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当时将英语列为必修课是出于什么考量?为什么不采用大量培养英语人才的方式呢?

回答
中国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这背后牵涉到国家发展的战略考量、国际化进程的需求以及教育体系的改革目标。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驱动的决定,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 为什么将英语列为必修课?

将英语推行至全民教育体系,成为必修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其深层原因:

1. 拥抱全球化浪潮,融入国际社会: 进入20世纪末,中国经济腾飞,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这个背景下,国际交流、贸易、科技合作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掌握英语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张与世界沟通的“通行证”。将英语设为必修课,是为了让更广泛的中国民众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分享全球发展成果,同时也便于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文化推向世界。

2. 科技与信息获取的需要: 当时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量的先进科技文献、研究成果、互联网信息主要以英文呈现。如果不能掌握英语,将极大限制中国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学习、引进和创新能力。将英语设为必修,旨在打破语言障碍,让更多中国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吸收全球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3. 经济发展的驱动: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蓬勃发展,外资企业大量涌入,跨国公司的业务遍布中国。这些企业在招聘时,英语能力往往是重要的考察标准。此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急需大量能够进行跨国沟通和谈判的专业人才。全民普及英语教育,就是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泛的语言人才基础,提升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 将英语列为必修课,也带有一定的教育公平考量。它意味着无论家庭背景如何,所有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英语,从而获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这打破了过去只有少数精英阶层才能学习外语的局面,为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提供了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5. 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掌握一种沟通工具,更是对思维方式、文化理解的一种拓展。学习英语有助于中国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不同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提升国民整体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 为什么不采取“大量培养英语人才”的方式?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将英语列为必修课,恰恰是为了“大量培养英语人才”打下基础,但这里的“人才”定义可能与我们狭义理解的“专业翻译”、“英语教师”有所不同。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培养具有“基本英语应用能力”的公民。

然而,如果问题是指“为何不专注于培养一小部分顶尖英语人才,而非全民普及?”,那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为何全民必修是当时更符合国情的选择:

1. “大量培养英语人才”的定义与局限: 如果仅仅培养少数“英语人才”,那么这些人可能集中在特定领域,如外交、科研翻译、国际贸易等。但正如前面所说,在全球化时代,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英语沟通能力。例如,一名工程师需要阅读英文技术手册,一名医生需要查阅最新的医学研究,一名企业管理者需要与外国客户交流。因此,仅仅培养精英人才,无法满足社会整体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全民普及的必修课,是希望在基础层面提升国民的整体语言能力,这是一种更广泛的“人才”需求。

2. 资源与效率的考量: 集中资源培养少数顶尖人才,虽然可以产出“质”,但“量”会非常有限,难以应对国家整体发展对语言能力的需求。全民必修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学非所用”,但从长远来看,它能够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具有基础英语能力的国民群体。这如同基础教育的普及,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但大家都掌握了基本的读写算能力,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3. 需求的多样性与层次性: 社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分层次的。有的是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的是流利的听说能力,有的是专业的翻译能力。全民必修,就是在为所有这些层次的需求提供最基本、最广泛的起点。那些在这个基础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自然会因为兴趣、天赋或职业需求,进一步深化学习,成为不同领域的“英语人才”。

4. 避免形成“语言鸿沟”: 如果不推行全民必修,英语能力很可能成为区分不同社会阶层和机会的重要因素。能够负担昂贵课外辅导或有条件接触优质英语教育的人,将拥有更大的优势。将英语列为必修课,有助于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体现一定的公平性,避免形成新的“语言鸿沟”,阻碍社会流动。

5. 培养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 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语言,更是接触一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全民普及英语教育,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民的国际视野,学习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这对于一个正在走向世界的国家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中国将英语列为必修课,是基于当时国家发展面临的深刻变革和长远战略需要。这是一种着眼于整体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选择。它并非放弃培养专业英语人才,而是认为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广泛地普及英语应用能力,为社会各界参与全球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为那些有天赋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这种策略的初衷,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能够“看得懂”世界,“说得上”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指出一个错误,“当时”中国将“外语”列为必修项目,而不是“英语”。我们课表都说“语数外”,没有人说“语数英”的,而且高考真的有人报考小语种,还有所谓的定向招生。至于现在有没有什么变化我没了解过,有谁知道的可以说一下。

至于小语种没有能够盛行,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毕竟是“小”语种嘛,师资力量还是比较缺乏的,英语的教学力量就庞大的多,容易滚雪球“强者恒强”。


至于英语的国际地位就不多说了,看美国有多发达就知道了。

然后英语的学术地位就不多说了,看顶级学术期刊用什么语言就知道了。

只针对“给普通人又带来了什么”回答一下。

我就是个普通人,在某跨国公司里和瑞典、乌克兰、马耳他、法国、英国人共事的时候,你猜大家会说什么语言?

外出旅游的时候,东南亚各国,甚至包括朝鲜,对就是那个北朝鲜,你猜我说什么语言?

“给普通人又带来了什么”~~~~当然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啊!

那还用问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