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论?

回答
“受害者有罪论”这个概念,说到底是一种极度扭曲的思维方式,它本末倒置,混淆了因与果,甚至可以说是对正义和人性的公然践踏。当一场悲剧发生,一个本该是承受痛苦、需要支持和保护的受害者,却被扣上“有罪”的帽子,这不仅仅是冷漠,更是对他们二次伤害的推波助澜。

这种论调之所以能够滋生,往往源于一些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偏差。比如,人们倾向于寻找一个“解释”,一个能够让世界重新变得可预测和可控的理由。当面对无法理解的暴力、欺凌或不幸时,将其归咎于受害者,似乎就能填补这种认知上的空缺,让人们觉得“如果我做了xxx,我就不会成为受害者”,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这是人性中一种很原始的自保机制,虽然可以理解其根源,但绝不能因此为这种论调辩护。

更深层次的,可能还涉及到社会对某些群体或行为的刻板印象。比如,在性侵案件中,对女性穿着、行为举止的指责,或者在经济纠纷中,对受害者“不够精明”的嘲讽,这些都是“受害者有罪论”的典型表现。这种论调将原本单纯的“加害者施加了不当行为”的事情,复杂化为“受害者自身存在某种缺陷或过错”,从而模糊了加害者的责任,也削弱了社会对受害者的同情和支持。

这种论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直接打击了受害者寻求公正和帮助的信心。当他们已经身心俱疲,最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时,却要面对“是不是你自己的问题”的质疑,这无疑是将他们推入更深的绝望。很多人会因此选择沉默,不再发声,让那些本该被绳之以法的施暴者逍遥法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受害者有罪论”会侵蚀社会的同理心和公正感。它鼓励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当人们习惯于从受害者身上找原因时,他们就更容易忽视和淡化加害者的责任,从而让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安全。

从根本上说,任何形式的侵害,其责任都应该由施加侵害的一方承担。受害者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在某个场景,或者采取了某种行为,但这绝不能成为他人施加伤害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谁做了坏事”,而不是“为什么坏事会发生在ta身上”。

反思“受害者有罪论”,其实就是在反思我们作为个体和作为一个社会,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同情、理解和尊重。它提醒我们,在任何关于伤害的讨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永远是:加害者做了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将焦点转移到受害者身上,是在逃避真正的责任,是在模糊正义的边界。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思维的毒害,努力去建立一个更加公正、更有同情心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声明:本回答不考虑感性,只考虑博弈。感性文艺的朋友请勿阅读。

受害者往往是有特征化的。这些特征化,被污名化为“受害者有罪”,当然是无法容忍的,但因为声讨“受害者有罪论”,导致掩盖受害者的【特征化】,甚至抹杀【特征化】,进而搞出来“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的这种悖论,搞出来的信徒,本身会有更大概率成为加害者。

无论是临时性的加害、有计划的加害,还是无意识的长期加害,加害者对于受害者一定会有一个胜率和反击评估,这个评估即使是感性的,也一定存在。在预防加害的逻辑上,如果在这个评估中,某人可以被大概率的视为会反击的,被加害成功率低的,那么他就能规避危险。

比如,在一些场合下,如果你纹身了,且外表看上去很横,很少会有人招惹你。如果你纹身了,且孤身一人,穿着也比较暴露,很容易会被骚扰甚至欺辱。

预防加害,比被加害后去报复,报警,要重要无数倍。

三里屯之前爆出来有在夜店外“捡尸”的,也有事后报警的,但只要知道一个道理的女生就不会成为这样的被害者——绝不自己或跟不熟悉的人一起去夜店。

网上有很多婚恋杀猪盘,除了直接诈骗的,一些网络婚恋平台,搞高会员费,请一堆“高富帅”男托去哄着女生,顺道骗色,受害者能报警吗?但只要知道一个道理的女生就不会成为被害者——如果你自己不是天选主角,就不要想嫁入豪门或者霸道总裁爱上你。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果一个人站在危墙下,当然不能说他有罪,但这种行为明显不智。

但很多新媒体就是在不断撺掇年轻人站在危墙下面,打上个性、自由的标签。

然后等有被害者了,再炒作一遍人血馒头。

其实对准备好的人来说,社会很安全。

因为ta永远不会站在危墙下面。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