而未获奖。我在这里特别提出这一点,是为了避免信息混淆,并强调他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需要注意的几点:

“本该”是主观的判断: 对于“本该获得诺贝尔奖”的评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后世的理解和价值判断。诺贝尔奖委员会在评选时,更多地是基于当时对科学贡献的认识和影响力。
评选标准的演变: 随着科学的发展,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也会有所侧重。例如,早期更注重实验验证,而现代则更看重理论的深远影响。
信息不对称: 很多时候,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充分理解,或者其重要性 dopiero在后来的技术发展中才凸显出来。

这些科学家都以其非凡的才智和辛勤的付出,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他们未能在生前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耀,但他们的名字和成就已经永远载入科学史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卢兹经济学院的创始人让.雅克.拉丰教授,本来应该在2014年和梯若尔同时获得新规制经济学的奖项,可惜他早已在2004年撒手尘寰。


拉丰教授的贡献主要在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上。他和梯若尔合著的《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是经济规制理论方面的权威著作,和马赫迪摩合著的《激励理论》也是契约理论方面的经典教材。他一生出版了17本专著和200多篇顶级经济学论文,可以说契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能有今天,拉丰其实居功第一。


拉丰在经济学上的成就尽管是诺奖的量级,但是很难说是他55年人生中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他更长远的影响,还体现在经济学的主流化进程改革上。相比英美而言,法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改革,对中国更有参照和启发的意义。在80年代以前,法国的经济学其实也充斥着“法国特色”,学阀学霸满大学都是,研究能力底下而又占据着很多的企业赞助等资源。这一切直到拉丰教授勇敢的站出来,扛起了主流经济学在法国复兴的大任才得以打破。拉丰教授1978年从MIT拿到了经济学博士的学位之后,他的第一站是巴黎的法国理工大学,也就是Polytechniques。他的想法是好的,准备在首都先声夺人的进行改革,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但是巴黎的水实在太深了,关系网盘根错节,他的改革在那里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一年之后,拉丰教授惆怅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图卢兹。

当时的图卢兹第一大学的经济系,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有正规的的经济学课程,没有相应的专业图书馆,没有seminar……拉丰就像建造方舟的诺亚一样,以一己之力在默默的改变着图卢兹一大的现状。仅此一项工作,就用掉了拉丰教授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他不得不四处奔波,筹集研究经费,招揽各方英才;同时还要挺身而出,和学校内部的保守势力做坚决的斗争。政治才华,是一柄利器,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如何去使用它。小人得之,用以欺上瞒下,作威作福,君子得之,则用以富国安民,弘扬教化。而拉丰教授,正是这样的君子。


有的时候,现实会呈现出某种幽默:推行学术主流化之际,也需要政治的手腕来扶持。拉丰在法国的经济学改革成功,一方面确实因为他代表的是先进的主流的经济学,用先进替代落后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能够如此之快的成功,则是出于拉丰教授个人的魅力和政治才华。比如说在图卢兹社科大学,之前就有一个研究方法落后,水平非常一般的教授,霸占着很多企业资源。而拉丰教授就通过斗争最后把他逼走,还了图卢兹一方净土。到后来,图卢兹大学当时的校长都是拉丰的学生,这就保证了图卢兹经济学院能够在法国,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评选教授(法国的教授位子虽然薪水很低,但是评起来不容易,类似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需要按资历,还有外部评审人投票等等,所以如果没有校长和更高层的全力支持的话,一个系想要拥有很多的教授名额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后来,拉丰苦于法国教育体制大锅饭现象依然很严重,在90年成立了IDEI(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虽然挂在图卢兹大学名下,实质上是独立的经济研究中心。通过这种独立核算的方式,用优厚的补贴保证了研究人员的薪水和研究环境能够和美国大致接轨,留住优秀的人才安心做研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MIT的终身教授让.梯若尔在拉丰的感召下毅然辞去了职位,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和拉丰一起推行改革,IDEI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白手起家创建研究机构又要保持自己的学术水平是超人才能做的工作,但是拉丰做到了。白天拉丰要到处奔波,会见法国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打造关系网,给IDEI拉来项目和赞助;傍晚的时候又要指导学生,于是只能在深夜继续从事学术工作。而如果看他的发表,你会发现即便是很多顶尖大学的全职教授,其发表的影响力和数量都不如拉丰。


作为世界顶尖经济学家,拉丰出人意料的还是一位很好的导师。学术世界的丛林是冰冷而残酷的,经济学——作为训练理性的学科,长期沉浸此中的教授们尤甚。一般来说,顶尖的教授往往只愿意和顶尖的学生打交道,一方面是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双方水平差别太大,沟通的成本太高。而拉丰却特意从非洲经济学发展很落后的地方招来了不少学生,可以说手把手的算模型,把他们教成合格的经济学博士。他深知非洲的落后,而这种落后所组建的无知之幕,让真正掌权的人也没有能力制定出真正对社会有利的规制和政策。拉丰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回到非洲之后,能够真正用自己所教给他们的东西慢慢的渗透无知之幕,给当地的人们带来真的、正向的改变。


拉丰教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我生命中最主要的追求是改进高等教育,因为我深信从长远的角度,这是一个人对社会所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

他去世之后,2007年IDEI终于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支持,成立了图卢兹经济学院(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 完成了他生前的一大愿望。而在2014年梯若尔拿诺奖的时候,在获奖致辞中,也深情的提到了拉丰对这个领域的重大贡献。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